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讲义(人教版)_第1页
环境保护讲义(人教版)_第2页
环境保护讲义(人教版)_第3页
环境保护讲义(人教版)_第4页
环境保护讲义(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

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

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l)o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2)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

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

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

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平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q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后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

(回顾必修U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j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I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

产生影响)

端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说出人类的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

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悯口店这一方水土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

过程。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噩口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瓯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陋]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

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

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也。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

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人口的数量

大幅度增长

个人对资源

的需求大幅

度提高

QxoonkJ

4S000

/*I^~|M

24OIKIO-

杜公

图1.4不冏社会发展阶段人们雪天对就评的需求

说明: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

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

态破坏乂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酶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

的警钟。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二)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的争夺,已经成为一

些国家内部冲突和一些国际争端乃至武装冲突的根源。

1.从速幅漫画中你想到了什么?

0B1.5〈子化U作)

|点拨:|人口压力太重,对资源的需求量太大,导致地球“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

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2用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影响环境、经济发展等主题词写•篇短文。

丽7I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者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写作,尽量避免空洞说明,最好应加入一些数据。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近代历史的经验证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往往是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少地区在

迅速致富愿望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建设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

探究:为什么在近代经济发展,人们总是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呢?(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原因1).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

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

如:发达国家(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通过高烟囱等形式将污染转移到周边地区(或贫困地区);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

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如:不节约用水,在个人是件小事,但是积少成多,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在今年很多城市对于用电的要求非常严格,

大厅内一般不允许使用空调,空调的调温也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内,但是一些人却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坏了大众利益。

课卜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加以限制?为什么不顾长远环境效益,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只顾自身利

益忽视大众、整体的利益呢?_______________

(提示:向自然作无休止索取的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在作祟。)

1.整理上述意见,说说他们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考虑。

I点拨:I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

到了环境灾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你斗为这件事情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点拨"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通过研讨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与社会成员内部原因,并为学习本章后续内容(当代环境的特点与新的环境观、发展观)准备好条件。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

i.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如:(l)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

物和人类的健康。⑵氟利昂(氯氟碳)具有许多优秀的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无数喷雾器小罐中,几卜年后却发现它是破坏臭氧

层的元凶。⑶CO?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大量排放后引起全球性增温,这个结果也是跟踪观测了几十年才得出的结论。⑷原来深

埋于地下的矿物被采掘出来,进人大气、水、土壤,甚至生物体中,散布在世界各地,现已查明其中多种重金属有毒性和致癌、

致畸变作用。⑸人工合成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如DDT、多氯联苯、氟利昂等,它们广泛扩散于环境中,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己经产生了有害影响。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

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如:⑴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

貌;⑵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

过度抽取,地面下沉了9米,至今难以复原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面(图1.8,已经灭绝的物种不能重新出现:

⑸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圈CO2度的持续增加,等等,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巨大影响。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臭筝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通过材料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连北极地区也遭到化学污染(一些污染物会通过大气、水体的搬

运与输送,飘洋过海,甚至到达儿乎无人类工业活动的北极地区),而要解决环境问题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人类社会已处于

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解决好当代环境问题,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

2.正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所以要深入研究环境问题,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确立

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思想。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

的新水平。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人类承受着需求膨胀和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我们除了采取有效行动,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结果外,

别无选择。要把行动由自发转为自觉,必须依靠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因此树立现代环境观和发展观乃是最基本的任务。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

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环境观是世界观的•部分,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

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

基本观点

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生存与发展。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I活动I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

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

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

点拨:I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上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

班进行讨论。

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点拨:|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

以为常。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

的可操作性。

3.人,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点拨:|只要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在中国源远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角进之长。——《逸周书•大禹篇》

流长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元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元兽。一《吕氏春秋•首时》早在春秋战国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时期,我国就有封

山育林、定期开禁、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焦建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保护生育期的鸟兽

入川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精、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鱼鳖,使白然资源

休养生息,以保永

食也;于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续利用的主张和法

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令。如:(以下资料

可制作成投影片或

图1.10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

其放给学生,并解

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

多媒体放映: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

春秋时的管仲(管子),就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战国时的

荀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作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北魏时

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语),也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0多枚竹简,其

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

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百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

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⑵内涵

①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②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

⑶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中国21世纪议程》

投影: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制订的方案和进行的重大项目

①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②关于环境保护战略的政策性文件——《中国环境

保护战略》;③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具体方案一《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

④全国环境保护千年纲要——《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⑤国家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一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⑥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计划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

⑦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与对策;⑧专门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中国

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林女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⑨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境保

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⑩“九五”期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实施的两项重大举措一“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思考|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拨:|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逮J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

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双重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资源、能源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具有容纳、

清除和改变人类代谢产物的能力,即自净能力。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作用:

人类言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3.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图)

2.10

B2.1天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一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原因:因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图2.2)。

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以年或月计,污染物常只与局部湖水混合,稀释慢,污染后自净较难。在地下土层中或岩石空

隙里渗流的地下水,自净能力更差。

连言妁条臭丸其他蟀也城粒通11把合作用.呱妆

co..秋土。,.优仆克y水中由y♦为爱将妁仁化

所讷托的礼.又可除去过多妁c。].

河人原•氾丁以瞑的夺命沔杀扬:微立河硬抄近入河•湿后.首光或土足公.

将把污源柏作为田尊源.通过生化过侔株.布龙、妙傲.近矣于传双竹网.

«.把复杂妁化合物样变为**的化其次.H能发生化学底国.他污染救妁

合榆.以及CO?、H,。不无机粒.将在方力矣士变化.浓度降低一

图22河31中水的净化作用

说明:

1.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这里以了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重点说明。此外地理环境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也具

有净化作用,它们的净化机理具有相似性。

2.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5.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

费用等。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二、水污染

1.概念:在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

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瓯]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掌握:

⑴污染物:甲基汞

⑵污染发生过程:甲基汞经海洋生物的富集、放大作用,在鱼体中含量很高。猫和人吃了中毒的鱼后,造成神经中毒。

⑶危害: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发生严重障碍,甚至造成死亡。

2.水体富营养化一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⑴污染物:植物营养素氮、磷等

⑵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方面静水

利丁•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⑶“藻花”与“赤潮”: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蓝藻、绿藻占

优势。此时,湖面可出现•片片的“水花(水华)”,又称“藻花”(图2.4),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图2.5)。

图2.4高营养化造成水葫芦痕长由2.51995年出现在圣地亚班海滨的赤潮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

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

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

而死亡;

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

示意图描述的是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

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了不能被鱼类食用或

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

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

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沼泽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的活动无疑加剧了这

一演变的进程。

随可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理解:

本案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我国太湖水体富营

养化的现状和原因。从太湖周边地区图可以发现,太湖

流域内小城镇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人口的快速

辔J太湖的污染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密切相关,是整个流域区域污染的焦点和缩影。

三3"太湖出现这种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什么?

|点拨: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

2.这学污染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点拨:|来自太湖流域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造成了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3.太电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I点拨:I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日益简单,并影响了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4.太湖流域污染区域防治的治理措施(补充)

睡[从控制废水的排放人手,将“监管”“预防”“治理”三者结合起来。•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二要对已污染的水

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⑴采取太湖“零点”行动,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二⑵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⑶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⑷实施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

⑸开展大范围的清淤,并通过望虞河水利工程等引江济太,由于长江水质较好,引水有助于改善太湖水质。

3.海洋水体污染一石油泄露

⑴污染物:石油及石油制成品

⑵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⑶原因:近海石汕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其中大型和超大

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⑷危害: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鲁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

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

沉降到海底的石汕的影响。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随司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

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了解:

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

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因石油

比水轻,入海后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汕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

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000-10000平方米,随后分裂为片

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

面上长期漂浮。

图2.8阿拉斯加地区।阴影区为被污染地区,

陋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此次海洋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是什么?

|点拨:|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试说明此次污染造成的危害。

瓯污染直接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内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洋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

刻的影响。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树立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

3.查阅资料讨论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

教学重难点:1.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2.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自制图表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1.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概念:

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城市垃圾的特点

⑴数量大

城市垃圾的数量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每人每日产生垃圾的数量,发达国家为0.7-1.8千克,中等收入国家为0.5〜

0.9千克,低收入国家为0.5-0.6千克。2003年北京日产垃圾人均0.82千克,全市日产1.15万吨,年产421万吨。

⑵品种多

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煤灰、食物残渣等)、废塑料、废电池、树叶、脏土、碎砖瓦、混

凝土碎块、渣土等组成(表2.1)。

⑶变化大

表2.1上海城市垃坂成分的变化及颈测质员分数

垃圾济运底to41

年份纸类蛰料竹木纤维厨余果皮金属玻璃渣土

19947.499.161.372.1359.4513.870.564.001.89

19988.7713.481.27L9053.2314.100.735.151.37

200510.8313.211.933.2162.370.835.451.92

201515.4412.622.865.2855.780.875.361.79

图2.11中国城市垃圾产生量

变化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以及电脑等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O

制造1台个人电脑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害。例如,每台电脑显示器的显像管内含有120-240克铅,

电池和开关含有汞、铝等重金属,对人体有害。

本特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垃圾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现代工业科技,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

垃圾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垃圾的危害性。

过渡:

A

B2.»o城市国体JS再■的主界采源

E82.9各种各样的域布垃圾

上面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垃圾的来源和组成。由于城市垃圾混合堆放,直接降低了垃圾的可再生利用率,同时增加了垃圾积存

的数量。垃圾分类是减少垃圾数量的良好途径之一

1.观察自己家庭的垃圾组成,为它们做分类处理,想想哪些可以重新利用?哪些是可以避免产生的?

I点拨:I本题应在学生作调查之后进行讨论后总结,可以重新利用的家庭垃圾如:塑料、废纸、玻璃瓶、废铁等。

2.访问周围的老人,了解不同时代家庭生活垃圾组成的变化。

|点拨:|家庭垃圾中的塑料、包装用品、一次性消费物品等数量增加,炉渣等物品减少,反映生活水平的变化,从而反思现

代工业发展和现代消费理念的误区。

过渡:

地理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自净能力,但随着人类排放废弃物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超过了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固体废

弃物污染由此产生。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案例41腊芙运河垃圾案件公众“拒绝垃圾”

因回这里通过用中、外两则案例,说明固体废弃物通过大气、地下水、土壤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公众为维护生存权益

而付出的努力。

鲤1.上述事件中的固体废弃物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点拨:|由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当地空气、地卜.水、上壤遭受间接污染。

2.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途径有哪些?

|点拨:|人们通过呼吸、饮用水、农业生产等活动,接触到这些有害物质,从而诱发了多种疾病的产生。

在一定条件下,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

害人体健康。

IX即做

图2.1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

I图表点拨:I该图直观地表述了固体废弃物的多种污染途径,由此可见固体废弃物污染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污染.在长期的自然

因素的作用下,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会转入大气、水体、土壤,成为其他类型污染的源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以迁

移转化为主,其过程是长期、缓慢的,往往历经数年或数十年才能发现.由于污染途径广,可能会比单纯的点状的水污染、大

气污染危害更大.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F

被微生物分解,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造成地区性大气污染。此外,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逸出沼气。采用

焚烧法处理时,会产生粉尘、Ch、HCK二恶英等物质,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2.对水环境的影响

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会使水体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还会缩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使排

洪和灌溉能力降低。垃圾的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经雨水的浸渍和废弃物本身的分解,会产生含有害物质的渗滤液,对地表水

及地卜水造成污染。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⑴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

甚至导致草木不生。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⑵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

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有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

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国函令人不安的垃圾越境转移

|点拨:|本案例主要说明了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政治问题。由此我们必须直视一种新的潜在威胁:生产的废弃物数

量,尤其是有毒危险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在日益增多,而人类对它们的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却非常有限。因此,在些国家,

累积的废弃物已经失去了控制,他们想方设法把大量的垃圾运出边界,使另些国家的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和威胁。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

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

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案6例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通过案例能够掌握: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

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氟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

年以来•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I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

管和肺部。

陋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

通过材料了解如下问题:

1.概念:空气污染指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

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级别根据国家环保局统一规定划分为五级。

表2.2空气污染报效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空气污染指数(API)级别空气质量描述

0-501优

51-1002良

101~1503(1)轻微污染

151-2003(2)轻度污染

201-2504(1)中度污染

251-3004(2)中度重污染

>3005严重污染

③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

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

恶性病变。

说明: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

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们: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明:|酸雨不单指“雨,也包括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C.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④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A.特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经济发展,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B.分布范围的变化:r20世纪80年代西南地区

我国酸雨区的面积|J9。年|弋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lN,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画触眼羽瓢海留曲§[

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有如卜认识:

酸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虽然在分布上具有•定的地域性,但出现酸雨的范围在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

雨,在北关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在内的一亚洲,因此,酸雨是全球

性大气环境污染现象。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的产生与大气污染有关。

二、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2.大气污染的防治: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

污染控制等方面。

|案⑦例|北京的空气污染和蓝天工程

通过案例能够使学生有如下认识:

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治理:

1.充分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替代燃煤,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

2.率先颁布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更新报废数十万辆I日机动车,对公交汽车、出租车、环卫车和邮电车辆积极推广使用清

洁燃料。

3.积极扩大绿化而积,最大限度地减少裸露地面。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要求工地周边必须设置围挡,采用

洒水、遮盖或喷洒覆盖剂等措施。若遇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停止土方施工和拆迁,同时做好遮掩,以防止扬尘污染。

4.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排污许可证和限期治理制度,对排放超标的企业实行停

产治理。

经过努力,近年来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3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日占全年的60%以上。

1.埠成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点拨:|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2.这些污染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点拨:|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以及北京干燥、多风的天气。

整能源结构对北京防治大气污染有什么意义?

因虹|在污染防治上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科研、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建立酸雨控制区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积极发展

清洁煤避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治理上已初见成效。

I案⑧例I贵阳大力治理酸雨

1.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⑴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

⑵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整治措施:

⑴投巨资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多家污染大户迁出市区,关闭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全市企业已实现

烟尘达标排放;

⑵取缔街头燃煤炉灶,改用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并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工程,燃料气化卑从74%上升到96%。

3.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200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孽堡里市在治理酸雨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奏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案例分析了推进家庭生活和企业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搬迁污染大户、实现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对治理酸雨的作用。

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

总结:教材选取我国一北(北京)、一南(贵阳)两则案例,虽然它们的大气污染现象、主要大气污染物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大

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说明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措施在治理大气

污染过程中具有的普遍意义。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2.说明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说明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4.举例说明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3.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难点:理解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偿.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

间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一旦超过了极限,就会出现资源问题.目前,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一、自然资源

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J非可再生资源

I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一)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1)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①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②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i淡水中绝大部分储存在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占淡水总量的86%,因地处偏远,难以获取:

ii还有12%的淡水为地下水,必须凿井提水方能获取。

iii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面流水,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③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2)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水资源丰富。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

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有时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以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许多地方出现水体严重

污染,使原来不充足的淡水资源更为紧缺。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生产需求J工业用水

(1)人类对水的需求<I农业用水

生活需求

上匕各国各地各种用点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年3.1|

提示从总水量来看,亚洲、北美、欧洲多,大洋洲、中美、南美洲和非洲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径流量的多少、水资源的

有效利用状况等,如南美洲的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水资源丰富地区与人口的分布地区不协调,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

2.从各部门的用水比例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农业、生活,而非洲、亚洲、中东的用水比例由高

到低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且农业用水比例远远高于工业。这主要是由各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来决定的。

3.从生活用水的角度看,欧洲、北美、大洋洲、南美洲的比例较高,非洲、亚洲和中关的比例较低。这主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

水平有关。

(3)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社会用水犷大,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1)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二)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图3.2)。

⑴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

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⑵长江以北外流河区的广大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⑶内流河区属于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