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专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 第二讲课件_第1页
农区专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 第二讲课件_第2页
农区专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 第二讲课件_第3页
农区专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 第二讲课件_第4页
农区专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际 第二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节课内容回顾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要点补充

马克思:1818.5.5——1883.3.14恩格斯:1820.11.28——1895.8.5列宁:1870.4.22——1924.1.21斯大林:1879.12.21——1953.3.5

要点补充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1、唯物史观的创立1844年9月,马恩合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神圣家族》,在与青年黑格尔派斗争中,批判和改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845年又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于此同时,马还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这几篇经典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

要点补充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指出了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探讨《宣言》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1、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①“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不是?为什么?)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不对?是阶级斗争还是科学技术?)③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斗争(有不有?怎样进行阶级斗争?)

讨论2、关于消灭私有制的问题①应不应消灭?②能不能消灭?③消灭什么样的私有制?④怎样消灭?讨论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自由问题①什么是民主与自由?②社会主义社会应不应该有民主与自由?③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一、列宁对马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学说的突破马恩关于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学说

马恩的基本观点:马恩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特别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后,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马恩的依据:(1)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2)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

一、列宁对马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学说的突破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恩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新观点,而且是在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列宁在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认为: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了发达国家更加发达,落后国家更加落后。落后国家遭受的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另一方面,在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陷入了改良主义泥潭,革命热情已经锐减。

三、列宁晚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与理论思考1、初步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春至1920年底,苏联进入了三年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实行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是:①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③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以迫使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

评价赞许: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保证了红军的给养,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局限:战时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脱离了人民的需求,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春开始,列宁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其主要内容是: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恢复贸易自由;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善俄国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反映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思考。

◆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列宁主张以国家资本主义来克服小生产落后状况,他认为,私人资本主义比私人小生产进步,在落后国家尤其如此。从生产进步角度看,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大大高于俄国现时的经济。因此他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入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关于商品经济

列宁晚年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不可能像马恩设想的那样消灭商业,因为经济上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并存,而且大工业暂时无法满足用以向农民交换的产品,所以只能让私人小工业补充向农民提供的产品。列宁据此提出“商业化原则”,认为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他多次号召革命党人要学会做生意,“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列宁虽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他恢复商业、恢复货币,实际上默认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必要性。

◆关于党内民主与监督一是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代表大会常任制及功能与地位二是独立权威的权力监督机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功能与地位第二节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从形成到终结学习要点:

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形成;二、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改革;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

重点讨论苏东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苏东解体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2、苏联模式的形成(1928—1953)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是在斯大林领导期间。在列宁逝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党内对列宁晚年提出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新经济政策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斯大林基本上坚持了列宁的新政策。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斗争中斯大林个人权力的巩固,斯大林逐步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的思想。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3、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1)经济上: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其次,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第三,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3)文化上:

第一,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第二,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把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第四,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4、苏联模式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国际因素: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而孤立无援。

◆经济因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历史因素:革命前的俄国是具有专制主义政治传统的国家,列宁多次称其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5、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1)作用:

◆历史功绩第一,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现。

◆严重弊端:

第一,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的计划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第二,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第三,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2)产生弊端的原因:

客观上讲,一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二是缺乏经验。

主观上讲,一是思维方式上教条主义地对待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制度上缺乏监督制约;三是斯大林的专断个性;四是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五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

(3)国际影响:

苏联模式不仅影响了苏联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影响了几乎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最终导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走了一段很大的弯路,其失误的性质和形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而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觉。

总的评价:正是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这些严重弊端,极大地玷污了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实践证明,苏联这种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不仅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更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总之,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改革1、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完善需要一个不断调整、改革的过程。

第二,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模式。

第三,不同的国情,需要不同的模式。第四,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和实践效果说明,不改革,社会主义就没有发展前途。

2、改革的历史过程(1)改革的起步阶段(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

(2)改革的缓慢发展阶段(60年代中至80年代中)(3)苏东改革导致剧变阶段(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4)中国等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79至现在)

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1、苏东剧变(1)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经过:1989-1990年,在西方和平演变和苏联错误改革的双重影响与冲击下,仅仅两年左右时间,东欧各国就普遍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这些国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严重困难,可一时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这时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波兰的团结工会);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影响下,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三是执政党不断向反对派让步,并最终同意进行竞选,致使反对派夺取政权。

◆评价:

东欧各国发生的剧变,已不是一般的体制改革,而是发展方向的改变,也不是一般的政权更迭,而是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其一,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三,明确提出经济私有化,公有制不复存在。其四,在外交方面奉行亲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不断加强与欧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联系。

(2)苏联的解体苏联的解体发生于1991年的“8.19”事件,但根源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政治体制改革:第一步,取消共产党法定的领导地位。

第二步,实行多党制。

第三步,“8.19”事件的发生。

2、苏东解体的原因

①外部因素:

首先是西方长期推行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其次是在国际上与美国进行长期的军备竞赛(美国抛出的的星球大战阴谋,导致苏联军费激增,每年的军费达国家预算的1/4)。

②内部因素:首先是表层原因,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改革路线和策略(激进的而不是渐进的,重政治体制改革轻经济体制改革)。其次是深层原因,即苏联自20年代末形成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未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第三是社会主义历史不长,社会主义经验不足。

3、

苏东解体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重大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苏东剧变也不例外。苏东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东解体之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苏东解体的教训第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对待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任何照搬照抄只能给革命和建设带来惨重的损失。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的产生与蔓延,是执政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五,必须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分清功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