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7版) 第10章 神经系统功能2课件_第1页
生理学(第7版) 第10章 神经系统功能2课件_第2页
生理学(第7版) 第10章 神经系统功能2课件_第3页
生理学(第7版) 第10章 神经系统功能2课件_第4页
生理学(第7版) 第10章 神经系统功能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

(第7版)

第十章神经系统功能2

FUNCTIONOFNERVOUSSYSTEM2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脑干:脑运动神经元(除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外)β运动神经元第三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α运动N元和脑运动神经元从脑干到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外周传入信息骨骼肌纤维1.脊髓前角α运动N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1)α运动神经元:Ach

梭外肌⑵γ运动神经元:Ach梭内肌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有高频持续放电。

功能: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⑶β运动神经元:对梭内、外肌均有支配,功能不清。(二)运动单位(motorunit):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

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

能单位。1.大运动单位:

如,一个支配四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可支配的肌纤维数目达2000根。该类

运动单位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2.小运动单位:

如,一个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可支配的肌纤维数目仅6-12根。该类运

动单位有利于肌肉的精细运动。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相差很大⑶脊休克的表现:①骨骼肌紧张性↓,甚至消失;②血压↓;③外周血管扩张;④发汗反射不出现;⑤粪、尿积聚。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②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

A.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

B.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反射可部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动物具有一定的排便、排尿能力;

C.反射恢复后:伸肌反射减弱,屈肌反射增强。

⑸脊休克的原因:①不是由切断损伤本身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若再次切断脊髓,不产生脊休克;②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的

结果。

⑹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

①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

②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大脑皮层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内脏躯体反射(-)

*

对临床康复医学的指导意义:

脊髓离断后,屈肌反射增强,伸肌反

射减弱,截瘫患者不能站立。所以:

一方面,要锻炼伸肌,以发展伸肌反射,使伸肌具有足够的紧张性,使下肢能伸直,以便拄拐行走;

另一方面,要发挥未瘫痪肌肉(特别是受断面水平以上的神经支配、且附着与骨盆的肌肉,如背阔肌等)的作用,以便拄拐行走时摆动骨盆。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反射

Controloftheposturebythespinalcord—Spinalreflexes

CNS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此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reflex)。

在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有:

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等。

⑴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ionreflex

1)屈肌反射(Flexorreflex)脊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迟缓,肢体屈曲。意义:具有保护作用,

但不属于姿势反射。

1)概念: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tendonreflex)肌紧张(muscletonus)(2)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

①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肘反射等。F.扣击肌腱时,肌肉内的肌梭同时受到牵拉,同时发动牵张反射,所以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G.腱反射的临床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某一环节的损害或中断;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

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如人体直立时,由于头部及支持体重的关节受到重力作用而趋于弯曲,

从而牵拉骶棘肌等抗重力肌,反射性地使被牵拉的抗重力肌收缩,以维持直立姿势。E.肌紧张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收缩,因而无明显动作。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F.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因而肌紧张对于维持站立姿势是必不可少的。腱反射与肌紧张的比较腱反射肌紧张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核袋纤维)肌梭(核链纤维)传入纤维主要是Ⅰa类主要是Ⅱ类收缩成分主要是快肌纤维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特点同步性快速收缩持续交替性收缩,不易疲劳反射弧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腱反射与肌紧张的比较腱反射肌紧张潜伏期生理意义短长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减弱:反射弧受损亢进:高位中枢病变维持站立姿势,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②结构:A.为附着在梭外肌纤维上梭形感受装置与梭外肌平行呈并联关系;B.肌梭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囊内有梭内肌纤维;梭内肌收缩成分位于纤维两端,感受装置位于中间,两者呈串

联关系。

③梭内肌纤维的分类:

A.核袋纤维

(nuclearbagfiber):

B.核链纤维

(nuclearchainfiber):④肌梭的传入神经:Ⅰa类:螺旋形核袋和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

Ⅱ类纤维:花枝状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⑤肌梭的传出神经:

α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γ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

板状末梢核袋纤维蔓状末梢核链纤维5)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梭中间感受装置被拉长→螺旋型末梢变形→冲动沿Ⅰa类神经纤维传入

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牵张反射γ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核袋感受装置

→Ⅰa类传入纤维↑→

增强肌梭敏感性→6)控制牵张反射强度的牵张感受装置—腱器官(tendonorgan)①适宜刺激:也为牵拉刺激,是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

功能:不能发动牵张反射,但在牵张反射中具有控制牵张反射强度的作用,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过度牵拉损伤。②结构和功能特点:A.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

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B.传入神经纤维为Ⅰb类纤维;C.对肌肉张力变化敏感。③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因此,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首先兴奋肌梭→发动牵张反射→被牵拉的肌肉收缩→牵拉力量进一步↑→腱器官兴奋→α运动神经元抑制→α传出纤维发放冲动↓→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四)节间反射(intersegmentalreflex)

节间反射:指脊髓某一节段N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节段的N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N元的协同活动而发生的反射。如:脊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刺激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骚爬动作,称为骚爬反射(scratchingreflex)。(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Ⅰ.去大脑僵直的本质:切断相应的脊髓背根,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后,该僵直消失,表明: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是伸肌的紧张性亢进。

Ⅱ.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易化区正常情况下,两者对抗而处于相对平衡,以维持正常的肌紧张。易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

A.抑制区

Inhibitoryarea: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该区兴奋→去大脑僵直减退;B.易化区

Facilitatoryregion:较大,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该区兴奋→去大脑僵直增强。

①脑干网状结构中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对抑制区和易化区具有始动作用抑制区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前叶蚓部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两侧部和后叶中间部前庭核(+)(+)(+)(+)肌紧张()(+)Ⅲ.临床表现:①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rigidity)

:当蝶鞍上囊肿,使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

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曲状态,称

为去皮层僵直,是抗重力肌肌紧张增强。A.仰卧,头部姿势正常时,上肢半屈B.转动头部时,上肢姿势半屈AB头后仰,上、下肢均僵硬伸直,上臂内旋,手指屈曲。提示病变已严重侵犯脑干,是预后不良的信号。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②去大脑僵直:

Ⅳ.机制:γ僵直与α僵直(牵张反射)

①γ僵直(γ-rigidity):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γ僵直,因切断脊髓背根,该僵直消失。

γ僵直是通过网状脊髓束实现的。

②α僵直(α-rigidity):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在上述切断背根的去大脑动物,再切除小脑前叶,僵直又出现,此僵直为α僵直,因背根已切断不可能出现γ僵直,但如再切断第Ⅷ对脑神经,以消除由内耳半规管和前庭传到前庭核的冲动,则僵直再次消失,说明:α僵直是通过前庭脊髓束实现的。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状态反射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翻正反射随意运动的设想皮层联络区基底N节皮层小脑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脊髓小脑运动执行设计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1.大脑皮层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后顶叶皮层等区域。(1)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

运动前区(6区)

功能:接受本体感觉冲动,感受躯体的姿势和躯体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及运动状态,并借此调整和控制全身的运动①交叉性支配;(头面部多为双侧性)②机能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呈正变关系;③倒置机能定位;(头面部局部正立)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2)其他运动区:运动辅助区:两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沟上,4

区之前的区域。

功能特征:双侧性支配功能:双手协调性动作复杂动作

运动柱: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几块

肌肉的活动,而一块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特点:2.运动通路皮层脊髓束皮层束髓脊侧皮层脊束髓前80%20%皮层脑干束:纵贯脊髓全长

同侧前角外侧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侧束:只下降到胸部

(通过中间神经元)

双侧前角内侧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前束功能: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与精细的、技巧性的运动有关。功能: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尤其是屈肌的活动,与姿势的维持和粗略的运动有关。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功能:参与近端肌肉粗略运动和姿势的调节。(皮层脊髓前束)功能:参与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的调节。(皮层脊髓侧束)软瘫(柔软性麻痹)硬瘫(痉挛性麻痹)共同点:随意运动丧失。

软瘫——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脊髓灰质炎

硬瘫——牵张反射亢进姿势调节系统损伤如:内囊出血临床不同点:*巴宾斯基征(Babinskisign):检查方法为被检者下肢伸直,检查者轻划足底外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屈,其他四趾外展呈扇形散开。

提示:皮层脊髓束受损。

本质:是屈肌反射。

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控制,屈肌反射受到抑制,不表现出来,为巴宾斯基征阴性,表现为所有足趾均发生跖屈。婴儿由于锥体束发育不完全可出现阳性;成人在深睡和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表现

柔软性麻痹(软瘫)痉挛性麻痹(硬瘫)产生原因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姿势调节系统麻痹范围常较局限较广泛肌紧张张力减退、松弛张力过强、痉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增强巴彬斯基征阴性阳性肌萎缩明显不明显柔软性麻痹和痉挛性麻痹的比较(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1.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纤维联系:新纹状体

D2D1皮层广泛区域皮层运动前区丘脑(VA-VL)GLU(+)(+)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丘脑底核黑质DA(+)(-)DAGABA(-)GABA

(-)(-)GABAGLU(+)(-)GABA直接通路间接通路直接通路间接通路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抑制大脑皮层发动运动两条通路中平时以直接通路活动为主;当间接通路活动时,则可部分抵消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的易化作用。GABA黑质纹状体致密部:发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投射系统网织部:投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型多棘神经元2.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DAD1D2直接通路间接通路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新纹状体

D2D1

皮层广泛区域皮层运动前区丘脑(VA-VL)GLU(+)(+)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丘脑底核黑质DA(+)(-)DAGABA(-)GABA

(-)(-)GABAGLU(+)(-)GABA直接通路间接通路

3.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可能参与:⑴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⑵控制肌紧张;⑶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⑷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5)自主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心理行为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4.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

⑴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的疾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又称

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

Ⅰ.症状:

A.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B.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表情呆板;C.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Ⅱ.产生原因:双侧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受损。新纹状体

D2D1皮层广泛区域皮层运动前区丘脑(VA-VL)GLU(+)(+)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丘脑底核黑质DA(+)(-)DAGABA(-)GABA

(-)(-)GABAGLU(+)(-)GABA直接通路间接通路运动减少动作缓慢

③治疗:左旋多巴(L-Dopa);M受体阻断剂(东莨菪碱或安坦等)但L-Dopa和M受体阻断剂对静止性震颤无效。该症状的发生可能与丘脑外侧腹核的功能异常有关。⑵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的疾病:

亨廷顿病(Hutington’sdisease)手足徐动症(athetosis)亨廷顿病又称舞蹈病(Chorea)

Ⅰ.症状: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B.肌张力降低;双侧新纹状体病变,GABA能中间神经元变性或遗传性缺失运动过多治疗:①利舍平(多巴胺耗竭)新纹状体

D2D1皮层广泛区域皮层运动前区丘脑(VA-VL)GLU(+)(+)苍白球内侧部苍白球外侧部丘脑底核黑质DA(+)(-)DAGABA(-)GABA

(-)(-)GABAGLU(+)(-)GABA直接通路间接通路Ⅱ.病因:(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1.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⑴构成: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前庭器官→绒球小结叶→前庭核换元→脊髓前角内侧运动神经元→肌肉⑵功能: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猫—“位置性眼震颤”

2.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⑴构成:由蚓部和半球中间部组成脊髓三叉神经视觉听觉脊髓小脑蚓部脊髓前角内侧部运动皮层的躯体近端代表区半球中间部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皮层的躯体远端代表区传入传出

(2)功能:

Ⅰ.调节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脊髓小脑功能受损后,出现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发生紊乱。小脑损伤后所出现的运动或动作的协调性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ataxia)

表现有:

A.意向性震颤(Intentiontremor):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动作进行过程中抖动而把握不住方向,尤其在精细动作的终末出现震颤。B.小脑步态:行走时跨步过大而躯干落后,以致容易倾倒或行走摇晃,状如醉汉,沿直线行走则更为明显。C.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

Ⅱ.调节肌紧张:抑制和易化A.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

B.前叶两侧和后叶中间:加强肌紧张。二者分别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实现的。

3.皮层小脑(Cerebrocerebellum)

⑴构成:指半球外侧部,不接受外周感觉的传入,主要与大脑皮层感觉区运动区和联络区构成回路。

⑵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

编制。例如:学习某种精巧运动的过程:①学习开始阶段:运动不协调;②学习过程中:小脑参与了程序编制;③学习熟练后:下行通路首先到小脑提取程序,再经环路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运动协调、精巧、快速。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效应器节前纤维节后纤维有髓B类纤维传导快无髓C类纤维传导慢无副交感N交感N分布于几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N分布则较局限。皮肤、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交感副交感交感N节前纤维和多个节后N元联系,反应较弥散;副交感N则相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发源纤维长短分布节后纤维节前纤维交感N副交感NT1~L3侧角3、7、9、10脑副交感N核S2~4节前<节后节前>节后广泛局限1:11~17反应弥散1:2反应局限(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项目交感副交感心功能加强减弱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收缩胃肠运动抑制兴奋逼尿肌舒张收缩瞳孔扩瞳缩瞳汗腺分泌代谢糖原分解ENE分泌胰岛素分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AChAChAChAChACh汗腺、骨骼肌血管受体:N1

N1MMN1

M

N2NEαβ自主神经系统的受体

──────────────────────────────────分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类MN(N1、N2)α(α1、α2)β(β1、β2)─────────────────────────────

*副交感节后N1:N节内α1:交感节后β1:心脏分纤维效应器突触后膜效应器传导系统*交感节后的N2:N-Mα2:突触前膜β2:平滑肌布胆碱能纤维接头后膜效应器─────────────────────────────心跳↓骨骼肌缩以兴奋为主以抑制为主逼尿肌缩节后N元兴奋(小肠平滑肌舒)(心脏兴奋)作支气管平滑肌缩消化腺汗腺分泌用瞳孔括约肌缩骨骼肌血管舒─────────────────────────────阻阿托品筒箭毒碱(N2)酚妥拉明(α1α2)心得安(β1β2)断六烃季胺(N1)哌唑嗪(α1)氨酰心安(β1)剂十羟季胺(N2)育亨宾(α2)丁氧胺(β2)1、紧张性支配:迷走神经心脏心率交感神经(–)(+)(75次/min)(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心脏小肠平滑肌(–)(–)(+)(+)2、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唾液腺分泌副交感神经粘稠稀薄相互拮抗一致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迷走神经兴奋胃幽门收缩状态舒张状态舒张收缩交感N副交感N动员潜能,以整个系统参与活动应急

4、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保护机体使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

二、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脊髓的内脏调节功能(二)低位脑干的内脏调节功能脊休克的产生及反射恢复功能:某些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功能:①延髓基本生命中枢②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③中脑参与调节ANS(三)下丘脑的内脏调节功能1、体温调节温度敏感N元调定点体温调节中枢PO/AH2、水平衡调节水的摄入水的排出水平衡体内水下丘脑外侧区摄水中枢兴奋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视上核室旁核ADH尿量体内水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神经分泌小细胞9种肽类物质(HRP)腺垂体激素分泌“监察细胞”感受血中激素浓度的变化垂体门脉(+)(–)4、生物节律的控制生物节律(biorhythm):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生物节律。视交叉上核:控制日周期节律的中心5、其他功能:下丘脑能产生某些行为欲,如食欲、渴觉和性欲等,并能调节相应的摄食行为、饮水行为和性行为等本能行为。下丘脑还参与睡眠、情绪及情绪生理反应等。(四)大脑皮层的内脏调节功能边缘叶古皮层(海马、穹窿等)旧皮层(海马回、扣带回等)岛叶、颞极、眶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等皮层下结构边缘系统1、边缘叶和边缘系统:功能: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2、新皮层: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电刺激皮层内侧面4区一定部位直肠、膀胱运动电刺激皮层外侧面一定部位呼吸、血管运动电刺激4区底部消化道运动、唾液分泌电刺激6区一定部位竖毛与出汗、上下肢血管舒缩电刺激8区、19区眼外肌运动、瞳孔反应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本能行为: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如:摄食、饮水等情绪:是指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激所表达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某种固定形式的躯体表现。如:恐惧、发怒、愉快、痛苦等二者受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调节;受后天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本能行为1、摄食行为调节(1)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feedingcenter)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satietycenter)(2)对摄食行为的影响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区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隔区(+)(-)2、饮水行为:细胞外液↓3、性行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间脑的室周器血浆晶体渗透压↑渴觉(二)情绪1、恐惧和发怒:防御反应大脑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腹内侧区)(–)间脑防御性行为张牙舞爪、甩尾竖毛、扩瞳、发汗、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假怒”(shamrage)刺激或格斗∣逃避反应2、愉快和痛苦:奖赏系统或趋向系统(三)情绪生理反应(四)动机和成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交感神经系统亢进:防御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亢进:食物刺激第五节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脑电图(头皮记录)皮层电图(皮层记录)脑电自发脑电诱发脑电一、脑电活动(一)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一)脑电图的波形波形名称αβθδ频率(次/s)波幅(μV)特征8~1314~304~70.5~320~1005~20100~15020~200安静闭眼清醒时枕叶较明显活动时,额叶与顶叶较明显困倦,睡眠深睡1、脑电图波形临床应用对某些颅脑疾患有重要诊断价值。1、癫痫病(俗称“羊角风”)2、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处于清醒状态也能引出θ波或δ波。同步化活动与丘脑功能有关

一定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促进2、脑电波形成机制脑电波是皮层神经元的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所形成。(二)皮层诱发电位1.皮层诱发电位(evokedpotential):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作用。觉醒脑电觉醒:行为觉醒:二、觉醒和睡眠

黑质多巴胺能系统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脑桥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脑电波为去同步化快波对新异刺激有探究行为(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慢波睡眠(80~120min)快波睡眠(20~30min)一夜间反复转化约4-5次,越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持续时间越长。清醒慢波睡眠异相睡眠觉醒状态做梦是异相睡眠的特征之一1.慢波睡眠:Ⅰstage:入睡期,α波渐减少,呈若干θ波,脑电平坦;Ⅱstage:浅睡期,在θ波背景上出现睡眠梭形波(α波变异的σ波)和κ-复合波(δ波和σ波的复合);

Ⅲstage:中度睡眠期,高幅δ波,占20%-50%;

Ⅳstage:深度睡眠期,高幅δ波,占50%以上;

意义:生长素分泌增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的分泌与睡眠的不同时相有关。觉醒状态慢波睡眠异相睡眠生长激素分泌慢波睡眠促进机体生长、体力恢复。2.异相睡眠

①脑电图呈不规则β波;

②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③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④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

⑤做梦异相睡眠期间蛋白质合成加快。异相睡眠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异相睡眠会出现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夜间某些疾病发生(心绞痛、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缺氧发作等)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一、学习和记忆学习(learning):人和动物依赖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memory):学习到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一)学习和记忆的形式学习形式非联合型学习(简单学习)联合型学习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1.Ⅰ.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强化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动物的机能状态Ⅱ.条件反射的消退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引起唾液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