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答案_第1页
《传播学概论》答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课程代码00642)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D)A.认识连贯论B.认知不和谐论C.实用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TOC\o"1-5"\h\z2、“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D)A维持在上限B扩大C.维持在下限D.缩小3、麦奎尔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时增加了一种功能,即(C)A.娱乐功能B.信息功能C.动员功能D.整合功能4、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A)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A)A)A.控制革命的观点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6、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D)A.记者B.教师C.编辑D.A、B、C都是7、传播活动是一种(D)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8、“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C)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9、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C)A.地区B.门户C.门区D.枢纽10、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是(A)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个人情绪论D•社会关系论11、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B)A.新闻性信息B.娱乐性信息C.消息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12、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B)A.等距法B.抽签法C.分层法D.定额法13、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C)A.社会动员B.A.社会动员B.社会规范环境监测D.社会协调14、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有若干“关卡”,其中“第一关”是(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15、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C)A.如何传播B.传播方法C.为何传播D.传播什么16、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CA.有难度的B.A.有难度的B.敏感性的C.容易回答的D.反映主要情况的17、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C)A.实地调查法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18、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C)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19、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A.德福勒模式A.德福勒模式B.申农一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TOC\o"1-5"\h\z20、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D)A.霍夫兰学说B.功能主义C.信息论D.法兰克福学派21、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A)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2、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A)A.面访记录法B.心理实验法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23、“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因素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D)A.劣势意见的沉默B.社会公众对事务的“理性讨论”C.优势意见的疾呼D.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24、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C)A.李普曼B.卢因C.盖洛普D.拉斯韦尔25、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A)A.社会化B.信息化C.系统化D.知识化26、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D)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内容的说服力27、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C)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TOC\o"1-5"\h\z28、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C)A.增插静态图像B.注意扩版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D.模仿报纸的做法29、纠正怀特把关研究中“单一化”缺陷的是(C)A.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B.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C.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D•布里德的“潜网”模式30、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B)A.社会政治结构B.社会经济结构C.社会教育结构D.社会文化结构31、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D)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处32、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C)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33、“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A)A.霍尔B.萨尔瓦焦C.贝尔D.罗杰斯34、“你认为本市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是否及时?”这种提问违反了问卷设计的(C)A.合理性原则B.艺术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准确性原则35、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B)A.社会分类论B.个人差异论C.社会分化论D.社会关系论36、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D)A•自我传播学B•人际传播学C•组织传播学D•大众传播学37、如果要想使接受者在潜移默化中完全赞同传播者的主张,最好使用(B)A.直接性谋略B.积累性谋略C.连续性谋略D.集束式谋略3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A)A.经济效益B.艺术价值C.思想价值D.社会效益39、下列四个概念按其外延逐步扩大的排列应该是(B)A.信息、数据、知识、讯息B.数据、信息、知识、讯息C.数据、知识、信息、讯息D.数据、讯息、信息、知识40、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B)A.满足信息需求B.追求娱乐与消遣C.获取知识D.交往的需要41、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C41、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D.娱乐功能失调42、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TOC\o"1-5"\h\z这个环节是(A)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43、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C)A.《米老鼠与唐老鸭》B.《猫和老鼠》C.《芝麻街》D.《汤姆历险记》44、麦克鲁汉把媒介分成热媒介和冷媒介两大类,下面四种传播媒介中属冷媒介的是(B)A.照片B.电影C.印刷品D.电视45、互联网是(D)A•单一型媒介B•复合型媒介C•第三媒介D•传统媒介46、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将其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说明人类的古老和传播的年轻,这种“传播学时钟”的巧妙比喻,其提出者是(D)A.卡尔•塞根B.菲尔浦•列伯曼C.罗伯特•芬D.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47、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D)A.耶鲁学派B.哥伦比亚学派C.传统学派D.批判学派48、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B)A.卢卡奇B.葛兰西C.哈贝马斯D.马尔库塞49、“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A)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50、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B)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51、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B)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5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C)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53、传播的定义为(B)A.就是精神内容的传播B.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社会互动

C.就是传受两者分享信息D.就是传受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行为TOC\o"1-5"\h\z54、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C)A.流行文化B.通俗文化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55、传播学批判学派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特有的(B)A.信息传递功能B.议题设置功能C.精神麻醉功能D.培养分析功能56、《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B)A.1950年B.1956年C.1960年D.1966年57、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手法作了系统研究并写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5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59、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也叫(B)A.佩恩调查B.伊里调查C.伊利诺调查D.俄亥俄调查60、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B)A.确定指标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C.测定指标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BC)A.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C.亲身实践了实地调查法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总结E.将他人的成果系统化2、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每个传播单位都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ABDE)A.编码B.译码C.控制D.发信E.受信3、下述选项中属于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基本单元的是(ABCDE)A.主题B.段落C.特质D.篇目E.关键词4、麦奎尔认为传播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BCDE)A.传递文化的功能B.娱乐功能C.发展个性的功能D.信息功能E.与社会整合的功能5、在各类大众传媒的竞争中,报纸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CDE)A.加强时效性B.向专业化方向发展C.增加分析性报道D.注意新闻的“可读性”在信息容量优势上做文章D.注意新闻的“可读性”在信息容量优势上做文章6、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向,即(6、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向,即(ABCA.意识形态B.政治经济C.文化理解D.研究方法E.社会道德TOC\o"1-5"\h\z7、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若干功能,它们是(BDE)A.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B.授予地位与社会整合成一体化D.麻醉精神E.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8、按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可分为(ABCDE)A.精神信息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D.商业信息E.说服性信息9、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课题和领域是(ADE)A.传播流程研究B.潜移默化的效果研究C.信息社会阶层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E.“使用与满足”研究10、传播效果研究提出的一些理论大多与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关,例如(ABCDE)A.“沉默的螺旋”理论涉及舆论的形成“培养”理论涉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看法“知识沟”理论涉及信息社会的阶层分“两级传播”理论涉及社会效果的制约因素“议程设置”理论涉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TOC\o"1-5"\h\z11、在大众传播中,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BC)A.及时的B.有限的C.滞后的D.大量的E.真实的1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BCD)A.缺乏亲切感B.传播距离有限C.不利于信息的保存D.传播范围有限E.表达不自然13、巴斯的把关模式中,“双重行动”是指(AE)A.新闻加工B.新闻编辑C.新闻策划D.新闻报道E.新闻采集14、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有(BD)A.等距随机抽样B.判断抽样C.整群抽样D.雪球抽样E.多阶段抽样15、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ABC)A.故事讲解员B.熔炉C.文化武器D.镜子E.看不见的手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1、知识:知识又是以高度概括的形式或代码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运行状态与规律的认识2、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3、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5、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6、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7、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不进行任何分组划类、排序等先行工作,直接抽取样本8、信息:是指能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信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9、文化传递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加社会的凝聚力。10、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11、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12、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13、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14、共识:这是“培养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是由社会传播提供的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社会的各种事物、个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是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的共同的基准,是社会生活实现协调的基础。15、传播现象:传播现象是一种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历史同步,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第四大题:简答题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传播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享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这是指信息只有从传播者传递到接受者那里,传播行为才算初步完成(还有接受者作出反馈的回传)2、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答:第一次比较科学、详细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把模式中提岀的五个环节规定为传播硏究的五个领域。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环境在模拟现实时所做的简单化处理。(2)对研究变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能明确有序地控制和选择自变量,从而准确地特定自变量的加入及其强度对因变量的影响。(3)对被测对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对参加实验的被测对象的人数、类型、构成进行合目的的选择、确定,使实验结果更有效。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答:由巴斯提出。认为信息流通过程中把关环节虽多,但是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又可分成两个阶段,即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一是新闻采集,其二是新闻加工。该模式对以往把关研究中的麦克內利模式作了修正,宣告了“镜子理论"的终结。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答:大众传播的反馈之所以几乎总是延迟的,是由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受众难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把自己的反应传递给传播者,所以他们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事后的行为,传播者对受众意见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受众意见对传播行为的调整也是迟缓的。6、问卷调查的答案设计有哪些形式?答:共六种。(1)二选一;(2)多项选择;(3)排序式;(4)等级式;(5)炬阵式;(6)量表示。7、简述传播个人功能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答:这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而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也就是说,这种谈话是为了满足自己。8、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传播研究的意义何在?答:报刊的四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有史以来形成的四种大众传播的控制概念以及与之适应的四种控制模式。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从传播实践看,社会范围的传播控制机制主要也不外乎这四种。9、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答:信息流量失控包括两个方面:信息匾乏和信息超量。下面分别述之。信息匾乏的危害如下:(1)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新闻资源。(2)导致科学技术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3)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4)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信息超量的危害如下:(1)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置之,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和冷漠感。(2)超量信息也可以看做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这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3)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10、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答:首先这这种理论对于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里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真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但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孙每亲节特惠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作用。11、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答:两个方面:(1)传播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为各种企业服务的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从而创造出丰厚的利润。12、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答:{1}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3}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13、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答: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