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_第1页
《赵州桥》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_第2页
《赵州桥》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_第3页
《赵州桥》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_第4页
《赵州桥》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3页共73页《赵州桥》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精选18篇〕篇1:《假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假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有关爱别人、关爱环境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稳固1.出示会认的字词,检查认读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读〕2.听写会写的字。二、朗读感悟〔一〕读文质疑。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不懂,用“?”标记。2.学生质疑。3.老师相机处理,有的问题当场解答,有的问题归纳整理,随文处理。〔二〕逐节朗读理解。1.小朋友,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读一读诗,你最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读文〕2.你最喜欢哪一节?〔相机学习每节诗〕3.学习第一节。〔l〕你喜欢这一节,你能读一读吗?〔生读〕〔2〕他读得怎样?〔师生共同评价,老师指导:“假设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起音舒缓,停顿稍长;“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读出快乐的感觉。〕〔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提醒缺乏之处。〔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采取比赛的形式〕〔5〕作者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呢?〔指名答复〕〔6〕小树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地笑了。瞧!〔播放:在太阳的照耀下,小树被微风轻轻吹拂着的情景。〕〔板书:小树红红的太阳〕〔7〕让我们齐声把祝福再一次送给小树吧!〔齐读〕4.学习第二节。〔1〕〔生:我喜欢第二节〕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吗?〔2〕师生评价,老师指导;“假设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语速加快,表达出心情的急迫,“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读出喜悦的感觉。〔3〕还有谁喜欢这一节?都站起来读一读。〔4〕师:假设作者有一支神笔,他会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送给小鸟。你瞧,小鸟听了,也快活地叫起来了。〔播放: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板书:小鸟好吃的谷粒〕〔5〕分男女比赛读这一节。5.学习第三节。〔1〕〔生:我喜欢第三节〕请你读一读这一节。〔2〕老师范读:老师也很喜欢这一节,我也来读一读。〔3〕和同桌比赛读。〔4〕自由推荐同桌读。〔5〕作者为什么要给西西画一双好腿呢?〔指名答复〕〔板书:西西一双好退〕〔6〕你想,看看西西拥有一双好腿的`样子吗?跪鱿“背景;)〔7〕男生齐读。6.指导背诵,.〔1〕熟读你最喜欢的一节,试着背一臂。〔2〕指名背诵。〔3〕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这一节的吗?〔4〕谁还用了什么方法记哪一节?〔5〕同桌互背。〔6〕回家给家长听。三、拓展思维1.出示第四节“假设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2.指导朗读:声音由重到轻,语速由快到慢。3.回忆课文,假设作者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要画什么呢?出示: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4.齐读。5.你喜欢作者的这些愿望吗?为什么?6.假设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呢?出示句式:我要给________7.学生说话练习。例:(l〕我要给自己画一对翅膀,让我飞向蓝天。〔2〕我要给缺水的地方画好多水,那里就不缺水了。〔3〕我要给祖国的大地上画上更多的树……8.师:大家有这么多美妙的愿望,我相信这些美妙的愿望都能变成现实。〔板书设计〕23.假设小树红红的太阳小鸟好吃的谷粒西西一双好腿篇2:《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宏伟、巩固和美观。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宏伟、巩固和美观三个特点,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化地解读文本,理解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感慨赵州桥的宏伟、巩固、美观,更感慨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设计了由一个词“世界出名”为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宏伟、巩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1)“赵州桥非常宏伟。”(2)“这座桥不但巩固,而且美观。”(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出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考虑: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出名于世呢?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宏伟、巩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巩固宏伟,感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体会它的巩固。最后抓住【关键词】:^p“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赵州桥非常宏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宏伟”展开的详细描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宏伟”的气魄读出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说说对“创举”的理解。然后联络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赵州桥不但巩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局部内容严密地联络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考虑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巧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绘,读出体会。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两点缺乏之处需要改良:1、我在引导学生找出说明赵州桥宏伟的句子时,只单纯的说“赵州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这几个数字能表达出赵州桥的“宏伟”,但没有把数字形象化。我应该以身边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如以教室为例,让学生算算赵州桥相当于几个教室长,学生自己边算边感悟能更形象的理解赵州桥的宏伟。2、在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时,我着重强调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它首创了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以及这些桥洞的作用,试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但我无视了一个比拟重要的词――“桥墩”,学生可能对“桥墩”这个词不够理解,还不明白桥墩的用途以及在桥梁中的重要性,假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出示有桥墩的桥与赵州桥作比照,然后让学生理解桥墩的作用,进而来体会赵州桥没有桥墩却能屹立一千四百多年不倒,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理解赵州桥这种设计的伟大,体会赵州桥的巩固,这样不用老师教,学生也会感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了。篇3:《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题:齐读课题,设疑导入。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三、感受环境描写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水和洪水凶猛的句子;人们面临洪水的.表现。2、出示相关句

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p体会句式特点及表达的作用。

四、感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想一想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旁边

做简单的批注。2、组织全班交流。出示相关图片和句子,读〔男生;女生;齐读〕――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感悟。

3、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4、师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第7――23自然段〕。五、情感抒发1、想象说话〔假设你就在现场祭奠老支书,你会怎样哭诉。〕2、说一句赞颂老支书的话,尝试用上“桥”字。3、师生共赞老支书〔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六、总结全文。

七、领悟表达特点。

八、视听欣赏《为了谁》

篇4:《长城》第二课时教案设计《长城》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读书为本,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读,充满感情地读,最后能愿意读,喜欢读,争先恐后地读。【学习目的】能较好地掌握全文构造和大意,理解和体会课文重点句子及词语的意味,产生对于长城及其精神和内涵的景仰,以及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叹。【课前准备】学生主动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播放长城图片。师:昨天我们去游览了……?我们从远处眺望了……?我们从近处欣赏了……?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要登上……,去感受,领悟,赞美我们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长城呢?板书:──的长城生自读全文。生汇报:像长龙一样的长城。〔这是从远处眺望。〕高大巩固的长城。〔这是从近处观察。〕气魄宏伟的长城。〔你读书真有心,可以找到这么好的一个词形容我们的长城。〕……二、品读感悟师:是啊,我们的长城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的长城高大巩固,那当我们的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会想起什么呢?,他又会看到什么样的长城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那一句话,那一个词让你特别冲动,使你浮想联翩……生自读第三节。生汇报:无数……无数……血汗和智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数不清没有……没有……就三、情景设置,重点打破1、师: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科技很不兴隆,战乱频繁……〕那时候有起重机吗?……有汽车,火车吗?……那*的是什么?……是啊,*的双手和肩膀,但驮起的却是重达……?XX同学你的书包沉吗?他的书包大概是20斤,那两三千重大约要有这样的书包多少个?……那要100多个这样的书包啊,你能背起来吗?谁来试试背起这两三千斤重的石头?……一个同学读,两个同学读,三个同学读……全班齐读。师:通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块两三千斤重的石头终于抬起来了,可是咱们还得把他抬到山顶上去啊,这山顶可不一般啊,是……〔陡峭〕的山岭啊!来,我们一起来抬。……你们走得太轻松了,你们的肩上可是重达两三千斤的宏大条石啊,你们的脚下可是蜿蜒崎岖的山路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脚下的石头给绊倒啊……再来……怎么停下来了?你们还刚刚走到山脚啊,继续走,……到山腰……快到山顶了……还有一点点间隔了……到了。如今,你最想说什么?〔累,真累……〕师:同学们呐,我们才扛了一块石头啊,可我们的劳动者呢?他们要扛……一天要走多少次这样的山路?万一被石头一绊,或者因为坚持不住,手一松,肩膀一滑,就会……有多少劳动者在这里过早地献出自己珍贵的生命啊,长城上难道真的只有冰冷的石头吗?……不,它上面凝结着我们无数劳动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所以我们的作者才会由衷地对劳动者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多少……”2、写话练习:假如你可以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答复你?〔那是个怎样的老人?……〕你们辛苦了!〔衷心的表示感谢〕你们真了不起!〔真诚地赞叹〕你们别干了,我们造反吧!〔长城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防护外侮的作用,但是今天看来,这样的防护其实毫无意义,一位美国学者在提到长城时这样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师:让我们把我们对劳动者的感谢,赞叹的感情都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再来读“多少……”师:这气势宏伟,凝结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长城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骄傲,大家想看一看吗?这样伟大的长城啊,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忍不住要衷心赞叹,我也想向大家倾诉我对长城的景仰和赞美,大家想听吗?……请看,请听。〔视频长城,伴有《长城谣》〕师:同学们啊,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这就是气魄宏伟的长城,这就是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这就是高大巩固而又宽阔平整的长城,这就是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长城,这就是我们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长城,这就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精神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长城,永远的长城!师: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师:那作者又是如何赞叹我们伟大的长城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件出示: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慨……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慨……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慨……四、激情升华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面对这岿然屹立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万里长城,我们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话要说,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刚刚读的那段话,让我们再一次来赞叹我们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建筑──长城!〔全体起立,课件出示〕师: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同学一定对长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也坚信,我们的伟大长城的精神会永放光辉。五、《长城》课堂作业1、写话训练:假如你可以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答复你?〔那是个怎样的老人?……〕例如:我遇见了一位老人,他满脸的白胡子,头发都是白的,背驼得像骆驼一样,我走过去对他说──,可是他却说──2、说话训练: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板书设计】气魄宏伟〔或长龙一样〕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宽阔平整凝结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数不清没有……没有……就无数……无数……篇5:《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方“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化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费事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容许,又怕他派兵来打。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假如……就……;假如……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假如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廉价;假如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英勇机智的蔺相如。〔板书:英勇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英勇”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生齐读第6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3、我们以前学过,文章一般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呢?〔人物的言行〕⑴在这段话里,能否从蔺相如的言行中表达出机智英勇呢?抓住重点词品一品,填好表格,说说为什么。⑵学生汇报,老师点拨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想到底要不要去吗?〔蔺相如想的'并不是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不给秦王发兵进攻制造时机。〕②“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③“假如……就……;假如……一定……”〔出示句子〕:这是两个假设句的连用,表示对两种情况的对策。蔺相如把两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说明他慎谋远虑,考虑周全。④句式训练:能否用“假如……就……;假如……一定……”说一句话⑷朗读指导:蔺相如把问题考虑得非常透彻,连对策都想好了,真可谓是成竹在胸。该怎么才能把这几句读好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㈢第8~9自然段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方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向秦王献上和氏璧〔板书:进宫献宝〕。秦王喜欢这件宝物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朗读训练:指名学生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叹”。篇6:第二课时《荷花》教案设计第二课时《荷花》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联络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2、3、4、5自然段;3.练惯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2.体会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准备:录音;投影;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1.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d.集体朗读这句话。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结合图片观察〕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齐读这句话。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B.比拟: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5.指导朗读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突然觉得……〔第四自然段〕你刚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齐读第四自然段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四、总结全文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欢和赞美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篇7:《翠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翠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欢之情,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教学难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2.出示课题〔齐读〕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指名答复,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5.小结过渡。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识翠鸟的外形特点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的眼睛〔〕的嘴〔〕的爪子〔〕的头巾〔〕的花纹〔〕的外衣〔〕的衬衫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读一读。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敏〕嘴〔尖长〕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8.小结过渡。三、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考虑:⑴翠鸟的动作怎样?⑵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⑶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2.分析^p课文第二自然段:⑴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答复〕⑵比拟句子: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⑶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⑷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⑸指导朗读。3.分析^p课文第三自然段:⑴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⑶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⑷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⑸汇报讨论情况。⑹比拟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⑺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动作敏捷?理解句子:只有苇杆还在摇摆,水波还在荡漾。⑻指导朗读。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详细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四、自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自由读。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3.板书:峭壁上4.师归纳: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消除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5.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欢〕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欢之情。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六、课外延伸1.欣赏鸟类的图片。2.课外延伸:⑴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⑵自选课文中的一局部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摆,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⑶请你以“我喜欢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理解的鸟。篇8:《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考虑理解课文内容。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课文。3、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投影1: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阅读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考虑作业吗?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化。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投影2: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络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考虑。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找三人分角色读。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5〕前后联络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再读: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6〕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顺风顺水--图示说明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化,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领是天上掉下来的?篇9:《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深化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练习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鸬鹚》〔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课文分成了几段?〔生答:三段〕请大家回忆,课文每段都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呢?〔生答师板书:湖面,渔人,鸬鹚〕这节课,我们要通过阅读分析^p,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二、体会湖面的变化美(10〃)1、请同学们翻开书,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把描写湖面的有关句子画出来。〔配乐朗读:《渔舟唱晚》〕2、句子画好的同学请举手。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还有补充吗?〔出示幻灯:描写湖面的三句话〕请同学们看这几句话,默读,考虑:湖面有什么变化?湖面开场怎样?〔平静〕接着有什么变化?〔不平静〕后来,湖面又怎样了?〔恢复平静〕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几句话,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吧。〔齐读幻灯出示的几句话〕刚刚,我们一起感受了湖面的变化,这变化和什么有亲密联络呢?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p课文。三、阅读理解第一段(5〃)1、谁来读第一段,想想作者都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笔画出来。〔指名说〕这些景物怎样?〔出示幻灯:平静的湖面图〕2、渔人怎样呢?读句子。析词,“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会悠然地吸烟?〔联络一望无垠的稻田,想象丰收的喜悦,优美的环境,听话的'鸬鹚〕3、鸬鹚怎样?作者把鸬鹚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呢?小结:正因为渔人在抽烟,鸬鹚在待命,所以没有风的湖面怎样?〔学生看书说〕你感到这时小湖的风光怎样?〔生说〕我们一起读,读出小湖的平静和渔人的悠闲。读的时候,注意速度放慢,腔调低一些。读的很好,为什么平静的湖面顷刻间失去了平静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四、阅读理解第二段(15〃)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析词,“抹”是什么意思?除了一个动作,没有别的命令,鸬鹚就会跳下水捕鱼,你可以看出什么呢?鸬鹚接到命令,扑着翅膀钻进水里,此时湖面怎样?〔生看书说〕2、鸬鹚接到渔人的命令后是怎样捕鱼的?渔人又是怎样收鱼的?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把表示动作的词画出来。〔说句子,说动词,看幻灯:把表示动作的词显示出的句子〕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是怎样的场面呢?(出示幻灯:鸬鹚捕鱼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此时渔人真是繁忙,但心情却是怎样的呢?〕此时的湖面又会怎样?〔自由说,体会湖面的动乱〕小结:等到岸上炊烟四起,渔人就不再赶鸬鹚下水了,他挑些小鱼慰劳鸬鹚。同学们,此时的湖面会是怎样的呢?〔自由说〕因为渔人动,鸬鹚也动,所以湖面失去了平静。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湖面的变化,渔人的繁忙和喜悦。五、阅读理解第三段(1.5〃)1、引读,鸬鹚吃饱了,又怎样了?生读课文。考虑:鸬鹚怎样?渔人又怎样?2、师小结: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满载归去,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此时此景,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吧。六、总结全文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分析^p,考虑,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小湖有静有动,程度如镜的湖面有它静态的美,不平静的湖面更有它变化的动感美,恢复平静后的湖面又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受。同时,我们还感受了渔人的繁忙和喜悦,这些,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生答〕〔2〃)小结:作者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了事物的变化和联络。3、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江南水乡明净、秀丽的风光,体会渔人悠然喜悦的心情吧!〔配乐朗读课文〕《渔舟唱晚》〔4〃〕板书:湖面渔人鸬鹚平静吸烟列队待命不平静收鱼捕鱼恢复平静划船回去站在篇10:《种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写好8个生字。2.继续学习课文,拓展延伸,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趣的`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8)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2.全班认读。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继续学文,理解内容(17)1.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在种子妈妈的催促下,种子钻出了地面,那么它看到了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继续读课文。2.种子看到了什么?3.指导感情朗读。4.引导想像:小朋友们,种子钻出了地面它不能看见什么呢?5.看到这么美的风光,种子心里会想什么呢?6.是呀,种子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太迟起来了。那么,它以后会怎样呢?7.出示句子:“在潮湿的空气里,种子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往上长。”8.指导感情朗读。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0)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分角色朗读。3.教育学生向种子学习,知错就改,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四、指导写字(7)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学生读。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指名反应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4.学生说一说书写的注意要点。5.学生跟老师空写,老师强调重点。6.学生练习写字。五、布置作业(3)1.抄写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5.种子伸打春天到了,种子钻出地面,看到春天揉瞧篇11:《瑞雪》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瑞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义务制第五册第八单元。教学目的:1、复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宏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重点: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宏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教学准备:挂图、投影、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1、听写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1〕风冷得刺骨,课文中哪个词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凛冽〕〔2〕雪花飘落时又多又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纷纷扬扬〕〔3〕注意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这又是哪个词?〔覆盖〕〔4〕最后请给“白茫茫”找个近义词。〔白蒙蒙〕2、核对纠正。全对的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假如有些小错误;自己订正,并且记住它。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二、学习第2、3、4段。1、初读第2、3、4段。〔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杨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3、4段。读完了得扳到有话可说,说你的发现,说你的感受。〔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了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因一样吗?先别忙着答复,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考虑,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助理由。2、研读第2、3、4段。学生汇报研究成果,老师随机指导。〔“喜”的一样点和不同点〕A、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不同点●研读第3段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小黑板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孩子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师: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研渎第4段①孩子们“喜”的.又是什么?〔显示小黑板〕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这玩雪的快乐吧!B、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一样点〔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2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2〕指名说,随机品读。●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小黑板出示〕①指名读后,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红日〕②〔显示小黑板〕谁能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小黑板出示〕①指名读后,请学生说说这句话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群山〕②〔显示小黑板〕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请看,田野、村庄、群山……目之所及,都是雪白的一片,万里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壮美啊[谁能把这句话读美了、读活了?〔自由读——评议读——赏读——与师赛读——齐读〕●好一派壮丽宏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①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难怪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出示小黑板〕他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引读〕好一派……,好一幅……——谁想站起来读读这句话?想读的都请站起来。②让我们捧起课本,美美地读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欣赏,到广阔的雪野上尽情地邀游一番吧!③师生合作读,看板书引背这一段。④可一个人看看画面朗读,也可以找伙伴合作朗读。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小黑板出示填空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完成填空,全班交流。冬雪能〔〕,能〔〕,还能〔〕,所以被人仍称为瑞雪。2、《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从中我们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宏伟,感受了瑞雪兆丰年的喜人气氛。文中有很多好词佳句,大家可以把它摘录在练习本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在课余搜集一些关于瑞雪的诗歌、文章、歌曲及图画。篇12:《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穷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妙心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教学重点: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妙心灵。教学难点:续编《穷人》的故事。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课堂教学活动流程阶段目的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师板书等待丈夫:温暖、舒适抱回孤儿:探望西蒙、坎坷不安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二、分角色朗读这一局部感知主要内容。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归纳局部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局部内容,师板书〔1〕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2〕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三、理解这局部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打破教学难点。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答复这些问题。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2〕当渔夫问她“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3〕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4〕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的脸变得怎样?为什么?〔5〕渔夫是怎么决定的?四、评读评写法学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概括才能。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1〕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2〕无论最后开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思想不能变。描写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桑娜、勤劳、仁慈、乐于助人。渔夫:憨厚正直,关心别人的美妙的心灵。本文讲的是反映了表现了篇13:《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葡萄沟》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2: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3:运用角色朗读、节目表演、品味等形式,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展口语交际训练。一、鼓励1、听说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葡萄沟有些理解,课文会告诉你。下面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特别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情况。〔板书生字带出来的词语:最喜欢、山坡、梯田修在、留着、味道、茂密。这样,为下一步借助词语定位联想生字做铺垫,注意指导第二段中描写葡萄的长句子。3、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沙果、蜜桃,到九十月份有人们最喜欢吃的`葡萄。〔以上环节从兴趣入手,总体上把握全文,认识生字。〕二、体验1、通过刚刚的理解,我们知道葡萄沟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欢吃的葡萄,既然人们最喜欢吃葡萄,那么老师就带你们去葡萄园玩一玩好不好?说去就去,快把书翻开。2、葡萄沟到了。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画图理解“山坡、梯田”。〕3、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1〕让大家一起画图理解“茂密”。〔2〕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老师用手势表演让大家感悟出是“凉棚”〕老师只画了一个凉棚,难道只有这一个棚吗?〔让学生发现句中的“一个个”,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快”、“舒适”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4、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1〕用图片,让孩子到前面认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并让孩子“挂”在葡萄架下〔老师已经画出茂密的葡萄架〕〔2〕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拟中悟有什么不同。〔老师引导学生在词语中的“光”中发现〕〔3〕实物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5、〔1〕葡萄沟的葡萄好,葡萄沟的人怎么样?有什么优点?读书画一画。〔2〕摘下最甜、最美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是怎么吃?〔鼓励学生联络生活中的体会悟这个词〕

6、是呀,我们人就是热情好客,你们就要分开葡萄园,还想不想亲眼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想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7、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想想阴房是什么样。〔发散思维,让学生异想天开〕不过。他还有个问题要考者你:“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读课文,看录象悟,再讲一讲,可以创造语言,只要意思对即可。〕

8、观察、品味葡萄干。〔让学生观察、品味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书:色鲜味甜〕三、升华1、看出来,同学们参观游览的真心。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就要分开葡萄沟了,难道你就没有什么话要说?老乡要咱们留言,哪怕写一句话也好呀,如今请同学们签名留言。〔动动笔,把对葡萄沟之行的感受写下来,此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体认识,又是感悟、交际的训练〕

小结: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板书:把“好地方”前面加上“真是个”句号改成叹号〕没有发言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2、旅游到此完毕,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篇14:《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解题。指名读题,俑是什么呢?〔古代殡葬的偶像。〕秦始皇自十三岁称王开场,便着手修建秦始皇陵,一直到他四十九岁去世,秦兵马俑就在距秦始皇陵东一千五百米左右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地图,幻灯片。〕1974年几位农民在挖进时,偶尔发现了这一机密,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艺术家的作品终于重见天日。〔全景幻灯片。〕今天就让我们借助语言这种神奇的工具来走近秦兵马俑。二、精读。〔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过秦兵马俑后,说:“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到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到中国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齐读。〔第一自然段幻灯片。〕〔二〕学习第三段。平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除了可以利用字典这一工具外,其实还要注意“课后练习”这一工具,它也会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帮助的。〔课后问题。幻灯〕1.读问题,试答。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连接起来的呢?〔第三段幻灯。〕适时板书。读。〔三〕学习第二段。1.咱们首先来看一看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默读,用笔画出表达“规模宏大”的语句。3、交流,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4、走进规模如此宏大的大厅,人们会有何感受呢?5、什么是折服呢?假如此时站在兵马俑面前的是一位对兵马俑耳闻已久的`外国友人,他会说些什么呢?假如此时站在兵马俑面前的是一位对兵马俑仰慕已久的中国朋友,他又会说些什么?公元前2,秦始皇统领他的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强有力的军队是他得天下的重要法宝。〔四〕学习第四——十段。俗话说得好,“千人千面”就是在同一棵树上也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每一件兵马俑更是被艺术家雕塑得栩栩如生。出示“将军”幻灯片。一号坑共6件,平均身高1.9米。1、看到将军俑后,你想到了哪些词?2、看课文又是怎样描绘将军俑的?指名读出将军俑的威风。3、摆一摆将军的加工,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惟妙惟肖。〔看群图。〕说一说。4、看彩图。秦兵马俑是彩塑,刚出土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大红,大绿,粉紫。但是出土后很快颜色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国家对秦兵马俑就不再进展开掘,让它们长眠于地下。我们河南省殷墟去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许多的文物也采用了地下保荐的形式。〔五〕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巧的艺术珍品。三、总结。当然,我们知道这些历史文物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还有待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把这些文化遗产继承下去,得以发扬光大,出示幻灯片:古都有祖先留艺术瑰宝,华夏待来者绘锦绣宏图。————中央参谋委员会常务委员箫克。让我们永远铭刻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史命。篇15:《风筝》第二课时教案设计《风筝》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仍然”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能模拟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详细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2、能较为详细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第二课时一、导入唤起情感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风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答复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读中感悟1.默读考虑:“做、放、找”哪一局部最有趣?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假如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2.师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仍然快乐?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2〕练习朗读。〔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3、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老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屡次读的方式进展〕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师:假设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请读读5、6、7、8自然段。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篇16:《林海》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林海》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生:《林海》。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适。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板书:亲切舒适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板书:岭林花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根底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的适时、明确。〕〔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适的思想感情的?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考虑: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顺。板书:多温顺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生:“这里的岭确实很多,……”,我从“确实很多”可以看出岭多。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顺,因为秦岭是宏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顺,因为它们的差异不大。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顺。〔师加示意图说明〕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顺的美。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顺,……”我从“每条岭都温顺”,看出大兴安岭的温顺。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顺。〔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考虑。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表达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老师非常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才能。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确实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评:假如老师这样问“刚刚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表达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板书:绿像海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展合作学习。〕学生汇报: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确实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顺,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评:老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生:想。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顺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根底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4.花有什么特点?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板书:繁绚丽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适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学生自学。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p:“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师:俊俏、娟秀,真让人感到……生齐答:亲切舒适。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学生个别练读体会。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顺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风光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适,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板书:爱赞风光美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师生合作朗读。〔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板书:木材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投影:“兴安岭的得意——”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生:“有多少省份用过”生:“大至……,小至……”生:“它的千山一碧……”生:“于是,……”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立做出了宏大的奉献。板书:奉献大。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适。学生齐读。〔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适的是什么?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适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亲密——”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亲密——”结合课文谈理解。生:“日益亲密”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亲密。生:“亲切之感更加深沉,……”生:“我们伐木取材,也……”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亲密,随着建立和科技的开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适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投影:“我不晓得——”请学生读。板书:兴国安邦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隆、安定。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开展有重要的意义。生:兴安岭不仅对如今的祖国建立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适又有了更深的含义。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学生练读句子。〔五〕总结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立做出宏大奉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