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_第1页
导学案-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_第2页
导学案-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_第3页
导学案-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_第4页
导学案-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课程标准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重点难点1.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重点)2.康有为、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正确评价其思想转变的意义。(难点)康有为的民主思想1.思想特点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附会中国传统学说,重新解释历史发展。2.思想主张(1)提出人类社会要经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据乱世”即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2)主张学习西方,利用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抨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3.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4.康有为的活动(1)多次上书光绪帝,反复强调变法的重要性。(2)在北京、上海兴办报纸、创立学会、开办学堂,宣传西学,鼓吹变法。(3)从1898年6月到9月进行“百日维新”活动。5.思想转变(1)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是实现民主政治、君民同治。(2)辛亥革命失败后,康有为反对民主共和体制,主张虚君共和。(3)其思想始终在改良主义道路上徘徊。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思想主张(1)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称历代的专制君主是“民贼”。(2)极力倡导“民权论”,提出“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2.代表作《变法通议》在当时知识界引起极大的反响。3.活动(1)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君主立宪,抨击清政府的顽固守旧势力。(2)1902年,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发表了《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提出“道德革命”的主题。(3)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日本成立政闻社,进行立宪的宣传鼓动工作。4.思想飞跃(1)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时俱进,拥护民主共和。(2)1915年袁世凯称帝,拉拢梁启超,但梁启超不为所动,并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明确反对帝制。(3)梁启超策动和支持蔡锷起兵反对袁世凯,坚决拥护民主共和制。对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的认识1.历史条件(1)物质、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的浪潮,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2)形势需要: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激发起新的民族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3)思想基础:洋务运动中形成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抵御外国侵略、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变革政治制度。(4)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动:他们较早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形成了变革现状的思想,并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和鼓动。2.评价(1)积极方面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以变法自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具有爱国意义。②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消极方面: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梁启超把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弘扬民族文化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③减少变法的阻力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A.①②③④ B.①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康有为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实质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新思想,而并非是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①。【答案】C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思路分析】考查角度康有为的民主思想材料解读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依据。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对农民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材料四:反映了胡适的观点。解答思路第(1)问材料一出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联系教材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由材料中“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可判断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政治学说。第(2)、(3)问材料二中“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他担心农民起义危及统治。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可以看出他想通过向帝国主义借款来维护统治,由此来判断维新运动的缺陷。第(4)问材料四中胡适的观点是假如维新措施不被废除,实行二十年新政,或许可以使中国富强。然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尝试解答】(1)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本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政治主张: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理论依据:近代西方政治学说。(2)态度:维新派对农民持恐惧的心态,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根本缺陷:材料一反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材料二反映维新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材料三反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4)判断:材料四的观点不正确。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可能走得通。一、选择题1.(2022·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答案】C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解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答案】C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是针对何人的倒行逆施()A.袁世凯 B.张勋C.段祺瑞 D.李鸿章【解析】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出巨资拉拢梁启超,但他不为所动,于是发表该文章,明确反对帝制。【答案】A4.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解析】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它的局限性,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运动,康、梁等人是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达到的高度。B、C两项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提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与维新派史实不符。【答案】A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材料三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应理解三则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