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诚信法律制度研究_第1页
中国传统诚信法律制度研究_第2页
中国传统诚信法律制度研究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诚信法律制度研究传统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诚信建设所需的一笔丰富而难得珍贵的道德资源。学界当前对于传统诚信的讨论,仅仅局限于依靠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人格诚信,而忽略其外在法律规范。我们能够通过史料研读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突破其历史局限性,对我们国家现代诚信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从当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研究现在状况来看,多数学者以为传统诚信欠缺法治要求,诚信重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它只是一种道德规范,而非法律规范。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传统诚信欠缺法治要求,它只是相对于封建礼俗社会下的“人治〞而言,并不能说明传统社会中欠缺具有诚信精神的法律条款,虽然这些法令的实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效劳,完全背离现代法治精神,但其中具体表现出诚信思想的客观内容却在一定水平上契合着现代社会的诚信建设要求。传统诚信法律制度综述古代刑法中有关诚信的法律规定。一是诬告罪。在我们国家古代刑法中,最能具体表现出诚信原则的法令条例是对于诬告罪犯罪主体的惩戒。关于诬告罪的法令条例最早能够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传统社会法律体系逐步趋于完善,对于诬告罪的惩戒规定也愈加严厉。所谓诬告罪,是指诬告者以泄私愤、遂私愿和陷害无辜为目的,通过存心故意捏造事实来加害于无辜者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一旦成立,不仅会造成错判,给被告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更为严重的是,它会在一定水平上削弱法律的权威性,导致司法秩序混乱,毁坏司法公信。因而,为了在客观上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我们国家古代社会历代法律对于这一罪恶的处理惩罚极为坚决,凡经查证属实,即便被诬陷者尚未进行判决,也不会影响对于诬告者的定罪。而罪名一旦成立,则一定给予诬告者最为严厉的惩戒,并以“诬告反坐〞作为历朝各代惩罚处置犯罪主体的基本原则。从汉代开始,对诬告罪的处理惩罚已经严厉至处以极刑,并附之以腰斩、伏诛等多种执刑方式,以此来警醒其他犯罪成员。而发展到魏晋时期,其惩罚处置对象的范围以至牵涉到诬告者的亲属。唐代对诬告罪的规定是比较细致完备的,〔唐律疏议〕中将诬告行为分为诬告谋反、大逆和一般性诬告,并针对不同诬告行为的定罪、量刑、处理惩罚有着极为详尽的规定,但是,如若一旦牵涉到“诬告谋反及大逆〞行为,无论其何种身份、何种地位,均会被处以“斩、绞〞刑,其严厉水平可想而知。除此之外,还会根据诬告的罪数、人数及罪恶大小来判定能否应该连坐。明、清两朝在“诬告反坐〞的基础上还参加了“反坐加重〞的原则,其犯罪恶为也被划分得更为细致,包含“全诬〞、“诬轻为重〞以及“诬告至死〞在内的多种行为,而且每一种犯罪恶为都会被施以针对性的惩戒方式。〔大清律例〕更是将“诬轻为重收赎图〞放置其首卷中,而且明确规定“凡诬轻为重,如告人一百杖,内止四十杖得实,所诬六十杖,被诬之人已禁受决。告诬者必全抵,杖决六十,不准赎银。如未决,方准照后收赎〞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对于诬告罪的处理惩罚内容之中增长了经济处分,这种情况除了为加重对于诬告者的处分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基于对被诬陷者的经济补偿。由此能够看出,虽然由于封建法律本身的独裁主义特征和礼法并重的传统,使得古代法律对于“诬告罪〞的各种惩戒规定只是做为统治阶级维护其本身利益以及镇压人民对抗的某种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在客观上维护了古代社会的司法诚信。二是诈伪罪。我们国家古代刑法中的诚信思想不仅仅能够通过对“诬告罪〞的惩戒得以具体表现出,同时还能够从历朝各代的“诈伪罪〞中得到窥探。所谓诈伪,即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与“不诚信〞直接挂钩,而且牵涉社会多方面内容,包含制书、做官等等,所以历朝的刑法对于诈伪行为均有着严厉的惩戒办法。据〔唐律疏议〕记载,“诈伪〞最早是从曹魏时期的〔贼律〕中分出来的,此后历代相承因袭,至唐代,诈伪律才最终较为完备,但是在〔唐律疏义〕中它并不像明清两代一样将〔诈伪律〕放在〔刑律〕的目录之下,但是不可否认它确属于刑事范畴,所以文章在这里重要通过〔唐律疏义〕、〔大明律〕以及〔大清律例〕来对“诈伪〞一罪进行讨论。〔唐律疏议〕中的诈伪一卷共计27条,其中各项条款均是针对欺诈行为的惩戒规定,内容更是牵涉社会各个方面,包含伪造御宝、伪写官文书印、伪写符杰、诈伪制书及增减、诈欺官私财政、妄认良人为奴婢部曲、诈乘驿马、诈陷人致死伤等等,而且对于各种诈伪行为亦有着不同水平的惩戒,如:“诸伪造皇帝八宝者,斩。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宝者,绞。〞②以此能够看出,唐朝对于伪造皇室宝印者均会处以极刑;而对于制书不实者,则处以徒刑两年;对于假冒官吏者,则会被放逐两千里,而这里的假冒官吏不仅仅是指以虚伪、诈假以得官,还包含虚假授予人官以及受诈假官者,均会被处以流两千里之刑,以此来彰显唐朝统治者对诈伪行为的深恶痛绝。〔大明律〕已将“诈伪〞放入〔刑律〕名下,相对于唐代的27条诈伪条目,清代已将其简化为12条,包含诈为制书、诈传懿旨等等。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固然名目减少,但是其处分水平却有增无减,如对制书不实者,不仅比唐朝增长徒刑一年,还会被处以杖一百之刑,相对于唐朝,不仅增设杖刑,更将放逐年限增长一年;而在惩办假冒官吏方面,更是规定但凡诈作假官,或者以欺瞒方式授予别人官衔者,皆会被处以极刑。清代刑律中同样设有“诈伪〞一罪,〔大清律例〕对其名下的11条罪状以及针对各条罪状进行何种惩罚处置有着具体的记载,在诈伪条目方面,相对于明朝,只是少了伪造宝钞一罪,其余犯罪名目大致一样。但在处理惩罚力度方面,比之清代,其对于各种诈伪罪惩戒的严厉水平却是令人咋舌。如规定但凡以欺瞒方式对原制书的内容进行增减,无论其中的命令能否得到施行,首犯以及从犯皆会被处以极刑。从“诈伪律〞的演进经过我们能够看出,我们国家古代社会刑法对于欺诈行为的惩戒水平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这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历朝各代统治者逐步认识到不诚信行为在其进行社会治理经过中所带来的危害及影响,同样也具体表现出出统治阶层竭力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营造人人真诚实在守信风气的良好愿望。在具体表现出古代社会刑法中的诚信思想的法律条令中,除了以上提到的“诬告〞和“诈伪〞两大律令外,还包含一些糅杂在其他刑法律令下的小条目,如明朝刑律中“贼盗〞罪中的诈欺官私取财规定:但凡采取欺骗诈伪的方式来获取官私财物的人,会将这些非法所得记为赃物,断定为盗窃罪,并处以免刺之刑。清朝的刑律中亦有该条目,不同的是对犯罪对象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古代经济活动中有关诚信的法律规定。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们国家便已经出现了规范经济活动中的诚信交易行为的记载,而以律法的形式出现则应该从秦朝开始,“物勒工名,以考其诚〞③恰是秦朝法律对于商品质量的严格规定,假如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制作者则会遭到处理惩罚和治罪。到了汉朝,经济活动中有关诚信的法律条款比秦朝设置更为细致,如对于欺诈买卖行为,会根据成交额,按盗窃罪论。唐朝〔杂律〕的某些条款对经济领域的不诚信行为提供了的详细的法律规范和惩戒办法。如“诸造器用之物与销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④,即要求市场中出现的商品必需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否则将处以杖刑。至宋朝,虽然〔宋刑统〕在很大水平上对唐朝法律进行了沿袭,但是它对于商品活动中不诚信行为的惩办相较于唐朝来说显得更为严厉。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客观上促使为保卫市场环境而完善法律条款,如明代户律规定:“若虚钱实契典卖及侵占别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下面笞五十,每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徒两年〞⑤,严厉打击商品买家通过欺诈方式与产业所有者进行商品交易。〔大清律例〕规定假如出如今市场中以非法手段对商品进行贱买贵卖,并以此从中获取高额利益的欺行霸市者,会对其处以杖刑,并没收其非法所得;假如情节严重,更会处以徒刑。还需指出的是,明清时期有关诚信的法律条款,不仅仅仅是混杂与其他的律法之中,更为主要的是它已经构成了专门用来保卫诚信交易的法律篇目。如〔大清律例〕中关于〔市廛〕的增设,其中的多项法律条目都是为针对非诚信交易的行为而设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均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指点思想,导致我们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们对于商品交易的规则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认识层面,虽然在历代的律法中能够找到具体表现出着诚信交易原则的法律条款,但是其实质并非为保障商品经济的发展效劳,与西方社会普遍的“商业诚信〞观念更是相去甚远。其他法律中有关诚信的法律规定。在中国传统社会,不仅仅对刑事犯罪以及经济活动中的欺诈行为有着针对性的法律惩戒,在其他的领域亦有着大量含有诚信思想的法律条令。唐代户婚律中明确规定假如有冒名妄认公私田,而且将其盗卖,会根据盗卖公私田的数量来对冒名盗卖者进行严厉的处分,包含笞刑和徒刑。能够看出唐代律令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对于使用欺诈手段获得私利者,不仅会对其处以杖刑,严重者以至会处以徒刑。而且唐代律令不仅对普通庶民的欺诈行为有所约束,同时还对特殊人群的欺诈行为也进行了法律的规定和惩办。如规定凡未经答应而落发的僧尼,即为伪滥僧,唐朝法律亦是要对此做出严肃处理的。明朝吏律中对于信牌及路引规定亦具体表现出着诚信思想。信牌是机构行使上下级或同级机构之间的公文凭证,用以规范官吏行使权柄时有所凭据和制约。信牌的一大特点在于它特定的有效时间,假如跨越使用期限而没有销缴,使用者则会被处以笞刑,而且会随着超限的时间延长而加重处分,直至信牌得以销缴。假如遇上紧急要务,不按法律发放信牌者,连同其手下在内,杖一百。路引类似于信牌,不同之处在于它针对的是流动人口的管理,相当于现代社会中的通行令,路引持有者的诚信规定在于其实名制,不能出现滥竽充数的行为,如若出现这种不诚信行为,则会遭到杖刑惩戒;而对于路引发放者的官吏来说,要求其必需守法辨理路引,不准利用势力通同作弊擅发路引,否则会遭到比滥竽充数者更为严厉的处分。由此能够看出,明代的官吏对于皇帝所颁布的命令文书,必需按令行之,不得有违,以此来保证整个统治阶层的政务诚信。清代工律中的部分条款同样具体表现出着诚信原则,如对于不按法律规定而做作官房、器皿者,处以笞刑;对于做作工程完工后所剩余的物料,以欺诈方式据为己有者,不分首从,均会断定为监守自盗罪,而且其占领物料如到达一定水平,以至会被处以极刑。我们国家古代律法中的诚信思想不仅仅具体表现出在法律条款中,由于假如有法而不依,执法而不严的话,那再多的法律条款也只是一纸空文罢了,诚信思想亦得不到真正的具体表现出,所以我们国家古代律法中的诚信思想还具体表现出在法律履行的经过之中。无论是商鞅“悬木立信〞的典故,还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执法原则,都是古代社会公正执法的表现,而在执法公正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唐朝,十分是在唐太宗时期,君王自己不仅能够在执法方面做出表率,做到公正执法、赏罚清楚,而且其下群臣更是能够做到诚恳进谏、执法如山,如戴胄“法守大信〞的忠言,提出法律代表着国家和君王对于天下的大信,绝不该该因君王一时的情感波动而失信于天下。恰是这种帝王与臣民能够真正做到公正执法、守信于民,能力使得其时的法治清明,冤假错案亦是历朝各代中起码的。虽然传统诚信法律制度内容丰富,对现代诚信制度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但是它是始终是建立的“人治〞的基础之上,与现代法治精神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必需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改造与继承,通过“礼法兼治〞的社会治理形式,实现以礼行法、以礼明法、礼法互动,最终根据道德和法律的真正结合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失信难题。传统诚信法律制度对现前阶段诚信建设的启示我们国家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诸多利益诱惑的社会环境下,各领域的失信行为层出不穷,面对“道德滑坡〞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我们不仅仅需要提倡传统诚信道德中的主体诚信品格,同时还应该加强现代诚信制度建设,依靠法律的强迫性来维护社会诚信,将诚信主体自律性与他律性、内心信念与工具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完善我们国家信誉体系建设。十分是在现代社会,诚信已不再仅仅仅是一个哲学或伦理问题,我们的诚信观必需由传统道德概念向法律概念转型。首先,不仅仅需要加强诚信的核心法律法规建设,如社会信誉信息收集和使用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影响诚信行为的外围法律法规建设,如完善〔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卫法〕等法律中有关诚信的法令条例。其次,在实现“有法可依〞的条件下,应做到“违法必究〞,法律的健全与否不仅仅在于法令条例的能否完善,更在于能否做到严格执法,能否坚决守护法律的权威性,防止出现法律虚设的情况,假如守护诚信的法律仅仅停留在纸面而缺乏履行,十分是在经济领域,这种“有法不依〞的现实差别只会造成社会成员宏大的心理落差,以至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疑心,进而使得他们会采用非诚信的手段来实现对自己较为有利的结果。一旦这种心理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