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等级医院评审院感应知应会知识_第1页
XX等级医院评审院感应知应会知识_第2页
XX等级医院评审院感应知应会知识_第3页
XX等级医院评审院感应知应会知识_第4页
XX等级医院评审院感应知应会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等级医院评审院感应知应会知识目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机制与流程多重耐药菌(MDRO)的预防控制措施我院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部分知识点汇编——见小册子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制度。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报告、监督、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医院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小组,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相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实施细则,实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抗菌药物的监控和预警机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定期对一次性药品和医用器械进行检查,包括生产日期、有效期,许可证等。制定医院外来器械的管理制度。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宣教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和新职工进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职业防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医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识一、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组织(三级网络)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医院感染管理科;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二、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500张病床以上医院的医院感染率要求<10%;Ⅰ类切口感染率<1.5%;医院感染漏报率<10%。三、医院感染(一)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诊断标准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3、下列情况也属于医院感染(1)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2)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的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3)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4)由于诊疗操作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5)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4、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三)医院感染分类---按病原体来源分为两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环境。主要预防措施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主要预防措施为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合理应用。四、消毒灭菌(一)原则: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二)灭菌程序: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三)医疗器械分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穿透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的器材。2、中度危险性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器材。3、低度危险性物品: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接触的器材。(四)消毒灭菌方法:1、高度危险性:手术器械和用品、心导管、移植物、输液输血器材、注射器、针头、导尿管、活检钳等。严格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压的物品可选用环氧乙烷或高效灭菌剂。灭菌过程中、灭菌后应做好效果监测。2、中度危险性: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胃肠及支气管内窥镜、体X计、口罩、便器、餐具等。灭菌或高水平的消毒处理,如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消毒灭菌,便器、卫生洁具等用酒精、碘伏等中效消毒剂即可。3、低度危险性:血压计袖带、压脉带、听诊器、床头柜、床单等。按时清洗干净,用低效消毒方法即可,在明显被污染的情况下才需要高水平消毒。五、标准预防(一)定义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二)基本特点1、防止血源性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及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空气隔离(黄色隔离标志)、飞沫隔离(粉色)和接触隔离(蓝色)。(三)基本措施:洗手、手套、帽子、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隔离衣与防护服、鞋套、锐器立即放入锐器盒中等。六、手卫生(一)洗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二)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戴口罩、帽子前后,摘手套后;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5、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三)洗手方法1、普通洗手方法(普通皂液+流动水):参照六步洗手法。如水龙头为接触式,用纸巾、小毛巾或用肘关闭水龙头。2、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方法:取适量的快速手消毒剂于掌心,按照洗手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XX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机制与流程一、定义1、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二、医院感染的常规监测与报告1、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报告到医院感染管理科。2、检验科微生物组每天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分析,如在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3、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常规收集、分析、保存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相关信息,当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迹象时应及时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必要时组织专家核实。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1、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12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2、经调查证实出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3、经调查证实出现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或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四、应急组织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后,在医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检验科、医疗抢救小组、总务科等有关部门组成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感染管理科负责提供消毒隔离技术支持,做好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医疗抢救小组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和协助调查工作;护理部和感管科负责监管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落实;检验科负责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以及提供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总务科负责安全保卫和维护正常的医疗救治秩序。五、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步骤1.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1.1临床科室按要求对疑似或确诊医院感染病例留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并协助调查。1.2检验科微生物组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注意保存菌种以备进一步检测分析。1.3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初步流行病调查。2.初步流行病学调查2.1描述感染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经过、病原体特征。2.2描述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病例的总例数、性别、年龄、首发时间、续发病例发生时间,病室/科室/病区分布,人群分布,可疑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因素等,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2.3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2.4相关标本采集: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卫生学标本。妥善保存标本以备复查,明确病原学诊断。3.处理原则3.1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临床科室采取积极措施救治病人,减少病率。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3.2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针对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因素,制定并组织落实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3.3医护人员应实行标准预防,必要时给予特殊防护。3.4密切追踪暴发事件发展动态。3.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3.6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3.7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附:X医一院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流程X医一院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流程出现3例临床症状相似、出现3例临床症状相似、病原体相同的医院感染病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院感科院感科对病例进行确诊,核实流行或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科室、时间、人群的分布进行描述,推测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感染因素进行病原学检测:对可能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进行微生物检测,包括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的环境传染源、可能成为传播途径的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分析调查资料制定控制措施初步对感染者、可疑感染者及相关接触者进行隔离根据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调查结果,最终确定隔离人群(包括确诊感染患者、与之密切接触者、可能携带病原者)及无需隔离人群(包括确诊非感染患者、无密切接触病原者、非病原携带者)尽快制定针对性的隔离、治疗措施报告院领导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写出调查报告、制定防控、治疗措施密切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控制工作:包括调查采样、现场询问、患者隔离、后勤保障等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结果反馈启动应急预案专职人员前瞻性监测临床医务人员监测微生物室人员监测多重耐药菌(MDRO)预防控制措施一、MDRO感染病例的报告1.各科住院病人发现MDRO医院内感染散发病例,应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我院医院感染相应规章制度要求网上填写院感登记表,于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出现MDRO感染暴发事件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2.检验科微生物室对所有MDRO检测结果,于微生物检验报告单上予以醒目标注。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病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如出现MDRO感染暴发事件时,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内容包括病人姓名、病历号、科室、标本名称、采集部位、药敏学鉴定等。3.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接到暴发报告后,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督察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二、MDRO感染的控制与预防1.尽量隔离于单间,在病室门口张贴MDRO接触隔离的警示标识。无法做到单间隔离的,应做好床旁接触隔离,并于床头张贴警示标识。2.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3.接触患者伤口、粘膜、侵入性操作或任何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4.接触病人需戴口罩,可能接触到咳嗽患者或冲洗患者伤口等或可能存在飞沫迸溅污染时应使用面罩和防护镜。5.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6.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X计或血压计等应专用,其它仪器用后严格清洁、消毒灭菌。7.病室定时通风换气,地面做到每天湿式擦洗,当有血迹、体液污染时,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清洗。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浸湿抹布擦拭。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8.标本运送必须采用密闭容器。医疗废物采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9.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0.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MDRO,方可解除隔离。三.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MDRO感染的病例参考本院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注:MDRO包括苯唑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MRS)、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多耐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三类或以上的抗菌药物耐药)等。警示标识张贴方法:插在床头卡里,贴在病历铁夹上。我院2010年上半年住院病人前五位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根据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院2010年上半年住院病人前五位细菌耐药谱予以公布,请各科室针对专科疾病特点,参考耐药谱,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预警通报。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请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临床应用。我院2010年上半年住院病人前五位病原微生物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特制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一、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术前不必要的备皮;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在术前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毛发,禁止使用刀片刮除毛发。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若无禁忌症,术前应尽可能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采用适当的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尽量符合手术要求并扩大消毒范围,以备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5.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7.层流洁净手术室应督促总务部门对层流净化系统进行定期清洁,及时清洗和更换过滤网。8.手术室管理需按照我院手术室和层流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二、手术中1.保持手术室门关闭,手术室正压通气(隔离手术室负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限度地损伤组织,彻底去处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6.术中应当主动加X,保持患者体X正常,防止低体X。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X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三、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3.术后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及时正确的送检标本。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四、其他措施1.定期对外科医师、护士进行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要点。2.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反馈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措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国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特制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措施。1.如无禁忌症,将床头抬高30~45度,预防胃内细菌的返流。但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素)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4.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5.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6.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每天应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了解院内住院病人细菌流行及药敏资料。8.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管理8.1呼吸机外置管路及相关附件的清洁消毒一周1~2次,由供应室统一集中处理。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8.2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8.3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冷凝水不可直接倾倒室内地面。8.4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8.5呼吸机内部气路由专业呼吸机维护技术人员定期维护保养。8.6使用科室应对呼吸机主机和空气压缩机的空气过滤网每周清洁一次。清洁方法为:将过滤网从机器中取出,用流动水洗净后晾干或甩干,然后放回原处,无需常规消毒。8.7特殊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呼吸机管路应单独进行清洗消毒,由供应室负责。8.8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1.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2.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3.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二)感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建议穿无菌手术衣。(2)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尽量大(15CM以上)。(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0%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导管不宜常规更换,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时应当及时更换。(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9)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患者置入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结合尿培养。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培养的细菌数≥103cfu/ml。(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