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业伦理_第1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_第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_第3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_第4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伦理与职业操守——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工程师随着工程的普遍社会化,工程已经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如生态工业学创始人美国学者艾伦比所说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个地球越来越朝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工程化的逻辑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也对自然界的所有生物群体产生影响。从很多方面看,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工程化的世界里了”。工程师作为技术活动及工程活动的主导力量,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效用、风格、用途、质量、安全性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工程师的行为方式又受到其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取向的直接影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在工业上的高效率发挥,导致了今天发达物质文明的来临。人类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技术的效率了。技术成为人类的天命,技术是生活所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现,再没有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掌握技术力量的工程师则肩负着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正如美国著名桥梁专家莫里森在赞美工程师时说:“我们是掌握物质进步的牧师,我们的工作使他人可以享受开发自然力量源泉的成果,我们拥有用头脑控制物质的力量。我们是新纪元的牧师,却又绝不迷信。”长期以来,工程师一直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高尚职业。社会理解工程技术的主流观点(包括技术中性论、技术工具论、技术自主论)都认为工程技术是中性的,只有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无道德上的好坏之别。所以,工程、工程师的工作道德上全部是善的。制造人工物品其实就是利用自然的物质,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进行创造的过程,它是“实然”的事实,而不能用“应然”的价值来评价。工程师出身的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他这样骄傲和自豪地形容工程师这一职业:“这是一门绝妙的职业。人们迷惑地注视着一个想象虚构的东西在科学的帮助下,变成跃然纸上的方案,随后用石头、金属和能源把它变成了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和住宅,提高了生活水准,使生活更加舒适,这就是工程师的最高荣幸。”工程师注重追求技术效率、创造财富的伦理取向,使他获得了荣誉、社会地位和英雄的称号。但是20世纪中叶之后,工程师这种高尚形象却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和反对,原来认为在工程实践中不存在道德问题,甚至道德上都是善的工程师现在却被称为“战争帮凶”、“建设工具”、“环境抢劫犯”、“勤勉的破坏者”。为什么社会公众会对工程师的看法发生根本的转变呢?其根源就在于有些工程师仅仅把技术效率作为自己职业的唯一职责,而没有对社会及公众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有三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1)第一件事情: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工程师研制、修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毒气室、焚尸炉;日本工程师在中国制造、试验生化武器,用活人做实验等。这些工程师明明知道技术的目的和技术使用的后果,但他们却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善恶之分,为了国家利益创造发明,不断提高技术效率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至于后果如何不是他们影响、控制和决定得了的,也不是他们的职责范围。但是,社会公众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导致更多的犹太人和战俘更快死亡与当时有关工程师的职业工作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他们是惨绝人寰事件的帮凶,不但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担负伦理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二战之后,经过对战犯审判,帮助德国和日本研制杀人工具的工程师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罚。(2)第二件事情:原子弹的制造和使用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从这点而言应该说是正义的行为。但是却造成了大批无辜平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伤亡,可以说它又是非正义的行为。如此巨大的灾难,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工程师只考虑技术的效率,而不管工程技术后果的做法在良心上和人道上可以接受吗?难道他们不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承担伦理上的责任吗?(3)第三件事情: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工程活动的规模、范围及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长期累积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当前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土地、空气、水的污染等自然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技术的效率越高,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大。所以,社会公众开始意识到自然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工程师追求技术效率的态度和伦理取向的使然,正是由于工程师在这种只注重技术效率的伦理思想的驱使下,“他们可以以一种不关心自然对象的心情去开发自然了”。所以,工程师对今天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负有重大的责任。“工程师被认为是危害人类社会环境的帮凶。”一、工程中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活动的一种职业,是否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呢?当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否定的,认为工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工程师个人对自己的技术活动没有任何道德责任;另外一种观点则肯定工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伦理实践过程,包含着善与恶的价值判断。2004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中日韩(东亚)工程院圆桌会议”上,中、日、韩三国工程院院长联合发出了“关于工程道德的倡议”,希望工程师“在涉及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方面,在各自的业务活动中凭良心行事”;并要求工程师“在他们的业务活动中,遵守高的道德标准,以使工程技术对社会福祉作出贡献,改善人们的生活”。据2002年以前的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损失就达约1000亿元。历史上,费尔巴哈曾经提出了科学家的十大宪章,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科学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和伦理规范归纳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利益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独创性。后来又有人增加了谦虚、理性精神、感情中立、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等。那么,现代工程师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呢?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1)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视为至高无上,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3)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意见、书面资料。(4)在专业工作上,应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5)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1)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守法奉献,尊重自然;(2)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敬业守分,创新精进;(3)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真诚服务,互信互利;(4)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分工合作,承先启后。这些提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认为,工程师共同体在当今科技发达、物质繁荣时代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成员必须为其科技行为履行较传统社会更多的伦理责任。1、把工程作为一种生产活动来理解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工程是人类将基础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工产品或技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活动。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1)它必须包含技术的应用,即将科学认知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它应当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性活动,其宗旨是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如果从系统角度分析,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工程是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具体而重大的社会经济、科技活动,通过工程活动改变物质世界。换言之,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阶段,是社会组织的物质文明的创造活动。科技的特征和专业特征是工程的本质基础。(2)工程活动历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规模大,涉及因素多。现代社会的大型工程都具有多种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复杂技术综合运用、众多社会组织部门和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纵横交织、复杂的从业者个性特征的参与、广泛的社会时代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运作的特点。(3)工程活动能够最快最集中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社会生产,并对社会产生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社会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也有社会文化道德的。这就形成了工程的价值特征。工程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生产活动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范,规范中有法律,有道德,形成生产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所以,生产法律和职业道德是维护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规范。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2、把工程作为一种现实的利益关系来理解如果把工程作为一种利益关系来看,至少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两大块。在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中,工程与环境,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工程活动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环境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首先,从工程系统的输入看,环境为工程系统提供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源,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它们最初都来自自然界。离开了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工程系统只能是“无米之炊”。其次,从工程系统的运行过程看,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都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因为,现代工程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环境空间,工程活动将“无立足之地”。再次,从工程系统的输出看,环境成为承载工程活动的产品和副产品(如“三废”)的主要场所。工程活动输出产品和副产品后,自然界以其巨大的包容能力消化、吸收。在工程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过程中,大致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互动方式:一种是良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造成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环境为工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种是恶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环境被严重的损害,被掠夺,被损害、被掠夺的环境反过来又对工程系统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明:在工程与环境的互动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工程活动的主体,如政府、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负有重要的责任。而他们对这种责任的认知和履行,对于促进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至少存在:(1)工程参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业主、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2)工程参建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3)参加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益存在的地方,道德就会存在并发生作用。道德通过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推进工程活动的开展。每一个工程利益相关者都是从利己出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自然之理,无可厚非。但利己是通过利他来实现工程利益的追求,也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和手段,提供给他人安全、健康、福利的产品,这里的利他包括满足消费者、社会、自然的需求,这就是工程伦理的道德诉求。否则,利己不利他,损人利己,不可能追求到个体利益最大化。为了使工程共同体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己得以实现,就需要共同遵守一种大家受益的规则、法律,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才能使大家变得互利,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然而,人的利己欲望会无限膨胀,无限扩张,这需要通过文明的提升和伦理教化给予校正、调节和节制。一般来说,工程活动带有明显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常常与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3、把工程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本质上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无论是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京故宫堪称经典,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在今天,大至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小到一条路、一座桥,都承载了人类的文化。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它也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正如文化中的人类学决定论认为的那样:“人及美好的生活的向度必须成为艺术与技术的导向。”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的品质不仅来自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且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观,来自于他的组织的价值系统,来自于文化。工程品质蕴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基因。例如,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师们在汽车的设计方面特别注重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们首创了夹层(安全)挡风玻璃,1959年采用了第一个三点式安全带,并在20世纪60年代为沃尔沃汽车设计了双套刹车系统,分道式转杆和安全车锁,使得瑞典的汽车在世界上享有最安全、最可靠的美誉。这种工程产品的品质从文化上看是瑞典文化的反映。在瑞典,由于其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就一直具有重视稳定性、保护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的传统,这也是他们作为世界最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的一个体现。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在西方社会,宗教文化对科学技术和工程建造的影响是最为深刻和最为明显的。“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技术中可以看到教会的直接影响和作用,而英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则和其清教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任何一个人工制品,经过设计者和制造者的伦理选择,都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内涵。东南亚国家———缅甸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民大多数是佛教徒,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他们看来,劳动具有三重功能:使人获得利用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人通过与他人共同参与一项任务克服自私自利;生产恰当生存所必需的商品和劳务。“工作与悠闲是一个生活的两个相辅部分,分裂开来就不能不破坏劳动的喜悦与悠闲的幸福。”他们认为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所以,他们拒绝设计和使用生产流水线以及自动化的机器,因为它取代了实质上属于人做的一部分工作,从而剥夺了他们劳动的快乐。在社会文化中,道德文化也会对道德行为有一定的作用。美国学者弗里切等人探讨了各国的企业内部人员(包括工程师)在可能的道德行为上的差异,发现日本和美国人更关注环境污染的合法性和风险性,而韩国、台湾人对危险品生产的关心要少得多;加拿大和香港人较倾向于告发上级的不道德行为,而日本和台湾人则更倾向于掩盖上级的不道德行为。正如美国学者奥格本所指出的:“技术发明就是把现存已知的文化要素组成一种新要素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通过影响和干预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和取向,在人工制造物中反映出特定的文化背景。例如:《人伦栖居:传统建筑伦理》,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宫殿、坛庙、民宅、园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核,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工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制性建筑体系。“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它模塑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的理论品格和独特的文化基调与审美情趣。“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即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在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影。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映射出的真的境界,善的特质和美的精神。西方学者认为,“居住的问题首先不是建筑学上的而是伦理学上的。”《黄帝宅经》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与西方的建筑技术相比,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更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关于这一点,梁思成总结为“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一语道破真谛。当我们仔细翻阅中国传统建筑工程的时候,可以看到宫殿、坛庙、民宅、园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如:斗拱表示的等级是:有﹥无,多﹥少,大﹥小,一般宫殿、帝王陵寝、坛庙、寺观等重要建筑才允许在立柱与内外屋檐的枋处安设斗拱,并以斗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的政治伦理品位。“在中国古代,斗拱一直既是人们身份等级的标志,长时间里是人们在建造中刻意追求的对象。希望在自己的建筑上安排斗拱,以提高建筑的等级和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尚和贵中”思想,赋予了传统建筑一种不同于西方建筑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传统建筑传递着人际和谐的脉脉温情。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故宫,其太和殿、保和殿和中和殿这三大殿都突出一个“和”字,这“和”字便是阴阳和合滋生万物之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者追求祥和昌盛、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理想。故宫中的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命名,则象征着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之意。建桥建出文化,修路修出一道风景。二、工程中存在何种伦理问题?工程师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社会主体,它的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最初的工程师及工程与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Engineering”一词在18世纪的欧洲最早出现时,意指作战兵器的制造和执行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工作,而“工程师”则专指军队里设计军事城堡或操作诸如弩炮等作战机械的士兵。在历史上第一所授予工程学位的学校当属成立于1794年的法国巴黎综合工艺学校,它隶属于法国当时的国防部门。美国也在19世纪初仿照法国模式建立了第一所工程学校,即美国西点军校,这两所学校的管理体制都反映了传统工程的军事特征。随后,大批的民用工程也相继出现,并由此产生了区别于军事工程师的“civilengineer”,即民用工程师。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工程师的数量陡增,如1950年美国工程师的人数就超过了50万,1990年更是高达200万之多。工程师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技术伦理、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根据麦克莱恩的思路,工程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主题来完成。1、技术伦理技术伦理包括各种技术决策和判断,涉及组件的选择和安排、制造方法的选择、安全因素的考虑等等,在这一层次上,工程师最关心的只是功能的问题,即如何生产出一个工程产品。(1)质量责任近年来,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工程事故及其重大灾难性后果的事例层出不穷,从灾难发生后的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些质量问题几乎全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在这些工程活动中,一些人唯利是图,不顾后果,毫无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以至于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由此可见,质量问题决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道德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工程责任人和实施者的道德水平对工程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十分复杂,究其原因有权力机构的腐败、设计单位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质量、施工过程层层转包、偷工减料、质量监督部门玩忽职守、管理不力或以权谋私等几个主要原因外,然而在工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机构和人员参与其间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工程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如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对质量问题最有发言权和最终把关的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质量问题上,工程技术人员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负有重大的道德责任。因为,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工程就无法立项;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工程就无法上马;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指挥和监督,工程就无法施工;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检验,工程就无法通过峻工验收。因此,在工程质量问题上,工程技术人员通常总是承担着最大责任。这种责任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过硬的科技本领,也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因为工程技术人员道德责任感的强弱,将对工程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工程伦理的质量道德意识,首先要求工程师承担起技术责任,以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操作规则和技术实施规则,在质量问题上坚持做到尽职尽责,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其次,工程师要分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得失大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以质量为代价获取个人利益。最后,工程师应该积极向工程活动中的腐败现象、损害质量的现象作斗争,捍卫工程质量和公众及社会利益。(2)安全责任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财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一些安全问题接踵而来。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蒸汽锅爆炸,第一次发生交通事故,我们认识到这些安全问题也伴随而来。我们熟悉的泰坦尼克号,切尔诺贝利事件,世界各国的公害事件,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和灾难。尤其是现代工程具有日益复杂化,社会化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安全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社会性。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安全。案例:劳动中的人权保障,生产事故成为职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国家安全局曾经做过统计,每天各类事故造成300多人丧生,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工业事故5000万起,10余万人死亡;技术安全。案例:“挑战者号”;公共安全。案例:彩虹桥、汽车召回;基因安全。案例:科技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工程活动的主体,从一开始就应该具备工程安全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并在以后的工程生涯中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了杜绝重大工程安全事故,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按工程质量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建设单位的特别质量要求对工程进行设计;对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或者不按照设计图纸或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工程师能够从大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出发及时指出、制止、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2、职业伦理职业伦理超越了技术问题,考虑了合作或竞争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财务、经济收入或与供货商的关系等,如果在这一层次上有不符合伦理的决策发生,那么工程产品整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受到影响。(1)责任意识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曾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工程师为谁创造、创造怎样的世界以及如何创造,这些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发明、创造和应用能力日益增强的工程师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也与时俱进。由过去要求“把工程做好”到今天要求“做好的工程”。因此,社会对工程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职业责任要求,这是一种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或前瞻性的责任,它要求工程师不仅要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不仅要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职业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从事一种职业就意味着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职责。不同的职业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但是,不管从事哪一种职业,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职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职业道德行为的良心“监督员”,是职业道德行为自我评判的“法官”。高庆高庆:加强和改进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考,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4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原设计中个别细节与工程实际要求不相吻合,或发现事先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是原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或是设计人员的疏忽、遗漏,或是对工程材料的性质和使用后的影响缺乏了解,或是工程所处的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发生了变化。例如:农药、化肥的出现对消灭病虫害,增产增收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经过较长间的使用,人们发现,一些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和家畜有严重的危害,并且这些化学产品对土地肥力的破坏,对其他生物、微生物和植物的伤害所引起的生态问题,以及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河道污染、水产资源破坏等问题都十分严重。有些农药的作用十分持久,研究人员发现牲畜在食用施放过有害农药的物质后,在他们的第二、三代体内还能找到农药的残留物。作为工程技术工作者,一旦发现了工程中的漏洞或是始料未及的产品的负面因素,这就要求工程组织者、技术负责人或监理人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及时负责地提出修正方案的建议,甚至放弃已完成的工作,并对工程的目标作出修改。虽然作出这种选择必然会关系到设计者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效益与声誉。在具有一定工程知识的基础上,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道德教育。必须使整个工程界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工程活动必须建立在大众的安全、健康、福祉基础上。”二是法制教育。一定要使工程主体了解自己所负有或潜在负有的法律责任,对可能引起工程问题的做法一定要清楚自己将要面对的法律后果。(2)合作与竞争工程的特点是规模大,复杂,工程活动是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集成、选择和优化。在工程领域需要多种学科理论、多种专业技术人员、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一方面科学学科高度分化,产生众多的科学门类。另一方面,在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主要表现为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以及横断学科的日益增多。工程活动不可能是少数科技工作者的个体劳动,而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和不同学科高度配合协作方可顺利推进,因此,同行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坦诚无私的合作精神就成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关系很复杂,主要有与上级领导和同事合作关系以及与同行竞争的关系。第一,与领导和同事的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这是科技合作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合作中,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同时,每个人又心系集体,相互支持。有效的合作,建立在双方对所担当角色和合作关系的明确理解之上,在开始确立合作关系时,就需要讨论合作关系中的细节问题并达成协议。从事研究工作之前,合作双方应对以下方面达成共识:项目目标和预期结果;每一合作伙伴所要担当的角色;如何收集、存储和共享数据;谁将负责起草出版物;谁将负责或有权公布该项合作研究;将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和所有权问题;如何变更、何时结束合作关系等问题,事先弄清这些问题,是避免日后合作中产生纠纷和争执的最好方法。合作中仍会有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在任何合作项目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合作者应当:与合作同事共享研究的发现,并关注其他人正在做的工作;报告、讨论各种问题的重要变更都要通知对方等方面问题。合作一定要保持联系,缺乏有效的交流,合作就容易陷入种种问题。第二,与同行的竞争。工程主体既要求处理好合作的关系,也不能忘记竞争,排斥竞争,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讲团结合作。合作的关键正确对待名和利。工程主体是社会的人,总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等的制约和影响。工程技术创新意味着社会荣誉和现实利益,这对工程师都是极大的诱惑。另外,工程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奖励机制既对工程技术的创新有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工程技术工作者造成巨大的压力。在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业绩如论文的多少,发表刊物的级别等不仅跟个人的名誉相关,还会直接带来利益。处于现实社会中的工程技术工作者与常人一样会受到利益的诱惑。所以,工程主体在竞争中要正确处理好利益分配等问题,要不然势必会影响到合作,影响到工作的效率。(3)获取正当利益每一社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他们的职业活动中实际上都有双重追求,一是增进社会承担的责任,另一个则是获得自己的荣誉尊严与物质利益。从工程活动中求得现实利益,对于工程师来说是很正常的,因为科技工作者象所有其他一切人一样,具有人的种种欲望和弱点。作为一种职业,工程活动也是工程师谋生的一种手段,任何职业都涉及职业者的个人利益。但是,工程活动的产品即工程成果影响面十分广泛,而且其影响力也十分强大,如果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只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和损害社会利益,那么,所造成的损害将远远超过其他职业和职业者。所以对工程师而言,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十分重大,至少他应把自己职业活动中的社会责任看得最重要。但是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工程师,他根据获得的报酬去衡量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一旦他认为二者之间失去了平衡,他便会降低乃至放弃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反之,当他从某项工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上的承诺,他也许同样会放弃自己的责任,对工程中暴露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者根据回扣的多少决定工程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由于工程师承担的责任如此巨大,稍一疏忽,便可能造很严重的后果,又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电子游戏作为网络工程的研究成果之一,其技术开发者为了让它更吸引青少年,越来越多的以暴力、色情内容充斥于其中,并以升级奖励等各种方式激起玩家的好奇心、好胜心,有的设计者还设置专门程序让玩者不能中途停下,必须长时间的呆在电脑前“废寝忘食”地玩下去。这样的游戏有很大的市场,也有相当丰厚的利润。可是,其社会危害性也是很明显的,他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沉溺于其中,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也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些青少年因长时间玩游戏而身心疲惫,甚至因此而陪上了性命,有的则冷漠、残暴,并将游戏中的规则搬到现实世界,杀害他人和自杀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平常方式。上述情况表明,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培养其能够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意义,获取正当个人利益的意识意义十分重大,能够让工程技术人员明白,工程技术人员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必须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取报酬而不是通过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合理性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当他致力于为社会为人民而工作时,他所取得回报才是合理的。3、社会伦理社会伦理则是更高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工程师有责任用其生产的工程产品来维护公共利益,为社会服务。(1)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传统科技伦理思想中,以人为本是指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以造福人类为最高宗旨,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它是以追求科学本性——真善美的崇高品格为核心的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关怀。”陈万求: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陈万求: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工程的人性化”主要指人性地看待工程、人性地发展和应用工程,使工程服务于人。工程是人的活动,人发展和应用工程的动机是为了人,而人的最基本特征——自然属性、价值属性、道德属性等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性,其中道德属性、价值属性和意识属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在人性与工程的关系中,人性是主导,无论工程的发展程度有多高,都应始终以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为本分。因为从本质上说,工程是人性外求、外化的产物,是自己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是自己内在功能的活动表现之一,不仅表现人性本质的某个方面,而且也由此实现人性的这方面本质,工程因此也当然地成为人性的对象和工具,服务于人性自身的健康、和谐的存在和提升性演化,工程的价值属性也正式源于工程与人性的这种关系。“以人性引导和规范工程是我们处理工程与人性关系的正确方式和基本原则。”陈翠芳陈翠芳:科技异化与科学发展观——现代科技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以人性主导工程的原则应贯穿于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要求对工程活动的各个阶段、环节进行符合人性的审视、判断和选择。首先,在工程立项时,要进行严格审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权衡利弊,进行取舍:(1)审视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是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协调发展。(2)审视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是否有利于绝大多数人乃至整个人类。(3)审视工程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人的长远利益。在这方面特别要注意避免的是受近期物质利益的支配。其次,在工程成果的应用阶段,应密切注意其实际的影响。虽然立项时的审察确定了工程活动及其结果的合理性,但是,工程活动及其复杂,立项时的设想与实际的效果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美好的现实。在人类工程史上,一些后来被人们认为不好的工程从一开始都出于工程师良好的愿望,如:有黄河第一坝之称、耗资巨大、为此移民60万人的三门峡水利工程,当初立项时的设想是根治黄河水害,且利用水库发电。但事与原违,大坝建好后渭河成为了地上悬河,渭水的泛滥给当地的居民带来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使国家的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当前,就连当初三门峡工程技术负责人——92岁的张光斗双院士也直言建三门峡的是一个“错误”。总而言之,“工程的人性化”原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将一切工程为了人作为制定工程决策和组织工程实施的价值前提。一旦出现了工程问题,作为工程主体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的行动,将问题和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降低不良后果的破坏力,从而使尊重生命价值、维护群众利益的伦理原则与追求经济利润、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目标达到有机统一。(2)以道驭术“中国古代从一般意义上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王前等著:中国科技伦理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所谓“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规范的驾驭和制约。如果技术活动只考虑社会需求的经济价值,不对技术行为本身从伦理角度加以限制,技术发展方向就会偏离正常轨道,其应用后果就会破坏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序化,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副作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术”只能是为了功利目的而不择手段。王前等著:中国科技伦理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进行“以道驭术”的公德意识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的主体自觉遵守工程伦理规范,保证工程技术活动的后果不损害公众的、国家的以至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一般性的原则,所有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的人都应该意识到与经济和工程技术相关的“公德”问题之所以如此紧迫,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与现代工程技术体系这个影响巨大的系统打交道。每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都会通过这个巨大的系统而不断放大或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因此,与工程技术相关的公德已变得如此重要,它已成为维系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工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言,只有当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意识到工程技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与自己息息相关,自己有责任实践和维护与此相关的公德,有义务同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行为进行斗争的时候,才有希望从根本上遏制在科技领域中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泛滥的势头。才有可能形成全社会的“以道驭术”的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对工程技术应用的约束机制。(3)自然与环境意识(敬畏自然)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从早期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来看,一般说来,对所属机构和权威的忠诚是工程师最基本和首要的义务,随着工程技术活动和技术产品的增多、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涌现,人类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后果。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等这些在当今困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对自然取得胜利时收获的苦果。环境问题以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促使社会对工程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并向传统的工程师伦理发出了挑战,工程师在环保中的伦理责任也日益凸显出来。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核心人物,在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管理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P.A.Vesilind在《工程伦理与环境》中所描述的那样:“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相比,工程师责任更大,因为他的工作是公开的,谁都看得见。他的工作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他不能像医生那样把工作的失误埋葬在坟地里;他不能像律师那样靠巧言善辩或谴责法官来掩饰错误;他不能像建筑师那样靠种植树木花草来掩盖失败;他不能像政治家那样靠攻击对手来掩藏自己的缺点并希望公众忘掉它。工程师无法否认他所做过的事。一旦他的工作失败了,他将一辈子受到谴责。”这种环境责任要求工程师除了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还要树立强烈的环境道德责任感,自觉对工程进行环境监督,对工程进行环境道德审视,以保证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目前,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已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伦理要求。如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CivilEngineers)(简称ASCE)于1997年制定的土木工程师的伦理规范,就特别强调工程师对社会大众和环境的责任,其基本准则的第一条指出:“工程师应该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要位置,并在履行他们的职责时,努力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美国还于1986年创办了《工程师环境伦理学》杂志,澳大利亚工程界对新时代的工程师提出了“环境原则”。世界工程师联合会(WFEO)也于1985年制定了具体的工程师环境道德规范,如“努力使用尽可能少的原材料与能源,并只产生最少的废物和任何其他污染,来达到你的工作目标”、“充分研究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评价生态系统(包括都市和自然的)可能受到的静态的动态的和审美上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系统受到的影响,并选出有利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以此来指导工程师们的职业活动。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工程活动已成为我国现代化里程的重要标志。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我国能源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跟西方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近几年国家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200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资源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也指出:“21世纪的工程师应从单纯创造物质财富转向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引自http://www引自http://www.sohu.com.三、工程师应当如何践行工程伦理?美国学者尼尔森将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划分为四种方式:(1)“艾希曼式的”工程师。只知道履行职责而不问其道德后果。这是指一种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性质毫不关心的工程师,他们只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完成任务的技术效果,而全然不关注其行为的伦理性质。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工程师研制、修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毒气室、焚尸炉;日本工程师在中国制造、试验生化武器,用活人做实验等。这种行为无疑是毫不人道的。但按照服从命令的原则,工程师可以为自己辩解说他们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是奉命行事。“艾希曼式的”工程师的行为在技术上是高效率的,而在道德上则是漠然的。(2)“理查三世式的”工程师。懂得善恶之分,但他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也有意识地从事非伦理的行为。这种工程师遵循的是一种“算计过的恶意行为”模式,他对其他人提出不道德的要求,完全是出于其个人利益的考虑。例如,为了自己往上爬,他可以忽视工作场所或产品的安全,以便节约成本,并以此作为个人的业绩,进而获得特别的晋升机会。(3)“浮士德式的”有道德缺陷的工程师。他会为了获得自认为具有较高价值的东西而不惜采取卑劣手段。他的道德法则就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有时可以不必忌讳不正当的做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工程师毫无保留地去完成任务,以至于对其自身带来了消极的作用。这样,在自主选择手段来完成任务的场合下,就会出现工程师采取非伦理做法的危险。(4)“组织公民式的”工程师,是一种高尚的工程师。他不是毫不思索地服从所有的命令,他的行为也不纯粹取决于利益考虑。他拥有一种道德判断力,并通过独立思考将这种道德判断运用于具体的行为情景,以及通过质疑将其运用于决策过程。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敢于同组织中的不道德要求抗争。实际上,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的伦理取向往往复杂多变,不一定都包含于西方学者归纳出的上面四种工程师伦理行为方式之中。工程师究竟采取哪种伦理行为方式,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以下几个因素对工程师是选择“道德的”伦理行为还是选择“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具有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1)工程师的价值观是工程师伦理行为的关键。个人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价值观作为工程师确保行为履行责任的基础,是工程师选择行为的取向。坚定价值取向是践行工程伦理的根本保证。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的那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的确,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特征,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行为取向,就在于其价值观的不同。同样,一个人是否采用伦理行为或伦理取向,同样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美国学者哈维·赫加特和亨利·西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个人道德观念的性质似乎是与个人价值结构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套预先确定的价值观是最能影响伦理行为的个人因素。现代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价值观决定工程师行为的方向和目的。美国学者哈维·赫加特和亨利·西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个人道德观念的性质似乎是与个人价值结构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套预先确定的价值观是最能影响伦理行为的个人因素。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机械学家阿基米德认为工程师的工作和一切服役于生活需要的事情都是卑贱而鄙俗的,机械学和实用技术不够高尚,为此,他拒绝写下他的实际发明与发现,不屑事后为这些发明留下著作,仅仅公布了自己纯数学方面的成就。深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采用非人道的、“恶”的伦理取向的工程师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也有范例。因发明用空气和水制成氨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弗里茨·哈伯尔由于个人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为德国制造毒气用于战争。在现代技术社会,工程师经过长期形成的个人价值观,常常成为其伦理选择的重要依据。工程师如果是理性价值观者,他就会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而可能忽视产品的人性化。例如,美国挑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