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目录TOC\o"1-3"\h\z第一章综合说明 11.1工程概况 11.2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11.2.1主要文件 11.2.2主要设计规范 11.3自然条件 11.4工程地质 21.5海岸演变 21.6工程任务和规模 21.7工程总体布置与主要建筑物 21.8施工组织设计 21.9工程管理 21.10环境评价 31.11投资估算 31.12经济评价 31.13结论与建议 31.14工程特性表 3第二章自然条件 42.1气象 42.1.1气温 42.1.2降水 42.1.3风 42.1.4湿度 42.1.5雾与日照 42.2水文 42.2.1潮流 42.2.2波浪 42.2.3泥沙运动 52.2.4潮位特性 52.3海岸演变 62.3.1海岸历史演变 62.3.2海岸近期演变 62.4xx区段边滩围填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论 7第三章工程地质 83.1勘察目的、内容 83.2勘察技术依据 83.3勘察手段及方法 83.4野外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 93.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03.5.1区域地质概况、场地地震活动时间分布及活动性分析 103.5.2勘区地形地貌 103.5.3场地地基土层 103.6水文地质条件 113.6.1海洋水文 113.6.2地下水类型 113.6.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13.6.4土层的渗透性评价 113.6.5地下水水质及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113.6.6海水及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123.7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23.8地震效应评价 123.8.1抗震设防烈度及加速度值 123.8.2建筑场地类别 123.8.3建筑场地地基土液化判别 133.8.4适宜性与稳定性评价 133.8.5抗滑稳定及抗冲刷稳定性评价 133.8.6渗流稳定及变形稳定性评价 133.9基础类型 133.10天然建筑材料勘查 133.10.1土料 133.10.2石料 143.10.3其它材料 143.11结论与建议 14第四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15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54.1.1相关规划成果及审查结论 154.1.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 174.1.3滩涂围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4.1.4海堤达标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4.2工程任务和规模 204.2.1工程任务 204.2.2工程规模 20第五章工程总体布置与主要建筑物 215.1设计依据 215.1.1规范和技术标准 215.1.2政府文件 215.1.3设计基础资料 215.2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 215.2.1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 215.2.2设计波要素 225.2.3抗震标准 225.2.4安全系数 225.3平面总体布置 225.3.1布置原则 225.3.2围堤布置 225.3.3龙口布置 235.4海堤结构设计 235.4.1堤顶高程 235.4.2堤身结构设计 235.4.3堤身结构 255.4.4海堤安全性计算 255.5围堤沉降观测 275.6工程抗震设计 27第六章水土保持方案 286.1设计依据 286.2水土流失现状 286.3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286.4水土流失防护措施 28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297.1施工条件 297.1.1工程条件 297.1.2自然条件 297.2龙口设计 297.2.1设计标准 297.2.2龙口(堵口)布置原则 297.2.3龙口(堵口)尺寸选择 307.2.4龙口及堵口保护 307.2.5堵口封堵程序 307.3防台渡汛措施 317.4围堤工程施工 317.4.1施工顺序 317.4.2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 317.5施工总布置 327.6施工总进度 337.6.1施工总进度安排原则 337.6.2施工进度安排 337.6.3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337.7施工船只安全措施 33第八章工程管理 348.1管理机构 348.2管理范围及保护范围 348.3添置仪器设备及交通通讯设备 34第九章工程投资估算 359.1编制依据 359.1.1基本资料 359.1.2定额依据: 359.1.3主要材料、设备及工资单价 359.2概算总价 359.2.1方案一 359.2.2方案二 35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 3610.1环境现状 3610.2评价依据和标准 3610.3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分析 3610.3.1施工期环境影响 3610.3.2运行期环境影响 3710.3.2.2防洪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710.4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3710.4.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 3710.4.2加强施工期环境监测 3810.4.3加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3810.5环保投资估算 3810.6结论 38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3911.1国民经济分析 3911.1.1影子价格计算 3911.1.2效益计算 3911.1.3费用计算 3911.1.4国民经济评价 3911.1.5敏感性分析 4011.2结论 40第十二章工程招标 4112.1招标基本情况 4112.1.1招标范围 4112.1.2招标组织形式 4112.1.3招标方式 4112.2招标初步方案 4112.2.1资质要求 4112.2.2发包数量 4112.2.3招标计划和程序 41附件一:招标基本情况表 42第一章综合说明1.1工程概况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土地紧缺及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xx滩涂开发“十一五”规划》,xx市xx围堤工程作为主要围垦项目已经列入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本次围垦将增加土地后备资源约1.3万亩,可有效缓解xx市人多地少的矛盾,对保持xx及整个xx的土地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围堤位于xx市xx闸西侧,拟建海堤起点与xx市搭界,终点接xx闸下游海堤。受xx市水利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此次《xx市xx围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1.2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1.2.1主要文件⑴《关于我省沿海挡潮建筑物达标建设设计标准的通知》,xx水利厅,苏水管[1998]83号;⑵《xx江海堤防达标建设修订设计标准的通知》苏水管(1997)80号⑶《xx江海堤防达标建管理有关规定汇编》(xx江海堤防达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1998.5)⑷《东灶中心渔港可行性报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5.06⑸《xxxx市东灶中心渔港波浪、潮流数学模型及泥沙分析研究》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5.06⑹《xx市东灶中心渔港外围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2006.09⑺xx市东灶中心渔港外侧水下地形图⑻xx市东灶中心渔港外围道路工程岩土勘察报告⑼《xx海洋区划》⑽《xx沿海滩涂围垦规划(2005-2015)年》⑾本工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1.2.2主要设计规范⑴《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⑵《防洪标准》(GB50201-94)⑶《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⑷《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⑸《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⑹《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⑺《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8-98)⑻《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⑼《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⑾《水运工程土工织物应用技术规程》(JTJ/T239-98)⑿《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⒀《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⒁《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程》(SL60-94)⒂《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9-97)1.3自然条件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时空分配不均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2mm。多年平均气温15.9℃,最高月平均气温是7月的27.5℃,最低月平均气温是1月的2.1℃。本区受季风影响较大,夏季盛行偏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历年平均风速3.4m/s,年最大风速26.3m/s,瞬时最大风速30.4m/s。1.4工程地质勘察深度范围内层1至层4土层水平向有一定起伏,层5土层相对稳定,土层均匀性一般,层0为陆域素填土,可用于原海堤附近区域临时道路的填筑。层1厚度不一,泥面标高较低处的夹槽内厚度较大,最厚处约在6.00m左右,工程性质各向异性,为滩地上新近沉积,强度极低,原状土十字板剪切试验强度Cu为5.58~20.77kPa,平均强度Cu为15.66kPa,地基土允许承载力值[R]=50kPa,分布不一致,欠固结,易滑动,具高压缩性、极低强度的特点,为本工程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该土层不经加固处理不能作拟建道堤基础持力层。层2主要分布表层淤泥质土下,厚度一般~较大,地基土允许承载力值[R]=90kPa,该层可作拟建道堤基础持力层。层2-T主要分布于堤防沿线局部表层2层土中,厚度不大,中等密实度,强度一般,地基土允许承载力值[R]=130kPa,该层可作拟建道堤基础持力层。层3厚度不一,分布不一致,S12以西均有分布,厚度2.80m~7.20m,中心港口两侧1km向外缺失,港口两侧1km向内分布,厚度2.00m~8.40m,强度较高,地基土允许承载力[R]=160kPa,该层为拟建堤防地基持力层较好下卧层。层4厚度不一,分布不一致,S14、S15、S16缺失,其余孔均有分布,厚度2.40m~8.30m,强度一般,地基土允许承载力[R]=110kPa,该层为拟建堤防地基持力层的一般下卧层。层5埋藏较深,强度较高,地基土允许承载力[R]=150kPa,各孔均有分布,为拟筑堤防地基持力层的良好下卧层。1.5海岸演变本段海岸为堆积性粉砂淤泥质海岸,潮间带5~15km,各段淤涨幅度不等。岸滩特点是滩面比降平缓外伸,无明显陡降或冲蚀陡坎,年淤进速度约为20~30m/y。1.6工程任务和规模根据《xx海洋区划》十七条【工程用海区】(二)围海造地区:随着沿海滩涂淤涨进程,沿海港区和临海工业的建设及xx土地动态平衡的需要。规划围海造地的海域有10个,其中包括团结闸至xx之间滩涂,本次计划围垦约1.3万亩。1.7工程总体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从西端xx堤起,向东延伸至xx港道边缘,再向南延伸与原海堤相接。根据围区面积、筑堤方法、合龙工艺、水流条件、施工流程和工期安排,港道西侧围区设横隔堤将围垦区分为3个小围区,对应每个小围区北外围堤防上分别留一个龙口,龙口宽100m。1.8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布置方案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将本工程施工场地划分为三个吹填区域,所有的临时用地均布置于业主提供的征地范围内。根据工程布置、各单项建筑物工程量、总体工程要求及施工进度安排原则,本工程计划总工期1年,施工工期安排如下:第一年11月开工,第二年3月底龙口合拢,合拢后加高、护坡、堤顶结构等尾工在第二年8月底前完成。1.9工程管理本工程建成后为xx临港工业开发区用地,但堤防属于防洪设施,其运行、管理、维护、检测都需要xx市水利部门对圈围堤防进行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在汛期期间服从xx防汛部门的统一调度指令,并设专门的堤防管理所,负责现场管理、检查监测,做好防洪的各项准备工作和防洪抢险工作,保证工程安全度汛。1.10环境评价本工程建成后将形成规划总面积约1.3万亩临港工业用地,为港区提供便利的工业用地,给中外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商机,以促进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程运行期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建设期会对近岸水域水质和滩涂生物资源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这些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减免措施,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1.11投资估算推荐方案总投资10057.16万元,其中黄砂垫层78037m3,碎石垫层14127m3,干砌石23925m3,灌砌石34794m3,现浇砼15430m3,预制砼546m3。需要人工341373.34工日,水泥10701.46t,黄砂142758.831t,碎石77852.068t,块石178459.13t。1.12经济评价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9.0%,高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43大于1.0,经济净现值为4223.78万元大于0,因此经济上是合理的。1.13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xx市xx围堤工程无论是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是在环境效益上都是可行的。1.14工程特性表表1-1:工程特性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一设计标准1堤防工程级别2级2临时建筑物级别4级隔堤、龙口3抗震设计烈度6度4防洪标准50年一遇二特征水位1设计高潮位(2%)m4.93三结构主要特征值1主海堤m3821.76港支堤m2084.49隔堤m29452防浪墙顶高程m8.443堤防宽度主堤m8隔堤m6四匡围面积万亩1.3推荐方案五工程总投资万元10057.16推荐方案第二章自然条件2.1气象2.1.1气温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5.9℃,最高月平均气温是7月的27.5℃,最低月平均气温是1月的2.1℃;极端最高气温39℃(1960年8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10.9℃(1977年1月31日)。2.1.2降水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调节及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时空分配不均的特点。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2mm,最大年降水量1500.7mm(1975年),最小年降水量654.6mm(1978年)。因梅雨和台风的影响,全年约64.3%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份。6~7月间梅雨和6~9月间的台风雨常造成本地区的严重涝灾。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4.9天。月降雨日数最多是5月份,平均12.8天,最少在12月份,平均7.4天。2.1.3风本区受季风影响较大,夏季盛行偏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历年平均风速3.4m/s,年最大风速26.3m/s(NE,1960年7月7日),瞬时最大风速30.4m/s(SW,1975年7月14日)。常风向SE、ESE频率都占8%,次风向NNE、NE、ENE、E、NW、NNW频率都为7%。2.1.4湿度年平均水汽压16.3百帕,极端最大水汽压43.5百帕(1966年8月6日),极端最小水汽压0.8百帕(1973年12月25日)。年平均相对湿度80%,极端最小相对湿度8%(1967年12月21日),月际变化呈夏半年高于冬半年,最小月12月为75%,最大月为7月、8月同为85%。2.1.5雾与日照多年平均雾日天数为30.9天,年最多雾日数60天,最少雾日数5天,大雾平均为5.7天,年平均日照数为2166.3小时,日照百分率49%。2.2水文2.2.1潮流为摸清xx外航道的潮流特点,2005年6月xx市人民政府委托xx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进行5个测点的水文测验,各测点涨、落潮最大值见表2-1。表2-1xx外航道各测点最大流速表(单位:m/s)测点流速落潮最大涨潮最大10.120.1420.250.1330.690.3440.840.850.980.8从中可以看出,外航道中各测点越靠近xx闸其涨潮流速越小,最小测点流速是位于闸外190m处的1#测点,其涨落潮流速均小于0.14m/s,而处于xx水道-4~-5m处的4、5测点,其最大落、涨潮流速在0.8~1.00m/s之间,远大于闸口处的流速。落潮最大流速略大于涨潮最大流速。2.2.2波浪该区域波浪总体来说较小,常浪向在NW-SE之间,强浪向在NNW-NE之间,年平均浪高为0.53m,年最大浪高为3.8m,发生时间在1982年8月,其频率相当于50年一遇。波浪基本情况见表2-2。。表2-2 xx海洋站1968-1988年波浪统计表项波目向观测次数观测总数频率(%)平均波(m)最大波(m)最大波高周期(s)最大波高出现日期N1688297525.70.593.35.381.9.27NNE14014.70.563.04.483.9.27EN16405.50.533.85.282.6.3ENE12374.20.522.53.14.877.9.11E10363.60.462.03.470.5.29ESE12884.30.441.83.579.3.31SE10373.50.472.54.079.9.11SSE6842.30.462.13.077.7.23S3351.10.391.72.873.4.30SSW2030.70.361.22.970.7.21SW1480.50.371.72.769.8.1270.7.21WSW1370.50.391.24.182.8.13W4151.44.81.84.068.1.1471.3.2WNW7432.50.582.53.189.10.25NW15565.20.622.74.273.12.21NNW14404.80.583.54.589.9.2C1476749.60.53xx岸滩波浪更小,据1982年xx水文站近岸100m波浪现状观测资料分析,波高大于0.4m的仅占全年12%,1m以上波高全年只出现过两次。2.2.3泥沙运动xx海水域含沙量变化特点是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含沙量。大、中、小各潮汛所测的平均含沙量为0.26kg/m3。冬季的平均含沙量大于夏季。而小潮汛的平均含沙量仅是大潮汛时平均含沙量的2/3-1/2左右。从断面输沙量计算表明,深泓内泥沙向西输送,浅滩水域泥沙向东输送。从季节变化看,夏季泥沙自外海带到xx海,冬季泥沙自xx海带向外海。但从全年总的沙量平衡计算,每年大约有773万吨泥沙进入xx海,这部分泥沙主要淤积在xx浅滩西部。2.2.4潮位特性xx北闸外海区域是xx海域组成部分,近岸滩地宽3~5公里,主航道称xx,大部分水深在9米以上,最大深度20米。所发生的海潮属正规半日潮,涨潮落潮历时比1:1。沿海最高潮位主要受天文大潮和风暴潮影响(包括台风和冬季风暴)。如xx闸历史最高潮位5.01m,发生于1981年9月1日;xx站(即xx站)历史最高潮位4.88m,发生于1979年1月30日;xx站于1989年10月16日受北方冷高压与渤海低压槽产生的大幅度气压梯度差影响,风暴潮与天文潮相遇,产生高潮位4.79m。因此,在冬季施工时,一定要注意防范风暴潮的影响。根据xx海洋站1969~2001年的统计资料,其特征潮位值如下:历史最高潮位4.316m(1989.10.1)历史最低潮位-3.734m(1989.4.5)平均高潮位1.936m平均低潮位-1.794m最大潮差7.31m最小潮差0.32m平均潮差3.53m涨潮平均历时6小时19分落潮平均历时6小时6分100年一遇高潮位5.10m50年一遇高潮位4.93m2.3海岸演变2.3.1海岸历史演变据史书记载,xx兴建海堤始于南北朝,最早出现的海州地区(今xx)。到了隋朝,海堤兴筑主要还是局限在现在的东海、灌云的临海地段,堤的标准较低,主要是保护临海的城镇不受海潮的侵袭。唐大历年间(776~779年),淮南节度使李承在盐城地区组织民工修筑捍堤堰。该堤北起阜宁沟墩,南抵海陵(今xx县北对庄镇附近),为土堤,长70多km。李堤的堤基选线在沿岸较高的沙堤—东冈上,堤基北比东周围高,御潮能力强。从李承兴建到范仲淹改建的200多年中,该堤变动较小,为古代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屏障。北宁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出任西溪盐官时,目睹因海堰久废不治而海潮泛滥、淹没田庐、毁坏田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提出兴修捍海堰。得准后,范于1024年起召集通、泰、楚、海四州兵夫4万多人修筑。北堤大致沿李堤位置修建,北起阜宁以北的丰赐墩,向南延伸到xx县的余西,长达150多km,于宁天圣五年(1027年)竣工。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工程质量上,xx在当时堪称一流,其堤底宽3丈,高1.5丈,垒石坡护,成为沿串场河各盐场的挡潮屏障,受海潮侵蚀的盐碱地后来都变成良田,盐城、兴化、海陵等地人民得以定居,农事课盐两受益。其后,xx又屡加修缮。据载,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xx知县沈起召人筑堤35km,西接xx,东至xx,后人称这段海堤为沈公堤。到元初,兴化县令詹士龙请准发9郡民夫,兴工16个月,自xx至庙湾(即阜宁)筑堤,其功绩可与范仲淹相比。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平江伯陈渲召淮扬40万民夫续修。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巡抚都御史杨一魁委盐城县令曹大成全面修治,并沿堤筑墩43座,建闸洞11座。明万历四十三年巡盐御史谢正蒙修筑xx,南至xx场,北迄庙湾场,总长400余km。此时xx古海堤线基本定型。这条海堤一般统称为xx,是xx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堤工程,也是xx海岸线位置的人工标志。在xx辖区范围内的xx南段的栟茶至xx一线的岸外滩增长缓慢。至清代中叶,角斜、栟茶一线距海仅5km左右,加之受东北风强烈影响下的海浪、潮水冲击,海堤损坏最重,因而是历史上重点修复地区。xx的北段,由于黄河夺淮入海的数百年,带来大量泥沙入海,海岸向东延伸很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兴建北起xx海岸、南至xx海岸、纵贯全省的海岸防护工程,通常称xx堤。这是自xx建之后,在xx以东建设的抗御海潮的大工程。2.3.2海岸近期演变xx海岸位居xx海岸的南部,紧临长xx,xx海岸线自北向南按侵蚀的淤积况分为三段:新港闸~xx岸段、xx~xx岸段、xx~xx岸段。新港闸~xx岸段为堆积性粉砂淤泥质海岸(工程区域位于该岸段的南端),岸线长123.7km,潮间带5~15km,各段淤涨幅度不等。1954~1980年间新港部附近平均高潮位外移1600m,淤涨率为61m/y;环港断面1980~1984年间平均淤涨率为65m/y;xx至北坎尖岸滩特点是滩面比降平缓外伸,无明显陡降或冲蚀陡坎,年淤进速度约为20~30m/y。xx~xx岸段为严重侵蚀岸段。岸线长30km,潮间带宽3km,坡度2.68‰。按地形资料对比,1916~1969年的53年中,高滩平均后退1000m,年平均20m。1955~1969年全线冲刷后退,蚀退幅度140~150m。1969年后xx、茅家港等岸段由于加固海堤阻止了后退,其余地段继续侵蚀冲刷,至1980年又蚀退了250~300m,整个岸段以xx两侧侵蚀最为严重,1955~1980年蚀退最宽处达600m,平均每年24m。海滩下蚀严重,目前堤内高于堤外3m。大规模的侵蚀坍塌,使得沿岸大片农田遭到破坏,村庄被迫内迁。xx~xx为基本稳定岸段。潮间带宽3.5~5.5km,坡度1.1~1.2‰。1960年前冲刷侵蚀较强,岸线局部后退。70年代,开始种植大米草,固沙保滩,堤外滩面迅速淤涨,每年淤高约10cm。据兴垦农场断面实测资料,在1980年10月至1983年4月间,平均高潮位线每年外移约50m。总体上,该段岸线基本稳定略有淤涨。2.4xx区段边滩围填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论⑴濒临xx尾部深槽的xx港区xx区段,具有与xx中段和口门段相似的通海水深条件,该岸段出海航道自然水深满足3.5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航的要求,蛎岈山前缘深水岸线长度和港池宽度具有建设10个3.5万吨级泊位的能力。该岸段潮滩宽阔,滩面高程较高,冲淤变化较弱,通过边滩局部围填,可缩短海港码头栈桥长度,充分利用浅滩土地资源,并为东灶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提供基础条件。⑵大唐xx电厂厂址围填工程实践表明,适度围填-1.0m以上的xx南侧边滩,不会影响水道深槽区的水流结构和自然冲淤动态,以边滩围填工程起步,开发利用xx水道深水资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该围填工程实例也说明现有的研究手段已具备把握和预测自然和人为作用影响下xx水道动态变化的能力。⑶定床模型流场验证和动床模型泥沙冲淤验证表明,本项研究所建立的xx水道整体物理模型满足研究区域水流运动相似和泥沙运动相似要求,模型水流与天然流场有较好的相似性,并可较好复演水道自然动态和人为作用影响下的冲淤变化。模型设计和试验方法合理,模型沙选用恰当。为xx区段边滩围填工程试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⑷xx区段边滩围填区前沿仍属潮间带浅滩,自然状况下拟围填区的潮流运动以涨潮漫滩和落潮归槽为主,流向与围填前沿近于垂直,围填工程实施后,对水流的挑流现象不明显,对xx深槽包括蛎岈山前缘及两侧港汊深槽的整体流态没有影响。⑸边滩围填工程的流场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填区前沿1km区域涨落潮流速减小,蛎岈山两侧港汊潮流动力减弱和潮位较高时段围填区东侧浅滩出现缓流区等方面。流场影响的范围局限在xx尾部的浅滩区,对蛎岈山前缘深槽乃至xx主槽的流场没有影响。⑹边滩围填工程实施后,围填区东侧至xx之间+1m以上的近岸浅滩将产生较大范围淤积;围填区前沿1.5km范围内以及蛎岈山两侧港汊也普遍有所淤积。上述淤积在工程实施后一年后即基本稳定,对蛎岈山前缘深槽及xx深槽的自然动态没有直接影响。⑺工程实施后,团结港闸外浅滩以及预留的xx闸外通道均有明显淤积,为避免此不利影响,在xx尾部边滩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中心渔港建设过程中,团结港闸外迁和预留的xx闸外通道口门整治与维护是必要的。⑻位于xx尾端的xx岸段边滩高程较高,由于蛎岈山礁盘的“掩护”及围填区前沿港汊的“缓冲”,围填工程对流场和泥沙冲淤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小于xx中段和口门段的类似工程。模型试验和类比分析均表明,xx区段规划的围填工程不影响蛎岈山前缘深槽和xx深槽区的流场和冲淤动态。将-1.0m作为xx区段边滩围填规划前沿线是合适的。⑼xx港拥有稳定的深水潮汐通道和广阔的浅滩土地资源,海港开发应以xx深槽的工程稳定性和近岸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为原则。当前,xx港开发正处于项目引进、沿海工业带建设和临港城镇体系建设时期,以局部边滩围填的“据点式”开发的特点。建议在本项研究对xx区段边滩围填论证的基础上,以xx水道稳定作为xx港开发为主,加强“据点式”开发的整体影响研究,结合不同岸段的岸滩动态和水文泥沙条件,制订xx边滩整体开发利用规划,实现xx港的规模开发。第三章工程地质3.1勘察目的、内容本次勘察为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本次勘探完成下列勘察内容:查明堤防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堤基地基抗滑稳定、沉陷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等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初步预测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的建议;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查;提供常规的土工试验成果及软土层的三轴压缩试验(软土不固结不排水、固结不排水)试验成果,同时提供固结试验数据和压缩曲线图。3.2勘察技术依据本次勘察按照设计及规范的要求进行。其要点如下:共布设机钻孔37个,其中取土孔17个,标贯孔20个;布设静力触探试验孔9个,十字板剪切试验孔3个。本次勘察执行的技术规范如下:⑴《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⑶《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⑷《原状土技术取样标准》(JGJ89-62);⑸《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⑹《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参照执行);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参照执行);⑼《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3.3勘察手段及方法本次勘察采用八五国家高程基准,1954年北京坐标系,钻孔施测放样根据设计提供的《道路轴线图》,采用SET500型全站仪在船上进行,以实地坐标计。各勘探点类型、坐标、高程及孔深见下表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根据业主提供的江海测绘院2006年10月所测地形图绘制。本次勘察场地范围较大,堤防轴线距原海堤500m~2100m,受潮汐的影响较大。本次勘察采用钻探(揭示土层结构及分布情况,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孔内原位测试)与静力触探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勘察手段。机钻孔除S1、S32号孔外,其余机钻孔均在勘察船上进行钻探,钻探分别采用GYX-150型及SH30型工程钻机,开孔孔径110mm,回转钻进全断面取土法成孔,上部下套管,下部采用优质泥浆护壁钻进工艺。软土原状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压入法采取,取土管长300mm,内径86mm,壁厚1.5mm,刃角7°;中密及密实砂性土采用普通取土器重锤少击法采取。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采用对开式标准贯入器。对开式标淮贯入器全长700mm,外径51mm,内径35mm,刃角18°30′。钻杆直径φ42mm,落锤采用自动脱钩装置,锤质量63.5kg,落距760mm。原位测试单桥静力触探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均在退潮后的海滩上进行,采用CJC-1型手摇轻便链式静力触探机配以LMC-D310型静探微机每10cm采一次数据进行测试。十字板剪切试验,采用电测十字板剪切仪,利用链式静力触探设备进行,测试间距0.50m~1.00m。含水量、密度试验在现场完成,其它常规、特殊土工试验项目的土样经严密封装后于次日送本公司试验室进行试验。表3-1各勘探点坐标、孔深、高程及钻孔类型序号编号类型坐标位置高程孔深XY(m)(m)(m)1S1取土孔3558087.51352328.151.1030.102S2标贯孔3558077.93352828.051.7030.103S3取土孔3558118.36353329.211.2030.104S4标贯孔3558068.35353327.961.3030.105S5标贯孔3558038.02353328.351.3030.106S6取土孔3558058.77353827.871.1030.107S7标贯孔3558098.94354328.770.9030.108S8取土孔3558049.19354327.780.5030.109S9标贯孔3558019.29354328.35-1.0030.1010S10取土孔3558039.61354827.690.3030.1011S11标贯孔3558080.23355329.170.4030.1012S12取土孔3558030.03355327.600.4030.1013S13标贯孔3557999.54355327.350.2030.1014S14标贯孔3558020.45355827.500.2030.1015S15取土孔3558014.29356149.210.1030.1016S16标贯孔3558014.42356405.91-0.8030.1017S17标贯孔3557442.87356026.260.3030.1018S18标贯孔3556960.42355891.790.5030.1019S19取土孔3556954.06355921.090.5030.1020S20标贯孔3556943.55355969.970.6030.1021S21标贯孔3556465.24355815.921.5030.1022S22取土孔3556064.99355725.852.7030.1023S23取土孔3558002.65357087.27-0.4030.1024S24标贯孔3557668.26357021.030.1030.1025S25标贯孔3557185.67356886.680.1030.1026S26取土孔3557179.53356916.050.1030.1027S27标贯孔3557168.94356964.930.1030.1028S28标贯孔3556690.59356810.870.4030.1029S29标贯孔3556208.01356676.520.8030.1030S30取土孔3556201.76356705.790.9030.1031S31标贯孔3556191.29356754.760.9030.1032S32标贯孔3555746.47356607.742.3030.1033S33取土孔3555784.39356827.652.1010.1034S34取土孔3557672.42355027.770.7010.1035S35取土孔3556956.54354333.101.7010.1036S36取土孔3558323.01353566.151.2010.1037S37取土孔3556106.36357156.740.8010.1038J1静探孔3558073.14353078.011.708.5039J2静探孔3558024.80355609.180.4013.8040J3静探孔3557235.93355891.580.3015.0041J4静探孔3558011.02356844.24-0.4015.0042J5静探孔3557881.73357066.81-0.4016.0043J6静探孔3557409.33353220.563.4013.8044J7静探孔3556766.44352850.983.2014.0045J8静探孔3556178.59352337.744.8014.0046J9静探孔3556494.59355126.054.7014.0047SZ1十字板3558021.92355736.280.305.0048SZ2十字板3558016.53355990.410.205.0049SZ3十字板3557916.65356127.930.203.003.4野外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本次勘察共投入一测量班组及三台套钻机班组进行勘察,野外勘察工作一期自2006年10月10日开始至2006年10月17日结束,二期自10月23日开始至26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自2006年10月13日开始至10月22日结束。完成工作量详见野外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统计表(表2)。表3-2岩土工程勘察及土工试验工作量统计测量钻探进尺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原状土样标准贯入试验土工试验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比重固结快剪塑限液限渗透三轴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固结不排水颗分自然休止角点米/孔米/孔米/孔筒次项项项项组项项组组组组组491013.7/37124.1/913.0/319630217717719688777373371271523.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5.1区域地质概况、场地地震活动时间分布及活动性分析勘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断块,基岩为泥盆系的石英砂岩,上覆为较厚的第四纪沉积层。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勘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有史以来,据xx市地震局所提供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288年以来,区内共发生Ms≥4.75级地震共31次,Ms≥6级震4次,最大的是1505年南黄海6.75级地震。根据区域地震台网记录,本区自1970年以来共发生Ms≥2.0级地震40个,近场区现代地震的特点是强度小而频次相对较高。3.5.2勘区地形地貌勘区属海岸地貌,微地貌为海岸及海滩地貌形态。地势较平坦,表层分布有厚度不一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厚度从0.30m~6.00不等。堤防轴线泥面高程一般在八五国家高程(下同)▽-0.80~2.00m左右。场地内布有多条大小不等的流槽及港汊,南北向堤防中间为xx闸外侧的南北向中心港汊,港汊内地形有起伏,最低处泥面高程为▽-3.70m左右,港内水位受潮汐影响而变化,地形受潮汐和xx闸排水水流的双向影响淤涨冲刷变化较大。3.5.3场地地基土层根据场地地基土的土性特征、颗粒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等指标和工程特性可将场区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6个工程地质单元体及1个透镜体层2-T。层0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以Q4ml表示,其余各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冲(淤)积型沉积物,以Q4al+m表示。现将各土层土性分别描述如下:第(0)层:素填土(Q4ml),陆域分布,层厚1.50~2.50米,层底标高1.60~2.40米。灰、灰黄色,以低液限粘土主,混低液限粉土及少量粉土质砂,密实度不均,湿~饱和,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第(1)层:淤泥质低液限粘土(Q4m+al),堤防沿线表层分布,层厚0.30~6.00米,层底标高-6.00~0.50米。灰、灰褐色,局部灰黑色,夹灰色低液限粉土,夹螺壳及腐植物,流动,饱和,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第(2)层:低液限粉土夹低液限粘土(Q4m+al),层厚0.00~10.50米,层顶埋深0.50~6.00米,层底标高-16.00~-1.20米。灰、青灰色,夹层灰褐色,夹层局部为淤泥质土,局部夹灰褐色粉土质砂,水平层理,低液限粉土软塑,局部软可塑,低液限粘土软塑,干强度低,低韧性,摇振反应中等,稍有光泽。第(2-T)层:粉土质砂(Q4m+al),层厚0.00~4.60米,层顶埋深0.30~1.30米,层底标高-4.70~-0.20米。灰、青灰色,夹同色低液限粉土,偶夹薄层灰褐色低液限粘土,水平层理,稍松~中等,饱和,干强度低,低韧性,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第(3)层:低液限粉土与粉土质砂互层(Q4m+al),层厚0.90~9.10米,层顶埋深2.00~7.80米,层底标高-10.70~-7.60米。灰、青灰色,夹薄层灰褐色低液限粘土及灰色含细粒土砂,水平层理,低液限粉土软可塑,局部硬塑,粉土质砂中等,局部稍松,饱和,互层粉砂,干强度低,低韧性,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第(4)层:(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与低液限粉土互层(Q4m+al),层厚0.00~8.40米,层顶埋深8.00~13.30米,层底标高-17.40~-12.20米。(淤泥质)低液限粘土灰褐色,低液限粉土层灰、青灰色,水平层理,(淤泥质)低液限粘土流塑~软塑,低液限粉土软塑,饱和,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切面光滑。第(5)层:低液限粉土夹低液限粘土、粉土质砂(Q4m+al),层顶埋深12.70~18.30米,未钻穿。低液限粉土与粉土质砂灰、青灰色,低液限粘土灰褐色,局部夹含细粒土砂,水平层理,低液限粉土可塑,低液限粘土软塑,粉土质砂中等,饱和,夹粉质粘土,干强度低,低韧性,摇振反应慢,稍有光泽。3.6水文地质条件3.6.1海洋水文xx北闸外海区域是xx海域的组成部分,近岸滩地宽3~5km,主航道为xx水道,大部分水深在9.0m以上,最大深度20m。海域地处辐射状沙脊南缘,xx水道主要受东海前进波控制,外海潮进入浅水区后,在地形的影响下形成驻波,表现中潮位时流速最大,潮汐性质为正规的半日潮。本场地的特征潮位根据xx海洋站岛式测井观测的1969~2001年资料统计:最高高潮位▽4.48m;最低低潮位▽-3.57m;平均高潮位▽1.94m;平均低潮位▽-1.79;最大潮差7.31m;最小潮差0.32m;平均潮差3.53m;平均海平面▽0.14m;涨潮平均历时6小时19分,落潮平均历时6小时6分。依据2005年6月xx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该海域进行5个测点的水文测量,由实测资料得出,xx外航道落潮最大流速在0.12m/s~0.98m/s,涨潮最大流速在0.14m/s~0.8m/s,外侧航道各测点越靠近xx闸其涨、落潮流速越小,最小测点为位于闸外190m处的测点,涨、落潮平均流速小于0.14m/s。3.6.2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埋藏条件及水理性质,本次勘察揭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3.6.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场地地下孔隙潜水与黄海地表水相通,补给来源为海水地表水,排泄方式主要为自然蒸发,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3.6.4土层的渗透性评价各土层的渗透系数及渗透性等级评价见分层渗透系数表。表3-3分层渗透系数表层号地基土层名称垂直渗透系数kV水平渗透系数kH渗透性等级cm/scm/s(估算)1淤泥质低液限粘土2.22E-06(3.5E-06)微透水2低液限粉土夹低液限粘土4.82E-05(7.3E-05)弱透水2-T粉土质砂4.14E-04(5.2E-04)中等透水3低液限粉土与粉土质砂互层2.97E-04(4.1E-04)中等透水4(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与低液限粉土互层1.52E-05(3.8E-05)微透水~弱透水5低液限粉土夹低液限粘土、粉土质砂2.87E-04(4.4E-04)中等透水层1、层4赋水性较差,层2土层赋水性一般,其余土层赋水性较好。3.6.5地下水水质及水、土的腐蚀性评价由下表4表明: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有强腐蚀性。由于勘区为海滩,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均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海补给,且本场地及附近无污染源,根据上述条件及环境地质可以推断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有强腐蚀性。表3-4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料腐蚀性评价表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环境类型Ⅱ类(基础直接与地下水接触,处于湿润区,含水量≥30%弱透水土层)腐蚀介质SO42-(mg/L)Mg2+(mg/L)NH4+(mg/L)OH-(mg/L)矿化度(mg/L)分析结果392.4~451.4432.3~463.20.23~0.31未检出12900~13700腐蚀性评价无无无无无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腐蚀性因素PH侵蚀性CO2(mg/L)HCO3-(mg/L)注分析结果7.08~7.11未检出83.2~86.5直接临水腐蚀性评价无无无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腐蚀介质水中Cl-(mg/L)注长期浸水干湿交替表中Cl-含量是氯化物中的Cl-与硫酸盐折算后的Cl-和。分析结果7753~79267753~7926腐蚀性评价弱强3.6.6海水及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海水涨、落潮时水流流速较快。堤防沿线表层有厚度不一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当围堰筑路时会给施工及土层的排水固结带来一定影响。3.7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勘察深度范围内层1至层4土层水平向有一定起伏,层5土层相对稳定,土层均匀性一般,层0为陆域素填土,可用于原海堤附近区域临时道路的填筑。层1厚度不一,泥面标高较低处的夹槽内厚度较大,最厚处约在6.00m左右,工程性质各向异性,为滩地上新近沉积,强度极低,原状土十字板剪切试验强度Cu为5.58~20.77kPa,平均强度Cu为15.66kPa,地基土允许承载力值[R]=50kPa,分布不一致,欠固结,易滑动,具高压缩性、极低强度的特点,为本工程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该土层不经加固处理不能作拟建道堤基础持力层。层2主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增资入股合同样本
- 典雅新中式花园施工方案
- 企业和工人合同标准文本
- 中俄对照木材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品牌加盟店合同范本
- 2025股权投资的合同范本
- 上海医院合同标准文本
- 公路包工安全合同标准文本
- 农村建房子合同样本
- 2025标准金融机构个人信用贷款合同范本
-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餐厅托盘使用培训课件
- 中学生国家安全法
- 长距离供热管道工程设计方案
- 广东中考英语2020-2024年5年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7 阅读理解之说明文
- 智能悬架系统集成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2024-12-技术资料
- 形势与政策(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企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合并召开
- 新科瑞C500系列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2024年SEM入门培训教程-走向网络营销巅峰
-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电子教案 专题八 学习情境一 青海省课时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