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_第1页
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_第2页
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_第3页
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_第4页
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我的家在哪里?屏幕前的是也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吗?来看看我们的冰心奶奶是怎么样去描述的吧!以下是由学习啦我收集整理的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1、学习散文联想与想象,进而拓宽(文章)意蕴的(方法)。

2、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练习对比阅读,迅速理解中心。

教学设想:讨论中对比阅读,是什么方法使得平淡的语言平常的选材有了丰富的立意?注意文章思路中见出的内在思维的变换。课前指导自读,课内讨论,在读中理解散文技法。

教学内容:

一、有关冰心的简介: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粉碎"_'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二、词语验收:给下列词语注音

云翳y璀璨cuǐcn惆怅chuchng眷恋jun作揖yī迦jiā回溯s

三、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两篇散文,围绕散文的"形'与"神'来加以分析,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形'也就是材料,又能否看出文章中隐含的"神'也就是思想内容呢?同位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努力形成共识。

2、两篇文章同样是散文,同样言简意赅,那么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能努力说出一两点吗?要从修辞、思路、详略和思维的变换等角度来分析。

3、找出文章中的难懂的词句来讨论,力求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四、课上步骤:

(一)、齐读《霞》,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由霞,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吗?

明确: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

2、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没有立即停止,而是把文章的思路转到了什么地方?

明确:转而想到的是人生中的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快乐与痛苦交织,人生才更美丽。这是一种人生感悟,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人生况味,是对人生的冷静思考后的深层概括与领悟。

3、而文章的结尾又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提示我们,只有到了像这样的晚年才会更能品味出人生命的真正意义以"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的常识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俗语来作结,启示人你去思考与领悟。而且"太阳正向慰冰湖上走去'又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综观全文,支撑起整篇文章的思路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这就是联想与想像。的思维发生的两次大的跳跃,都是源自联想。一次是由云彩想到了人生的变幻,另一次则是由一般的人生想到的是个人的晚年。这也正是散文的精髓。

(二)、齐读《我的家在哪里?》,然后讨论: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到对梦的看法?

明确:引起了下文的梦,也为后文写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做了有效的铺垫。

2、在梦境中,没有详细地写自己的心情,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来写车夫,那么从字里行间,你能读出的心情吗?

明确:那是一种渴望快速回到自己家的焦急的心情。而以年幼的身份,更能突出盼归的焦急与无奈。

3、梦境本已写完,为什么又要写到梦醒之后的所见所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目的就是产生一种对比,梦里始终不能忘却的只是自己年幼时的家,而非几十年中自己经历的生活与家庭。"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4、文章写至此,又想到了什么?感叹的是什么?

明确:回溯的是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活道路,得出的是自己无官无权无级无款无旧,无牵无挂,却有的是一个朝思暮想的家。

5、我们知道,冰心一生获得的名利不少,为什么她还说自己无牵无挂,只有一个家?

明确:这足见她对名利的淡薄,而沉淀在心中的只有一种割舍不掉的亲情,这是任何(其它)的友情爱情都无法替代的。

6、其实,文中给我们描绘的是两种不同的家,一种是现实中的,一种则是梦中的家,两者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才会在的心中有如此大的差异?

明确:现实中的家,充满的是争斗,涌动的是暗流;而梦中的家,则是美好的,无争斗的。两相对比,表现的正是的追求和淡薄的情怀。

(三)、从文中,我们能看出此刻什么心境?

明确:从容不迫、洒脱自如;是一生素养(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独到的发挥,充满的是彻悟人生的快乐。本文风格是:含蓄而深沉,警句耐人寻味。

冰心散文两篇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跟岗学习期间上两节实验课的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13个年头呆在高三毕业班,都快成高三专业户了。10多年后回头再来上高一的课,感觉已经相当陌生,自己好像又当了一回新教师。

按照邹老师的安排,我们有三位老师同上《散文两篇》这一课,邹老师的设想是要做一个"同课异构'的实验,这是一个高明的设想。当时听后自己颇为兴奋,这样的课上来,肯定会在比较中让人有更多的获益。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晚年的两篇随感式短文。之前别说没教过,连看都没看过。在学校也没时间做准备,直到到了华附后才开始琢磨如何处理教材。两篇短文前者仅406字,后者也仅708字,自己粗读后,感觉两文虽哲理深刻、情思深婉,但文字浅易,学生尤其是华附的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

于是上网查阅同行对教材的处理,想学习借鉴一下,结果发现所有的课例无一例外都是每篇短文上一节课,这样处理当然也顺理成章,学生可能也好学好记。但细观所有课例,《霞》几乎都是抓住几个关键句作深入的哲理解读,《我的家在哪里?》则差不多都抓住教材后面两个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情思感悟,这样处理当然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散文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要求十七八岁的学生去感悟一个耄耋老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吗?十几岁的学生有可能完全感悟到冰心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吗?

于是翻看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发现编者有明确的表述: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网上所有课例几乎都忽略了对"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落实。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写法指导落实到课堂上,初步考虑把两篇短文二合一来上,并开始着手准备,但好几天一直未能把教学思路梳理清楚。在反复分析教材对照目标后,终于有了基本思路:两节课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一节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赏析散文使学生知读法,一节侧重指导学生感悟散文写作的方法要领使学生懂写法。把自己的想法跟邹老师简单说了一下,邹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试,同课异构嘛。'这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思路清晰后,便开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思考。根据华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两节课准备这样安排:

第一节课拟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程序:整体把握局部探究。设想首先让学生朗读两篇课文,然后直接由学生自己谈谈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自己估计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应该没多大障碍,《我的家在哪里?》可能稍为难把握一点,但自己有信心能点拨到位。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或最引发共鸣的或感到困惑的语段,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希望通过此环节达到引导学生领略散文的魅力,感悟文章的哲理情思的目的。

第二节课则设置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从创作手法、选材剪裁、构思立意、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的、语言特色及中心表达等方面,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写好(作文)上受到的启发或思考,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自己从旁点拨引导。

自己深得,这一教学设计兼顾了美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两个学习目标,思路清晰,确定后自我感觉良好,内心甚至还有点得意。但没想到在上课前的说课环节上受到了其他几位老师包括华附工作室老师的怀疑,除黄新建老师外,所有上过这篇课文的老师都担心面对刚刚从初三过度上高中的高一学生,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其顾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其深刻哲理与内蕴的情思解剖不到位,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恐怕不能完成;三是两篇文章在散文写法上似乎没多少可教给学生的东西。为此,大家围绕教材各抒己见,有了一阵较为激烈的(辩论),总之大家觉得还是把教学重点难点落在感悟情思上为好。但最后终于还是各有各理,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虽然也许自己在说课时没有说详细,老师们没能完全明白我的设计,但众口一词,说得自己也有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