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_第1页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_第2页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_第3页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_第4页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1什么是参与式教研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参与式方法”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参与式教师活动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活动活动。参与式方法最早在国外一些扶贫项目中运用。研究者发现,在一些扶贫项目中,由于没有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当地人没有“卷入”其中,项目实施往往只是一种“输血”而不能产生“造血”功能,在项目实施者离开或项目结束后,当地的情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得不到预期的改善。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并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他们认为,外来的“专家”应该通过与当地人合作,提高当地人的意识和自信,使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专家”只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或“协助者”,当地人(特别是当地的穷人)自己具有足够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在教师活动中使用参与式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国外,参与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活动中。在国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识活动中也采用了参与式方法。2参与式教研活动的基本理念参与式教研活动将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其职业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因此,参与者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研组长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V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转变成为教师的“协作者”、“促进者”,而参与教师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造者”。任何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活动的内容,也取决于活动的形式。参加传统的教师活动,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叹:听组织者讲新的教育观念都很赞同,可是回到实际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只好嘴里喊着新观念,继续沿袭老做法,时间久了,对新观念也淡忘了。在新课程实验中就发现过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把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因于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听“专家”给教师做报告,试图通过“专家”的报告来转变教师的观念,进而改变教师的行为。又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与教师活动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一种理念只靠专家灌输或机械接受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理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其实,教师观念的改变还需要行动的转变作支撑,而教师的行为不转变并非不愿转变,而是不知该如何转变所致。好的活动不仅要让教师心动,更应该指导教师如何行动。参与式活动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主动、平等参与活动活动,以及参训教师与活动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因此,参与式活动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可以使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师活动中,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选择并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参与式教师活动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之所以采取某些行为而不采取另外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理由。如果活动内容和方式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和已有经验没有联系,就不可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参与式活动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参与式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会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评价,而且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和经验。与传统活动方式相比,参与式活动更加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参与式活动更加注重活动过程,即教师的学习过程。3活动过程和方式的特点3.1以小组研讨式为主研讨,是参与式活动的主要方式。要避免一开始就讲理论。要从研讨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开始,在思想和观点不断交锋的过程中共同研讨,澄清观点和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地并有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数必须受到控制,分组时,可以将共性较多的人分为一组,也可以将差异突出的人分为一组,这应依据活动内容和活动不同阶段的需要灵活安排。共性较多的人在一起便于概括和达成共识,而差异较大的人在一起则便于在观点上相互碰撞,以使研讨更加深入。3.2以经验为基础使用参与式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原有经验的价值。看看她们已有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已经蕴涵着哪些我们追求的理论和观点,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她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3.3以问题为“切入点”老师们常常会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我们活动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在自我反思、同事间和与活动者间的交流中积极思考,不断积极建构自己的新认识。教师正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新的发展的。3.4以实践为核心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仅凭已有经验的概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通过实践将已经获得的半信半疑的理论和观念内化。可以说,实践是参与式活动的核心。教师的理论和观念是通过实践得以理解、内化并指导实践的。教师真正具有的内化的理论和观念是那些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理论和观念。会说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内化。要想真正地了解和活动教师,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3.5以思考贯穿始终以往的活动方式使我们的教师不习惯于动脑筋。参与式的活动通过“促进者”的引导,使每一个参与者的头脑不断思考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研讨自然要思考,并要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更是带着问题的尝试性实践;就连听指导者讲授,也应伴有思考和讨论。4如何组织参与式教师活动4.1参与式活动需要参训者大量的参与,因此活动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一个班不要超过30人。如果超过,活动者需要考虑更经常地组织分组活动,使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4.2活动者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活动开始时(甚至每半天活动开始时)可以开展一些热身活动,如小组成员相互自我介绍,做名片,给小组取名字、自我欣赏、组员相互表扬等,使大家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4.3讲座时可以使用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活动,让大家无所顾忌地发表看法。4.4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活动者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参与者从感性的经验中生成理性的认识。教师参与式活动在参与式活动中,活动者应为参与者分享一些经验和理由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如果参与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价值的,那么他们在分享这些经验时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众多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4.5注重活动过程。参与式活动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项伴随着“忙碌与艰难选择”的活动,是由人、活动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学习不只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知识资本,而且是学习者自身加入变革的过程。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能够中学习中被产生,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实践可以是同步的,即时发生的。因此,参与式方法活动特别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过程本身能够引起参与者思变,思变能够改变他们的知觉以及为采取行动所作的准备。活动者活动中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这本身就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尊和自信,树立改革的信心,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之所以会思变,还因为平等参与的方式本身能够为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参与者在活动中不仅仅只是对参与式方法获得一些要领上的理解,而是亲身有所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不在于学会种操作技术,获得各种技能,而在于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而这种内心体验是参与者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通过对这种活动方式本身的体悟,参与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原则,有利于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迁移。4.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参与式方法活动与以往的大班讲座活动是不一样的,特别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组织活动活动,激发参与者针对实际总是进行思考。活动的目的不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是促使他们进行具有总是意识的、高层次的学习,因此,活动中提出的应该肯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5参与式教师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原则1、平等参与、共同使用。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目标参与式教师培训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6案例【案例】寻找理想的课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室李玉平“诸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大家先建立自己的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并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本次活动是由校长亲自主持)会议室里热闹起来,不到两分钟任务就完成了,每个小组都有组织、记录、发言、噪音控制员,有的小组还有挑战员,小组的名字也各有千秋:五朵金花组、百科组、同心小组、探索组、创新组、向日葵组、希望组,后勤组的名字最有意思:为您服务。在欢快的气氛中,活动活动开始了:“诸位老师,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们一直想寻求一个标准。今天,我们共同尝试建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标准。”说完,校长拿出一叠纸发给大家,要求大家回忆上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找出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节课,然后写出这些课的基本特征。教师们一边回忆一边写。大约过了十分钟,会议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小组讨论开始了,气氛越来越热烈,有的组甚至“争吵”了起来。过了20多分钟,校长终止了争论:“现在,我们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每一个小组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第一个小组上台了,发言的是精干的女老师李美霞:“我们首先总结了一下成功的课堂,说不上标准,只是一些基本的特征吧。首先,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其次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与学生能平等相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不歧视差生。就教学内容来说,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有,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能随机应变,能应付出现的各种局面,同时,教师及时总结整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李老师清了清嗓子,“不成功的课堂首先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生字没有掌握,学生写字水平不高,阅读能力培养不到,小组合作实用性不强,两极分化严重。”说完了,她笑着说:“我接受大家的挑战”。“我们就请同心小组来挑战吧”。校长提议道。同心小组的一位教师站起来:“你说学生喜欢是对的,可是有的课学生喜欢,但有时又乱得无法进行,请问这是好课吗?”“这个问题我们也遇到过,这要看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学生喜欢和乱不是一回事,有时安安静静也是学习,学生也特别喜欢,我们的意思主要是学生不讨厌上课。”“我觉得‘学生喜欢’应该这样理解,应是针对过去学生厌学而言的。过去,学生来学校没过两个月,就不想上学了。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课堂,有人对‘喜欢’的理解可能就是‘玩’,但事实上‘玩’的课堂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严肃的课堂学生不一定不喜欢,要看你怎么组织学生学习,怎么样让学生投入,让学生学起来不累,特别愉快……”接下来,又一小组发言了。这位教师年纪比较大,声音不高,语速平缓:“我们年纪大了,也不一定跟得上年轻人的思维。我们讨论后,觉得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一是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想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时连教师也想不到。比如,有一次,学生问我:'为什么54门大炮齐发’?(《开国大典》)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了解到的课外知识多、口头表达能力强,这些就是好课。反过来,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有时会产生混乱现象,教师控制不好,这就不行。还有,有时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怕耽误时间,不让他说话,这也不是好课。”“学生提出你不会的问题,你怎么办?你给不给学生解释?还有,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也不是不让讨论,可是时间不够,一讨论,教学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台下传来了嗡嗡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也问到点子上了。同心组里站起了一位教师说:“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主要是说明教师的教学环境宽松,学生敢说话,敢想问题,也能想出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改革确实见效了。第二个问题我们也有困惑,当学生讨论处于高潮的时候,我们却打断了,确实于心不忍。但怎么办,我们也有些困惑。”“我来补充,”又一位教师站了起来,“现在改革了,什么是教学任务也要重新思考,过去好像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才是任务,实际上,学生讨论也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只不过不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实际上,我们认为,这种环境下学生学得不但不会少,反而会更多。再说了,我们不是都说好课是学生喜欢的课,这不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说得好!会议室响起了一阵掌声。发言一个接一个,会议气氛热烈,教师情绪高涨。“现在快放学了,我们不得不终止大家的讨论。诸位老师,大家也可能感觉到了,活动本身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标准,而是让大家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深入了解标准,学习标准,使用标准,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最后,校长作了总结发言。点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这种研究,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为例,围绕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课例教研,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课例教研活动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或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作秀”课。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例子。课例教研一般按“提炼问题一一合作设计一一教学行动一一对话反思”的程式进行,其主要特点:1.提炼问题,关注教师真实的需要与困惑。课例教研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教室里真实的困惑与需要。从某个层面讲,一次课例教研活动是从一个或几个问题开始到生成新的问题结束。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问题即课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成为课例教研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教研的问题。合作设计,促进教师间的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