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新)课件_第1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新)课件_第2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新)课件_第3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新)课件_第4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一、充分就业1、定义:充分就业不是指完全就业,而是指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时候的就业。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2、失业类型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2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理解: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经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3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3失业是损失:·经济成本—奥肯定理:

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概下降1个百分点。·社会成本: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扩大。美国学者统计:失业每增加1%,犯罪增加4%,自杀率增加4.1%,精神病增加4.3%;工人失业后,1/8夫妻分居,20%失眠,28%头疼,21%胃病。4失业是损失:4其他指数※痛苦指数MI(1975年由美国民主党人提出)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胀率5其他指数5二、价格稳定定义:既无通货膨胀也无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涨。※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下降。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PPI

GDP平减指数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定义: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6二、价格稳定6四、平衡国际收支总结: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其次,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7四、平衡国际收支7

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1、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货币性支出。8第二节财政政策一,2、政府财政收入税收:包括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主要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两种方式——改变税率和变动税收总量92、政府财政收入9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10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10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1)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11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11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涵义: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12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12三、财政思想的演变1、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2、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3、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赢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实际GDP<潜在GDP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赤字可以更大实际GDP>潜在GDP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盈余可以更多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13三、财政思想的演变13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原因1、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2、财政政策的变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14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14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乘数难以准确确定、财政政策产生效果时需求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3、挤出效应。1515

第三节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1、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2、中央银行定义: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16第三节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和中央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17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17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存款创造:货币的供给不能只看到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由于乘数的作用而使货币供给增加被称为货币创造;货币创造乘数

k=1/rd=1/0.1=10货币创造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量,还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越大乘数越小

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1)(2)=(3)+(4)(3)=(2)x0.9(4)=(2)x0.1甲1009010乙90819丙8172.98.1…………合计1000900100银行总存款D

=1001/(1-0.9)=1001/0.1=1000法定准备金率rd=0.118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存款创造: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D=R/rd

货币创造乘数k=1/rd(1元准备金引起的货币供给量)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率19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19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1)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D=R/(rd+re)k=1/(rd+re)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20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20存在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1)(2)=(3)+(4)(3)=(2)x0.8(4)=(2)x0.2甲1008020乙806416丙6451.212.8…………合计500400100法定准备金率rd=0.1,超额准备金率re=0.1银行总存款D

=1001/(1-0.8)=1001/0.2=500货币创造乘数k=1/(rd+re)=1/(0.1+0.1)=521存在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2)通货-存款比率rc:通货对存款的比率。D=R/(rd+re+rc)k=1/(rd+re+rc)22(2)通货-存款比率rc:通货对存款的比率。223、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定义:又称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示)总和,一般用H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233、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23※存款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H※H=准备金+非银行部门的通货(Cu)=※货币供给(M)=通货(Cu)+活期存款(D)K=M=f(H,,,)准备金: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24※存款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HK=M=f(H,说明:货币创造乘数之所以与前面k=1/(rd+re+rc)不同,主要在于此处将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起当成货币供给量,而前面的货币供给量仅为活期存款。25说明:货币创造乘数之所以与前面k=1/(rd+re+

案例研究:大萧条时期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929.81933.3货币供给26.519.0通货3.95.5活期存款22.613.5基础货币7.18.4通货3.95.5准备金3.22.9货币乘数3.72.3准备金-存款比率0.140.21通货-存款比率0.170.41※基础货币增加了18%;但货币供给减少。※原因: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乘数下降38%。(1)准备金-存款比率上升;(2)通货-存款比率上升。(3)联储的责任:·未起到最后贷款者的角色;·未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26案例研究:大萧条时期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929.81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变更法定准备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降低货币供给量增加提高货币供给量减少特点:简单但不轻易使用27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27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1)对货币供给来看,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较小,也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2)告示作用更直接有效;3)对各种预期有强烈的影响,不宜随时调整。28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28我国历年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制度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1988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1998年3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从13%下调到8%。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2004年4月25日: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7月5日:由7.5%调高至8%。2006年8月15日:由8%调高至8.5%。2006年11月15日:由8.5%调高至9%。29我国历年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制度292007年1月15日:由9%调高至9.5%。2007年2月25日:由9.5%调高至10%。2007年4月16日:由10%调高至10.5%。2007年5月15日:由10.5%调高至11%。2007年06月5日:由11%调高至11.5%2007年08月15日:由11.5%调高至12%2007年9月25日:由12%调高至12.5%2007年10月25日:由12.5%调高至13%2007年11月26日:由13%调高至13.5%2007年12月25日:由13.5%调高至14%302007年1月15日:由9%调高至9.5%。3008年04月25日15.5%16%+0.5%08年05月20日16%16.5%+0.5%08年06月15日16.5%17.5%+1%08年09月25日17.5%不变(小型-1%16.5%)08年10月15日17.5%17%-0.5%08年12月05日17%16%-1%

16%

14%-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15.5%-0.5%

中小金融机构14%13.5%-0.5%3108年04月25日15.5%16%2010年1月12日大型金融机构15.5%

16%+0.5%中小金融机构13.5%不变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16.5%+0.5%中小金融机构14%不变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

17%+0.5%中小金融机构13.5%不变

2010年6月15日大型金融机构17%

17.5%+0.5%中小金融机构13.5%不变2010年11月16日大型金融机构17.5%

18%+0.5%中小金融机构13.5%14%+0.5%322010年1月12日大型金融机构15.5%

3333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以限制或鼓励银行借款,从而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进而决定货币存量和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地目标。降低货币供给量增加提高货币供给量减少通常与公开市场业务配合使用。34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34再贴现率的特点:1)是一种官方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2)是一种短期利率,一般在3个月内,最长不超过1年;3)是一种标准利率,其他很多利率参照之。35再贴现率的特点:35例:美国降低再贴现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7年8月17日宣布,将再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即从6.25%降到5.75%,以帮助金融市场恢复稳定。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起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股市震荡。36例:美国降低再贴现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7年8月17日宣再贴现率的局限性:1)央行难控制货币供给量;2)只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3)调整对公众的影响较大。37再贴现率的局限性:37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买进货币供给量增加卖出货币供给量减少特点:操作灵活;不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38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38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1)能很好地控制货币供给量;2)能同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3)告示效应能强有力地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39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39其他货币工具1、选择性信贷控制(消费信贷、不动产信用控制)2、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目的的政策。特点:道义劝告没有法律地位,也不同于强制性行政手段。40其他货币工具40货币政策的运用

经济萧条经济繁荣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卖出债券再贴现率准备金率41货币政策的运用四、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2)货币流通速度(3)流动性陷阱(4)受经济周期本身的影响42四、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42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43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

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一、充分就业1、定义:充分就业不是指完全就业,而是指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时候的就业。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2、失业类型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44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理解: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经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45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3失业是损失:·经济成本—奥肯定理:

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概下降1个百分点。·社会成本: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扩大。美国学者统计:失业每增加1%,犯罪增加4%,自杀率增加4.1%,精神病增加4.3%;工人失业后,1/8夫妻分居,20%失眠,28%头疼,21%胃病。46失业是损失:4其他指数※痛苦指数MI(1975年由美国民主党人提出)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胀率47其他指数5二、价格稳定定义:既无通货膨胀也无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涨。※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下降。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PPI

GDP平减指数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定义: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48二、价格稳定6四、平衡国际收支总结: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其次,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49四、平衡国际收支7

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1、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货币性支出。50第二节财政政策一,2、政府财政收入税收:包括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主要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两种方式——改变税率和变动税收总量512、政府财政收入9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52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10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1)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53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11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涵义: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54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12三、财政思想的演变1、年度平衡预算:以实现每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为目标。2、周期平衡预算:用经济繁荣阶段的预算盈余弥补萧条阶段的预算赤字,以实现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收支平衡为目标。3、功能财政思想:以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与预算赢余,无须刻意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实际GDP<潜在GDP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赤字可以更大实际GDP>潜在GDP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盈余可以更多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55三、财政思想的演变13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原因1、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2、财政政策的变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56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14财政政策在实践中的制约因素:1、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影响时滞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乘数难以准确确定、财政政策产生效果时需求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3、挤出效应。5715

第三节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1、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2、中央银行定义: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58第三节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和中央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

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59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17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存款创造:货币的供给不能只看到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由于乘数的作用而使货币供给增加被称为货币创造;货币创造乘数

k=1/rd=1/0.1=10货币创造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量,还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越大乘数越小

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1)(2)=(3)+(4)(3)=(2)x0.9(4)=(2)x0.1甲1009010乙90819丙8172.98.1…………合计1000900100银行总存款D

=1001/(1-0.9)=1001/0.1=1000法定准备金率rd=0.160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存款创造: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D=R/rd

货币创造乘数k=1/rd(1元准备金引起的货币供给量)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率61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19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1)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D=R/(rd+re)k=1/(rd+re)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62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20存在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1)(2)=(3)+(4)(3)=(2)x0.8(4)=(2)x0.2甲1008020乙806416丙6451.212.8…………合计500400100法定准备金率rd=0.1,超额准备金率re=0.1银行总存款D

=1001/(1-0.8)=1001/0.2=500货币创造乘数k=1/(rd+re)=1/(0.1+0.1)=563存在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存款人银行存款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2)通货-存款比率rc:通货对存款的比率。D=R/(rd+re+rc)k=1/(rd+re+rc)64(2)通货-存款比率rc:通货对存款的比率。223、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定义:又称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示)总和,一般用H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653、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23※存款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H※H=准备金+非银行部门的通货(Cu)=※货币供给(M)=通货(Cu)+活期存款(D)K=M=f(H,,,)准备金: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66※存款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HK=M=f(H,说明:货币创造乘数之所以与前面k=1/(rd+re+rc)不同,主要在于此处将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起当成货币供给量,而前面的货币供给量仅为活期存款。67说明:货币创造乘数之所以与前面k=1/(rd+re+

案例研究:大萧条时期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929.81933.3货币供给26.519.0通货3.95.5活期存款22.613.5基础货币7.18.4通货3.95.5准备金3.22.9货币乘数3.72.3准备金-存款比率0.140.21通货-存款比率0.170.41※基础货币增加了18%;但货币供给减少。※原因: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乘数下降38%。(1)准备金-存款比率上升;(2)通货-存款比率上升。(3)联储的责任:·未起到最后贷款者的角色;·未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68案例研究:大萧条时期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929.81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变更法定准备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降低货币供给量增加提高货币供给量减少特点:简单但不轻易使用69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27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1)对货币供给来看,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较小,也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2)告示作用更直接有效;3)对各种预期有强烈的影响,不宜随时调整。70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28我国历年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制度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1988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1998年3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从13%下调到8%。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2004年4月25日: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7月5日:由7.5%调高至8%。2006年8月15日:由8%调高至8.5%。2006年11月15日:由8.5%调高至9%。71我国历年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制度292007年1月15日:由9%调高至9.5%。2007年2月25日:由9.5%调高至10%。2007年4月16日:由10%调高至10.5%。2007年5月15日:由10.5%调高至11%。2007年06月5日:由11%调高至11.5%2007年08月15日:由11.5%调高至12%2007年9月25日:由12%调高至12.5%2007年10月25日:由12.5%调高至13%2007年11月26日:由13%调高至13.5%2007年12月25日:由13.5%调高至14%722007年1月15日:由9%调高至9.5%。3008年04月25日15.5%16%+0.5%08年05月20日16%16.5%+0.5%08年06月15日16.5%17.5%+1%08年09月25日17.5%不变(小型-1%16.5%)08年10月15日17.5%17%-0.5%08年12月05日17%16%-1%

16%

14%-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15.5%-0.5%

中小金融机构14%13.5%-0.5%7308年04月25日15.5%16%2010年1月12日大型金融机构15.5%

16%+0.5%中小金融机构13.5%不变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16.5%+0.5%中小金融机构14%不变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