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_第1页
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_第2页
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_第3页
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_第4页
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9/189煤矿安全评价报告范例前言**煤矿是**集团(原**矿务局)所属的一对设计能力600万t/a的大型矿井。**煤矿开采的主采煤层是6上、6下煤层,(平均8.65m),倾角平缓,瓦斯低,顶底板条件较好。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技术开采,实现了高产高效并使矿井安全工作得到了保证,杜绝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保持了较高的安全水平。根据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的决定,对全国现有煤矿的安全状况进行审查,对条件合格矿井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要求条件欠缺的矿井进行配套,然后发证。根据国家局的这一要求,**煤矿委托****安全技术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矿进行“矿井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我们按照《安全评价导则》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工作,评价人员和参评专家即按照评价内容到各矿搜集有关文件、资料、数据;评价人员和参评专家集中整理分析资料,疑问随时讨论,欠缺随时补充;评价初稿交矿征求意见;现场检查,验证评价结论;本次评价得到了**矿领导和各部门有关人员的大力主持和帮助,全体参评人员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1概述 1.1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对象及范围通过对**集团公司**煤矿设施、设备、装置实际情况和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对其安全管理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存在地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具体范围包括:1).评价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对确保安全生产的适应性,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及其落实执行情况,说明现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2).评价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明确其是否满足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6).评价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4).识别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度;5).评价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明确是否形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对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1.2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7.5);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6.29);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11.7);4)《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8.29);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4.29);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7.11.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15.26);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10.11);9)《煤矿安全监察条例》(2000.11.7);10)《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安监管办字[2001]69号〉》;11)《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煤安监技装字[2006]114号);15)《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6)《煤矿局、矿长安全培训考核发证的规定》;14)《煤矿安全规程》(2000);1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44);16)《防洪标准》(GB5020144);17)《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试行)》;18)《煤矿(井工、露天)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标准》;19)《煤矿安全程度评价办法》(鲁煤安发(2002)66号);20)《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04.5.17);21)《**煤矿矿井安全综合评价委托书》(2004.7)。1.6**煤矿概况1.6.1矿井一般情况1)位置:**煤矿位于**县**镇和**市**镇交界处,北距**市城区15km,南距**县城6km,与**湖仅有52)交通:铁路以井筒位置为中心,东至**铁路**车站16km,由**车站南至**车站82km,北至**车站19km。从**车站接跪至**煤矿的专用铁路线全长17km,于1965年建成通车。**-**铁路专用线穿越**井田中部,距井筒位置仅110m。6)气象:本井田气象属华北类黄河南区,多季风型过渡性气候。据**市气象局近20年的资料,结合以往的气象资料叙述如下:4)风向和风速: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及西北风,全年则以东南风为最多,春夏是多风季节。历年平均风速2~6.5m/s,最大风速可达20m/s,多偏北风,常出现在春季。5)气温:近20年平均14.0℃,一、二月份最冷,最低-15.2℃(1990年2月1日),七月最热,最高68.9℃(1988年7月7日)。历年最高温度40.9℃(1955年7月),最低6)降雨量:据**、**县气象站和二级坝水文站资料,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851.2mm(1954~1964年),791.6mm(1959~1962年),751.6mm(1962年);最大1545.8mm(1964年);最小426.5mm(1968年)。据**矿气象观测资料,建井以来年平均降雨量为:542.6mm(1987~2000年),最大942.8mm(1998年);最小257.7mm(1988年)。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日最大降雨量289mm(1974年8月1日)。7)蒸发量:近20年年平均蒸发量1554.0mm,年最大蒸发量1761.2mm(1988年),最小蒸发量1688.0mm(1991年)。8)气压:近20年年平均气压1009.7毫巴,最高气压1066.6毫巴(1996年15月17日),最低气压984.8毫巴(1996年4月26日)。9)相对湿度:近2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69%,最小相对湿度4%(1988年1月22日)。历年最小相对湿度1%(1962年6月26日)。平均相对湿度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10)积雪:一般在10月下旬出现初霜,11月中旬初雪。近20年年平均积雪2.5cm,最大积雪6.0cm(1990年1月61日),最小积雪1cm(1988年10月)。历年最大积雪7.0cm(1974年15月18日)。11)冻土:近20年最大冻土深度14.0cm(1988年15月17日),最小冻土深度5cm(1992年)。历年最大冻土深度60.0cm(1966年2月5日),最早冻结日期10月28日(1966年),最晚冻解日期6月25日(1970年)。15)地形、地貌:滕南矿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50~+2m,地形自然坡度为千分之一,为由东北向西南缓慢下降的滨湖冲积平原,地势低洼,面临群湖。**井田地面标高+48.67~+66.67m,东北高西南低,井田内没有较大的河流,仅有两条小溪横穿井田。这两条小溪常年有水,水面宽1-5m近年来,经过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沿湖和河流两岸均修筑了防洪堤坝和排涝设施,本区基本免于洪水威胁。沿村际主要公路段都有排水沟,雨季有水流。由于受采动影响,井田范围内出现有明显的塌陷区四个,位于南三采区上部,呈椭圆形,常年积水,积水面积大于104m215)水文:本区河流主要特点,上游宽阔,下游窄小,且分岔较多,雨季和旱季的流量差别甚大,当雨季水位薄涨,流量突增,旱季水流在漫滩中成潜流方式流动,甚至干枯。区内河流主要有:**河、**河、**河等。16)地震: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市、**市、**县地震烈度为7度。1.6.2地质简况出露地层与含煤地层:本区地层属华北型沉积,以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地层系统自老而新有前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第四系。除奥陶系以前的地层在煤田外围有零星露头外,余皆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现将石炭二叠系及其上覆、下伏地层叙述如下:①第四系(Q)厚61.55~76.40m,平均50.54m。井田内分布东北薄,西南厚。分上下两组。上组:顶部0.60~2.85m为覆盖土层,其下为黄色、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姜结核砂质粘土及6—4层砂砾层组成。下组:由粘土、砂质粘土、含砂姜结核粘土、粘土质砂及砂砾层组成。②上侏罗统蒙阴组(J6),本区最大残存厚度为656m,根据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灰、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互层、灰绿色细砂岩、青灰色细砂岩与灰色粉砂岩互层、杂色粘土岩、红及紫灰色粉砂岩夹紫红色细砂岩组成。下部一般为厚80~190m的砾岩,间夹数层紫红、紫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砾岩为紫红、紫灰、灰绿色,砾石成分以石英砾、灰岩砾为主,砾石磨圆度较好,分选较差,砾径一般为5~20mm,胶结物一般为钙质,部分为铁质、泥质胶结,一般是以砾岩覆盖于石盒子组之上,但在部分块段亦有砂岩与石盒子组地层相接触的。③二叠系(P)自上而下有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现分述如下:石盒子组(P15+P21):最大残存厚度229m。本组以杂色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为主,间夹灰绿、灰色中粒砂岩及紫灰色中细粒砂岩,属纯陆相沉积。由于受上侏罗统红色砂岩、砾岩的剥蚀,地层保留极不完整。底部以一层分选差、矽质胶结、浅灰至灰绿色中粗粒砂岩或含砾砂岩与山西组分界。距底部含砾砂岩66~72m,一般为60m左右处,含薄煤层1~4层(柴煤),煤厚一般为0.20m左右,位居柴煤附近的粉砂岩和粘土岩颜色常变深,在粉砂岩内含大羽羊齿、翼羽木等植物化石,柴煤层位较稳定,可作为含煤地层上部的对比标志。山西组(P11):厚95m~140m,一般为110m左右。本组与太原组为连续沉积,以第一层灰岩上部之海相泥岩顶面或其相当层位为界,其上过渡相的砂质沉积物则划归山西组,本组下部为过度相沉积,上部为纯陆相沉积,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本组底部以一层具浑浊层理和底栖动物通道的细砂岩与太原组分界。中下部以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共含煤三层(第2、6上、6下煤层)。其中6上、6下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上部为杂色泥岩、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夹灰色、灰绿色中粒砂岩。④石炭系(C)石炭系上统自上而下为太原组,本溪组。太原组(C2t):厚149~191m,一般为170本溪组(C2b):厚68~42m,由杂色泥岩、粘土岩、2~4层石灰岩和少量砂岩组成;顶部偶含薄煤一层;底部为灰绿色铝土泥岩;下部为青灰、灰绿、紫红等杂色泥岩,夹极不稳定的第十五层灰岩,质不纯,含黄铁矿结核。中部为8.25~16.80煤层特征:(煤层厚度、结构、强度,倾角,煤质,瓦斯,发火倾向性,煤尘爆炸性等等)本井田可采煤层有6上、6下两层,15下、16上两层煤已归为资源量。因此仅对可采煤层简要叙述如下:①6上煤层:厚0-7m,一般厚度2.51m左右,倾角2-10°,仅个别部位由于构造影响超过15°,一般无夹矸,结构较简单,属低灰、低硫-中硫分、低磷、高发热量的气煤。6上煤为氮气带,CH4、CO②6下煤层:厚0-10.01m,一般厚度6.66m左右,倾角2-10°,一般含0-5层夹矸,结构较复杂,属低灰、低硫-中硫分、低磷、高发热量的气煤。6下煤为氮气带,CH4、CO顶底板岩层特征:(倾角,岩性,结构,胶结物,层理、节理和裂隙发育情况,岩石强度等等)①6上煤层:煤层顶板为泥岩、泥质粉砂岩,老顶常为中、细粒砂岩,砂岩抗压强度干燥状态下平均为60.198Mpa,饱和吸水状态下平均为40.01Mpa;泥岩单向抗压强度干燥状态下平均为45.449Mpa。属中等冒落-难冒落顶板。节理、裂隙发育,一般为泥质、钙质、硅质胶结。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厚度2-4m6下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厚0.06-5.25m,老顶为中粒砂岩。有时夹砂、泥岩互层,厚度20-60m,当6上煤尖灭时,可增至50m1.6.6水文地质①含水层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6煤顶部砂岩、三灰、十灰;间接充水含水层为:第四系上组和下组砂砾层、上侏罗统砾岩、二叠系石盒子顶部和底部砂岩、十四灰、奥灰。分述如下:二叠系山西组6煤顶部砂岩(包括6上、6下煤层顶部砂岩简称6煤顶部),以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砂岩为主,泥质胶结,厚7.0~80m,平均厚67m左右,9勘探线以北厚度较大。砂岩具裂隙,多为方解石充填,而在断层附近,张裂隙发育,并有小孔洞。据16个漏水钻孔统计,有8个孔进断层带,有10个孔漏水标高在-250m水平以上,-600~-400m水平仅两孔漏水,-400m水平以下无漏水孔。本层经抽水试验,控制含水层顶板标高-250m水平以上,单位涌水量为0.210~0.698l/s.m;-250m水平以下,单位涌水量为0.0664l/s.m,如此说明,在浅部和断层带附近,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活动,富水性强。6上煤与6下煤之间的中砂岩,厚度20m左右,属孔隙、裂隙型含水层,裂隙宽度不均一,一般为6~10mm。正常地段涌水量不大,初揭露时一般小于60m6/h;在构造破碎带附近和褶曲轴部往往形成富水带,如6上106工作面和北翼的-288回风巷,实测涌水量达80m6/h。以静储量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疏干。可以认为,随着矿井开采延伸,矿坑涌水量不仅不会增大,反而逐渐减小。6煤顶砂是6煤层的顶板,是矿坑水主要水源,但由于该层补给条件不良,地下水循环不畅,以静储量为主,动储量有限,故易于疏干。石炭系太原组第三层石灰岩(简称三灰):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质纯,厚5.6~10.27m,平均厚8m,上距6下煤层平均40m,富水性强,但不均一,属溶洞裂隙承压水。据本区及邻近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相差很大,大者为4.166l/s.m,小者到几乎不含水,为0.00179l/s.m。**煤矿建井期间井下9个钻孔揭露三灰,有8个孔见水,水量大小不一,最大者为190m6/h,最小者为8m6/h,相差近24倍。平均25m6/h。三灰实见裂隙宽度一般为6mm,大者可达50mm,裂隙大都被方解石充填或半充填,裂隙密度一般2~6条/m,线裂隙率小于1%,有效含水裂隙小于0.5%。该含水层含水不均一性是由于裂隙溶洞发育不均所致,裂隙、溶洞的发育程度受埋深和构造因素控制。在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是地下水聚集赋存的地方;一般来说,浅部比深部裂隙发育,富水性也较强。据本井田与邻近抽水试验结果统计,钻孔平均单位涌水量-100m水平以上为1.06l/s.m,-100m水平以下为0.24l/s.m,-150~-600m水平0.0419l/s.m。含水不均一性是三灰的主要特点,也是基建生产巷道造成局部突水根源,不可不防。石炭系太原组第十层灰岩(简称十灰):浅~深灰色石灰岩,致密,厚度6.68~9.40m,平均厚5.0m,含裂隙承压水。该层见少量裂隙,多充填方解石,基本无漏水现象。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908~0.0145l/s.m。64—19孔连续抽水21小时后,将水抽干。水质为硫酸盐——钠型,矿化度6.248~6.572g/l。本层为16煤层直接顶板,是开采16煤层矿坑充水主要水源,但由于埋藏较深,补给条件不良,含水性弱,在正常情况下对开采影响不大。②间接充水含水层第四系(Q)砂砾层:第四系厚61.55~76.40m,平均厚50.54m,东北薄西南厚。据颜色、岩性及含水性分为上、下组,分界深度26.06~67.40m。上组(Q上):为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砂砾层组成,平均厚28.89m,一般夹砂层或砂砾层6层,局部分叉可达5层,平均共厚9.08m。各分层平均厚度自上而下为2.15m、6.09m、6.82m,其中第6砂层厚度大、层位稳定,全区普遍分布,故作为第四系上、下组对比分界层。本组砂砾层含粘量低(10~60%),富水性强,局部承压,经混合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449l/s.m,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盐—钙钠型,矿化度为0.615g/l,水质良好。下组(Q下):为灰绿色,由砂砾质粘土、铁锰质结核粘土、粘土质砂及砂砾层组成。平均厚21.65m。夹砂层2~6层,平均共厚7.16m。砂层厚度变化大,层位不稳定,相变频繁,含粘量高,本组经混合抽水,单位涌水量0..00616l/s.m,富水性较上组弱,水质为重碳酸、硫酸盐—钙钠型,矿化度0.686g/l。上侏罗统砾岩:该组最大残存厚度656m。砾岩厚度一般80m左右,成分以石英岩、石灰岩砾为主、钙质、泥质胶结,具溶洞和裂隙,-100m水平以上发育。钻进中遇裂隙溶洞,冲洗液严重漏失,往往一漏不返,直至终孔。在第四系直接覆盖于砾岩的地方,漏水普遍,漏水深度多在距其顶界70m以上的层段。本井田对砾岩未做抽水试验,但据简易水文资料和临近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2.245l/s.m)。临近构造带和裂隙带发育的地方,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动水量充沛,富水性强,个别水位观测孔有吸风现象,水位下降较大,目前水位标高为-60m,属裂隙溶洞承压水。井田内第四系直接覆盖于砾岩之上,第四系砂层是补给砾岩层水的主要对象。由于断层作用,使砾岩在多处与煤系含水层直接接触或间距大大缩小,砾岩水是补给煤系含水层的主要水源。在正常地段砾岩下距6上煤层101.11~614.05m,采煤后冒落裂隙带高度影响不到它,故对开采没影响。但个别地段,因断层关系,使砾岩与煤层间距缩小,砾岩位于煤层采空区顶板裂隙高度之内,因此,回采这些地段的煤层,矿坑涌水量可能增大。二叠系石盒子组顶部砂岩:该含水层下距6上煤层184m,厚度6.42m,岩性为中砂岩,风化严重,裂隙发育。1981年5月16日主井筒井深166m处揭露涌水量116m6/h,造成淹井,后经工作面注浆堵水方才通过。该含水层原地质报告及井筒检查孔均未做抽水试验,是一漏掉的含水层。该含水层与侏罗系蒙阴组砾岩呈不整合接触,直接接受砾岩水的补给。二叠系石盒子组底部砂岩:该组共有三个含水层,岩性为中~中粗粒砂岩,厚度分别为11.0m,8.0m,6.5m,埋藏深度付井为215.4~267.2m,下距6上煤层51.4m。具观测资料,属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裂隙宽度一般在6~10mm,裂隙方位以近东西向为主,角度一般在70º左右,该含水层组钻孔揭露最大涌水量为45.78m6/h。由于该组下距6上煤层较近,6上、6下煤层回采冒裂带高度一般不能影响到该含水层,但在个别地段可能影响到该层,会使该层的水泄入回采工作面,应引起重视。如现井下6下608工作面就是该含水层涌水点,该层涌水量大,持续时间长。该含水层对矿井安全生产一般不能构成直接突水,但由于断层作用,使该含水层与煤层形成对口接触或间距大大缩小,使该含水层的水进入工作面造成突水。石炭系本溪组第十四层石灰岩(简称十四灰):厚8.25m~16.80m,平均厚11.0m,质纯。含裂隙、岩溶承压水。据邻区抽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000448~0.116l/s.m,水质为硫酸盐、氯化物—钙钠型,矿化度0.668~4.464g/l。目前水位标高为-22~-24m。奥陶系石灰岩(简称奥灰):青灰、灰白色厚层状石灰岩,浅部裂隙溶洞发育,富水性强,为煤系含水层重要补给水源。据临近区抽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00155~1.615l/s.m。水质为硫酸盐、氯化物——钙钠型,矿化度6.828~4.9g/l。③隔水层第四系隔水层:上组:顶部0.60~2.85m为覆盖土层,其下为黄色、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姜结核砂质粘土。下组:由粘土、砂质粘土、含砂姜结核粘土组成。上下组粘土层总厚度平均64m。第四系隔水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即使受采动影响,地表水也无向下渗透现象。太原组粘土岩:三灰至十下灰之间主要由粘土岩与含水微弱的粉砂岩和薄层石灰岩组成,隔水性良好。其中15下煤层上距三灰50.00m,下距十下灰45.00m,这些隔水层对于下组煤层的开采十分有利。本溪组粘土岩:十二灰至十四灰之间以粘土岩为主,间夹细砂岩,十四灰与奥灰之间为杂色粘土岩、铁质泥岩、粘土岩、G层粘土岩。对于阻隔奥陶系石灰岩水上升、减少奥灰水对矿井生产安全的威胁起到重要作用。④主要充水因素开采6煤层时充水因素分析开采6煤层时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6煤层顶板砂岩。因区内侏罗系砂砾岩距煤层间距较大,砾岩下距6上煤层101.11~614.05m,采后冒落裂隙带高度影响不到它,正常情况下影响不大,三灰为主要间接充水含水层,三灰水以静水量为主,动水量有限,已采空区三灰水进行了疏放,已基本疏干。虽然三灰至6煤层的间距大于底板导水裂隙带深度,但它是井巷工程中突水主要水源。开采6上、6下煤层时,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式中:——顶板裂隙带高度,m;——累计采厚,m。开采6上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6上煤层厚度为0~7m,平均6m,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为0~62.92m,平均44.64m。开采6下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6下煤层厚度为0~10.01m,平均4m,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为0~76.28m,平均50.00m。开采6上、6下煤层时,煤层底板导水裂隙带深度:h:底板导水裂隙带深度L:工作面斜长,一般为170mh为19.04m由此可知,开采6上、6下煤层时,正常情况下上部间接含水层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不大;三灰水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也不大。开采15下煤层时充水因素分析开采15下煤层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薄层石灰岩,主要有五灰、八灰及九灰,井田范围内没有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其富水性一般情况下较弱。开采16煤层时充水因素分析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进行,开采下组煤时,十下石灰岩是直接充水含水层,十四灰和奥灰是间接充水含水层。十下灰和十四灰富水性弱至中等,奥灰富水性强。奥灰厚度大、含水丰富、水头压力高,并且十四灰和奥灰间距小,井田内的断层、裂隙发育,两者易发生水力联系,十四灰和奥灰水将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成为矿井的主要水害。据邻矿资料,下组煤采掘遇到导水断层尤其是遇到切断十四灰的导水断层时,常发生底板突水,水势较猛、峰值大,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威胁。一般情况下,十四灰对16煤层开采的影响,可利用《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附录五的公式计算16煤层开采时的突水系数来进行评价。突水系数计算公式为:式中:——突水系数,MPa/m;——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底板隔水层厚度,m;——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m。本井田内十四灰含水层水位观测资料(孔),十四灰含水层水位为-26m;开采16煤层时矿压对隔水底板的破坏深度=19.04m。**井田16煤层可采区底板标高为-656~-659m,在正常情况下十四灰至16煤层67.4m。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和公式,可以计算出开采16煤层时的底板突水系数为0.180~0.646MPa/m。由计算结果可知,在正常情况下,16煤层开采时底板隔水层受到矿压破坏后,突水系数都超过临界突水系数(0.15MPa/m),存在底板突水的危险,故在开采16煤层时,应修改现有开采设计方案和做好底板水防治工作。⑤矿井预计涌水量与矿井实际涌水量对比情况根据《**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采用“大井”法预计,开采-620m水平,矿井总涌水量626m6/h;开采-450m水平,矿井总涌水量659m6/h。目前矿井实际涌水量在600⑥矿井涌水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1981年5月21日,主井筒施工至162m处,由于垂直裂隙发育,导通侏罗系砂砾岩及第四系下组含水层,造成井筒突水,最大水量116m6/h,严重影响井筒正常施工,最后采取打钻注浆的方法,控制了出水。1990年5月9日,6下119回风巷掘进迎头遇到未查明的断层(后命名为F1断层),该断层落差108米,断层导通了石盒子组底部粗砂岩含水层,造成掘进迎头突水,最大涌水170m6/h2001年4月26日,6上608工作面回采期间出现突水,最大涌水量90m6/h,突水原因是工作面切眼附近有一条落差75米1.6.4相邻矿井的开采对本井田的影响1.6.5生产过程中对原地质资料的验证与修改情况①1960年以前勘探施工的钻孔质量较差,测井、测斜、封孔资料不齐全,给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1962年以后施工的钻孔,测井、测斜、封孔资料齐全,按设计要求进行,质量较好。②二叠系石盒子组顶部砂岩含水层是井筒揭露的造成淹井的主要含水层,该含水层原地质报告没有提到。③矿井总涌水量二水平结果偏小,原地质报告-620m水平涌水量284m6/h,–450m水平涌水量15m6/h,建井时期实测-620m水平为626m6/h,现矿井实际-620m水平涌水量600m6/h。-450m水平虽未被揭露,但整个水平仅15m6/h,确实值得怀疑。1.6.6矿井开拓1)开拓方式。矿井采用中央立井多水平,运输大巷盘区开拓方式,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与一翼对角混合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副井进风,中央风井和南风井回风。2)水平划分。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水平为-620m,通过水平大巷开拓6下和6上两层煤。第二水平为-6)主要大巷布置。主要轨道、皮带运输大巷,均布置在-620m4)采区划分。矿井一水平原设计划分11个采区,其中北翼六个,分别为北二、北四、北六、北八、北十、北十二采区;南翼5个,分别为南一、南三、南五、南七、南九采区;后来由于井田边界和采区重新划分,北四采区划归北八采区开采,北六采区保留部分块段,一水平目前只有十个采区。1.6.7矿井资源量**煤矿2006年末矿井能利用储量尚剩余8755.1万吨。1.6.8矿井生产发展情况**煤矿设计能力600万t/a,**煤矿于1989年6月24日正式投产,截止到2006年底矿井共生产原煤2474.9万吨,矿井2006年底核定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是我国大型“现代化矿井”之一。综合机械化中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在**矿首次试验成功并推广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日趋完善,简化了综采工作面上下两巷的超前支护和维修维护工作量,减少了采煤机在工作面上下两巷处的回头时间,提高了开机率。以采煤技术工艺改革为主导,带动了煤炭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采煤技术的发展走上了高产高效的轨道,使**矿达到部级“高产高效”矿井标准。2004年截止到7月底,生产原煤166.8万吨。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2.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2.1.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确定系统内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可能产生的危险、危害方式是安全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其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所有的危险因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都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的泄漏、挥发的结果。因此,存在能量、有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有害因素。因此能导致火灾、爆炸发生的化学物质、运动的物体以及相应的载体等,都属于能量的范畴。例如燃料油、甲烷是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锅炉、爆炸危险物质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和压力,起吊的货物、高处作业时具有的势能,带电导体上的电能,行驶车辆及高温作业及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等所具有的功能,噪声的声能,激光的光能,高温作业及剧烈放热反应工艺装置的热能,各类辐射能等都是能量。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等。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2)能量、有害物质失控能量、有害物质失控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1)设备故障(含缺陷)故障是指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在生产过程中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故障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故障的发生是一种随机事件,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有设计、制造、安装、磨损、疲劳、老化、检查和维修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其他系统的影响等);但故障发生的规律是可知的,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设备发生故障并处于不安全状态(指能导致事故、危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可能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体现在防护、保险(包括避免发生故障、人员失误时出现事故或危害需要)、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与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两方面。在煤矿生产中的大量设备事故中,因设计和制造缺陷而导致的事故占有较大的比例,如自制设备、擅自修改图纸、改造设备、材质选择不符合要求、铸造和焊接质量低劣,以及管件、阀门质量不佳等,都会形成事故隐患。例如,电气设备绝缘损坏造成漏电伤人,或短路引起火灾;短路保护装置失效又造成变配电系统的破坏;控制系统失灵使操作不当;监测系统失灵便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失准,造成人员中毒窒息,并引起瓦斯积聚,可能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管道阀门破裂、通风装置故障,使有毒气体侵入作业人员呼吸系统,造成人员中毒;超载限制或提升限位安全装置失效使钢丝绳断裂、重物坠落;围栏缺陷、安全带及安全网质量低劣为高处坠落事故提供了条件。(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人员失误,它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意外行为。影响人员失误的因素很多,但发生人员失误的规律和失误率通过大量的预测、统计和分析是可以预测的。不正确态度、技能或知识不足、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和劳动条件(设施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影响等都会造成不安全行为。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以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16类。此外,温度、湿度、风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这些都是发生失控的间接因素。(6)管理缺陷安全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安全目标,是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故障和人员失误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管理缺陷通常表现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2.1.2系统和辅助系统根据煤矿的开拓工艺、开采方式、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识别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本评价按生产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共分为:1)采煤生产系统;2)开拓掘进生产系统;6)矿井“一通三防”系统;4)防治水系统;5)提升系统;6)运输系统;7)供电系统;8)压气系统;9)安全监测、监控与通讯系统;10)爆破系统;11)救护系统;2.1.6辩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原则和方法1)辩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原则(1)科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及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与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显示出来,用严密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清楚。(2)系统性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剖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有害性。(6)全面性-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要从厂址、自然条件、贮存运输、建(构)筑物、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公用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设施、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不仅要分析系统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辨识系统停止运转、检修、装置受到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有害后果。(4)预测性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2)类比推断法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作业条件的经验以及安全的统计来类比推断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它也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那些相同的企业,它们在事故类别、伤害方式、伤害部位、事故概率等方面极其相近,作业环境的监测数据、尘毒浓度等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它们遵守相同的规律,这就说明其危险、有害因素和导致的后果是完全可以类推的。因此新建的工程项目可以考虑借鉴现有同类规模和装备水平的同类企业,依此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具有较高的置信度。本安全评价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类比推断。专家评议法实质上集合了专家的经验、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特别是对同类装置进行类比分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安全评价时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本安全评价采用“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进行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结合煤矿特点,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发生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17类: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创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火灾;由内因或外因引起的各种火灾事故。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冒顶片帮;顶板岩石(煤体)或岩(煤)壁张裂掉落导致的事故。透水;充水层含的水或积水突然涌入井下作业地点空间导致的事故。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事故;瓦斯爆炸;井下有害气体在适当条件发生的爆炸事故。煤尘爆炸;开采作业产生的煤尘在适当条件发生的爆炸事故。锅炉爆炸;在锅炉工作中因质量或使用管理不当发生的爆炸事故。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其他伤害,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扎伤等。2.6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从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固有危险和其他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贮运行业危险有害因素等三大类。2.6.1固有危险的辨识固有危险是指物质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要求)所衍生出来的危险性。它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加工、生产出危险的物料;二是可能采用具有危险性的工艺过程;三是可能采用危险的装置、单元操作。1)物质危险的辨识: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了解并掌握这些物质固有的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辨识、分析、评价的基础。物质危险的辨识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辨识。进行物质的危险、有害性辨识与分析时,应从以下6个方面考虑。(1)危险物料。危险物料主要包括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废物、事故反应产品、燃烧产品等,分析时应考虑以下问题:剧毒物质、慢性有毒物质、易燃物质、可燃物质、自燃性物质等。(2)物料的性质。物料的性质考虑以下问题:物理性质、剧毒物质的性质及暴露极限、慢性有毒物质的性质及暴露极限、反应性质、燃烧及爆炸性质(如自燃温度、爆炸极限等)等。(6)危险物料可能导致的危险性。危险物料可能导致的危险性有:急性中毒、火灾、爆炸、化学性灼伤及腐蚀。2.6.2生产过程的危险辨识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辨识,防止出现漏项,本安全评价按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辨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1)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矿山救护等方面分析、辨识。2)总平面布置。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6)道路及运输。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辨识。4)建(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5)工艺过程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①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标准设备是否出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②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膜等。③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④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⑤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2)专业设备危险性辨识专业设备主要看其是否满足煤矿行业或专业提出的安全要求。(6)电气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况来进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识。①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湿或腐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②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③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④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变配电站等是否符合要求。⑤电气火花引燃源,电缆接头、电缆沟内电缆敷设(阻火)。⑥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⑦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⑧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结措施是否可靠。⑨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⑩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2.6.6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尘、毒、烟雾、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采光、照明以及光、热辐射等。毒性物质危害的辨识。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中分为:I级——极度危害;II级——高度危害;III级——中度危害;IV级——轻度危害。腐蚀性物质的危害辨识。腐蚀性危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辐射危害辨识。电离辐射伤害则由α、β、x、γ粒子和中子极高剂量的放射性作用所造成。射频辐射危害主要表现为射频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个方面。生产性粉尘危害辨识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及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尘肺病是无法治愈的职业病: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爆炸下限浓度)时,遇火源会发生爆炸。工业噪声与震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功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三类。噪声危害的辨识主妄根据己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和声级。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辨识。温度、湿度危险、危害的辨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生产过程的热源、发热量、表明绝热层的有无,表明温度,与操作者的接触距离等情况;是否采区了防暑、防冻措施,是否采取了空调措施;是否采区了通风(包括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换气措施,是否有作业环境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控制;2.6.4相关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且常常有多项危险相关联。因此,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中,不能顾此失彼,遗漏隐患,而应确定不同危险的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和危及的范围。2.6.5贮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包括以下方面:1)爆炸品贮运危险因素辨识;2)易燃液体与物品贮运危险因素辩识;6)有毒害品贮运危险辩识。6安全管理评价6.1安全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分析6.1.1安全机构的设置1)、矿设置安全监察处,负责全矿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安全监察处内部设置的采掘科,通防科,机运科,安全信息中心,负责收集矿井的安全信息,并将收集的信息反馈到生产一线。矿安全监察处人员配备:安监处长1人,副处长3人,主任工程师1人,专职安监员86人。2)、矿生产区队10个,辅助区队5个,为加强区队管理,各区队都配备了区长,书记,副区长,技术员,班长,组长,安全网员,哨兵,岗员,共同抓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3)、规范完善四个安全保障网络,各负其则,推进安全管理向深层次,高效能,高境界转变。(1)安全管理网络。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由主管矿长负总责的安全决策和管理体系,从矿长到各线线长,到分管科室,到区队,到班组,到岗位,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切实形成决策、控制,执行三位一体,上下连动,高效运作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安全压力的有效传递。(2)安全宣教网络。全年坚持一安全宣教“十三法“活动和”五个一“安全教育工程为主线,不断完善由矿党委书记负总责的安全宣教体系。从党委书记到分管矿领导。到政工科室,到总支、支部,充分发挥安全宣教职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类行之有效的安全宣教活动,合力按照《关于安全质量教育“十三法”的实施意见》大力倡树“我要安全,安全为我”核心安全理念,不断增强全员对安全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真正使之成为建设安全系统工程强有力的信念支撑和行动指南,以安全理念的不断提升逐步引导和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全力打造具有我矿特色的安全文化。不断强化全员业务技术素质培训,持续抓好“传、帮、带”,“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提高安全操作技能。(6)技术管理网络。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强化技术管理,不断完善由矿总工程师负总责的技术管理体系,从矿总工程师到副总工程师,到安全生产科室,到区队技术员,到技术工人,全面落实安全技术责任制和各项技术规范、规定,严格规程措施编制,审批和学习关和制度,努力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高效的高素质技术队伍,为我矿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技术保障。(4)安全检查网络。持续开展安监队伍整顿,不断完善由安监处长负总责的安全监察体系,从安监处长到副处长,到分口检查科室,到安监员,严格落实绩效动态考核和淘汰调离制度,强化安全监察职能转变,实行区域联责,挂钩考核和全员安全质量风险抵押,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确保安全生产过程监控到位,提高安全监督检查效能,真正树立安全监督检查的权威形象。4)、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图纸;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井下运输系统图,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排水、防尘、防水管路系统图。井下通风系统图。5)、矿依法提取和使用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编制安全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2004年对所有从业和特殊工种从全部列入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6)、矿井编制2004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7)、入井人员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井口设专人负责入井检身制度,严禁违章人员入井。8)、安全教育培训矿设置了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全矿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安监处负责对全矿的职工安全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监督。2004年初,教育培训中心对全矿职工在岗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根据调查摸底制定全年培训计划,以矿行政2004年8号文下发各单位。1—7月份矿举办安全培训班六期,职工人数1176人,培训特殊工种366人,对新入矿工人培训150人,进行了上岗前的培训。9)培训效果评价:通过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使受训职工掌握了安全技术基础知识,提高了技能,提高了职工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职工的业务素质均有提高,增强职工自主保安的意识,使职工“三违”现象减少,机械故障降低,对全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保证作用,全矿实现安全生产400多天。6.1.2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了落实各岗位职工的安全生产行为和责任,**煤矿“双基”办组织编制了《**矿安全生产岗位手册》,全书分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技术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任制、党群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行政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井下生产辅助区队安全生产责任制、地面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非煤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通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涵盖了全矿各单位、部门和各岗位,对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逐一做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责任体系,规范了全矿职工的安全生产行为,并作为安全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1)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制度:包括总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对上到矿长、矿党委书记的各级领导岗位的安全责任作了明确规定;(2)部门安全责任制度:对安监、调度、生产技术、机电、综机管理、地测、企管等7个主要生产科(室)的安全工作、安全责任作了明确规定;(6)行政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行政办公室、工资、财务、审计、市场办、非煤、煤质运销、供应、物业、车队等的安全工作,安全责任作了明确规定;此外,还有党群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井下生产辅助区队安全生产责任制、地面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非煤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通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2)安全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安全办公会,由矿长主持,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安监处、各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6)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基层区队每周一次隐患排查制度,矿每月一次隐患排制度。安全重大事故隐患设立专门台帐,对隐患治理情况实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重大隐患、整改措施、整改过程及结果等,对所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措施、责任、人员、时间、资金五落实的原则进行处理;4)设计、规程、技术措施审批制度:对设计、规程、技术措施的编制内容,格式、审查程序和贯彻作了明确规定;5)事故追查、分析与处理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必须追查分析,找出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分析原因,接受教训,并按规定处理;干部下井和制止违章作业制度:对各级干部的下井次数和下井过程中必须随时制止“三违”作了明确规定;6)安全奖励与惩罚制度:制定了明确的考核办法和奖罚标准,按时兑现;7)矿井停产检修制度:每月安排一天停产检修,根据煤业公司统一安排,**矿坚持两个月停产2天进行检修。检修前编制矿井停产检修计划,认真做好检修准备,提高系统、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度;8)灾害预防处理计划:按规定每年编制一次“矿井灾害预防处理计划”,对顶板、瓦斯、煤尘、水害、重大机电安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地点采取措施进行补套完善,提高矿井的安全度;9)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煤年矿井安全技措资金投入足额重点投入“一通三防”机电系统设、备改造。10)劳动防护用品能够按标准发放。矿用安全产品管理:**矿重视矿用产品的安全,使用国家权力部门和具有认证资格、资质部门允许使用的产品。11)建立并认真执行了安全仪器、仪表强制检测、鉴定制度;15)建立并认真执行了自救器、灭火器材、爆破器材等器材、用品过期销毁制度;16)建立了独立的救护中队,严格训练,装备、设施齐全,素质较高,适应矿山救护的需要;14)其他安全制度:入井必须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不准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入井前严禁喝酒等,均得到了认真执行;15)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煤矿有自己的安全培训中心,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是一所集教育培训与管理双重职能的综合教育培训基地,无论是“软件”建设还是“硬件”投入都达到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规定的安全培标准要求。**矿现有从业人员2826人。按照集团公司[2004]54号文件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建立完善了从业人员培训档案。我矿有特种作业持证人员1119人,其中瓦斯检查员27人;绞车司机514人;采煤司机70人;放炮员158人;安检员78人;电钳工602人;都严格按照部颁培训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了岗位培训,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发给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根据**矿业集团公司2004年初下达的特种作业人员复训计划,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复训,为安全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2安全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评价按照《煤矿安全评价导则》规定的内容,通过资料收集和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座谈讨论以及对井上下生产和辅助生产系统的实际检查,评价组认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健全,矿、科(室)、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资质和数量配置符合煤矿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矿制定的安全办公会、安全目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技术审批管理、加强矿用安全标志产品监督管理等各种制度行之有效,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为建立了覆盖全矿井下、井上;直接、辅助;区队、科室;煤与非煤;党(委)、(行)政、工(会)、团(委)文(教)、卫(生)等所有单位和部门和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度,针对性强,充分体现了煤矿安全工作需要各个方面来做,“齐抓共管”,又突出了行政领导和直接生产区队、生产部门及其负责和分管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作用,特别是各级:“第一把手”的责任和作用。**煤矿的采煤和煤巷掘进工作实现了综合机械化,坚持了矿压观测管理工作,配备了安全监测系统、防火注浆系统、束管监测系统、综合防灭火系统和综合防尘系统、水文观测系统、矿山救护中队,这些安全工作的“硬件”为做好安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综上所述,**煤矿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机构健全、有效;管理制度全面,执行比较认真;重视职工素质的提高;安全资金投入有保证。在防范顶板、瓦斯、自燃发火和矿井水灾等重大灾害方面,具有较强的思想、管理和和物质基础。4生产系统与辅助生产系统安全评价4.1采煤生产系统(以3下816工作面为例):采煤生产系统为:3下816工作面→3下816运输巷→溜煤眼→北八辅助运输石门→北翼皮带机道→一号仓→主井→地面运输系统→地面煤仓。4.1.1矿井采煤概况本矿开采煤层为6下煤层,有采煤工作面6个(其中两个综采工作面,一个高档普采面),工作面单产水平最高26.2万吨/月,全矿年产量260万吨左右。1).3下煤层情况:煤层厚度:3.38m~5.0m,平均厚度3.9m;煤层结构: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倾角:0~8°,平均4°;煤层稳定程度:稳定。2)、3下煤层的特点:开采煤层为黑色,沥青光泽,由亮煤、暗煤组成。中条带状,结构明显,内生裂隙发育,为半暗型煤。6)、煤层顶底板性质:煤层顶板:中砂岩,厚度26.62~46.66m,平均厚度61.86m,浅灰色,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少量白云母碎片,钙质胶结。煤层直接底:泥岩,厚度1.88~1.6m,平均厚度1.64m,黑色泥质结构,含炭质及少量黄铁矿。4)、采煤工作面含水情况:6下煤层顶板为沙岩含水层,厚度约50米左右。虽然掘进期间已经对的采空区积水进行疏放,但在工作面生产过程中仍可能受到采空区积水的威胁。采面正常涌水为60m³∕h,最大涌水为100m³采煤工作面情况**矿现有三个采煤工作面,其工作面参数见下表:采煤工作面技术特征参数表(1)、采煤方法与顶板管理方法单-走长臂后退式采煤法。既双滚筒采煤机双向刮煤,在工作面端部斜切进刀,往返一次进两刀,螺旋滚筒配合刮板输送机铲煤板装煤,刮板输送机运煤,液压支架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为综采工艺。(2)、工作面主要设备(6)、矿压特征6下煤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16~15m,工作面初次垮落步距48m,最大平均支护强度692kN∕㎡,来压期间对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的压力影响明显。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18m,最大支护强度660kN∕㎡,来压期间对采煤工作面和巷运的影响明显。(6)、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工作面通风方式为上行通风,在给工作面配风总量800立方∕min,的量条件下,工作面和回风上隅角没有发生过瓦斯超限。工作面没有发生过顶板大面积来压和涌水突然增大而造成停产。4.1.6、安全管理4.1.4.1采煤工作面安全情况自5月开采以来,未发生过重大人身事故。4.1.4.2采煤工作面的主要安全措施。1)顶板管理措施顶板冒落是**煤矿采煤工作面的主要危险之一,特殊时期的顶板管理尤其重要,技术措施如下:(1)来压及停采前的顶板管理:工作面老顶顶初次垮落来压前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工作面老顶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应加强来压的预测预报工作,由矿压部门在轨道、运输顺槽挂牌标明来压位置;工作面支架以及轨道、运输顺槽所有单体支柱必须达到初撑力,特别注意工作面中部支架的初撑力及支架状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冒顶;加强上、下端头顶板管理,要提高支护质量,适当加大支护密度,确保排头支架联网与巷道搭接0.5m以上,防止出现端头冒顶;工作面停采时要编制停采措施,加强顶板管理。(2)过断层及顶板破碎带时的顶板管理:工作面过断层时,由于断层处煤层节理非常发育、煤(岩)体破碎,极易造成工作面煤壁片邦和架前端面冒顶,因此必须加强过断层回采时的顶板管理工作。根据我矿经验,当工作面局部地段片帮较深时,可超前采煤机移架,及时支护空顶区;在顶板破碎的地段,为了有效地防止顶板冒落、控制煤壁片帮,一般应采取及时拉超前架、铺联双层金属网、架顶使倾向工字钢的方法维护顶板;当顶板冒落严重时,可采用挑蹬工字钢梁、上铺大板与铺联双网相配合的方法维护顶板。届时,区队提前编制工作面过断层的安全技术专门措施。(6)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工作面轨道、运输顺槽的超前支护。上下出口超前支护距离上顺槽不得低于60m,下顺槽不得低于25m。支护材料及支护密度:上顺槽挂四路一字顶梁配合单体支柱加强支护,距上、下帮400~600mm各支设一路,中间支设两路,其中一路距下帮单轨吊200~400mm支设,另一路距上帮1000~1500mm支设。下顺槽沿转载机两侧200±50mm挂两路一字顶梁配合单体支柱加强支护,巷道内架棚超前工作面20m回出,未回出棚顶段直接在棚顶下支设单体支柱。所有一字梁均沿走向依次铰接托住顶部钢带,1.0m长的一字顶梁下支设两棵单体支柱,1.4m下支设三棵。2)通风、防灭火措施(1)切顶密集后的老空区悬挂挡风帘,以防有害气体积聚;(2)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每推进20~60m对上下头(尤其是上头)采取打沙(土)袋垛、板闭等措施进行一次封堵处理。(6)加快工作面推进度;提高工作面煤炭回收率;(4)工作面采完,设备撤出后,立即打密闭墙,注黄泥浆密闭,防止采空区和停采线漏风。4.1.4.6采煤队的安全管理体系办法、规定。1)采煤队干部安全管理职责:队长:区队安全管理第一责任者,负责安全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及落实。书记:安全教育第一责任者,负责安全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技术主管:负责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基层隐患排查及治理措施的制定贯彻。副队长:协助队长搞好安全管理工作,重点负责本队分工范围的安全管理工作;技术员:协助技术主管搞好安全技术的制定和贯彻。工长:现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者。现场组织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采煤管理体系结构:采煤队安全管理体系结构图书记队长书记队长副队长技术主管技术员副队长技术主管技术员工长工长班组班组2)采煤队建有如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活动日制度》、《工程隐患自查自纠制度》、《事故分析汇报制度》、《班组安全抵押金制度》、《管理干部安全责任范围及考核制度》、《班组长验收员制止“三违”制度》、《安全抵押金制度》。6)采煤队的安全管理体系:矿有三个采煤队,负责完成全矿的煤炭产量。区长授生产矿长领导,在生产业务科室指导和在安监处安监员的监督下,负责贯彻上级及矿上的有关安全指令方针、政策,贯彻好《煤矿安全规程》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组织好工人的班前班后会,抓好现场的煤炭质量和工作面的工程质量,切实抓好本区队的安全生产。副区长在区长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煤矿安全规程》和《采煤工作面规程》对本区队的安全负责,随时组织安排解决本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班长在本班工作中,“一职双责”,在区长和副区长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抓好现场的工程质量,组织好正规循环作业,坚持标准作业,组织工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及时制止“三违”,搞好本班的安全生产。4.1.5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避免事故的建议;1).水灾事故.水灾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以816工作面:该工作面顶扳为砂岩,厚约50米左右,工作面内有封闭不合格的66-69、64-15钻孔,其相邻的814与818工作面已回采结束。根据814和818工作面回采期间的涌水情况,预计工作面回采期间涌水量为60m³305工作面,该工作面顶板为砂岩,厚约30m工作面外上方为307工作面采空区,预计采空区外低洼处可能有漏水。工作面内有封闭不合格的17-3钻孔,工作面附近有封闭不合格的16-5钻孔。根据相临工作面实际涌水情况预计本工作面涌水量为60m³对避免水灾事故的建议:针对816和305工作面的顶板砂岩水和临面钻孔透水的情况,在回采时要提前在巷道低洼处安设好能力足够的排水泵。并安装好相应的排水管路。一旦发生涌水能及时排出。对于封闭不和格的钻孔,要提前进行封闭以确保安全。2).火灾事故火灾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816工作面为“孤岛”采煤工作面,两边分别为814和818采空区,两道矿压显现明显隔离煤柱破坏严重。由于采空区漏风,有可能造成煤柱和采空区遗煤自燃。204煤柱局部地点3上和3下煤层之间的消失。3上和3下和一层煤,3下204煤柱回采时采区充满浮煤。如措施采取不当,极有可能发生自燃发火事故。由于受断层或其他地质构造影响而丢下的顶煤,在本面开采时,也及有可能发生自燃发火。避免火灾事故的建议:(1).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预防自然发火的各项规定,矿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工程师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规程和措施的有关规定。制定可靠有效措施,采煤工作面的作业规程必须有明确的预防自燃发生的具体措施和规定。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并落实到位。(2).选择合理的采煤工艺,努力做到少丢浮煤。当煤层厚度超过采高时必须沿底留煤(6)回采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回料时,要将物料回撤干净,特别是工作面的两巷和两线地点。(4)认真做好回采工作面的阻化剂喷洒工作,阻化剂的配比浓度和喷量要严格按措施执行。(5)回采结束后必须严格按规定,立即安排回撤,必须在规定的1-5周内回撤完毕进行永久性封闭。(6)加强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工作,提早采取预防措施,及时为防火工作创造有利条件。6).瓦斯爆炸事故。(1)瓦斯爆炸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该矿为地低瓦斯矿井,投产以来,采煤工作的瓦斯含量一直较低,但涌出量正常,如果采煤工作面通风管理不好,风量不足,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地质条构带,特别是6下816孤岛,采煤工作面靠近816工作面侧的老空区,可能发生瓦斯积聚或爆炸事故。(2)、对避免瓦斯爆炸事故的建议①、要不断完善调整和优化通风系统,杜绝不合理的通风,保证工作面有足够的风量,防止瓦斯积聚和超限②、严格瓦斯管理,认真作好瓦斯检查工作,瓦斯要严格按巡回家查制度检查,杜绝空班漏检,井下干部、班组长和安检员必须携带瓦斯便携仪下井,放炮员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③、启封盲巷和采空区密闭排放瓦斯,要制定严密的瓦斯排放措施,经总工程师组织人员审批后,由救护队进行瓦斯排放工作④、回采工作面要安装齐全检测装置,对瓦斯浓度进行24小时连续检测。4)、顶板事故顶板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当前生产的6下816工作面、6下605工作面和当前正在新安装的工作面安装、生产、回撤和初次放顶期间,如果采取措施不当,极易发生顶板事故。6下816“孤岛”采煤工作面,6下605工作面均为“孤岛”工作面。在采煤生产期间,“孤岛”工作面矿压显现明显,巷道变形严重,顶板管理难度大,易发生冒顶事故。煤厚变化造成软底工作面,回采期间蜘蛛结底而使顶板难以控制,易发生冒顶事故。该面断层多,采煤工作面过断层期间顶板管理难度大,易发生冒顶事故。对避免顶板事故的建议回采工作面加强工程质量。按正规循环作业。工作面初次放顶前要偏制专门的放顶措施。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审批后认真严格执行。加强现场管理和措施的落实,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加强工作面按装撤除的管理和措施措施落实,重点抓好设备的运输、起吊、组装和调架等环节的工作。尤其是调、撤架过程中的支护管理工作,落实加强顶板支护的措施,严禁空顶作业。对“孤岛”工作面重点加强超前及端头支护质量。对工作面变型严重的地段及时进行支护以确保安全生产。对回工作面因留底煤而形成的工作面,生产过程中坚持软底穿铁鞋制度。控制支柱钻底量。保证支柱有足够的支撑力发挥有效的支护作用。加强回采工作面过断层的顶板管理,安装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过断层破碎带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4.1.6采煤系统安全评价通过查阅资料和井下检查对采煤队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情况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安全技术文件编制,审批和贯彻执行情况,专家组认为:(1).**煤矿采煤队安全管理机构健全,运行有效。队长、书记、副队长、技术主管、技术员、工长、组长责任清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安全管体系。(2)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执行认真,安全目标责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和事故分析追查分析等基本制度得到了落实。(6)矿井实现了高度集中生产,工作面设备先进,性能可靠,单产和效率高,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为采煤生产系统的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装载机、电气设备等机电设备的保护齐全,设备状态良好;(5)坚持了以质量保安全的指导思想,对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常抓不懈,随时处于良好状态,为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评定认为采煤能保正安全生产。4.1.7措施与建议(1)继续将顶板管理作为工作面安全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老顶初次来压和初次放顶期间,初次来压前注意工作面后部悬顶情况,作业规程中应明确规定最大允许悬顶面积,超过时要采取强制放顶措施。(2)应特别重视工作面端头支护的质量和支撤过程中的安全;确保工作面上下出口的畅通;认真执行特殊条件下的顶板管理措施;(6加强煤矿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摸清地质构造和水汶情况,对富水区要提前进行探(疏)放,安规定对排水设备、管路进行维修,及时清理水沟、沉淀池和水仓,使排水系统有足够的排水能力,随时处于良好状态;以防涌水突然涌入工作面时能迅速排出。4.2开拓掘进系统4.2.1矿井掘进概况**矿现有掘进工作面9个,其中岩巷掘进头4个,煤巷掘进头5个,有时还有1-2个备用头。1)煤巷掘进工作面技术特征:矩形断面,一般规格:断面根据用途不同而定,一般都在8—14平方米之间,锚网、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在个别地方如顶板压力大、断层、煤体破碎带等处使用架棚支护,施工方法:采用MRH-S100型或EBF-150型掘进机进行截割装载,配套SJ-80皮带运输机或40T刮板运输机运煤,矿车运料;采用锚杆钻机打装顶部锚杆和锚索,手持式帮锚钻机打注帮部锚杆,进行锚网支护;截割与出煤、备料平行作业,截割与支护单行作业,采用炮掘的装煤用耙斗机所配设备同岩巷。煤巷综掘工作面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