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入新课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的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学习重难点】1.梳理材料,总结材料所体现的袁隆平的精神品质。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记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译著《荒海之鹫》《巴黎断头台》,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作品20余部。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写作背景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相关知识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展开式的叙述。运用通讯文体报道事实时,应“量体裁衣”,按照内容、主题的需要,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通讯的基本特征:真实性、生动性、评论性。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基础梳理

1.重点字菽麦(shū)饥馑(jǐn) 掖着(yē)

田埂(gěng)

蔸(dōu)淤泥(yū)

籼稻(xiān)粳米(jīng)分蘖(nìe)

茎秆(gǎn)

2.重点词语【饥馑】饥荒。【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贬斥】贬低斥责。【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用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分蘖】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活动1】全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为四部分,请你通读全文,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写袁隆平走向农业科研道路的原因,袁隆平发现水稻杂交优势的过程、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写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写袁隆平用事实反驳杂交水稻是“三不稻”的观点。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写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的突破和在粮食增产方面带来的累累硕果。【活动2】通读全文,找出袁隆平科研道路上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那些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任务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活动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1.袁隆平是如何走向杂交水稻研究之路的?2.本部分第6段是如何描写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时候的心情的?袁隆平为何如此激动。3.本部分第11段有什么作用?1.①“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和对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饥馑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是袁隆平立志献身农业科技的原动力。②1960年发现株形特异的“天然杂交稻株”,给袁隆平以很大启发。③他具有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未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2.通过神态描写(“屏气静神”)、动作描写(“欣喜地抚摸”)、心理描写(“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来写袁隆平的激动心情。因为这蔸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正是袁隆平梦寐以求的丰产水稻形态。3.这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主要是启下。袁隆平认为,水稻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而这一点是和当时国际权威观点相悖的,向国际知名权威挑战是非常困难的,下一部分则着重叙述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信心。【活动3】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1.本部分的第2段,作者如何强调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的权威性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直接引用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并且指出这个观点已经写进了美国大学的教科书,以强调其权威性;同时,用人们对袁隆平的嘲笑,进一步印证这个观点的不容置疑。作者这样写,意在强调袁隆平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而袁隆平的勇气和自信也是巨大的。2.本部分的第3段,袁隆平是从哪些方面分析权威观点的不可靠的?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科学精神?第一,“无优势”论是一种理论推理的结论,没有实验依据;第二,自己掌握的事实表明杂交有优势。这里所体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善于独立思考。这是袁隆平能够勇于创新的基础。3.本部分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培育“母稻”的不可行性?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①国际著名学者断言;②另有学者认为水稻是“单颖果作物”,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③日本、美国、菲律宾等科学家已经研究过,但都没有成功。上述内容,有理论方面的否定,有实践方面的失败案例,充分说明培育“母稻”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以此反衬袁隆平的勇气和胆识。【活动4】阅读第三部分,思考回答:袁隆平是如何反驳杂交水稻是“三不稻”的观点的?①先正面阐述事实。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阐明,十几年间,杂交稻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粮食大量增产,为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举例说明,以杂交稻中的一个良种“汕优63”为例,说明杂交稻高产且优质。这就从正面驳斥了“三不稻”的观点。②举例说明米质问题。米质差的是早籼稻,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而这两种品质好的杂交稻播种面积占80%,产量占90%,并且粮店出售这两种稻米时,就会出现排队争购现象,这就充分说明杂交水稻绝大多数是优质水稻。【活动4】阅读第三部分,思考回答:袁隆平是如何反驳杂交水稻是“三不稻”的观点的?③分析“三不稻”观点产生的原因,点出实质。作者分析认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的人,可能就是以个别品种的劣质来否定了全部杂交稻,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对方发表谬论的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方观点的错误所在。【活动5】阅读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思考回答:本部分主要介绍了袁隆平的哪些科研成就?①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列为榜首。②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袁隆平在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确认,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③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④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⑤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兴起。任务三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活动6】阅读全文,讨论总结:课文写了袁隆平的哪些主要事件,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①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战胜饥饿。这表现出一个科学家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②袁隆平深入田间研究,碰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轻易放弃。这表现了他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③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谨慎思考,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雄性不育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这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④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展示了袁隆平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⑤对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力排众议。这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⑥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中,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这表现了他是一位有理想、有奋斗精神的科学家。任务四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活动7】阅读文本,思考: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1)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记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如:“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在叙述中适当加入议论,使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如:“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2)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本文为了表现袁隆平为世界人民做出的贡献,为了表现他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些细节充分写出了袁隆平发现要找的水稻之后的兴奋和激动。【课堂小结】课文从四个方面报道袁隆平的科研道路,探索精神和科技成就。选材典型精当,重点突出。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将有关事理讲得清楚明了。学习本文,重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