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模式
communicationmodels传播模式
communication1一.什么是模式?1.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2.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传播模式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一.什么是模式?1.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2二.模式的功能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3)曾论述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模式的主要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简化功能预测功能二.模式的功能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33三.模式的分类1.按所用符号分类(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字模式2.按其作用分类(1)结构性模式(2)功能性模式(传播模式多为此类)三.模式的分类1.按所用符号分类(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4BDACE基本模式大众传播对文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大众媒介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3.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传播模式分类BDACE基本模式大众传播对文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大众媒介体系、5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7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ABX平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7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格6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康斯托克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格林伯格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直接与间接模式议题设置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沉默螺旋模式帝奇纳“信息沟”假说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74.受众中心模式罗森格伦使用与满足模式温德尔使用与效果模式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5.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怀特把关人模式吉伯—约翰逊信源—记者关系模式麦克内利新闻流动把关模式盖尔顿—鲁奇选择性守门模式巴斯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4.受众中心模式罗森格伦使用与满足模式温德尔使用与效果模式多81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2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4.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前者更是对传播本质的整体把握。1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2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4.传播模9四.模式的优缺点(一)优点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模式方法建构的传播模式,实际上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传播是一个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信息流通过程。在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式中,可以体现出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四.模式的优缺点(一)优点10在传播学简短的历史中,传播学者构想和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从早期的传播模式建立直至网络传播模式出现以前的传播模式,虽数量不下百余种,但是都未摆脱线性传播的基本特征,即传播学的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在传播学简短的历史中,传播学者构想和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从11(二)缺点模式研究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任何“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存在的”。(二)缺点12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教授及其助手斯文·温德尔对传播模式的分类,对不同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1301PARTONE基本模式01PARTONE基本模式14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15线性传播认为传播过程是单向流动。主要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线性传播认为传播过程是单向流动。(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16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从以上叙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主要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认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时迄今为止一个较为完备的大众传播模式政府及管理机构、民间社团;所以,两级传播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以电脑为主体的新传播系统技术日益加速的发展步伐是我们时代的标志。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但再次忽略了反馈要素。“沉默螺旋”成为媒介个人交流和媒体传播渠道的一个现象。尊重学者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主要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也是找不到的。PARTSIX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化,角色可以发生转换。(5)信息源:如新华社新闻信息系统、路透社经济信息系统、中国经济电讯系统等,也包括音像制品生产、制作中心和场所。首先介绍了线性模式的典范: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等。1.拉斯韦尔5W模式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Who?传播者SaysWhat?讯息InWhichChannel?媒介WithWhatEffect?效果ToWhom?受传者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1.17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swhat受众控制研究内容分析讯息说什么传播者Towhom对谁谁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媒介分析媒介效果分析受众分析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swhat受众控制研究内容18
拉斯韦尔“5W”模式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米夏埃尔·比勒,1980)。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拉斯韦尔“19拉斯韦尔“5W”模式缺点:a.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b.忽略了反馈(feedback)这一重要元素;c.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d.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固定化,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双向性和复杂性;e.忽略了5个W之间的相互关联。拉斯韦尔“5W”模式缺点:202.布雷多克7W模式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之际,美国学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1958)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Where)和“为了什么目的”(Why)。但再次忽略了反馈要素。2.布雷多克7W模式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之际,21布雷多克7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对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布雷多克7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对谁在什么情况下为223.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发射器信源讯息信号噪音接收器信宿讯息接收到的信号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及同事韦弗。这一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3.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发射器23香农—韦弗模式这个模式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传播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在于传播者那一头不能认识到发出的信息与接受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麦奎尔和温德尔,1987)。缺点: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香农—韦弗模式这个模式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244.格伯纳传播总模式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以具体情况的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4.格伯纳传播总模式传播总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25传播模式课件26C=传播者R=受传者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者和受传者个人对媒体内容都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性质和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二级传播——人际传播。辐合模式再现了以电脑为媒介的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3)有用有利的原则旨归(二)系统传播过程的评价缺点: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其不足之处。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呈多向、发散式的形状。政府及管理机构、民间社团;“必须记住,在运用模式时(即使是出于启发性的目的)存在着某些风险。该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中各种不断变化的要素、关系和环境。(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重要性的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前者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1)过分夸大了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大众,其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尊重学者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6)尽管“议程设置”的功能比较强大,但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固定化,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双向性和复杂性;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格伯纳传播总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广泛。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播过程,也能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过程或人与机器的混合传播。依照这一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是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达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缺点: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其不足之处。C=传播者R=受传者格伯纳传播总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27(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点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单向直线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点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28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291.20世纪5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的影响。以控制论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引入了“反馈”的机制,变原来线性模式的“直线单向性”为“双向循环性”的控制论传播模式,逐渐注重信息反馈,注重传播效果,注重受者地位。2.对传统的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的修正。弥补了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化,角色可以发生转换。这是传播结构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一)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1.20世纪5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的影响。(一)控制论传播过30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讯息讯息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者讯息讯息译码者3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界限;强调在信源与目的地(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穿通,因为只有这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传受两者所共享;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界限;3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局限这一模式较适用于人际传播,不太适合于大众传播;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也是找不到的。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局限33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媒介组织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媒介组织34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是社会有机组成的趋向。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35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大众传播理论》1960)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的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同时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大众传播理论》1960)以36前者更是对传播本质的整体把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卫星电视、订阅电视、图文电视等)和新技术(网络传播)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从以上传播模式可以看出:(2)服从事实的原则依据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固定化,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双向性和复杂性;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在信息寻求过程中,因为存在对信息的反复评价和修正,可能导致信息寻求者自身经验的补充和修正,他的新经验可能改变其对环境的感受和自我评价,其信息寻求方式也可能得到修改或增强。InWhichChannel?20世纪5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的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新技术由发达国家传入发展中国家时,使用代价就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3)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另一方面,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拉斯韦尔5W模式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化,角色可以发生转换。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选民们(受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恰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信源发射器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信宿接收器信道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反馈设施传媒设施前者更是对传播本质的整体把握。信源发射器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37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缺点:没有指出“在大众传播中,信源(传播者)只能从受众处获得有限的或间接的反馈”;也没有指出针对传播者行为的是评价性或意见性的反馈信息。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缺点:384.F·丹斯模式F•丹斯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为此,他提出一个螺旋模式,以纠正这个缺陷。我们知道,认识总是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地上升的。丹斯的意思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不然就意味着一切传播都是无效劳动。从宏观上看,正是这种累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上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4.F·丹斯模式F•丹斯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39丹斯模式丹斯模式40丹斯模式丹斯模式为某些用循环方式无法描述与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传播过程的动态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现时的传播内容将影响到后来的传播结构和内容。该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中各种不断变化的要素、关系和环境。它对我们分析不同情境的传播活动形成的传播状态、信息差距及知识创新有重要作用。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本质上看,不是一个被动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对这一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模式分析方法在把握人类信息交流现象上不断深入与拓展,也显现了人类社会知识创造与更新现象正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丹斯模式丹斯模式为某些用循环方式无法描述与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41(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单向传播模式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卫星电视、订阅电视、图文电视等)和新技术(网络传播)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单向传播模式的一种超越、42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43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识线性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过程最表象、静态的元素,控制论传播过程指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流动特征。但它们都是在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研究,揭示的都是其中微观环节及要素,没有关注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系统环境。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识44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CR讯息讯息讯息总体社会系统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C=传播者R=受传者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结构45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个体、群体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46一级传播——大众传播;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传播模式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上述两模式的不足是忽略了反馈,未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1)大众传播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其次,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介绍了3位学者开发的循环与互动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强调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和往复循环性;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模式研究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丹斯的螺旋模式则展示了传播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和信息的动态过程。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邵培仁的“整体互动模式”所谓经验因素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在编码和解码时彼此经验范围的重叠程度;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评价: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一级传播——大众传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评价:47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心理学》1963)CMR媒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或体验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来接收者的自发反馈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的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接收者的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社会环境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心理学》1963)48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有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说明,评价传播活动、解释传播过程,对各种相关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缺点:列举了许多影响因素,但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大小差异进行分析。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49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A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B表示受众,F表示反馈C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大众传播研究的一种概念模式》1957)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50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美国学者麦斯特利·布鲁斯·H和麦克莱恩·马尔柯姆思想根源于社会心理学和平衡及互向理论,以纽科姆的模式为起点,是对ABX模式的改进。(1)描述了信息选择的多样性,把关(2)表达了传播系统的自动调节性,(3)突出了信息反馈的重要性。反馈一般认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时迄今为止一个较为完备的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美国学者麦斯特利·布鲁斯·H和麦克莱恩51(二)系统传播过程的评价目前传播学中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理论模式较多,而应用模式的开发较少。即使是理论模式也还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比如马莱茨克的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者和受传者个人对媒体内容都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性质和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这说明,关于社会传播的系统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二)系统传播过程的评价目前传播学中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5202PARTTWO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02PARTTWO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531.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两级传播”的假设,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54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55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一级传播——大众传播;二级传播——人际传播。所以,两级传播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主要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贡献:否定了当时影响很大的“魔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一级传播——大众传播;二级传播——人56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后者则详细分析了影响、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大众传播研究的一种概念模式》1957)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此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自由市场原则支配此体系。尊重学者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者和受传者个人对媒体内容都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性质和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本质上看,不是一个被动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为此,他提出一个螺旋模式,以纠正这个缺陷。依照这一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是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达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在信息寻求过程中,因为存在对信息的反复评价和修正,可能导致信息寻求者自身经验的补充和修正,他的新经验可能改变其对环境的感受和自我评价,其信息寻求方式也可能得到修改或增强。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1)过分夸大了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大众,其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今天,受众对信息来源有了日益增多的自由选择权,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的界线正日益模糊。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批评:(1)过分夸大了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大众,其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即许多信息都只有一级传播,都是一步到位(“微博时代”表现更明显)。(2)该理论把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主动和被动、活跃与呆板、领导与追随两类人,即所谓舆论领袖与芸芸众生,显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3)舆论领袖不是一种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角色,信息传播应该又多级。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批评:572.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散布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说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扩散》一书。2.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58传播模式课件59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1)大众传播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在劝服阶段更为得力;(2)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3)1943年: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地、有力地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于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更为有力。(4)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传播的过程通常呈S型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很慢,而当其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1)大众传播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60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1.自上而下,缺乏互动该模式是一个颇为宏观的模式,通常是为了有计划的变革,进行创新扩散,一般是政府行为或其他有组织的社会行为。2.影响因素考虑不全从世界范围来看,当新技术由发达国家传入发展中国家时,使用代价就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1.自上而下,缺乏互动6103PARTTHREE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03PARTTHREE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621.议程设置模式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他们对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议程设置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议程设置假说。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选民们(受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恰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议程设置基于两个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问题是值得他们关注的。1.议程设置模式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63议程设置模式议程设置模式64议程设置模式议程设置就是通过反复报道强化某一主题对受众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即新闻媒介提供给受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重要性的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议程设置模式议程设置就是通过反复报道强化某一主题对受众的影响65议程设置模式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吻合,而与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经常接触大众媒介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高程度的一致性。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媒介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模式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完全66议程设置模式(2)理论中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对于我们详细的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角度;(5)它只强调了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到“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并且至今未透彻理解议程设置是如何起作用的;(6)尽管“议程设置”的功能比较强大,但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不足之处:框定刻板成见议程设置模式(2)理论中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672.沉默的螺旋模式
(SpiralofsilenceModel)沉默的螺旋模式是一个描述有关舆论生成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其重要影响的模式,1973年由德国的传播学者纽曼提出,属强大效果论的代表观点。他于1973年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并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2.沉默的螺旋模式
(SpiralofsilenceM68沉默的螺旋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69沉默的螺旋模式此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趋势有强大的效果,但由于过去研究的局限性,这种效果一直被缩小了,或未能测试出来:二是在舆论传播中,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是站在少数人的一边,便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与大众主流保持一致,便会侃侃而谈。这样便开始了一个一方日渐沉默而另一方却日渐高涨的螺旋上升过程,并把不断上升的一方的意见确立为主要舆论倾向。沉默的螺旋模式此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70沉默的螺旋模式大众传播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螺旋,一是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二是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三是对何种意见可以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而大众传播只要发挥它的累计性、普遍性和共鸣性的功能来营造意见环境,就能发挥强力的传播效果。纽曼认为,“沉默螺旋”在影响公众舆论上最为明显。它建立在四个假设上。沉默的螺旋模式大众传播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螺旋,一是对何者是主71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沉默螺旋”成为媒介个人交流和媒体传播渠道的一个现象。媒介公布舆论,为主导性观点提供证据。人人是否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根据主导观点而定:媒介应注意所发表的观点,螺旋从而继续下去。在新媒体逐渐发展起来的信息社会,人们通过网络形式,受众与传媒的角色逐渐模糊,人们通过隐蔽的网上身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沉默的螺旋”在此处失效,人们已经不用担心被孤立,因为都是一种隐匿的状态。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7204PARTFOUR受众中心模式04PARTFOUR受众中心模式731.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1.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74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75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76罗杰斯在1987年补充道:“这一模式促使我们去研究时间历程中,人类相互关系的异同与变化。(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在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式中,可以体现出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一般认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时迄今为止一个较为完备的大众传播模式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被发现和受到重视,由传者中心正在转向受众中心;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本质上看,不是一个被动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社会系统模式虽然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但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固定化,角色可以发生转换。因此,固定、单一的模式正日益为复杂多变的模式所代替。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1)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电话、电视机、录音录像机、激光唱盘视盘、翻译机、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以及调制解调器和呼要设备等多媒体,或者主机具有上述功能。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罗杰斯在1987年补充道:“这一模式促使我们去研究时间历程中77使用与满足模式(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使用与满足模式(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是说78使用与满足模式评价:首先,该理论深化了对于大众媒介效果研究中有关中介因素的思考。其次,该理论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受众自身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着媒体使用的控制权。
再次,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理论确定了受众作用和受众动机作为一个完整的方面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使用与满足模式评价:792.多诺休—蒂普顿“讯息寻求模式”英国传播学者多诺休与蒂普顿在1973年提出这一模式,认为人们找寻信息始于对某种信息的“关注”,然后依靠个人的经验、自我评价和目标找寻与其对应的信息。凡是与自身的经验、评价不一致的信息会被拒绝;发现想尽的信息,要进行几次反复的评价和修正,以便决定取舍;找寻的过程中,还有宽聚焦和窄聚焦的选择,这是一种个人寻求信息的策略。
2.多诺休—蒂普顿“讯息寻求模式”英国传播学者多诺休与蒂普顿80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81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如果信息寻求者对“行动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那么现实形象将部分决定其采取什么行动。如果信息寻求者将某些刺激置于优先地位,在评估这个处境时,他或者可以选择关闭。在信息寻求过程中,因为存在对信息的反复评价和修正,可能导致信息寻求者自身经验的补充和修正,他的新经验可能改变其对环境的感受和自我评价,其信息寻求方式也可能得到修改或增强。这一模式突出了寻求信息时的社会心理,对了解人民寻求信息时的内心状态很有帮助。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如果信息寻求者对“行动问题”给予肯8205PARTFIVE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05PARTFIVE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831.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关于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描述。1966年,德弗勒在其《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模式。该模式首先把美国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视为一个整体,即在美国社会本身的社会文化条件之中运行的一个社会子系统,然后从宏观上讨论了媒介系统运行的各种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关于84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85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这个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受众分为不同层次:政府及管理机构、民间社团;政治、法律力量;金融、商业机构:经济力量;
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此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自由市场原则支配此体系。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这个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862.怀特的守门人模式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1955年,怀特、麦克内利、巴斯三人做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卢因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现,信息总是沿着“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每个门区都有把关人所处的位置,把关人将就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作出决定。2.怀特的守门人模式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87怀特的守门人模式怀特的守门人模式88怀特的守门人模式怀特的守门人研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到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能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缺点: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的作用。怀特的守门人模式怀特的守门人研究89怀特的守门人模式把关的过程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个人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怀特的守门人模式把关的过程实质9006PARTSIX网状模式06PARTSIX网状模式91网状模式社会系统模式虽然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但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事实表明:传播媒介和新技术,不仅会将人类带入一个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的信息社会,而且会因此“可能使信息由点对面的流动变为点对点之间的流动。这就要求对媒介的系统进行重新审议”,以及时提出或抽象出能反映这种变动的新的传播模式,于是网状传播模式应运而生。网状模式社会系统模式虽然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但对人类传播92网状模式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是个高度开放的电子信息空间,它不同于传统的物理信息空间。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呈多向、发散式的形状。在网络上,所有的网络信息用户都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传者,“把关人”的信息优先占有权将不复存在。网络用户在网络中不仅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积极地发布信息和意见。传统的传受关系不再固定不变,受众可以介入传播过程。网状模式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是个高度开放的电子信息空间,它不同于93网状模式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已被很大程度地改变。受众不再是假设的、而是真正地处于主动的选择和接收信息的地位,虽然在规模和影响方面仍未可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拟。在不远的将来,传媒的强大或许仍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受众地位的不断提升也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发展趋势。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电脑为主体的新传播系统技术日益加速的发展步伐是我们时代的标志。并且“将成为大众媒介未来模式的基石。所以人们普遍同意,将来至少会有某些成功的大众传播技术建立在普通人(而不是专家)拥有和操作个人电脑基础之上。”在许多国家,“虽然个人电脑的拥有量还远未达到扩散曲线的最高点,但电脑互传实际上已经多多少少地成为现代社会所有成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状模式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已被很大程度地改变。受众941.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罗杰斯看到了一场“传播研究的革命”已经到来,认为必须打破以往传播模式所引导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框框,“代之以由传播辐合模式所引导的更广阔的研究,来调查宏观的论题”。罗杰斯和金·凯德是这样来描述他俩在1981年提出的“辐合传播模式”的:“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和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AB重叠部分是指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序。‘辐合’是两人或更多的人向同一点移动,或一人向他人靠近,并在共同兴趣或焦点下的结合的一种倾向。”1.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罗杰斯看到了95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罗杰斯在1987年补充道:“这一模式促使我们去研究时间历程中,人类相互关系的异同与变化。传播研究的最小分析单位是参与的双方,他们由信息交换而联结。研究者可以将分析单元扩展到参与者个人网络,也可以是一个小团体,甚至整个网络。”辐合模式再现了以电脑为媒介的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罗杰斯在1987年补充道:“这一模96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97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它的提出,不仅可以引导传播学者将审视、分析的目光转向一个前景广泛的领域——互动(网络)传播,而且直接指引人们去追踪传播系统中某一特殊信息的流动与演变,进而探寻人类在认识上靠近与离散的原因与背景。但它较适合用来解释两人互动传播和个人网络传播,并不太适合用来分析“虚拟巨网传播”现象,因为它没有将众多的庞大的信息库、巨型交换设备(相当于电话交换机)、进入网络的大众媒介等重要信息系统考虑进构建的传播模式之中。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它的提出,不仅可以引导传播学者将审982.阳光模式假如可以撇开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常用形式不论,那么依据网络传播或互动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其用“阳光模式”来描述和反映是比较合适的。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邮局)连接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它包括六大要素和四项因素。2.阳光模式假如可以撇开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常用形式不99阳光模式阳光模式100阳光模式六大要素:(1)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电话、电视机、录音录像机、激光唱盘视盘、翻译机、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以及调制解调器和呼要设备等多媒体,或者主机具有上述功能。(2)信息交换设备:这是网络传播的枢纽,要求容量大、性能高、线路多,以便亿万只终端机之间以及与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之间任意联通和交流。(3)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阳光模式六大要素:101阳光模式(4)大众媒介:是指终端机与各种现代电缆电视相结合而发展的新型大众媒介,如电子报刊、电缆电视、“家庭影院”、视频信息等。(5)信息源:如新华社新闻信息系统、路透社经济信息系统、中国经济电讯系统等,也包括音像制品生产、制作中心和场所。(6)社会服务:如“三金”工程系统、电脑购物购票系统、社会咨询(股票行情、天气预报、健康与心理咨询)系统等。阳光模式(4)大众媒介:是指终端机与各种现代电缆电视相结合而102阳光模式四项因素:四项因素是指互动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所谓经验因素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在编码和解码时彼此经验范围的重叠程度;环境因素则是指传授双方所处的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制约;价值因素是指传授双方彼此的价值观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规范因素则是指传授双方在传播信息时所受的各种社会规范因素的影响。阳光模式四项因素:103阳光模式除此之外,连接成网络的干线传输通道也很重要。因为在网络传播中,干线传输通道实质上就是传送信息的媒介,媒介技术(干线传输通道)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能力,干线传输通道容量大、速度快,则意味着信息的传输速度更快,质量更高,从而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阳光模式并非已尽善尽美,随着认识的扩大和深入,它应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阳光模式除此之外,连接成网络的干线传输通道也很重要。因为在网1043.邵培仁的“整体互动模式”效果谋略技巧信息参与者大众媒介系统参与者信息谋略技巧效果信息交换设备传播者终端机效果谋略技巧信息效果谋略技巧信息人际媒介系统终端机受传者传播传播反馈反馈大众媒介外接外接信息源信息库社会服务反馈反馈受播受播经验因素环境因素规范因素价值因素3.邵培仁的“整体互动模式”效果谋略技巧信息参与者大众媒介系105邵培仁的“整体互动模式”模式包括了人类传播的三个主要的系统: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模式对传播要素分析从四个层面来揭示:a.核心要素,b.次级要素,c.边际因素,d.干扰要素。特点:a.整体性和全面性,b.辩证性和互动性,c.动态性和发展性,d.实用性和非秩序性。邵培仁的“整体互动模式”模式包括了人类传播的三个主要的系统:1064.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
(田中义久的传播模式)4.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
(田中义久的传播模式)107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根据“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田中义久在1970年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图式”。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了三种类型:(1)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能量交往”;(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根据“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的理论108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其中,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是建立在前两者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便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便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和环境的制约。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其中,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109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评价:田中义久的这个图式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课题,尽管它还不完备,但可以说它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评价:1105.麦奎尔的“媒介联图”5.麦奎尔的“媒介联图”111六.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必须记住,在运用模式时(即使是出于启发性的目的)存在着某些风险。”——【美】麦奎尔、【瑞典】温德尔尊重学者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理不等于分散,个人特点不等于混乱,学术争鸣也不等于各不相让。基本原则(1)审查批判的原则手段(2)服从事实的原则依据(3)有用有利的原则旨归六.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必须记住,在运用模式时(即使是出于112七.小结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首先介绍了线性模式的典范: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等。前者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后者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展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关键因素,并首次提出噪音的负功能。上述两模式的不足是忽略了反馈,未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七.小结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13小结其次,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介绍了3位学者开发的循环与互动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强调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和往复循环性;德弗勒环形互动模式克服了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的单向直线的特点,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较全面地展示了传播过程的互动性。丹斯的螺旋模式则展示了传播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和信息的动态过程。小结其次,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介绍了3位学者开发的循环与互动模114小结再者,系统论模式介绍了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两种代表性的社会系统模式。前者首次把社会传播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系统,并且对其属性和机制加以综合研究,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传播内在过程。后者则详细分析了影响、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然后,又介绍了其他几个方面的传播模式,对不同偏向的模式进行解读。最后介绍了两种网状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及阳光模式,则揭示了以电脑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传播过程特点。小结再者,系统论模式介绍了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115小结从以上传播模式可以看出:传播的要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和受众(传播者和受传者)、信息和通道、编码和译码、噪音、反馈、传播环境、经验、传播效果。传播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有了两大发展:从单向走向循环,而且从孤立走向社会。小结从以上传播模式可以看出:116小结从以上叙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可能存在单一的最终模式。传播学界研究中已概括出几十种模式,我们仅列举了其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几种,可以看出传播模式总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因此,不要肯定某种模式就是最完美、最理想的模式。模式只有在发展中寻求丰富和完美。(2)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a.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被发现和受到重视,由传者中心正在转向受众中心;小结从以上叙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7小结b.对模式的复杂性认识不断加深,马莱兹克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3)模式研究对改进传播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逐渐被认识。研究模式可以不断改进我们大众传播工作,更好地认识传播的规律和作用。今天,受众对信息来源有了日益增多的自由选择权,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的界线正日益模糊。因此,固定、单一的模式正日益为复杂多变的模式所代替。小结b.对模式的复杂性认识不断加深,马莱兹克模式就是最好的证118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新编传播学》,肖沛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传播是什么》,陈力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传播学导论》,董天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大众传播学导论》,陈龙,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参考书目119传播模式课件120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教授及其助手斯文·温德尔对传播模式的分类,对不同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1214.F·丹斯模式F•丹斯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为此,他提出一个螺旋模式,以纠正这个缺陷。我们知道,认识总是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地上升的。丹斯的意思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累积、扩大的,不然就意味着一切传播都是无效劳动。从宏观上看,正是这种累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上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4.F·丹斯模式F•丹斯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122(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单向传播模式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对大众媒介设施的认识免不了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卫星电视、订阅电视、图文电视等)和新技术(网络传播)未予足够重视,甚至“往往有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单向传播模式的一种超越、12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一级传播——大众传播;二级传播——人际传播。所以,两级传播论等于把人际影响同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主要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贡献:否定了当时影响很大的“魔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一级传播——大众传播;二级传播——人124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125阳光模式六大要素:(1)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电话、电视机、录音录像机、激光唱盘视盘、翻译机、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以及调制解调器和呼要设备等多媒体,或者主机具有上述功能。(2)信息交换设备:这是网络传播的枢纽,要求容量大、性能高、线路多,以便亿万只终端机之间以及与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之间任意联通和交流。(3)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阳光模式六大要素:126七.小结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首先介绍了线性模式的典范: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等。前者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后者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展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关键因素,并首次提出噪音的负功能。上述两模式的不足是忽略了反馈,未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七.小结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27小结再者,系统论模式介绍了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两种代表性的社会系统模式。前者首次把社会传播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系统,并且对其属性和机制加以综合研究,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传播内在过程。后者则详细分析了影响、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然后,又介绍了其他几个方面的传播模式,对不同偏向的模式进行解读。最后介绍了两种网状模式——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模式及阳光模式,则揭示了以电脑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传播过程特点。小结再者,系统论模式介绍了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128
传播模式
communicationmodels传播模式
communication129一.什么是模式?1.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2.所谓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传播模式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一.什么是模式?1.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130二.模式的功能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3)曾论述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模式的主要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简化功能预测功能二.模式的功能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1963131三.模式的分类1.按所用符号分类(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字模式2.按其作用分类(1)结构性模式(2)功能性模式(传播模式多为此类)三.模式的分类1.按所用符号分类(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132BDACE基本模式大众传播对文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大众媒介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3.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传播模式分类BDACE基本模式大众传播对文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大众媒介体系、133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7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ABX平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7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格134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康斯托克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格林伯格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直接与间接模式议题设置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沉默螺旋模式帝奇纳“信息沟”假说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1354.受众中心模式罗森格伦使用与满足模式温德尔使用与效果模式多诺休—蒂普顿信息寻求模式5.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怀特把关人模式吉伯—约翰逊信源—记者关系模式麦克内利新闻流动把关模式盖尔顿—鲁奇选择性守门模式巴斯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4.受众中心模式罗森格伦使用与满足模式温德尔使用与效果模式多1361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2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4.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前者更是对传播本质的整体把握。1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2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4.传播模137四.模式的优缺点(一)优点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模式方法建构的传播模式,实际上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传播是一个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信息流通过程。在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式中,可以体现出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四.模式的优缺点(一)优点138在传播学简短的历史中,传播学者构想和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从早期的传播模式建立直至网络传播模式出现以前的传播模式,虽数量不下百余种,但是都未摆脱线性传播的基本特征,即传播学的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在传播学简短的历史中,传播学者构想和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从139(二)缺点模式研究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任何“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存在的”。(二)缺点140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教授及其助手斯文·温德尔对传播模式的分类,对不同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五.模式分析以下,将根据英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14101PARTONE基本模式01PARTONE基本模式14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143线性传播认为传播过程是单向流动。主要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线性传播认为传播过程是单向流动。(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144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从以上叙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主要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认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时迄今为止一个较为完备的大众传播模式政府及管理机构、民间社团;所以,两级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屋里尖尖角课件
- 西京学院《影视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数据采集与预处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 西京学院《机器学习》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举一反三系列1.4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含答案))
- 爆米花课件背景
- Module 4单元备课(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三年级上册
- 西昌学院《土地评价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然气净化高级单选题复习试题有答案
- YY/T 0578-2005沙门、志贺菌属琼脂培养基
- NY/T 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 GB/T 7973-2003纸、纸板和纸浆漫反射因数的测定(漫射/垂直法)
- GB/T 5976-2006钢丝绳夹
- 坐标纸(网格型坐标纸-直接打印即可)
- GB/T 39633-2020协作机器人用一体式伺服电动机系统通用规范
- FZ/T 01002-2010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
- 药品储备评估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汇总课件
- 青春期女孩自尊自爱课件
- 2023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