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人事制度刘俊生编著公共人事制度刘俊生编著1第四章 职务管理制度职务任免123职务变动退出公职公共人事制度第四章 职务管理制度职务任免123职务变动退出公职公共人事制2第一节 职务任免一、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候选人,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1/10以上的代表就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一、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公共人事制度3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中央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包括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以及委员若干人。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常务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4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中央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接上)全国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其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常委会可以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委员长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由委员长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委会会议通过。常委会设立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以及常委会设副秘书长若干人由委员长提请常委会任免。各专门委员会可以提名若干专家为顾问,顾问由常委会任免。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5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包括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由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面联合提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方式)。常委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常委会可以提出罢免案,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10以上的代表书面联合也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 (接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由主任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委会会议通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由主任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或其他代表中提名,提请全体会议通过。常委会设立的办事机构或工作机构的人员一般由主任提请常委会任免。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由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合书面提名,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方式)。主席、副主席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者1/5以上代表书面联合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主席、副主席。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8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包括各级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审判类官员的统一身份是法官。所有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最高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院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交大会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助理审判员由院长任免。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9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地方各级法院院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面联合提名(遵循30-20-10人提名规则),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选举)。院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罢免案,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大会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本级法院院长。在地方两次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如果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法院院长需要撤换,须报上级法院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0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地方各级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审判员的职务。地方各级法院的助理审判员均由本级院长任免。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1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免除法官职务应当符合以下情形:1、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2、调出本法院的;3、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5、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6、退休的;7、辞职、辞退的;8、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9、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2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检察类官员统一的身份为检察官,所有检察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检察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大会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助理检察员由检察长任免。(接下)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3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面联名提出(遵循30-20-10提名规则),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选举),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检察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罢免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大会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本级检察院检察长。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级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换下级检察院检察长。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4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地方各级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的职务。助理检察员由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任免。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5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免除检察官职务应当符合以下情形: (1)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2)调出本检察院的; (3)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 (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 (5)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 (6)退休的; (7)辞职、辞退的; (8)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 (9)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6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罢免或任免中央政府(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产生程序遵循"提名-决定-任命"三步骤模式,只是提名阶段有所不同。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再由国家主席签署任职令。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由总理提名,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常委会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再由国家主席签署任职令。政府实行任期制,国务院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职期满,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代表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7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罢免或任免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组成人员包括政府正职首长和副职首长、政府各部门首长、各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乡镇级政府设乡镇长、副乡镇长。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人经同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候选人或者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遵循30-20-10提名规则),由同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委会可以决定政府个别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由政府正职首长提名,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和任命,并报上一级政府和党委备案。政府实行任期制,地方各级政府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职期满,职务自然消失。在任期中,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罢免案,1/10以上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大会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本级政府组成人员。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可以提出罢免案,1/5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乡镇长、副乡镇长。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8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非政府组成人员是指行政机关中除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其他公务员,绝大部分职务实行委任制,少部分实行聘任制。 (1)任免权限的配置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非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任免权限均按照二级制原则配置,即由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使任免权。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19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2)任职
任职分初任和复任两类。
需要任命的具体情形有:1)录用初任;2)调任初任;3)转任复任;4)升降复任;5)免职复任;6)其他任职:如挂职锻炼、退休后复出等的任职。 任职的基本程序为:1)提名;2)考核;3)决定;4)任命。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20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3)免职 免职分为自然免职和非自然免职。自然免职的情形有:1)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2)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的;3)被辞退的;4)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的;5)死亡的。非自然免职的情形有:1)转任免职(程序性);2)升降免职(程序性);3)调出免职(程序性);4)离职学习免职(单纯性);5)健康原因免职(单纯性);6)退休免职(单纯性);7)其他免职。免职的基本程序为:1)建议;2)审核;3)决定;4)发布。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21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3)免职注意:1)免职与处分。中国的免职不是处分,而是政府的正常职务管理行为,处分则是政府的纪律管理行为。2)免职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终止公务员与政府的行政职务关系并且取消公务员身份或资格;其二是终止公务员与政府的行政职务关系但不取消公务员身份或资格;其三是变更公务员与政府的行政职务关系且不取消公务员身份或资格。3)免职救济问题。免职行为是具有干部管理权的机关和具有任免权的机关的单方面意志表现,可能会侵害公务员合法权利,所以现代公共人事制度建立了免职救济制度,以防止具有干部管理权和公务员任免权的机关滥用免职权,打击报复自己不喜欢的公务员。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22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4)职务任免中的兼职问题
兼职包括行政兼职、企业兼职和社会兼职。公务员任职原则是一人一职,确因工作需要,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在行政机关内兼任一个实职,这就是行政兼职,这种兼职不得领取兼职报酬。公务员不得在企业中兼职,同时也不得在营利性事业单位兼任,这里的职务包括实职和名誉职务。这种禁止既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也与廉政要求一致。而问题在于如何界定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外延。学术性和公益性等不领取报酬的社会兼职,通常是被允许的。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23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交流概念 交流就是根据机关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平行变换公务员工作职位的职务管理行为。把握几个要点:1、交流的原因包括机关工作需要和公务员的个人愿望两个方面,不过满足工作需要的交流处于首位,照顾个人愿望的交流以不与工作需要相冲突为条件。2、交流的法定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3、交流一般属于同一职务层次之间的平级调动,一般不涉及职务和级别的升降问题,但有时也与晋职或降职结合使用,不过须履行职务升降程序。4、交流是国家组织行为,是党政机关的意志而非个人意志的体现,一切交流都必须由党政机关来决定和安排。5、交流既包括在公务员队伍内部的交流,又包括与公务员队伍以外的其他公职人员队伍进行的交流。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24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调任
调任即调入任职,是指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交流方式。把握几个要点:1、调任对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调入党政机关担任的职务是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25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转任
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公务员系列内部转换职位的交流方式。把握几个要点:1、转任的原因包括工作需要和个人原因,工作需要转任的理由包括加强或充实某一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超编人员的调整等,个人申请转任的理由包括用非所学(长)、工作环境不利、实际生活困难等。2、转任范围既包括在本部门、本单位内部不同职位间的转换任职,又包括跨地区、跨部门的转换任职,不涉及公务员身份的确认和消失问题,但有时人事管理关系必须随之转移。转任的适用对象是全体公务员,没有职务或类别上的任何限制。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26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挂职训练 挂职训练是指党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至三年)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交流方式。把握几个要点:
1、挂职锻炼只改变锻炼人员的工作关系,不改变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办理调动手续,不占用接收单位的编制员额和职数。 2、挂职锻炼是一种临时性而非长期性交流,锻炼时间通常是一至三年,锻炼人员在锻炼结束后仍回原单位,由原单位安排工作和职务。
3、挂职锻炼既非像调任那样是一种外部交流方式,也不像转任那样是单纯的内部交流方式,而是一种既可以在机关内也可以在机关外的内外混合型交流方式。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27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理论
职务升降制度
实体性规定:核心是确立职务升降的 原则和条件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程序性规定:核心是确立职务升降的 权限和方法 谁行使职务升降的决定权、 依据什么决定升降 (中西比较)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实体性规定:核心是确立职务升降的 28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的条件与程序(1)晋职条件广义晋职条件包括政治条件、品德要求、工作能力、工作成就、资格条件等;狭义晋职条件就是资格条件,包括学历、资历、考核结果、回避规定、身体状况和职位的其他要求。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公共人事制度29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的条件与程序(2)晋职程序晋职程序是晋职方式和晋职决定的具体化 晋 级 方 式
考试竞争制考试遴选制(中国)1、民主推荐2、组织考察3、讨论决定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考试竞争制1、民主推荐公共人事制度30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的条件与程序(3)降职条件与程序 降职意味着公务员地位的降低和权责范围的缩小。降职的法定事由(条件)、法定程序、申诉救济等方面的规定构成降职制度。降职的法定事由只有一个,即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公务员降职每次仅降低一个职务层次。
降 级 程 序
1、由所在单位提出降职安排意见2、征求拟降职人的意见3、任免机关复查和审批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1、由所在单位提出降职安排意见公共人31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历史沿革 竞争上岗是指在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本机关或者系统内符合资格要求的公务员可以自愿报名竞争空缺职位,通过考试和民主测评方式择优确定晋升人选。 公开选拔是指在党政机关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符合资格要求的公务员和社会人员可以自愿报名竞争空缺职位,通过考试方式择优确定晋升人选。(内升制与外选制的结合)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公共人事制度32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审判检察类公务员的等级升降法官和检察官等级晋升
法官和检察官等级降低
自然晋升(年资晋升)选拔晋升(以年资为基础的功绩晋升)降职降级(随降职而降低等级)处分降级(受降级处分而降级)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自然晋升(年资晋升)降职降级(随降职33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回避概念 公共人事制度中的回避概念是指为防止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为亲情徇私舞弊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有所限制的职务管理行为。 中国国情与建立回避制度的必要性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公共人事制度34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回避理论:回避类型与回避范围回避类型
回避范围
职务回避公务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人际关系范围职务关系范围领导关系范围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职务回避任职回避人际关系范围公共人事35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公务员回避
公务员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公务员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公36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辞去领导职务概念 辞去领导职务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由于某种原因辞去自己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其直接法律后果是领导职务的消失,但并不丧失公务员身份。
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制度的沿革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37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因公辞职 因公辞职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而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 因公辞职是基于工作变动原本因而发生的辞职,市领导干部职务管理过程中的程序性辞职行为,所以一般不具有追究责任的含义。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38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 自愿辞职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在领导岗位工作而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 不得辞职的情形: 自愿辞职的基本程序:
自愿辞职可能会成为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一种形式。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39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 引咎辞职是指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社会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引咎辞职是一种责任追究形式,主体是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2004)明确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的九种情形。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40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 建立引咎辞职制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权责明确和权责一致的问题。过失行为(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关系问题。引咎辞职的环境压力问题。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41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责令辞职 责令辞职是指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拒不辞职的,应免去现职。引咎辞职的主体是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是一种责任追究形式。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42第三节 退出公职一、辞职辞职概念:辞职是指公职人员根据本人意愿提出,并经任免机关批准,依法解除其与国家之间的职务关系,退出公职系统的行为。
辞职条件:辞职程序:1、由本人向任免机关提出辞职申请;2、任免机关进行审批,做出同意辞职或不同意辞职的决定;3、办理辞职相关手续。辞职后果:辞职的直接法律后果就是辞职者终止了其与国家之间的职务关系,丧失了公务员身份,同时失去公职待遇,并且再就业受限,即辞职后两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国有企业或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工作的,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
肯定性条件限制性条件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一、辞职肯定性条件公共人事制度43第三节 退出公职二、辞退辞退概念:辞退是指党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其与公职人员之间的职务关系,使其退出公职系统的行为。
辞退条件:辞退程序: (1)建议 (2)审批 (3)告知法律后果:辞退的法律后果包括解除职务关系和享受辞退待遇。
肯定性条件限制性条件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二、辞退肯定性条件公共人事制度44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退休概念 退休是指公职人员因达到规定年龄、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或者因丧失工作能力而退出公职系统的行为。中国曾独创干部退休的两种特殊形式--离休和退职。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公共人事制度45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退休概念把握几个要点:1、从公务员权利义务关系角度,退休是公务员依法享有的退出工作岗位并享有领取退休金等待遇的法定权利,也是公务员必须按照法定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法定义务。2、从公务员身份管理和职务管理角度,退休是党政机关解除与公务员之间公职身份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定形式,退休后不再占用机关的职位和行政编制,一般也不得重新以任何方式再次被吸收为公共部门的在职人员。3、从公务员系统管理角度,退休是公务员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公务员管理部门享有命令公务员退休或者依法审批公务员退休申请的职权,负有筹措和发放退休金、管理(或者委托社会组织管理)退休人员的职责。
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公共人事制度46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退休方式:强制退休和自愿退休退休后待遇、安置与管理政治待遇:是指退休干部与同级在职干部一样看文件、听报告、阅读有关资料、获得相关的学习材料,原来担任领导职务的,可请他们参加有关的重要会议,机关重大决策应征求他们的意见,取得他们的关心和支持。物质待遇:分为养老金、医疗费和福利费三部分退休后待遇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政治待遇:是指退休干部与同级在职干部47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退休后待遇、安置与管理退休后安置:主要包括安置地点的选择、住房和接收单位的落实等方面的内容。安置方式以就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退休后再就业:国家鼓励公务员退休后根据其身体状况和专业特长,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发展需要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原则,从事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咨询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但公务员退休后到企业和营利性组织再就业将受到一定限制: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公共人事制度48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退休后待遇、安置与管理退休管理体制一直以来实行由政府和退休公务员所在单位共同负责的二元管理模式,即政府统一制定退休政策,并指导退休政策的实施,各机关的老干部处或兼管老干部事宜的人事部门具体执行这些政策,实行统一政策和分散管理的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思路:一是管理职权下放二是实行一体化和属地化的管理模式三是发展社区服务,构建养老社会化服务网络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三、退休公共人事制度49第三节 退出公职四、退出公职系统的其他方式 公职人员自然退出公职系统的方式: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受到开除处分的;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的(或分流的);在职死亡的;因离职学习而免职,没有复职的;因健康原因而免职,没有复职的;领导干部罢免后,没有安排其他职务的;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后,没有安排其他职务的等。 公共人事制度第三节 退出公职四、退出公职系统的其他方式公共人事制度50关键术语职务任免选举罢免干部管理权限任免权限任命初任复任免职自然免职非自然免职兼职职务变动交流调任转任挂职训练升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降职回避职务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辞职辞退退休公共人事制度关键术语职务任免职务变动公务回避公共人事制度51复习思考题1.阐述政治性官员的选举和罢免制度的主要内容。2.解释二级制任免权限配置方式。3.分析各种交流方式的利弊得失。4.分析公职人员职务晋升制度的优缺点,你认为应该如何改革职务晋升制度?5.你认为引咎辞职制度追究的是领导干部的何种责任?如何完善这项制度?6.简述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7.简述辞职辞退制度的主要内容。8.公务员退休后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公共人事制度复习思考题1.阐述政治性官员的选举和罢免制度的主要内容。公共52Thankyou!Thankyou!53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54公共人事制度刘俊生编著公共人事制度刘俊生编著55第四章 职务管理制度职务任免123职务变动退出公职公共人事制度第四章 职务管理制度职务任免123职务变动退出公职公共人事制56第一节 职务任免一、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候选人,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1/10以上的代表就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一、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公共人事制度57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中央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包括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以及委员若干人。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常务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58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中央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接上)全国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其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常委会可以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委员长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由委员长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委会会议通过。常委会设立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以及常委会设副秘书长若干人由委员长提请常委会任免。各专门委员会可以提名若干专家为顾问,顾问由常委会任免。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59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包括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由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面联合提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方式)。常委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常委会可以提出罢免案,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10以上的代表书面联合也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0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官员职务的任免 (接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由主任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委会会议通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由主任会议在常委会组成人员或其他代表中提名,提请全体会议通过。常委会设立的办事机构或工作机构的人员一般由主任提请常委会任免。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1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由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合书面提名,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方式)。主席、副主席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者1/5以上代表书面联合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主席、副主席。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二、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2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包括各级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审判类官员的统一身份是法官。所有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最高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院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交大会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助理审判员由院长任免。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3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地方各级法院院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面联合提名(遵循30-20-10人提名规则),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选举)。院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罢免案,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大会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本级法院院长。在地方两次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如果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法院院长需要撤换,须报上级法院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4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地方各级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审判员的职务。地方各级法院的助理审判员均由本级院长任免。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5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免除法官职务应当符合以下情形:1、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2、调出本法院的;3、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5、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6、退休的;7、辞职、辞退的;8、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9、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6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检察类官员统一的身份为检察官,所有检察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大会主席团决定选举方式)。检察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大会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助理检察员由检察长任免。(接下)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7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或者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书面联名提出(遵循30-20-10提名规则),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无记名投票选举),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检察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期结束,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罢免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大会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本级检察院检察长。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级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换下级检察院检察长。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8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地方各级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的职务。助理检察员由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任免。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69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 (接上)免除检察官职务应当符合以下情形: (1)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2)调出本检察院的; (3)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 (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 (5)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履行职务的; (6)退休的; (7)辞职、辞退的; (8)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 (9)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三、审判检察类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0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罢免或任免中央政府(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产生程序遵循"提名-决定-任命"三步骤模式,只是提名阶段有所不同。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再由国家主席签署任职令。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由总理提名,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常委会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再由国家主席签署任职令。政府实行任期制,国务院每届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职期满,职务自然消亡。在任期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代表团或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1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罢免或任免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组成人员包括政府正职首长和副职首长、政府各部门首长、各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乡镇级政府设乡镇长、副乡镇长。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人经同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名候选人或者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遵循30-20-10提名规则),由同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委会可以决定政府个别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由政府正职首长提名,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和任命,并报上一级政府和党委备案。政府实行任期制,地方各级政府每届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任职期满,职务自然消失。在任期中,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罢免案,1/10以上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罢免案,由大会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本级政府组成人员。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可以提出罢免案,1/5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案,由主席团提交会议审议,决定是否罢免乡镇长、副乡镇长。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2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非政府组成人员是指行政机关中除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其他公务员,绝大部分职务实行委任制,少部分实行聘任制。 (1)任免权限的配置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非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权,任免权限均按照二级制原则配置,即由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使任免权。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3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2)任职
任职分初任和复任两类。
需要任命的具体情形有:1)录用初任;2)调任初任;3)转任复任;4)升降复任;5)免职复任;6)其他任职:如挂职锻炼、退休后复出等的任职。 任职的基本程序为:1)提名;2)考核;3)决定;4)任命。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4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3)免职 免职分为自然免职和非自然免职。自然免职的情形有:1)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2)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的;3)被辞退的;4)因机构变动失去职位的;5)死亡的。非自然免职的情形有:1)转任免职(程序性);2)升降免职(程序性);3)调出免职(程序性);4)离职学习免职(单纯性);5)健康原因免职(单纯性);6)退休免职(单纯性);7)其他免职。免职的基本程序为:1)建议;2)审核;3)决定;4)发布。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5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3)免职注意:1)免职与处分。中国的免职不是处分,而是政府的正常职务管理行为,处分则是政府的纪律管理行为。2)免职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终止公务员与政府的行政职务关系并且取消公务员身份或资格;其二是终止公务员与政府的行政职务关系但不取消公务员身份或资格;其三是变更公务员与政府的行政职务关系且不取消公务员身份或资格。3)免职救济问题。免职行为是具有干部管理权的机关和具有任免权的机关的单方面意志表现,可能会侵害公务员合法权利,所以现代公共人事制度建立了免职救济制度,以防止具有干部管理权和公务员任免权的机关滥用免职权,打击报复自己不喜欢的公务员。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6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4)职务任免中的兼职问题
兼职包括行政兼职、企业兼职和社会兼职。公务员任职原则是一人一职,确因工作需要,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在行政机关内兼任一个实职,这就是行政兼职,这种兼职不得领取兼职报酬。公务员不得在企业中兼职,同时也不得在营利性事业单位兼任,这里的职务包括实职和名誉职务。这种禁止既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也与廉政要求一致。而问题在于如何界定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外延。学术性和公益性等不领取报酬的社会兼职,通常是被允许的。
公共人事制度第一节 职务任免四、行政机关官员职务任免公共人事制度77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交流概念 交流就是根据机关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平行变换公务员工作职位的职务管理行为。把握几个要点:1、交流的原因包括机关工作需要和公务员的个人愿望两个方面,不过满足工作需要的交流处于首位,照顾个人愿望的交流以不与工作需要相冲突为条件。2、交流的法定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3、交流一般属于同一职务层次之间的平级调动,一般不涉及职务和级别的升降问题,但有时也与晋职或降职结合使用,不过须履行职务升降程序。4、交流是国家组织行为,是党政机关的意志而非个人意志的体现,一切交流都必须由党政机关来决定和安排。5、交流既包括在公务员队伍内部的交流,又包括与公务员队伍以外的其他公职人员队伍进行的交流。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78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调任
调任即调入任职,是指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交流方式。把握几个要点:1、调任对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调入党政机关担任的职务是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79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转任
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公务员系列内部转换职位的交流方式。把握几个要点:1、转任的原因包括工作需要和个人原因,工作需要转任的理由包括加强或充实某一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超编人员的调整等,个人申请转任的理由包括用非所学(长)、工作环境不利、实际生活困难等。2、转任范围既包括在本部门、本单位内部不同职位间的转换任职,又包括跨地区、跨部门的转换任职,不涉及公务员身份的确认和消失问题,但有时人事管理关系必须随之转移。转任的适用对象是全体公务员,没有职务或类别上的任何限制。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80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挂职训练 挂职训练是指党政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至三年)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交流方式。把握几个要点:
1、挂职锻炼只改变锻炼人员的工作关系,不改变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办理调动手续,不占用接收单位的编制员额和职数。 2、挂职锻炼是一种临时性而非长期性交流,锻炼时间通常是一至三年,锻炼人员在锻炼结束后仍回原单位,由原单位安排工作和职务。
3、挂职锻炼既非像调任那样是一种外部交流方式,也不像转任那样是单纯的内部交流方式,而是一种既可以在机关内也可以在机关外的内外混合型交流方式。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一、交流公共人事制度81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理论
职务升降制度
实体性规定:核心是确立职务升降的 原则和条件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程序性规定:核心是确立职务升降的 权限和方法 谁行使职务升降的决定权、 依据什么决定升降 (中西比较)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实体性规定:核心是确立职务升降的 82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的条件与程序(1)晋职条件广义晋职条件包括政治条件、品德要求、工作能力、工作成就、资格条件等;狭义晋职条件就是资格条件,包括学历、资历、考核结果、回避规定、身体状况和职位的其他要求。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公共人事制度83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的条件与程序(2)晋职程序晋职程序是晋职方式和晋职决定的具体化 晋 级 方 式
考试竞争制考试遴选制(中国)1、民主推荐2、组织考察3、讨论决定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考试竞争制1、民主推荐公共人事制度84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职务升降的条件与程序(3)降职条件与程序 降职意味着公务员地位的降低和权责范围的缩小。降职的法定事由(条件)、法定程序、申诉救济等方面的规定构成降职制度。降职的法定事由只有一个,即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公务员降职每次仅降低一个职务层次。
降 级 程 序
1、由所在单位提出降职安排意见2、征求拟降职人的意见3、任免机关复查和审批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1、由所在单位提出降职安排意见公共人85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历史沿革 竞争上岗是指在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本机关或者系统内符合资格要求的公务员可以自愿报名竞争空缺职位,通过考试和民主测评方式择优确定晋升人选。 公开选拔是指在党政机关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符合资格要求的公务员和社会人员可以自愿报名竞争空缺职位,通过考试方式择优确定晋升人选。(内升制与外选制的结合)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公共人事制度86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审判检察类公务员的等级升降法官和检察官等级晋升
法官和检察官等级降低
自然晋升(年资晋升)选拔晋升(以年资为基础的功绩晋升)降职降级(随降职而降低等级)处分降级(受降级处分而降级)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二、升降自然晋升(年资晋升)降职降级(随降职87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回避概念 公共人事制度中的回避概念是指为防止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为亲情徇私舞弊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有所限制的职务管理行为。 中国国情与建立回避制度的必要性
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公共人事制度88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回避理论:回避类型与回避范围回避类型
回避范围
职务回避公务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人际关系范围职务关系范围领导关系范围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职务回避任职回避人际关系范围公共人事89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公务员回避
公务员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三、回避公务员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公90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辞去领导职务概念 辞去领导职务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由于某种原因辞去自己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其直接法律后果是领导职务的消失,但并不丧失公务员身份。
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制度的沿革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91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因公辞职 因公辞职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而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 因公辞职是基于工作变动原本因而发生的辞职,市领导干部职务管理过程中的程序性辞职行为,所以一般不具有追究责任的含义。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92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 自愿辞职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在领导岗位工作而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 不得辞职的情形: 自愿辞职的基本程序:
自愿辞职可能会成为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一种形式。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93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 引咎辞职是指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社会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引咎辞职是一种责任追究形式,主体是党政机关领导班子成员。
《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2004)明确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的九种情形。公共人事制度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公共人事制度94第二节 职务变动四、辞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 建立引咎辞职制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权责明确和权责一致的问题。过失行为(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关系问题。引咎辞职的环境压力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VIP会员高端健身与美容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天津住宅装修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合同3篇
- 2024版牛肉进口商业交易协议细则版
- 2024老旧仓库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协议
- 2025年度承兑汇票担保与银行间市场利率衍生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9A文条款离婚协议律师代理服务合同3篇
- 基于2025年度需求的全息标识牌制作与安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高端葡萄酒进口与代理合同2篇
- 2025年度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绿色建筑节能改造分包合同低碳环保2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 电力电缆故障分析报告
- 中国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介绍
- 2024年浙江首考高考选考技术试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
- 《品牌形象设计》课件
- 仓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1
- 药品的收货与验收培训课件
- GH-T 1388-2022 脱水大蒜标准规范
-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二册语境记单词清单
- 政府机关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HIV感染者合并慢性肾病的治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