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版)_第1页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版)_第2页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版)_第3页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版)_第4页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选择题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甲)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乙)。读图,完成1~2题。1.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乙)的因素是()①纬度②太阳高度③下垫面状况④天气状况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A.将瓶子悬空放置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答案:1.B2.B解析:第1题,该时段纬度、下垫面状况都不会有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较高,天气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②④正确。故选B。第2题,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强了瓶底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发生变化,D错误。早春季节常发生霜冻天气,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下图示意某年1月底某科研所对峨眉山市一灌木型茶园进行气温测量的结果(图中3m、1m表示距离地面高度的温度曲线)。据此完成3~4题。3.据图可知,该茶园()A.白天出现了逆温现象B.树冠层的日温差可达18℃C.冻害现象发生于白天D.夜晚离地面越近温度越低4.为提高茶树冠层的温度,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A.利用风扇,使上下层空气混合B.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C.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D.建防护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答案:3.D4.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8时以前15时以后,茶园3m处气温高于1m处,尤其是入夜以后,二者的气温差异更大,夜晚离地面近,气温低,故D正确。白天基本上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没有出现逆温;树冠层的日温差应该看3m处的日温差,达不到18℃;冻害现象发生于夜晚。故A、B、C错误。第4题,利用风扇,扰动空气,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树,而且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促进茶树顶部暖空气与近地面冷空气循环流动,从而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A正确。水的比热容大,因此开辟水塘会减小上下层温差;地膜覆盖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建防护林,可以阻挡外来气流涌入,但是对气温垂直分布影响小。故B、C、D错误。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5~7题。5.此时天气最可能为()A.晴、无风B.雨、大风C.晴、大风D.雨、无风6.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7.图中所示大气现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答案:5.A6.C7.A解析:第5题,由图中的烟雾直上可知,此时图示地区无风;远处的山清晰可见,不可能为雨天。据此分析选A。第6题,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再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A、B、C、D四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据此分析选C。第7题,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附近扩散,从而使大气污染加剧。据此分析选A。浙江卫视超人气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下面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8~9题。8.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明显感觉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②弱、③强B.①强、③弱C.②强、④强D.②强、④弱9.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A.①的减弱B.③的增强C.④的减弱D.①的增强答案:8.D9.C解析:第8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月牙泉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②强,③增强;晚上大气逆辐射(④)弱,保温作用差,最终导致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①不会有变化。故选D。第9题,深秋容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即④的减弱,夜晚气温过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霜,C正确;①不会有变化,排除A、D;③的增强不易出现霜冻,排除B。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量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10.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6月20日多云B.6月30日晴朗C.9月20日多云D.9月26日晴朗11.该地可能位于()A.小兴安岭B.祁连山地C.台湾岛D.帕米尔高原答案:10.A11.B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地面从北京时间6:00左右开始接受太阳辐射,即6:00左右日出,大约20:40地面得不到太阳辐射,即大约20:40日落,因此该地昼长约为14小时40分钟,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该日日期应为6月20日或6月30日,C、D错误;该地若为晴朗天气,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但图中显示在北京时间13:00左右太阳辐射出现下降,应该是受多云天气影响,A正确,B错误。故选A。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昼长约为14小时40分钟,从而推出当地正午北京时间约为13时20分,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00°E,由此判断该地位置可能位于祁连山地。B对,A、C、D错。故选B。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完成12~13题。12.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13.图中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他地物答案:12.B13.B解析:第12题,沙地的热容量最小、湖水的热容量最大,所以气温日变化最大的是沙地,最小的是湖泊。第13题,根据图示曲线变化情况可知,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地冰花也称“霜柱”,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风小、低洼、潮湿而松软的地面,水汽从土壤缝隙向上蒸发产生凇结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下图为“地冰花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14.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时间和天气是()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夜晚C.多云的白天D.多云的夜晚15.我国北方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的地区是()A.高山地区B.丘陵山区C.平原地区D.沙漠地区答案:14.B15.C解析:第14题,0℃以下时,土壤缝隙向上蒸发的水汽会凝结成地冰花,随着水汽的不断蒸发,地冰花也不断向上生长,就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地面降温快,气温低,最容易形成地冰花,故选B。第15题,地冰花的形成,除了气温要达到冰点外,还需要是在风小、低洼、潮湿而松软的地面。高山地区风力大且较干燥,不会形成地冰花;丘陵山区地表坚硬,地面缝隙少,水汽不易向上蒸发,也不会形成地冰花;沙漠地区较干燥,地表水汽不足,也不会形成地冰花;平原地区地冰花发育最为普遍。故选C。下图为“某时刻甲、乙、丙、丁四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光线经过大气的路程之间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6~18题。16.若图中甲、丙、丁三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是由地形、地势的差异形成的,则三地中()A.甲地海拔最高B.甲地海拔最低C.丙地海拔最低D.丁地海拔最高17.太阳光线经过大气的路程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①散射作用②屏蔽作用③反射作用④吸收作用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导致此时乙地太阳辐射强度低于丙地的原因可能是乙地()A.天气晴朗B.云层较厚C.处于夜晚D.发生日全食答案:16.A17.A18.B解析:第16题,从图可知,甲、丙、丁三地太阳辐射强度由强到弱的排序分别为甲、丙、丁,甲的太阳辐射最强,因此甲的海拔最高,A正确,D错误。丁地海拔最低,B、C错误。第17题,太阳光线经过大气的路程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吸收作用和反射作用,①③④正确,故选A。第18题,从图可看出,丙地太阳光经过大气的路程长,但太阳辐射强于乙,可能此时乙地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B正确。天气晴朗,太阳辐射会更强,A错误。处于夜晚,没有太阳辐射,C错误。发生日全食时间较短,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D错误。二、非选择题19、读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A表示,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D表示。(2)晴天时,作用和作用均较弱,昼夜温差(填“大”或“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由此推断能资源丰富。(3)近二百年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效应日益明显,你认为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解析:第(1)题,结合箭头指向可判断出各字母代表的地理过程。第(2)题,考查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高低、下垫面因素以及气象因素等。晴天昼夜温差大,主要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夜晚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来分析。第(3)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可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反射(2)白天云层反射夜晚大气逆辐射大太阳(3)温室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岛屿和沿海低地;温带农作物区可能会减产;恶劣气象天气会增多。

20、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3)A、B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口感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4)分析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影响。答案:(1)热量大气保温效应(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3)B处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蔬菜生长状况好A处A处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4)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节能建筑是指能够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答案: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但转换成的地面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声污染。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2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