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优秀3篇_第1页
兵车行教案优秀3篇_第2页
兵车行教案优秀3篇_第3页
兵车行教案优秀3篇_第4页
兵车行教案优秀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兵车行教案优秀3篇2、选择好表达角度〔从某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觉来记叙〕,这是构思中重要一环。

3、根据原诗的描写和情节,在场景、细节、动作、表情等方面给与适当的补充,使文章更加合情合理,紧凑生动。

4、对原诗提供的几个人物〔如行人、爷娘妻子、道旁过者〕和自己另外虚构的人物的言行予以详略得当、生动具体的描摹。

板书设计:

指导诵读解诗意

诵读入情抓基调

消沉压抑怨愤

人物事件理清楚

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品味语言探深意

循文探意知“妻子〞

“爷娘妻子走相送〞“却看妻子愁何在〞

咬文嚼字话“惨别〞

牵、顿、拦、哭

数词列举究根底

“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

反常之语见深意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选择角度摹形象

“出征〞场面

“送行〞场面

兵车行教案篇二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根底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哀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根底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那么三,合那么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照应,二是层层递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气氛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怒、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照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探究活动

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怒。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牪味潦槟浚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样合辙押韵》,北京出版社。

兵车行教案篇三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波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到达了现实主义顶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