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1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历时197年。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清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超过了明朝。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实学思潮至明末清初达到全盛。其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即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崇实”。具体表现为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锐意社会改革的经世思想,重视自然科学,注重实践、考察、验证、实测的科学精神,以及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等。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2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为“乾嘉学派”。古典小说的创作成绩巨大,名著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戏剧创作以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清中期有“扬州八怪”之称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等的作品,独抒个性,不拘一格,一扫自清初以来的临古画风,形成了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流派。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3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导下,编定了《永年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有天文、历法、数学书籍计86种,其中《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中西数学通》反映了当时世界数学的主要成果。张履祥的《补农书》,总结了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对水稻如何增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4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顺治十二年(1655年),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家经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权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清朝统治者也不例外。程朱理学成为清朝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5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清初沿袭明制,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清政府仿照明朝的做法,制定各种严厉的学规,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个: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直省儒学明伦堂的《卧碑文》,亦称《训士卧碑文》。其实质是禁止学校过问社会现实问题,剥夺他们结社和出版的权利,要求他们成为“忠臣清官”,心甘情愿地为清政府的统治效劳。其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颁布于直省学校的《圣谕十六条》。其三,雍正二年(1727年)颁布于直省学宫的《圣谕广训》。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6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概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二、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亊迹,务须相互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畄心。
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恶,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五、生员当爱身思性,凡有司官府衙门,不可轻人;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六、为学当尊教,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长者,亦应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以违制论,歹革治罪。生员不许纠党、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刋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7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一方面,清政府采用开科取士和编辑书籍,笼络士人。编纂《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另一方面,清政府亦采用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8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9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10(一)国子监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规制规定:第一,国子监内设立彝伦堂,“系诣学御讲之所”,另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教习诸生”
,又设号房521间,“为诸生读书之所”
。第二,设置学官,规定职责。此外,还对国子监的教学内容,讲学方法以及监生肄业期限等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一)国子监11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第二,设置管理监事大臣。第三,实施分斋教学制度。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在国子监肄业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12(二)宗学、觉罗学(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四)算学、俄罗斯文馆
(二)宗学、觉罗学13(一)府、州、县、卫学统称为儒学。清朝定都北京后,即在明朝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府、州、县学。同时,还规定仿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有的地方设立所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一)府、州、县、卫学14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15(二)社学、义学、井学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社学与府、州、县学在学制上相互联系,凡在社学中肄业者,学业成绩优秀,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为生员;反之,若成绩不佳,则被遣退回社学。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后来各省府、州、县纷纷设立,成为孤贫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秀异者接受教育的机构。井学是设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学校。
(二)社学、义学、井学16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各目的旗学;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17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8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1662-177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19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第二,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第三,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第四,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0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年)在杭州孤山创立的。“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诂经精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止,前后长达100余年,学海堂停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也存在了80年。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21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数”,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泽溉全国”。同时,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22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23清朝的科举制度使国家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清朝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是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文科为清朝科举考试的主体,开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它沿袭明制,三年一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考试程序与明朝一样,士人依次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可以分别获得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称号清朝的科举制度使国家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24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25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26武科考试和文科一样,始于顺治二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武科的目的在于选拔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武科乡试和会试各分内、外三场,其中外场两场,主要试武艺。内场一场,主要试文化知识,策两问、论一篇。武科考试和文科一样,始于顺治二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童试、27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它始于顺治八年(1651年),分为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前者是将汉文翻译成满文,后者是将满文翻译成蒙古文。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翻译科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制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特殊科目,为“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设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28冒籍怀挟倩代,倩枪通关节:“用襻”传递冒籍29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30
31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32科举考场称为贡院。贡院大门前有“天开文运”牌坊。二门正中悬“龙门”大匾,龙门往北,依次是明远楼、至公堂,为考官办公之处,还有登高了望的哨所,以监督整个考场的秩序。考生只能走贡院东西砖门,而且要验明正身,例行搜检,才能进场。自龙门到至公堂的甬道两侧都是考场,分布有一排排的号舍,依次按《千字文》顺序编列。到清代嘉庆年间,已有9200多间,可见考试规模之大。
科举考场称为贡院。贡院大门前有“天开文运”牌坊。二门正中悬“33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34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35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寓吃、喝、住、考于一体。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36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37清朝为防止科考舞弊,还派兵持刀枪严把考场,使得考场酷似战场。清野史录考生墙头诗云:八股秀才进考场,刀枪剑戟排两旁。分明是个杀人场,哪有心思做文章。这个功名我不要,老子当兵去扛枪。清朝为防止科考舞弊,还派兵持刀枪严把考场,使得考场酷似战场。38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一曰锢智慧,二曰坏心术,三曰滋游手。
——严复“当年误行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四次参加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1888年出资捐官同知。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39“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
——梁启超“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40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是学英国的。
——孙中山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说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41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其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最后,教学管理松弛。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42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43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44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两次:第一次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张将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第二次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在其著作中,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两次:45“公其非是于学校”,是黄宗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公其非是于学校”,是黄宗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46黄宗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士人在富贵利禄的引诱下,以研读时文为获取名利的捷径,而摒弃经、史、古文以及兵、农、礼、乐等“切于民生日用”之学,造成了学术的衰落。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科举驱使士人在学习内容上局限于时文,而且在思想上也邛艮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畔道”。士人为自己的“仕宦之途”计,当然不敢标新立异,而唯“一先生之言”是从。结果扼杀士人独立思考,禁锢他们自由思想。黄宗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47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科举制度使士人“富贵熏心”,读书求学,只不过是获得功名禄位的一种手段。一旦侥幸登第,便认为目的已达,“读书之事毕矣”。同时士人为了获取功名禄位,竟以“偷窃为工夫,浮词为堂奥”,摹仿、盲从之学风盛行。黄宗羲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不仅切中时弊,而且站在经世致用,要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高度,这就使他的批判具有时代精神,超越了他的先辈。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48黄宗羲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即所谓“取士八法”。1.科举之法
科举制度经过改革,仍可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可以效仿朱熹的建议,考试分为经、子、史、时务策四场,突出经学、诸子学和史学的地位,重视应试者的独立见解,强调对录取者的使用要严加考核。总之,其基本精神是重在选拔经世济时之才。
2.荐举之法3.太学之法4.任子之法黄宗羲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即所谓“取士八法”。495.郡县佐之法各郡县设置户、礼、兵、工、刑、吏六曹,经提学官考试,选拔郡县学生员中学行高等者,分别担任六曹职务。凡三次考核均合格者,升贡太学肄业,其才能尤著者,直接补选为中央六部衙门官吏。反之,若实绩平庸者,则罢免。6.辟召之法
凡宰相、六部、方镇及各省巡抚,皆可自辟属吏,“试以职事”,如其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表现出显著才能,则上报朝廷正式委任。此法也重在考察人的实际才能。5.郡县佐之法507.绝学之法
所谓绝学,是指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为极少数人专门掌握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要求各郡县将上述有关专门人才上报朝廷,“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才能平庸者,则罢归。可见,它意在选拔各类科学技术人才。
8.上书之法上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或出现大奸,朝廷群臣都不敢言,而在野者却敢于上书直言,“则当处于谏职”。另一种是所进览的著作确实学术水平很高,足以传业,“则与登第者一体出身”。此法旨在选拔关心国家大事,且能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政论人才,以及有较高造诣的学术人才。7.绝学之法51(一)“学必原本于经术”(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三)教授诗文(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开清代“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52(一)力学致知(二)学贵适用(三)学贵独创1.由博致精2.重视“异同之论”3.深思与能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4.讨论辩难
(一)力学致知53“古今学者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主张尊师,弟子须“重师弟子之礼。”主张教师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还必须品行端正。“古今学者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54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55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56王夫之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王夫之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57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58(一)因材施教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同,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大有小;德行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有深有浅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教育要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一)因材施教59
(二)“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躐等。王夫之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先后贯连的。在学者方面是个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二)“施之有序”60(三)“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思考产生困惑,必定会促进人们更勤奋的学习。(三)“学思相资以为功”61(一)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一)道德观62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631、强调立志王夫之与其它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2、主张自得
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他曾说:“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呢?一要自勉,学生要有求知的欲望;二要有自修之心,“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1、强调立志643、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在他看来,“行”不仅有验正道德知识真假的功效,“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行”还是衡量道德心的标准,“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3、重视力行651.“必恒其教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1.“必恒其教事”663.“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3.“正言”、“正行”、“正教”67第七节颜元的教育思想第七节颜元的教育思想68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颜元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69(一)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二)批驳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三)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一)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70颜元“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的思想,正确地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所谓“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具体来说,颜元所谓的“实才实德之士”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在颜元看来,成为通才当然最好,那是“圣学之极致”,但专门人才只要能经世致用,同样“便是圣贤一流”。颜元“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的思想,正确地揭示71颜元提出“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这些都是正确的。同时,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征,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颜元提出“实才实德之士”的培养目标,虽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72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这里所说的“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谟》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了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针对理学教育的虚73在颜元看来,“六府亦三事之目,其实三事而已”。“三物”与“三事”是异名同实。“六德即尧、舜所为正德也,六行即尧、舜所为厚生也,六艺即尧、舜所为利用也。”“三物”之中,又以“六艺”为根本,“六德”、“六行”分别是“六艺”的作用和体现。所以,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
在颜元看来,“六府亦三事之目,其实三事而已”。“三物”与“三74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第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第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第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第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75虽然漳南书院仍设置“理学斋”和“帖括斋”,但两斋之门“皆北向”,颜元说以此表示“为吾道之敌对”,之所以暂时还设立,只是为了“应时制”,“俟积习正”,则关闭这两斋。
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之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育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重视。
虽然漳南书院仍设置“理学斋”和“帖括斋”,但两斋之门“皆北向76强调“习行”教学法,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张。颜元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强调“习行”教学法,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77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主张“见理于事,因行得知”,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甚至他把“格物致知”中的“格物”两字,解释为“犯手实做其事”。因此,“习行”教学法正是他的这一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另一方面,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78在颜元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而且“爱静空谈之学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则茫然”,毫无实际处事能力。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造成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颜元指出,造成这种状况,“从源头体认,宋儒之误也”,而朱熹是祸首。为了改变理学家这种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大力提倡“习行”教学法,强调“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言语、文字上著力”。因为在他看来,“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在颜元看来,“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一是由于脱离实际,79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他认为通过读书获得知识,“乃致知中一事”。但“将学全看在读上”,“专为之则浮学”,而且书读得愈多,愈缺乏实际办事能力。同样,讲说也不能废除,但不可脱离实际空讲。颜元说:“讲亦学习道艺,有疑乃讲之,不专讲书”。因而,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大的精力。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他认为通过80Theend!!Theend!!81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82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历时197年。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清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超过了明朝。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实学思潮至明末清初达到全盛。其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即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崇实”。具体表现为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锐意社会改革的经世思想,重视自然科学,注重实践、考察、验证、实测的科学精神,以及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等。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83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为“乾嘉学派”。古典小说的创作成绩巨大,名著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戏剧创作以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清中期有“扬州八怪”之称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等的作品,独抒个性,不拘一格,一扫自清初以来的临古画风,形成了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流派。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84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导下,编定了《永年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有天文、历法、数学书籍计86种,其中《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中西数学通》反映了当时世界数学的主要成果。张履祥的《补农书》,总结了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对水稻如何增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85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顺治十二年(1655年),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家经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权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清朝统治者也不例外。程朱理学成为清朝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86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清初沿袭明制,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设立学校。清政府仿照明朝的做法,制定各种严厉的学规,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个: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直省儒学明伦堂的《卧碑文》,亦称《训士卧碑文》。其实质是禁止学校过问社会现实问题,剥夺他们结社和出版的权利,要求他们成为“忠臣清官”,心甘情愿地为清政府的统治效劳。其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颁布于直省学校的《圣谕十六条》。其三,雍正二年(1727年)颁布于直省学宫的《圣谕广训》。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87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概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二、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亊迹,务须相互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畄心。
三、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恶,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四、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五、生员当爱身思性,凡有司官府衙门,不可轻人;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六、为学当尊教,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长者,亦应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七、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以违制论,歹革治罪。生员不许纠党、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刋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88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一方面,清政府采用开科取士和编辑书籍,笼络士人。编纂《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另一方面,清政府亦采用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89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90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91(一)国子监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规制规定:第一,国子监内设立彝伦堂,“系诣学御讲之所”,另分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教习诸生”
,又设号房521间,“为诸生读书之所”
。第二,设置学官,规定职责。此外,还对国子监的教学内容,讲学方法以及监生肄业期限等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一)国子监92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第二,设置管理监事大臣。第三,实施分斋教学制度。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在国子监肄业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93(二)宗学、觉罗学(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四)算学、俄罗斯文馆
(二)宗学、觉罗学94(一)府、州、县、卫学统称为儒学。清朝定都北京后,即在明朝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府、州、县学。同时,还规定仿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有的地方设立所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一)府、州、县、卫学95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96(二)社学、义学、井学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社学与府、州、县学在学制上相互联系,凡在社学中肄业者,学业成绩优秀,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为生员;反之,若成绩不佳,则被遣退回社学。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后来各省府、州、县纷纷设立,成为孤贫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秀异者接受教育的机构。井学是设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学校。
(二)社学、义学、井学97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各目的旗学;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98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99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1662-177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100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第二,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第三,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第四,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01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年)在杭州孤山创立的。“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诂经精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止,前后长达100余年,学海堂停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也存在了80年。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102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数”,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泽溉全国”。同时,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殚103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04清朝的科举制度使国家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清朝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是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等。文科为清朝科举考试的主体,开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它沿袭明制,三年一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考试程序与明朝一样,士人依次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可以分别获得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称号清朝的科举制度使国家人才选拔的根本制度。105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06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07武科考试和文科一样,始于顺治二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试。武科的目的在于选拔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武科乡试和会试各分内、外三场,其中外场两场,主要试武艺。内场一场,主要试文化知识,策两问、论一篇。武科考试和文科一样,始于顺治二年,每三年举行一次,实行童试、108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它始于顺治八年(1651年),分为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前者是将汉文翻译成满文,后者是将满文翻译成蒙古文。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翻译科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制科是清朝科举考试的特殊科目,为“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设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翻译科是清朝创立的一个科目,意在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109冒籍怀挟倩代,倩枪通关节:“用襻”传递冒籍110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11
112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13科举考场称为贡院。贡院大门前有“天开文运”牌坊。二门正中悬“龙门”大匾,龙门往北,依次是明远楼、至公堂,为考官办公之处,还有登高了望的哨所,以监督整个考场的秩序。考生只能走贡院东西砖门,而且要验明正身,例行搜检,才能进场。自龙门到至公堂的甬道两侧都是考场,分布有一排排的号舍,依次按《千字文》顺序编列。到清代嘉庆年间,已有9200多间,可见考试规模之大。
科举考场称为贡院。贡院大门前有“天开文运”牌坊。二门正中悬“114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15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16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寓吃、喝、住、考于一体。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117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18清朝为防止科考舞弊,还派兵持刀枪严把考场,使得考场酷似战场。清野史录考生墙头诗云:八股秀才进考场,刀枪剑戟排两旁。分明是个杀人场,哪有心思做文章。这个功名我不要,老子当兵去扛枪。清朝为防止科考舞弊,还派兵持刀枪严把考场,使得考场酷似战场。119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一曰锢智慧,二曰坏心术,三曰滋游手。
——严复“当年误行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四次参加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1888年出资捐官同知。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120“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
——梁启超“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121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是学英国的。
——孙中山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说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122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其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最后,教学管理松弛。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123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24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125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两次:第一次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张将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第二次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在其著作中,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两次:126“公其非是于学校”,是黄宗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性质的学校,究其实已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议会相近。可以说,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公其非是于学校”,是黄宗羲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127黄宗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科举盛而学术衰”。士人在富贵利禄的引诱下,以研读时文为获取名利的捷径,而摒弃经、史、古文以及兵、农、礼、乐等“切于民生日用”之学,造成了学术的衰落。第二,“举一先生以废百”。科举驱使士人在学习内容上局限于时文,而且在思想上也邛艮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畔道”。士人为自己的“仕宦之途”计,当然不敢标新立异,而唯“一先生之言”是从。结果扼杀士人独立思考,禁锢他们自由思想。黄宗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28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科举制度使士人“富贵熏心”,读书求学,只不过是获得功名禄位的一种手段。一旦侥幸登第,便认为目的已达,“读书之事毕矣”。同时士人为了获取功名禄位,竟以“偷窃为工夫,浮词为堂奥”,摹仿、盲从之学风盛行。黄宗羲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不仅切中时弊,而且站在经世致用,要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高度,这就使他的批判具有时代精神,超越了他的先辈。第三,“陷溺人心”,败坏学风。129黄宗羲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即所谓“取士八法”。1.科举之法
科举制度经过改革,仍可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可以效仿朱熹的建议,考试分为经、子、史、时务策四场,突出经学、诸子学和史学的地位,重视应试者的独立见解,强调对录取者的使用要严加考核。总之,其基本精神是重在选拔经世济时之才。
2.荐举之法3.太学之法4.任子之法黄宗羲提出了8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即所谓“取士八法”。1305.郡县佐之法各郡县设置户、礼、兵、工、刑、吏六曹,经提学官考试,选拔郡县学生员中学行高等者,分别担任六曹职务。凡三次考核均合格者,升贡太学肄业,其才能尤著者,直接补选为中央六部衙门官吏。反之,若实绩平庸者,则罢免。6.辟召之法
凡宰相、六部、方镇及各省巡抚,皆可自辟属吏,“试以职事”,如其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表现出显著才能,则上报朝廷正式委任。此法也重在考察人的实际才能。5.郡县佐之法1317.绝学之法
所谓绝学,是指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为极少数人专门掌握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要求各郡县将上述有关专门人才上报朝廷,“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才能平庸者,则罢归。可见,它意在选拔各类科学技术人才。
8.上书之法上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或出现大奸,朝廷群臣都不敢言,而在野者却敢于上书直言,“则当处于谏职”。另一种是所进览的著作确实学术水平很高,足以传业,“则与登第者一体出身”。此法旨在选拔关心国家大事,且能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政论人才,以及有较高造诣的学术人才。7.绝学之法132(一)“学必原本于经术”(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三)教授诗文(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黄宗羲将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开清代“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气”,而且还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133(一)力学致知(二)学贵适用(三)学贵独创1.由博致精2.重视“异同之论”3.深思与能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4.讨论辩难
(一)力学致知134“古今学者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主张尊师,弟子须“重师弟子之礼。”主张教师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还必须品行端正。“古今学者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135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课件136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137王夫之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王夫之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138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139(一)因材施教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质有不同,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大有小;德行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有深有浅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教育要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一)因材施教140
(二)“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躐等。王夫之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先后贯连的。在学者方面是个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二)“施之有序”141(三)“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思考产生困惑,必定会促进人们更勤奋的学习。(三)“学思相资以为功”142(一)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一)道德观143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1441、强调立志王夫之与其它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2、主张自得
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他曾说:“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呢?一要自勉,学生要有求知的欲望;二要有自修之心,“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1、强调立志1453、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在他看来,“行”不仅有验正道德知识真假的功效,“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行”还是衡量道德心的标准,“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3、重视力行1461.“必恒其教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1.“必恒其教事”1473.“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3.“正言”、“正行”、“正教”148第七节颜元的教育思想第七节颜元的教育思想149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颜元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150(一)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食品机械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教育影视赏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家畜育种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饭店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商业品牌整体策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英雄》8
- 沈阳理工大学《化工安全与环保》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电力变压器设计》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产品仿生学应用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邮储高级练习卷三(第12章-第17章)附有答案
- 重庆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军队文职聘用合同管理规定
- 2024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 2024-2029年中国儿童牙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新时代铁路发展面对面全文内容
- 人工智能与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快递主管岗位职责
- 医疗差错、纠纷、事故登记表
- 七年级第一次期中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