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2.在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夏都遗存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以及被道路和城垣划分为若干方正、规整的城市区域。这些发现说明夏朝()A.统治疆域辽阔 B.城市基础设施完备C.统治格局有序 D.注重道路交通建设3.武王灭商后,进行了第一次分封,但规模较小。成王时,武庚叛乱,旧殷朝的势力一时俱起。周公历时三年平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分封,最终形成西周的立国之势。由此可知()A.军事力量是立国的重要保障 B.殷商遗族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血缘关系是西周政治的纽带 D.分封制促成了周王朝的统一4.上古时,神主宰人类的命运,需要负责与神沟通的专职人员——巫觋(xí)。随着长期与鬼神的沟通,巫觋职权被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强调要根据典籍学习整理神示,并根据历史经验解读,逐渐发展成为史官。史官逐渐发现了与人关系紧密的物候和天象有规律可循。材料中史官的出现()A.基本消除神权思想对民众的束缚B.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C.利于唯物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助推我国科技长期繁荣发展5.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韶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据此,可以用来说明()A.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B.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C.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D.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6.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7.受封地属于殷商故地的鲁、卫两国,周王嘱其“启以商政,疆(强)以周索(法度)”;分封地在所谓“夏墟”的晋国,有大量原住民,且周边戎狄环伺,周王嘱其“启以夏政,疆(强)以戎索(法度)”。这表明西周()A.利用血缘维系地缘政治 B.地方权力集中于周王C.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 D.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8.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 D.周人擅长于农耕9.(2023·四川邻水)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10.(2023·湖北期中)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强化11.(2023·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陈、宋、杞等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A.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B.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C.巩固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D.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12.(2023·安徽期末)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充D.开疆拓土已成为国人共识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三种树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材料二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解析]材料中出现了城郭、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等,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象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错误,与主旨无关,可排除。2.在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夏都遗存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以及被道路和城垣划分为若干方正、规整的城市区域。这些发现说明夏朝()A.统治疆域辽阔 B.城市基础设施完备C.统治格局有序 D.注重道路交通建设[解析]据题意可知,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城市中道路规划整齐有序,这说明统治格局有序,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夏朝的统治疆域辽阔和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排除A、B两项;城市格局有序不代表注重道路交通建设,排除D项。3.武王灭商后,进行了第一次分封,但规模较小。成王时,武庚叛乱,旧殷朝的势力一时俱起。周公历时三年平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分封,最终形成西周的立国之势。由此可知()A.军事力量是立国的重要保障 B.殷商遗族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血缘关系是西周政治的纽带 D.分封制促成了周王朝的统一[解析]据题意可知,周初的两次分封都是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军事力量是立国的重要保障,故选A项;殷商遗族最终被平定,而且周初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排除C项;是周王朝统一后进行了分封,而非分封制促成了周王朝的统一,排除D项。4.上古时,神主宰人类的命运,需要负责与神沟通的专职人员——巫觋(xí)。随着长期与鬼神的沟通,巫觋职权被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强调要根据典籍学习整理神示,并根据历史经验解读,逐渐发展成为史官。史官逐渐发现了与人关系紧密的物候和天象有规律可循。材料中史官的出现()A.基本消除神权思想对民众的束缚B.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C.利于唯物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助推我国科技长期繁荣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长期与鬼神的沟通,并根据历史经验解读,史官逐渐发现了与人关系紧密的物候和天象有规律可循,这里的“经验”“规律”都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基本消除”表述不当,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人们仍要与神沟通,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繁荣发展,只是史官逐渐发现了与人关系紧密的物候和天象有规律可循,故D项错误。5.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韶文化蚌塑龙;1993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据此,可以用来说明()A.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B.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C.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D.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解析]根据“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韶文化蚌塑龙”“在湖北省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可得出,在不同的地区都发现了与龙相关的文化,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也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材料主旨没有体现不断发展的历程;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趋同”。6.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解析]三星堆与黄河流域、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似性,说明不同地区的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项正确;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均不符合题意,古蜀文明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排除A、C、D三项。7.受封地属于殷商故地的鲁、卫两国,周王嘱其“启以商政,疆(强)以周索(法度)”;分封地在所谓“夏墟”的晋国,有大量原住民,且周边戎狄环伺,周王嘱其“启以夏政,疆(强)以戎索(法度)”。这表明西周()A.利用血缘维系地缘政治 B.地方权力集中于周王C.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 D.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解析]据题意可知,周王对分封于商、夏故地的诸侯都强调要顺应当地的传统,同时宣扬周王朝的文化,由此可知西周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周王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因地制宜,没有体现利用血缘关系,排除A项;周代的地方权力并没有集中于周王,排除B项;周代开启了新的政治,并没有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8.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 D.周人擅长于农耕[解析]图片中的“周”多和农田相关,这说明当时的周人是擅长于农耕的,否则不会如此构字,故选D项;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井田制应有九块田地,而图中的“周”字只有四块田地,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图片中的“周”字和农田相关,并不能表现出贵族等级秩序,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9.(2023·四川邻水)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墓中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中墓主身份不同可使用不同层次的器物,说明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等级分化较为严重,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的大型墓出土了成套的漆木器和陶器,无法体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完全分离,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中墓主身份不同可使用不同层次的器物,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但“严密的礼乐体制”表述夸张,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虽然绝对年代与夏朝时间上略有重合,但没有确切史料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湖北期中)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和强化[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对所有礼仪活动进行统一,形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统一国家思想观念,促进民族融合,即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说法错误,排除;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制度并没有解体,礼制文化正是其体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3·湖北期中)有学者指出,周灭商后,有许多不同的族群跟随西周贵族前往东方建立了陈、宋、杞等非姬姓的诸侯国;这些族群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封国内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据此可知,分封制()A.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B.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C.巩固了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D.推动了家国一体观念的兴起[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国,他们接受西周的统治,同时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这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A项正确;异姓诸侯国保留对自己祖先的祭祀,不能表明分封制以祖先崇拜文化为政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的侧重点在于异姓封国传承自己的文化,排除C项;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要早于西周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3·安徽期末)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充D.开疆拓土已成为国人共识[解析]从商朝到战国,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后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时局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当时人口并不会剧增,排除C项;成为国人共识,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