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新教材】(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新教材】(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新教材】(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新教材】(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新教材】(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考古学家在中亚阿尔泰地区的贵族石顶巨墓中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其中巴泽雷克三号墓出土的双色织锦最引人注目。这主要说明()A.丝绸之路架起沟通桥梁 B.战国时期双方已有直接贸易C.中外文明交流源远流长 D.战国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达2.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时期。战国中期,屈原以理性的审视扣天而问,其诗作《哀郢》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些现象体现了楚文化()A.开拓进取的特质 B.浪漫主义的色彩 C.忠烈爱国的情怀 D.崇尚个性的追求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的称呼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A.不同学派开始互相借鉴 B.当时儒家思想突出思辨性C.西汉时其被奉为儒家经典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作出调整4.不同于唐代的重形式,宋代的文学更为看重自由表达,文学的主题也由群体意识回归个体孤离感(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这体现出宋代()A.科举入仕艰难士人失意落魄 B.新兴市民阶层缺乏群体观念C.程朱理学的影响力日渐消失 D.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意识变迁5.明清之际,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 D.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6.鲁迅先生认为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鲁迅大力彰显汉唐文化,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A.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 B.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C.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 D.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7.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8.《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通“鉴”),当于民监”,清华简《厚父》中也有“民心惟本,阙作为叶”的记载。这体现了()A.以民为本的思想 B.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C.分封内容以人口为主 D.仁政理念已深入人心9.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儒家思想已成主流 B.已出现了高度集权局面C.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带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10.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南宋时期的胡安国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讲道:“汝在郡,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这体现了()A.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 B.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笃实力行的理学精神11.《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墨子·非命》:“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孔子·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言论体现了中华文化()A.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C.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12.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理念主要指()A.天人合一 B.道法自然 C.天下为公 D.和而不同13.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A.多样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凝聚性14.“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并教化后代。千百年来,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绝,传承至今。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创新发展新的文化 B.汲取各种文化的长处C.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D.成为世界文化的代表15.下图为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隋代虞弘墓出土的石椁底座上的祭坛形象。学者们认为,虞弘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鱼国,曾任萨宝府一职,久居晋阳。图案中祭坛燃起了熊熊火焰,两边各有一名鸟身人脸的祭司,这是古代波斯地区流行的袄教(中国称为拜火教)的标志。这可以用来映证()A.拜火教在中国北方盛行 B.粟特人受到朝廷的重视C.隋朝实行宗教自由政策 D.域外文化影响中华文明16.《高丽史》记载:“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上未遑焉。光宗用双寞(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据此可知,高丽()A.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 B.仿照唐代糊名制以防止舞弊C.选官制度是模仿中国的产物 D.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6分)18.古代中国民本思想。(16分)材料一从政治层面来看,周初统治者对商代天命神学观进行改造,宣称天命并不是永远眷顾商族,天只眷顾有德的统治者。……老子与孔子的重民思想开始体现在具体的为政措施上,《孟子》“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强调一切行动都要以民意为基础。……在孔子的眼里德是君主仁厚,在孟子的眼里德是君主要行仁政,但德都不过是对君主的一种人格要求。然而周朝的政治实践表明,人民对于君主德的要求往往只是一厢情愿,因此不少思想家对于君民关系、甚至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荀子指出“汤武非取天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君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代天治理人民的代理人而已。正是基于这些思想,人民通过非常措施,把君主推下台,另立新的君主就是正当的行为。《左传》“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便是这些思想的反映。——摘编自侯荣华《从政治角度看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民本思想在政治层面上的体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8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天瑜、杨华、橙子辅导《中国文化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整理自《诗经忧患意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8分)(2)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8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可知,巴泽雷克三号墓出土的双色织锦最引人注目,这主要说明中外文明交流源远流长。ABD与题干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故选:C。2.答案:C解析:屈原的诗作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而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都说明楚文化带有强烈的忠烈爱国情怀,C项正确;开拓进取、浪漫主义以及崇尚个性追求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3.答案:C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创作是时代变迁的反映,宋代文学风格的变化更多的受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新兴巿民阶层缺乏群体观念,表述错误,排除B项;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与材料主旨不符;C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6.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明显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的状态,C符合题干要求;AB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故选:C。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和尊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记载都把“民”放在重要的地位,所以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中的这些记载体现的是以民为本,并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中的这些记载体现的是以民为本,并不是实行仁政,故D项错误。故选:A。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和“在人类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看出,这一时期更关注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思想蕴含了早期人文主义色彩,D项正确。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说明胡安国希望家人能够认真勤勉,认真为百姓办事,体现了关心百姓的人文关怀,故C项正确。胡安国主要强调的是勤勉,与道德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都体现的是关心百姓的利益,与忠孝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笃实力行的实践精神无关,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不但实现了艺术造型与工程结构的完美融合,还充分体现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寓意,突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D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排除A项;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及所学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愚公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形象,这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ABC不符合抗战时期的愚公形象和时代特征,排除。故选:D。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并教化后代”“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并结合所学可知,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创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面向世界,也没有体现博采众长,排除B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5.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虞弘是个来自中亚的外国人,信奉拜火教,由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击败了波斯帝国,大量来自波斯的拜火教徒向东逃迁并进入中国,从此在中国繁衍生息,他们带来的域外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拜火教在中国北方盛行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虞弘一人的任职情况,无法得出“粟特人受到朝廷的重视”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隋朝政府的宗教政策是什么,排除C项。故选:D。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丽王朝在三国以前,没有科举制,后来学习唐朝,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材料中学习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就是模仿中国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考以进士科与明经科为主”,排除A项;中国宋代实行糊名制,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说明朝廷与后周的关系非常密切,排除D项。17.答案:(1)特点:传承性,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包容性,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重伦理,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秩序。

(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8.答案:(1)体现:提出有德之天的思想;出现为政重民的思想;儒家提出德治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专制的思想倾向;认为人民有革命的权利。(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解析:(1)根据材料一“周初统治者对商代天命神学观进行改造,宣称天命并不是永远眷顾商族,天只眷顾有德的统治者。”得出提出有德之天的思想;根据材料“老子与孔子的重民思想开始体现在具体的为政措施上”“强调一切行动都要以民意为基础”等信息得出出现为政重民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在孔子的眼里德是君主仁厚,在孟子的眼里德是君主要行仁政,但德都不过是对君主的一种人格要求。”得出儒家提出德治和民贵君轻的主张;根据材料一“不少思想家对于君民关系、甚至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君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代天治理人民的代理人而已”等信息得出反对专制的思想倾向;根据材料一“人民通过非常措施,把君主推下台,另立新的君主就是正当的行为。”得出认为人民有革命的权利。(2)根据材料二“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即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根据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和所学知识得出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根据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和所学知识得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根据材料二“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或准则常沦为个人或团体谋私利的工具。19.答案:(1)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