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的体现 2009年8月,哈尔滨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的体现1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
几个重要原则依纲不依本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必修与选修兼顾初高中知识贯通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
几个重要原则依纲不依本2依纲不依本与旧教材下考试的区别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公平公正原则的要求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依纲不依本3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贯通、关联、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教学到考试的落实是对课标更大的推动体现新课标的理念4必修与选修兼顾保持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兼顾选修课的功能必修与选修兼顾5初高中知识贯通体现课标精神“拾遗补缺”初高中知识贯通6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提高对能力考查的力度关注对历史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提高对能力考查的力度7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时间线索,因果联系☆过程扫描,阶段分析☆性质评判,意义定位何谓历史素养8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注重的研究方法
☆从材料出发
☆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何谓历史素养9何谓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解读—复述—概括
☆归纳—比较—提炼
☆
分析,论证何谓历史素养 10何谓历史素养课标要求的两个梯度了解、理解、认识、探讨、汲取…大梯度一般了解、较深入了解、全面了解…小梯度历史素养的梯度不是培养史学大师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基本素质对应考纲(考试说明)中的不同能力要求何谓历史素养11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1、新情景的设置材料型选择题:“曲径通幽处”历史常识题:“功夫在诗外”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1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13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14讨论一:题干中的文、图、设问,是不是构成有机的新情境?起到什么作用?讨论二:元代进士提名碑从制式、文字都带有蒙古族文化特点(刻意突出):款式,刻两种文字,名字蒙汉分列等。——细节问题讨论三:细节问题说明什么?是继承还是融合?题目立意的高低。讨论一: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16讨论一:正确项的图是否典型?讨论二:剪辫是不是就一定是反清?简单化、僵硬、图式化讨论一:17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18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2、新材料的铺陈容量适量增加材料呈现多样性(避免细碎化)横向、纵向的历史联系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19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3、新的论证模式:探究式模式多解(是否应该完全回归教材?)分梯度赋分(SOLO评分法)根据材料判断(辨别)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2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问题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答案:
(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回归教材式的答案)问题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22讨论
“哪几次”与答案不完全相等,有一人主持下的多次改革。“没有突破”。这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完全适用,有些已经突破,如企业自主权,共和国经济和资源独立权等。 【科学性(学科功底)问题】
讨论23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24问题: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答案:特点: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苏。
讨论一:胡佛政府在危机期间是不是没有干预行动?讨论二:新政的社会政策措施是不是都很好?讨论三:国家干预的做法是不是一定就是挽救危机的唯一灵丹?问题: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25没办法回归教材的例子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没办法回归教材的例子26讨论一:中产阶级的概念问题。中世纪时没有,怎么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准确的说,是后人对历史不同时期特定人群的概括,不是一直就存在的概念。
讨论二:正确项是否合适?与现在的官方口径是否一致?讨论一:27【材料一】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群众中的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他在小说《西比尔》中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材料一】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28【材料二】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材料二】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29问题: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回答:迪斯雷利: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高"穷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思想出发,强调工人阶级应该以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求得自身解放;迪斯雷利。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当时英国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需要;英国并不具备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条件;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说明:本问题涉及按生产力发展标准还是按阶级斗争标准衡量社会进步的史学理论问题。)问题: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30讨论这里两个人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看待阶级问题的,不是在同一个立场上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解决办法。是不是也不能讲恩格斯的看法错了?恩格斯是预言英国工人运动会壮大发展,没有说一定要马上成功,手段是非和平式的。从史实上看,英国工人运动还是在发展的,也的确从分散的、个别的发展到了集中的、有组织的反抗。所以,站在恩格斯的立场上,他的观点也没错的。【历史素养问题】讨论31尽管在设问中加上了“更符合”这样的限定词,但仍然没有解决不同的观察立场可以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在答案最后,有个“说明”可是,第一,这个说明学生是看不到的,他们在答题时不可能全都意识到命题者的用意;第二,仅就这两段材料而言,只是对当时英国社会一个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并不涉及到对社会进步的价值评判,还是用什么观点认识社会现象的问题。对一个具体现象的认识,无论是生产力还是阶级斗争,在当时都是说得通的,而且也都只是他们两个人的各人看法。尽管在设问中加上了“更符合”这样的限定词,但仍然没有解决不同32可以修改为: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从他们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上,指出其出现不同认识的原因。能不能说他们两人中肯定有一个人的认识完全不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呢?为什么?可以修改为:33答案认识的不同:迪斯雷利:把社会分成穷人和富人两个民族;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高"穷人民族"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2分)恩格斯:划分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不能和平解决问题;阶级差别会日益尖锐,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原因:本杰明·迪斯雷利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需要社会稳定;恩格斯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倡导阶级斗争。②不能。因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处在发展上升期,阶级分化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得到缓和;英国经济在继续发展,工人的收入也在同步提高,资产阶级统治相对稳定。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也在加强,争取权利的斗争不断发展壮大。答案34上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①为纪念中国抗战爆发五周年而发行②见证了二战期间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③反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美国民众有深刻影响④表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关联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上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35讨论:对③的否定不是建立在史实上的,而是根据逻辑推断。学生是说不清孙对美国人民有没有影响、有多深刻的影响。这样考查的就不是学生的历史知识了。 【历史素养问题】
讨论:36【材料】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37问题:历史证明,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结合三大发明的运用予以说明。答案:火药使军事武器更新换代,人类生命受到了更大的威胁;火药和指南针为西方殖民者用于侵略扩张,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问题:答案:火药使军事武器更新换代,人类生命受到了更大的威胁38讨论此问立意不错,但这样问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是人类如何利用科技成果的问题,不是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从给出的答案看,似乎是科技成果本身就带有负面作用。再有,更复杂的是,人们在用火药改进武器的时候,也有为了维护自身或者民族、国家利益的用途;在军事交锋中,科技成果也得到了推广与提高,从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殖民扩张也是如此,也有两重性。【历史素养问题】讨论39所以,按照答案的要求来认识这样复杂的问题,本身就偏离了历史,肢解了历史。如果还要保留本问的立意,不如也改成开放式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举出两例说明这种不同影响的表现。所以,按照答案的要求来认识这样复杂的问题,本身就偏离了历史,40【材料】18世纪以来,科技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巨变。面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中国人先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和民主并重等主张,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18世纪以来,科技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巨变。面对41答案:从单纯的学习技术到全面系统学习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对科学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科学地位逐步提高;由单纯引进科技到追求科技进步和民主发展相结合。答案:42讨论:此问的问题有两个,1指向性不明确;2没问出历史味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科学和民主并重,至少可以说明四方面的问题:其一,对“技”“科学”本身的作用、应用的认识;其二,对国外发展科学技术的认识、感受。其三,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原因。其四,科技、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的关系。设问中的“说明”是让学生说明哪个? 【可以考虑使用Solo评分法】讨论:此问的问题有两个,1指向性不明确;2没问出历史味道。43从给出的答案看,勉强照顾到了前两个方面。但这又是抽象的概括多于历史实际了,没有多少历史味道了。作为历史试题,其实第三个问题更有意义。如果是历史好的学生,他围绕历史背景变化的思路作答,则很可能一分没有。但能按照这种思路作答这才是历史素养高的学生!
【学科和素养问题】从给出的答案看,勉强照顾到了前两个方面。但这又是抽象的概括多44Solo评分法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教授(JohnBiggs)提出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英文缩写为solo。主要用于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的状态,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Solo评分法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教授(JohnBig45比格斯教授认为,学习结构主包括两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把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比格斯教授认为,学习结构主包括两方面:461.无建构层次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应付任务,或他们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因此在他们的学习结果中未获得任何学习要点。2.单一因素建构层次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中涉及了构成问题之众多要点的中的一个。3.多因素建构层次指学习结果中涉及了构成问题的若干要点,但学生只是简单罗列这些要点,而这些要点似乎是相互独立、并无关联的。4.关系建构层次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中涉及构成问题的若干要点,并且能够把这些要点组织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这一层次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问题。5.抽象建构层次指在关系建构层次的基础上抽象化、概念化,产生一个新的课题。这一层次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并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达到。它是教学目标预料之外的。1.无建构层次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用一种不47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48Solo评分法实例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Solo评分法实例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49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50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51答案(分层次)(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其他答案。(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他答案。答案(分层次)52(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53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54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55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56历史·必修①的总体思路内容依据历史必修①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编写的。它规定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史·必修①的总体思路内容依据57总体要求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58基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基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要求59本册中心线索和基本概念人类自有国家以来政治文明(制度)的形成和演进政治文明: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静态上——全部进步的政治成果;动态上——政治进化的具体过程。本册中心线索和基本概念60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也有历史进程:从古到今,从专制到民主,从一国之内到世界范围核心:制度变迁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61制度和制度文明制度:在一定政治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规则、法律程序,以及保证政治运行的组织系统和体制。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载体和标志。制度文明:制度的进步性,比较而言,具有时代特征。表现:民主,以人为本,权力制衡,法治健全等,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制度和制度文明62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63历史·必修②的总体思路课标要求: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历史·必修②的总体思路课标要求: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64基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价值观要求:
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基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价值观要求:65本册基本线索和概念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经济的演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连串概念:农耕文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工业文明等众多的概念说明本册的内容需要理解的东西较多。明晰这些概念,是讲好、学好本册的“基本功”。本册基本线索和概念66历史·必修③的总体思路课标要求: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历史·必修③的总体思路67文化内涵文化,作为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是广义的文化,它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只包括精神文化,即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意识领域。本册的内容属于狭义文化的范围
文化内涵68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充分考虑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要注意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尽量呈现文化的连贯性、继承性注意文化的民族区域差异及交流融合,呈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注意各国文化的交融,呈现文化的国际视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充分考虑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69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的体现 2009年8月,哈尔滨新课标、能力素养培养及其在考试测量中的体现70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
几个重要原则依纲不依本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必修与选修兼顾初高中知识贯通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
几个重要原则依纲不依本71依纲不依本与旧教材下考试的区别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公平公正原则的要求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依纲不依本72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贯通、关联、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教学到考试的落实是对课标更大的推动体现新课标的理念73必修与选修兼顾保持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兼顾选修课的功能必修与选修兼顾74初高中知识贯通体现课标精神“拾遗补缺”初高中知识贯通75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提高对能力考查的力度关注对历史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对考试测量的要求提高对能力考查的力度76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时间线索,因果联系☆过程扫描,阶段分析☆性质评判,意义定位何谓历史素养77何谓历史素养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注重的研究方法
☆从材料出发
☆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何谓历史素养78何谓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解读—复述—概括
☆归纳—比较—提炼
☆
分析,论证何谓历史素养 79何谓历史素养课标要求的两个梯度了解、理解、认识、探讨、汲取…大梯度一般了解、较深入了解、全面了解…小梯度历史素养的梯度不是培养史学大师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基本素质对应考纲(考试说明)中的不同能力要求何谓历史素养80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1、新情景的设置材料型选择题:“曲径通幽处”历史常识题:“功夫在诗外”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81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82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83讨论一:题干中的文、图、设问,是不是构成有机的新情境?起到什么作用?讨论二:元代进士提名碑从制式、文字都带有蒙古族文化特点(刻意突出):款式,刻两种文字,名字蒙汉分列等。——细节问题讨论三:细节问题说明什么?是继承还是融合?题目立意的高低。讨论一:84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85讨论一:正确项的图是否典型?讨论二:剪辫是不是就一定是反清?简单化、僵硬、图式化讨论一:86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87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2、新材料的铺陈容量适量增加材料呈现多样性(避免细碎化)横向、纵向的历史联系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88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3、新的论证模式:探究式模式多解(是否应该完全回归教材?)分梯度赋分(SOLO评分法)根据材料判断(辨别)历史试题中的学科知识
与历史素养体现8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0问题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答案:
(2)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回归教材式的答案)问题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91讨论
“哪几次”与答案不完全相等,有一人主持下的多次改革。“没有突破”。这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完全适用,有些已经突破,如企业自主权,共和国经济和资源独立权等。 【科学性(学科功底)问题】
讨论92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断: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的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93问题: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答案:特点: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苏。
讨论一:胡佛政府在危机期间是不是没有干预行动?讨论二:新政的社会政策措施是不是都很好?讨论三:国家干预的做法是不是一定就是挽救危机的唯一灵丹?问题: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94没办法回归教材的例子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没办法回归教材的例子95讨论一:中产阶级的概念问题。中世纪时没有,怎么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准确的说,是后人对历史不同时期特定人群的概括,不是一直就存在的概念。
讨论二:正确项是否合适?与现在的官方口径是否一致?讨论一:96【材料一】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群众中的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他在小说《西比尔》中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材料一】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97【材料二】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材料二】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98问题: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回答:迪斯雷利: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高"穷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思想出发,强调工人阶级应该以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求得自身解放;迪斯雷利。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当时英国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需要;英国并不具备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条件;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说明:本问题涉及按生产力发展标准还是按阶级斗争标准衡量社会进步的史学理论问题。)问题: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99讨论这里两个人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看待阶级问题的,不是在同一个立场上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解决办法。是不是也不能讲恩格斯的看法错了?恩格斯是预言英国工人运动会壮大发展,没有说一定要马上成功,手段是非和平式的。从史实上看,英国工人运动还是在发展的,也的确从分散的、个别的发展到了集中的、有组织的反抗。所以,站在恩格斯的立场上,他的观点也没错的。【历史素养问题】讨论100尽管在设问中加上了“更符合”这样的限定词,但仍然没有解决不同的观察立场可以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在答案最后,有个“说明”可是,第一,这个说明学生是看不到的,他们在答题时不可能全都意识到命题者的用意;第二,仅就这两段材料而言,只是对当时英国社会一个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并不涉及到对社会进步的价值评判,还是用什么观点认识社会现象的问题。对一个具体现象的认识,无论是生产力还是阶级斗争,在当时都是说得通的,而且也都只是他们两个人的各人看法。尽管在设问中加上了“更符合”这样的限定词,但仍然没有解决不同101可以修改为: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从他们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上,指出其出现不同认识的原因。能不能说他们两人中肯定有一个人的认识完全不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呢?为什么?可以修改为:102答案认识的不同:迪斯雷利:把社会分成穷人和富人两个民族;从改良主义思想出发,主张通过政府改革,提高"穷人民族"的政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2分)恩格斯:划分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不能和平解决问题;阶级差别会日益尖锐,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原因:本杰明·迪斯雷利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需要社会稳定;恩格斯是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倡导阶级斗争。②不能。因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处在发展上升期,阶级分化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得到缓和;英国经济在继续发展,工人的收入也在同步提高,资产阶级统治相对稳定。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也在加强,争取权利的斗争不断发展壮大。答案103上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①为纪念中国抗战爆发五周年而发行②见证了二战期间中美之间的盟友关系③反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美国民众有深刻影响④表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关联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上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邮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104讨论:对③的否定不是建立在史实上的,而是根据逻辑推断。学生是说不清孙对美国人民有没有影响、有多深刻的影响。这样考查的就不是学生的历史知识了。 【历史素养问题】
讨论:105【材料】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106问题:历史证明,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结合三大发明的运用予以说明。答案:火药使军事武器更新换代,人类生命受到了更大的威胁;火药和指南针为西方殖民者用于侵略扩张,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问题:答案:火药使军事武器更新换代,人类生命受到了更大的威胁107讨论此问立意不错,但这样问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是人类如何利用科技成果的问题,不是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从给出的答案看,似乎是科技成果本身就带有负面作用。再有,更复杂的是,人们在用火药改进武器的时候,也有为了维护自身或者民族、国家利益的用途;在军事交锋中,科技成果也得到了推广与提高,从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殖民扩张也是如此,也有两重性。【历史素养问题】讨论108所以,按照答案的要求来认识这样复杂的问题,本身就偏离了历史,肢解了历史。如果还要保留本问的立意,不如也改成开放式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举出两例说明这种不同影响的表现。所以,按照答案的要求来认识这样复杂的问题,本身就偏离了历史,109【材料】18世纪以来,科技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巨变。面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中国人先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和民主并重等主张,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18世纪以来,科技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巨变。面对110答案:从单纯的学习技术到全面系统学习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对科学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科学地位逐步提高;由单纯引进科技到追求科技进步和民主发展相结合。答案:111讨论:此问的问题有两个,1指向性不明确;2没问出历史味道。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科学和民主并重,至少可以说明四方面的问题:其一,对“技”“科学”本身的作用、应用的认识;其二,对国外发展科学技术的认识、感受。其三,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原因。其四,科技、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的关系。设问中的“说明”是让学生说明哪个? 【可以考虑使用Solo评分法】讨论:此问的问题有两个,1指向性不明确;2没问出历史味道。112从给出的答案看,勉强照顾到了前两个方面。但这又是抽象的概括多于历史实际了,没有多少历史味道了。作为历史试题,其实第三个问题更有意义。如果是历史好的学生,他围绕历史背景变化的思路作答,则很可能一分没有。但能按照这种思路作答这才是历史素养高的学生!
【学科和素养问题】从给出的答案看,勉强照顾到了前两个方面。但这又是抽象的概括多113Solo评分法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教授(JohnBiggs)提出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英文缩写为solo。主要用于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的状态,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Solo评分法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教授(JohnBig114比格斯教授认为,学习结构主包括两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把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比格斯教授认为,学习结构主包括两方面:1151.无建构层次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应付任务,或他们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因此在他们的学习结果中未获得任何学习要点。2.单一因素建构层次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中涉及了构成问题之众多要点的中的一个。3.多因素建构层次指学习结果中涉及了构成问题的若干要点,但学生只是简单罗列这些要点,而这些要点似乎是相互独立、并无关联的。4.关系建构层次指学生的学习结果中涉及构成问题的若干要点,并且能够把这些要点组织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这一层次表明学生真正理解了问题。5.抽象建构层次指在关系建构层次的基础上抽象化、概念化,产生一个新的课题。这一层次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并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达到。它是教学目标预料之外的。1.无建构层次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内容,他们用一种不116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3介绍课件117Solo评分法实例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Solo评分法实例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118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119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120答案(分层次)(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其他答案。(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他答案。答案(分层次)121(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22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123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教育知识教案7篇
- 行政工作企业制度(简单版7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腈棉色纱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特种汽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烧烤鸡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印刷用聚酯薄膜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U型封头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2酒店工作个人参考心得体会参考范文5篇
- 幼儿园安全活动家长发言稿范文5篇
- 2024年端午节文化主题演讲稿标准版(7篇)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浅谈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髂动脉溃疡的健康宣教
-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 Access数据库课程标准
- 幼儿园中班语言:《两只蚊子吹牛皮》 课件
- 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运行检测记录表
- 头痛的国际分类(第三版)中文
- 音乐ppt课件《小小的船》
- 幼儿园教学课件语言教育《雪地里的小画家》
- 结构化面试经典1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