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2020-2022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章第二节
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竹笋(sǔn)臆造(yì)吝啬(sè)
B.违反(fàn)漆黑(qī)钦差(qīn)
C.谬种(niù)是否(fǒu)预期(yù)
D.暂时(zàn)剥削(xiāo)担负(f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肤浅模索零碎发号施令
B.逻揖兴趣墙壁等闲视之
C.详细实验规律脆而不艰
D.辩证现象究竟粗枝大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满车的猪崽儿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②③⑤④①⑥ D.③④②⑥⑤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6.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7.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8.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9.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微写作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数不清的伟人涌现他们建立起了五彩的文化大厦,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可是,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被我们称为“思想家”。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由自已的思想支配,所以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世界并非有非黑即白的绝对界限,思想也是这样,没有非此即彼的是非分界。你怎样看待是与非,对与错呢?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观点,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A项,正确。
B项,“违反(fàn)”中的“反(fàn)”读音错误,应该读为“反(fǎn)”。
C项,“谬种(niù)”中的“谬(niù)”读音错误,应该读为“谬(miù)”。
D项,“剥削(xiāo)”中的“削(xiāo)”读音错误,应该读为“削(xuē)”。
故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A项,模索——摸索;B项,逻揖——逻辑;C项,脆而不艰——脆而不坚。故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使用正确。
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这里用错对象。
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本句望文生义,理解成“落日下的江河”,错。
D项,“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这里指叫声,应用“嗷嗷乱叫”。故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核心词是“知行合一”。首先要提出“知行合一”的起源,即③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是对③的补充说明,故④在③后。②是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④中分别解释“知”、“行的概念联系紧密,故②在④后。⑥强调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紧承②中“在王守仁看来”,故②⑥排在一起。⑤中“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是对“知行合一”概念的补充说明,①是对“知“行”统一必要性的认可,⑤和①将“知行合一”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层面进行论述,且①是全段的总结,“知”“行”结合方为“善”,故⑤在①前。因此,最恰当的排序顺序是③④②⑥⑤①。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
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D项,“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8.【答案】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
【解析】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然后看论证的语言,如“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等,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理透彻明白。
9.【答案】①材料―,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
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材料一是对毛泽东的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再认识,这可从文段的出处以及具体内容的引用上看出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关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警察学院《综合英语视听》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我国高收益债市场研究
- 2025年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三和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城乡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邓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盘州市煤炭开发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鲁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技术在零售业的未来发展:消费者视角的混合方法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机关食堂炊事员食品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聘用合同3篇
- 2025年四川长宁县城投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06月上海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社会招考(622)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TSG 51-2023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含2024年第1号修改单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2024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安徽省森林抚育技术导则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 第1课时(1a-2e)教案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泌尿科主任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