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五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第二十五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1第一节疾病的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1)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2)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3)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4)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社会参与等)第一节疾病的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2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全球卫生策略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forallbytheyear2000,HFA)。即1、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2、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3、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4、所以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5、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3(二)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内容: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3、基本医疗4、康复(二)初级卫生保健4第二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的自然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发病早期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也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病晚期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死亡)第二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5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10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2005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3508114例,死亡13185人,发病率为268.31/10万,死亡率为1.01/10万,病死率为0.38%。与2004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9.77%,死亡率上升了83.31%。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的85.66%。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9.40%。
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虽然在6一、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1、以隐性感染为主2、以显性感染为主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一、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7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疫源地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spidemicfocus)。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范围。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1)传染源的存在时间(2)传染源活动范围(3)传播途径的特点(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疫源地8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彻底清除(3)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92、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2、流行过程10(一)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1、病人(1)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2)传染期: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2、病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1)家畜(2)野生动物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P334改错(一)传染源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P334改错11(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受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3、经疫水传播4、经接触传播5、经节肢动物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二)传播途径12(三)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判断一个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确定,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三)人群易感性13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对传染源的影响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二)自然因素1、对传染源的影响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4五、传染病的防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是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的经常性工作。1、经常性预防措施(1)卫生宣教(2)改善卫生条件(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2、预防接种(1)预防接种的种类a、人工自动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被动自动免疫(2)扩大免疫计划五、传染病的防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是指疫情出15(3)计划免疫即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当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百白破、卡介苗、脊灰、麻疹和乙肝。《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3)计划免疫16(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a、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b、正确掌握禁忌症c、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d、接种器械要“一人一针一管”(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17(二)传染病的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需6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农村需12小时内报告;发现乙类城镇需12小时内报告,农村需24小时报告;发现丙类需24小时内报告。(二)传染病的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1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37种。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19(2)对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对于传染病的接触者、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来自疫区的人群、某些职业人群等都应定期普查、检疫,及早发现病原体携带者。发现后需登记、随访和治疗。(3)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检疫(医学观察或留验)。检疫期限应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到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4)对动物传染源的处理灭杀、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处理好其排泄物等。(2)对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20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1)消毒(2)杀虫(3)环境卫生监测3、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药物预防、注意卫生等。4、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限制集市、集会、电影、演出等;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21(三)21世纪传染病的防制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1、病原体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病原体耐药;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2、传染源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传染源的流动性。3、传播途径传播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传播的无边界。4、易感人群5、新世纪传染病防制的对策和措施要重视大卫生概念;研究病原体变化规律,建立快速准确的病原诊断方法;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制体系;注意传染病防制中循证保健决策与评价。(三)21世纪传染病的防制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1、病原体22第四节疾病监测一、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surbeillanceofdisease)又称流行病学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某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调查其影响因素,确定其变动趋势和分布动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并对防制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以期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节疾病监测一、疾病监测的概念23二、疾病监测的种类(一)传染病监测
WHO监测疟疾、流感、脊灰、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各国不同。(二)非传染病监测三、疾病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1)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监测系统(2)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4)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四、疾病监测的步骤与内容步骤:(1)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收集资料(2)资料的集中与分析(3)印制和反馈资料二、疾病监测的种类24第二十五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第二十五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25第一节疾病的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1)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2)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3)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4)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社会参与等)第一节疾病的防制策略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26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全球卫生策略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forallbytheyear2000,HFA)。即1、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2、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3、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4、所以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5、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27(二)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内容: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3、基本医疗4、康复(二)初级卫生保健28第二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的自然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发病早期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也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发病晚期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死亡)第二节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29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10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2005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3508114例,死亡13185人,发病率为268.31/10万,死亡率为1.01/10万,病死率为0.38%。与2004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9.77%,死亡率上升了83.31%。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的85.66%。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9.40%。
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虽然在30一、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1、以隐性感染为主2、以显性感染为主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一、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31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疫源地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spidemicfocus)。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范围。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1)传染源的存在时间(2)传染源活动范围(3)传播途径的特点(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疫源地32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彻底清除(3)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332、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2、流行过程34(一)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1、病人(1)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2)传染期: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2、病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1)家畜(2)野生动物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P334改错(一)传染源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P334改错35(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受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3、经疫水传播4、经接触传播5、经节肢动物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二)传播途径36(三)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判断一个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确定,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三)人群易感性37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对传染源的影响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二)自然因素1、对传染源的影响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社会因素38五、传染病的防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是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的经常性工作。1、经常性预防措施(1)卫生宣教(2)改善卫生条件(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2、预防接种(1)预防接种的种类a、人工自动免疫b、人工被动免疫c、被动自动免疫(2)扩大免疫计划五、传染病的防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是指疫情出39(3)计划免疫即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当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百白破、卡介苗、脊灰、麻疹和乙肝。《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3)计划免疫40(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a、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b、正确掌握禁忌症c、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d、接种器械要“一人一针一管”(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41(二)传染病的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需6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农村需12小时内报告;发现乙类城镇需12小时内报告,农村需24小时报告;发现丙类需24小时内报告。(二)传染病的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4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37种。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43(2)对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对于传染病的接触者、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来自疫区的人群、某些职业人群等都应定期普查、检疫,及早发现病原体携带者。发现后需登记、随访和治疗。(3)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检疫(医学观察或留验)。检疫期限应从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融资租赁合同
- 2025池塘清淤工程的施工合同
- 9 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依法维权有途径(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21 淡水资源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
- 2025法律法规工伤员工续签合同问题 管理资料
- 6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农村荒山承包合同范本
- 硬件维护投标方案
-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 四 认识万以内的数第8课时 近似数说课稿 苏教版001
- Unit 1 Making friends PartA Let's talk(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人工智能在身边》说课稿及反思
- 语文-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试题和答案
- 地理-山东省潍坊市、临沂市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
- 正面上手发球技术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佛山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月统计分析表
- 永磁直流(汽车)电机计算程序
- 国家电网招聘2025-企业文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治疗
-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医院物业服务组织机构及人员的配备、培训管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