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1.gif)
![2022-202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2.gif)
![2022-202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3.gif)
![2022-202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4.gif)
![2022-202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2ce199ee64e890573b91f23151b21cc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三单元测量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一一集合第十单元总复习
课题秒的认识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出示多媒体课件:再现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情景。师:在202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还有那旋转计时的“小彩旗”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你看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二、一!”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一一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在生活的哪些地方你见到或用到过“秒”呢?结合主题图,学生自由发言。(红绿灯转换、赛跑等都用“秒”来计时。)二、互动新授1•秒的认识。(1)进入情境,全面观察。提问:我们知道计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钟表,仔细观察,说说你从钟面上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观察的结果。(预设:我发现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还有5个小格……)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准确。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2)认识1秒。提问: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秒”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让学生观察。(3)体验1秒钟。①提问:1秒有多长呢?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
时钟的“嘀嗒声”让学生感受1秒有多长。)钟表发出“嘀嗒”声,两次“嘀嗒”声之间是1秒。②1秒钟你能做什么?(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点一下头……)③在我们的生活中,“秒”可以如何表示?(可以出示收集的信息: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等等。)小结:1秒的时间十分短暂。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每1分每1秒。(4)探索计量“秒”的工具。质疑: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表达想法:①电子表(或钟);②有秒针的钟表;③秒表。2.自主探究秒与分的关系。提问:观察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钟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走了60个小格,走1小格就是1秒,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分针走了1个小格,也就是走了1分钟。因此得出:1分=60秒。)3.切身体验1分和1秒。看着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1秒和1分有多长。学生谈感受:生1:1秒特别短。生2: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非常快。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1)师生合作,教师计时,学生按书上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2)学生记录活动结果并汇报。.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试一试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1)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
(2)班内交流汇报。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畅所欲言: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经常出现在“倒计时”中。1分=60秒师小结: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记住列宁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课题时间的计算单元第一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L使学生能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让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猜谜语:兄弟三人手拉手,从早到晚一直走。(钟表).提问:对“兄弟三人”你们了解多少呢?和大家说一说。(“兄弟三人”分别指的是时针、分针、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一你我对对碰。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时刻。.质疑:我们已经学会看钟面上的时刻,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二(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二、互动新授L时间的换算。(1)盛泰高尔夫里面的景色非常的美。今天,我有幸被邀请到里面游览了两个小时,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课件出示:2时=()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生汇报:生1:60+60=120分。生2: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生3:钟面上时针走了两大格,分针就会走两圈,就是120分。(2)师:你们真聪明!小精灵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出示课件“做一做”:60秒=( )分 3分=( )秒 1分40秒=( )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2.时间的计算。(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②小组讨论、交流。③方法一:观察钟面分针从数字6走到数字9,走了3个大格,是15分。方法二:因为都是7时多,我直接用45—30=15(分)。方法三:用到校的时刻减去离家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7:45-7:30=15(分)。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因此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离家的时刻和到校的时刻,然后让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三、反馈完善1.填空。(1)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6经过了()分;时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时。(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结合实际情况填写,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名汇报,并说说第1小题的解题思路。[答案](1)203 (2)4010102.提问:汽车从石家庄开往北京,9:10发车,下午1:4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上前讲讲解答过程。(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动手拨动指针。)
[答案]4小时35分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练习一单元第一单元课型练习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并会正确地换算。.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时、分、秒”,大家了解了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小组合作,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汇报小组整理的结果。生1:1时=60分1分=60秒60 60生2: 时—►分—►秒二、互动新授.体验1分钟的长短。(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1)课件出示秒表,一起感受1分钟有多长。(2)播放录音:《登鹳雀楼》和《广播体操》,判断所用时间的长短。.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师:时间就在我们的身边,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1)让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比较大小。(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3)集体订正。.计算结束时间与经过时间。(出示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1题。)
(1)让学生观察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小组交流、讨论。(3)选出代表,班内汇报。师归纳: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4)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如:①中午11:30同学们在做什么?②第一节课课间休息多长时间?③同学们做眼保健操用了多长时间?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先说说钟面上的时刻,然后填写时刻并计算出两表之间经过的时间。.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先让学生读一读题,说一说题意,然后解答。.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先认一认秒表,然后通过时间的比较,判断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铺垫。本节课以复习导入为学生接受新课做好铺垫。遵循知识的迁移效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化成学过的口算题,并反复讲解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学习重点正确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算式卡片。学具准备:信息资料卡、空白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用两位数加整十或一位数。26+3048+2049+756+3 24+9 78+9.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4=( ) + ( )28=( ) + ( )35=( ) + ( )46=( ) + ( ).□算并说明方法。.填空知道要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计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口算。25+10=( )39+5=( )38+20=( )52+9=( )答案:35445861□算37+21时,先算()+()=( ),再算( )+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也可以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o答案:3720575715830205071850858.计算36+19,先算()+()=( ),再算( )+( )=( ),也可以先算()+()=( ),再算( )+( )=( ),最后算( )+( )=( )o答案:361046469553010406915401555.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5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答案:39+55=94(元)学习新知。(25分钟).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1)学生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点拨:求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34o(3)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自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1)讨论解答: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学生交流: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39+44o.比较算式35+34,39+44的异同。师生共同总结:□算两位数(1)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o(3)学生交流:学生1:把34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学生2: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学生3: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1)学生自由讨论。(2)交流方法。①39+40=7979+4=83②30+44=7474+9=83③30+40=709+4=1370+13=83学生交流: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
加两位数,可以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相加,口算出结果。数。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巩固练习。(5分钟)L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口算下列各题。26+3952+3852+1826+4352+1826+6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独立完成作业。五教学板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35+34=69五教学板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35+34=6939+44=8335+34=6935+34=69I/\ /\/\304 305304立 ।1।165 60939+44=8339+44=83I/\ /\A4,04 30940479 7013,可以把两位数拆成整卜数和•位数,再分别相加,口算出结果<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以复习旧知识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的口算导入新课,通过提出观看世博会“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交流总结多种算法,引导学生自己喜欢哪种就用哪种。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两位数减两位数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口算技能的阶梯。1.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学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增进对算理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快速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习目标.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及创新意识。学习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算式卡片。学具准备:信息资料卡、空白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口算。26+41= 19+41=56+28= 83+12=75+11= 75+21=67+21= 72+15=45+24= 58+42=57+17= 48+37=.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35-20= 35-2=.学生开火车口算3.同桌互相说方法。1.算一算。54-10-4=58-20-7=53-30-4=67-40-8=78-60-9=87-70-8=答案:4031191999
36-8= 36-10=2.被减数是78,减数是69,它们的差是多少?答案:78-69=93.87—69时,先算( )一( )=( ),再算( )-()=()=答案:87602727918出示教材第11页例2。1.学生填空,讨论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元,动车的票价是()元,乘坐世博专65-54的口算方法。4.买一双鞋7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元。学生1:65-54=11少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法计算。列式为65-54„65-54的口算方法:方法一:先算65-50=15,再算15-4=1lo学生2:65-54=11先用答案:74-17=57(元)5.接力赛。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自主学习,方法二:60-50=10,再用5-4=1,10+l=llo60-50=10,5-4=1,再用10+l=llo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探究新知。(25分钟).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法计算。列式为65-48o(引导学生讨论65-48的两种口算方法).讨论: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点?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老师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减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被减数依次.同桌讨论交流□算方法。.讨论交流。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且被减数相同。不同点:第一道是不退位减法,第二道是退位减法。较喜欢方法二。.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减去这两个数。三巩固练习。(5分钟)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6、7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M-*获。.独立完成作业。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65-54=11五教学板书方法一:65-穴五教学板书E415方法二:先算60-50=10,再用5-4=1,最后算10+1=110II算方法: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放手让学生探索,学生就敢想、敢说,结果在汇报时学生都热衷于找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这节课中,采用自学找规律找异同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点评和总结:
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复习口算、口答、拆数的方法,为新课做好铺垫。使学生循序渐进,探索口算方法,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正确笔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习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卡。学具准备:数字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口算。53+6= 85-5=67+9= 72-6=20+40+3000=900-700+80=300+20+60=100+400+50=900-300-200=口答。.全班同学分组开火车计算。.教师点名回答,集体订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按要求做。1.口算47+35时,先算( )+( )=( ),再算( )+( )=( )。答案:473077
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数游戏。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36048052079021077582.78-39的口算方法是先算78-( )=( ),再算( )-9=( )o答案:30484839.笔算。320+380=680+230=860-470=360-280=750-390=360-170=答案:70091039080360190.完成竖式。230+130360-180答案:360180探究新知。(20分钟).课件展示教材第14页例3第(1)题。(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4)引导笔算。老师板书笔算竖式:百十个3 8 0+5509 3 0(5)提问:①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②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6)说说笔算方法。.(1)板书:550-380o引导学生自学。(2)探究算法。(3)引导学生尝试笔算。老师板书笔算竖式:1.(1)认真观察。(2)列式子。(3)讨论。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o算法2:300+500=800,80+50=130,800+130=930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0(4)学生思考计算过程。(5)学生回答: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6)学生交流: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O
百十个550-380170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退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3.引导学生总结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笔算方法。老师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10,合起来再减。.(1)学生仔细观察,列式。(2)学生交流算法。(3)学生自己在本上写,然后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做加法要处理好进位问题,做减法要处理好退位问题。巩固练习。(10分钟)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3题。L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得又快又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独立完成作业。五教学板书L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百十个 (2)百十个380 550+5.50 -380\ 930 170 j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活用教材,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目标明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为学生营造和谐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数学从生活中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由于这些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用估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遵循了知识的迁移效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新知。L加强估算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通过“学校约有多少名学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长时间”等日常生活情境引出估算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估算与生活的联系。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学习目标.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学具准备:收集资料的信息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分钟).提问:我们学校三年级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你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长时间?.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字就可.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回答问题。.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1.算一算。20+350=500+300=320+190=480+200=550+300=340+500=120+680=
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估算。答案:3708005106808508408002.估—•估。308+154-()308接近(),154接近0。一个数是589,另一个数是324,它们的差大约是()。答案:(1)450300150(2)2703.一台吸油烟机589元,一个电饭锅287元,妈妈带9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答案:589小于600,287小于300,589+287一定小于900,所以900元买这两样商品够。自主学习,理解估算。(25分钟)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40.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o(1)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2)你知道用哪种运算解决吗?.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把算式中的加数看成什么样的数才便于口算出得数。.引导比较估算方法,哪种方法好要视情况而定。.小结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取整百数还是几百几十数,要视情况而定。.(1)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信息。(2)列出算式:223+234o.小组合作,尝试估算。学生1:223大于200,234也大于200,223+234一定大于400,但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o学生2:223大于220,234大于230,220+230=450,223+234一定大于441o.交流方法:分析哪种更合适。.得出结论:估算时要把数看成与之最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三巩固练习。(5分钟)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6、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独立完成作业。五教学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取整百数还是几百几十数,要视情况而定。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切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关于估算的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教师点评和总结:练习课学习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会进行合理估算,巩固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重点熟练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竖式计算方法,巩固估算方法。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卡片。学具准备:信息卡片。教学环节导案教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几百几十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9题分析:本题是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笔算几百几L用竖式计算。390+260=
加、减几百几十。3607102204908(X)320+280=-270=十加几百几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加10再减。答案:64099050022053050740-150=答案:390+260=6503 9 0+26065 0740-150=5907 4 0-1505 9 0知识点2:用估算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8题。⑥€/245元A /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分析:要求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不够,就是把245与187的和与400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00,,就不够;如果小于或等于400,就,够。此时可以用估算解决。A答案:把245看成240,187看成180,240+180=420>400,所以245+187一定大于400,故不够。2.学校礼堂有500个座位,一年级有239人,二年级有247人,两个年级一起看话剧,学校礼堂的座位够坐吗?答案:239V240247<250240+250=490490<500,够坐。知识点3:解决问题。I艮件出示教材第18W“练习三”第12/邮局、电影院和学校)器尊公在创业去兔的一旁Jg和局距学校280米,V>出影院距学校350米/C分析:由题意可知,邮局、电影院和学校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情况一:学校 邮局电影院5• • •/■、邮局到电影院的距离=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3.小欢家、小乐家和少年宫在一条大路上。小欢家距少年宫470米远,小乐家距少年宫200米远。小欢家和小乐家相距多远?答案:情况一:470-200=270(米)情况二:470+200=670(米)
情况二:邮局 学校 电影答:小欢家和小乐家相距院70米或670米。邮局到电影院的距离=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答案:情况一:350-280=70(米)情况二:350+280=630(米)答:邮局距电影院可能是70米,也可能是630米。巩固练习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0,11题。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完成教材第16~18页"练习三”第4、5、13题。.自由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独立完成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笔算方法和估算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在完成课堂练习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点评和总结:知识点导案达标检测
知识点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口算.52+35=86-34=47+33=36+20=23+69=62-18=70-26=65-15=分析:以前两题为例:计算52+35,方法一:把35分成30和5,52+30+5=87o方法二:把52分成50和2,35分成30和5,50+30=80,2+5=7,80+7=87o计算86-34,方法一:把34分成30和4,86-30=56,56-4=52o方法二:把86分成80和6,34分成30和4,80-30=50,6-4=2,50+2=52.答案:87528056924444501.口算。34+22=24+15=55-23=28-16=答案:56393212知识点2:几百几十数力口、减几百几十数的笔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650+340=370+480=390+250=520+300=840-560=750-540=440-150=600-240=分析:以370+480和840-560为例:计算370+48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lo370+48085()计算840-56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当10o840一560280答案:9908506408202802102903602•列竖式计算。380+290=720-470=答案:380+290=670380+260670720-470=250720-470250
知识点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3题。中央广播电视塔高405米,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广州塔高600米。(1)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几百米?(2)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分析:第(1)小题:求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几百米,可以用减法估算。第(2)小题:答案不唯一,合理恰当即可。答案:(1)把405看成400。600-400=200(米)答:广州塔比中央广播电视塔大约高200米。(2)(答案不唯一)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多少米?把468看成470。600-470=130(米)答:广州塔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约高130米。3.这生男足答解决问题。供们学校有4女生348人。'男生的人数和]二、文生很接近《逆:通个学校大约有男( )人。学校女生总人数大约( )人。案:350 700
课题毫米的认识单元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重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估一估: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测测你们的眼力,请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对猜对的学生给予鼓励。.做一做: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那么,你们能用手势比划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长度,教师适时指导。.(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1页的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1)引导学生拿出数学课本,对其长、宽、厚进行估测。(2)教师指名汇报自己估测的方法。.质疑:那么,究竟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二、互动新授.动手测量,认识毫米。提问:我们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时候,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把尺子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1)在小组内先独自测量。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测量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2)一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如:数学课本长:26厘米。宽:不到19厘米,差4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比1厘米少4个小格。3)质疑:测量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测量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4)小结: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的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你还发现了什么?(1)学生独立观察,小组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生1: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还有许多的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生2:0~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生3:每个厘米都被平均分成了10小份。(3)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多媒体课件演示:0~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板书:1厘米=10毫米)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1)量一量: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做一做: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3)说一说:①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硬币、直尺、校通讯卡、学生出入证……)②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多媒体演示:自动笔、碳素笔的标志0.5mm,0.7mm;天气预报,今日的降水量达到了175mm )③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数学课本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6毫米,厚6毫米。)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汇报、订正。(4)猜一猜:我们手中直尺的厚度是几毫米?(1毫米)同桌验证猜测结果是否准确。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观察题中的插图,再填空,指名回答。教师强调:先把够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数一数是多少厘米,填上单位是厘米的空;然后把不够1厘米的数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毫米,再填上单位是毫米的空。.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2题。(1)让学生独立量一量并填空。(2)集体交流、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分米的认识单元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朋友”一一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米、厘米、毫米。通过学习这些长度单位,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生1:我知道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米二生2:我知道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生3: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我还可以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生4:我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揭题: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在生活中,我们量物体长度的长度有时还会用到一个长度单位一一分米。1分米有多长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知道了。(板书:分米的认识)二、互动新授1.初步认识分米。(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2情境图。)师:同学们,这就是1分米(师用手指课件表示的1分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2)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在班内交流。生1:1分米里有10个1厘米,也就是说10厘米就是1分米。生2:从0厘米到10厘米的一段长度是1分米。(课件放大米尺)因此,1分米=10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鼓励: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说得太棒了!2.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师: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2)学生动手操作,试着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3)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自己表示1分米的方法:生1: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指出大拇指对准直尺的0刻度,食指指到10厘米的刻度上,从大拇指到食指之间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生2:左手指着直尺的0刻度,右手指着直尺的刻度10,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师: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了1分米的长度。太聪明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1分米。①量一量:拿尺量一量你表示出的长度,看看准不准。②比一比:同桌互相比一比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或两手之间的距离)。(反复两次)③画一画: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看你画得准不准。④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支自动笔的长度;喝牛奶时用的吸管的长度等。教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3.教学“1米=10分米工(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①让学生思考猜测。②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米尺或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③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④小组汇报想法。学生汇报:我们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
厘米为一段,1米中一共有这样的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2)师:如果请你给我们所学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你认为应该怎样排呢?(米〉分米〉厘米〉毫米)4.教学例3O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填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1)小组合作讨论。(2)班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生1:2厘米=20毫米。想: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也就是20毫米。生2:80厘米=8分米。想: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也就是8分米。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教师强调: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认识千米单元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如《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般的“五指山”,在这座山上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出示课件)咦?拇指峰上住着的是谁呢?瞧!它来了。(点击课件出示:千米)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一一千米。(板书:千米)二、互动新授.以题质疑。师: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要用到千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师:那么,带着我们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了解千米吧!(板书: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1)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现在跟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图)质疑: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课件演示。(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沿操场走2圈半正好是1000米。400+400+200=1000米。)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是相等的关系)(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师:1千米=1000米,读起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
区分开吗?先学生自己练读,然后小组内交流停顿方法,互读,最后指名读。师指导读法并范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小结:千米也称公里(板书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2)到操场体验1千米的长度。①教师与学生合作实地测量出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线,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把线连接在一起测量出100米的距离。②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数一数走多少步大约是100米,感知100米的距离。③问:几个100米是1千米?(10个100米是1千米。)那我们来回走10次才是1千米。一起来走走看。④学生走完后,说体会:走得好累呀!1千米比100米远多了…….认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用这把米尺连续量1000次正好是1000米。)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米=1000米。.感知生活中的“千米”。引导: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自由发言:公路边的指路标志上;路边的限速标志上;摩托车、汽车的速度表上;地图上标的比例……根据学生的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标志图片。教师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布置作业: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的路程,充分体验1千米有多远。第二天在班上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1)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选择适当长度单位进行填空。
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2)小组内交流、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米与千米之同的单位换算单元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能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谈话:小灰灰想要看羊村举行的全羊运动会,可是路上有好几道关卡,小灰灰过不去伤心极了。同学们,能帮帮小灰灰吗?(课件出示练习题)好,我们一起来帮小灰灰过关卡吧。.把新送到对应的信箱。1千米50毫米 60分米 1米100厘米1000米 5厘米 6米.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现在小火车开来了,只要答对车厢上的题,小火车就会将我们送去羊村。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判断。1米=( )分米100毫米=( )厘米30分米=()米10厘米=()分米7米=()厘米 1000米=()千米.小火车载着小灰灰很快到了羊村,可羊村的大门紧锁,门上挂着一个牌子“做对下面的题才能进羊村”。让我们看看是什么题吧!(课件出示: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二、互动新授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5:3千米=()米5000米=()千米(1)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2)学生独立思考。(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
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1000+1000=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2.归纳算法。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讨论。(2)班内汇报、交流:生1:把“千米”化成“米”,想: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即“几千”米。生2:把“米”化成“千米”,想: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即几“千米二教师总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末尾添上3个0千米Y =±米。末尾去掉3个03.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小灰灰对你们充满了希望,再解出最后一题,小灰灰就可以看到精彩的全羊运动会了。赶快行动起来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1)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指名学生回答。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生2: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交流: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你是怎样估计的?指名学生回答。(2)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灰灰看到了精彩的全羊运动会。三、反馈完善
师:运动会结束了,答对题有礼物带回家。帮小灰灰带上几份礼物回家吧!礼物1:完成教材第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礼物2:完成教材第27页例6下面的“做一做”。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实际估测一下,然后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如:沿着教室的长和宽走一走,数一数教室长边和宽边镶了多少块地板砖等),其他同学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礼物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题。(1)独立完成,做在答题纸上。(2)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强调:不相同的长度单位需要统一后再计算。礼物4: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2)小组内交流、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认识吨单元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L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建立“吨”的概念,并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认识明确“吨”的实际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导入:我们经常去超市,在那里会看到各种不同包装的商品,(课件出不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如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一袋薯片重50克…….教师指出: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二(教师板书:认识吨)二、互动新授.初步了解“吨二(1)(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前两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吊车吊起的集装箱重2吨、火车一节车厢可以装载60吨货物。(2)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标志呢?学生畅所欲言:大桥头上、卡车上、地磅上…….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质疑:1吨到底有多重?(1)算一算。课件出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①小组讨论后汇报:10袋大米重1000千克。②教师课件演示:1袋大米重:100千克;2袋大米重:200千克;3袋大米重:3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2)背一背。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再互相背一背,切身感受一下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的同学是多少千克?是几吨?学生独立推算后回答:40名这样的同学是1000千克,就是1吨。3.了解“吨”的应用。提问:通常在什么时候,要用“吨”作单位呢?请举例说明。(1)小组讨论,组长记录。(2)交流汇总,比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①很重物体的重量。如:大象、鲸鱼、人造卫星。②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如:汽车、轮船、火车、吊车。4•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运用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试着计算。(出示教材第22页例8的题目)(2)全班交流,说一说换算方法。汇报:4吨=4000千克,想: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即4000千克。3000千克=3吨,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有3个1000千克,即3吨。末尾添上3个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吨V =千克末尾去掉3个0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上面的“做一做二(1)让学生说一说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2)学生独立填写。(3)全班交流。教师强调:1吨=1000千克。.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二(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换算思路。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单元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情境图。师:请大家认真读题,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生1: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载重)2吨,一辆载质量(载重)3吨。生2:(补充上一位学生说的内容)两辆车要运完8吨煤。生3: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生4: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二、互动新授1.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一起读一读。(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派车方案。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安排的方法。教师提示:可以用其中的一辆车运完,也可以用两辆车合作运完。(3)小组合作整理不同的方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在答题纸上。(可能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也可能用画图分一分的方法等。)(4)展示成果,找出符合题意的方案。生1:如果只用2吨的车,恰好运4次可以运完。生2:可以用2吨的车运1次,用3吨的车运2次,两辆车刚好一共运8吨。教师对叙述表达清楚的学生加以表扬。2.学习列表法。引导: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清晰地列出来。(1)教师课件出示表格(如下图)。(2)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在答题纸上绘制表格。(3)小组合作按表格的要求填写完整。(4)指名上前展示,如果派车方案不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5)指名说一说表格上所填写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派车方案2吨3吨运煤吨数①4次0次8吨J②3次1次9吨③2次2次10吨④1次2次8吨J⑤0次3次9吨3.师生一起检验。因为方案①:2X4=8(吨);方案④:3X2=6(吨)6+2=8(吨),所以方案①和方案④都可以恰好把8吨煤运完。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正确方案。.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7题。(1)让学生合作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说说自己的想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单元第四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伴随悠扬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学生回答: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类;麋鹿和狐狸都属于哺乳类。.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份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鸟类有271种,爬行类有122种,哺乳类有31种。)3.提问: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生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生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生3:我国湿地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二、互动新授.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解决哪一个呢?出示教材第37页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1)提问: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求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我国湿地鸟类有271种,爬行类有122种,列式为:271+122=)(2)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②汇报讲解。师:你们和这位同学计算得一样吗?下面我们请他来说一说他的计算过程。(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122393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在笔算的时候,相同数位要对齐,并从个位加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判断。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出示教材第37页例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1)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请与自己小组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2)师: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71+31=302(种)271+♦1302(3)提问:同学们,如果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出示:271+903=①小组合作,在答题纸上进行计算。②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从个位加起,1+3=4,个位上写4;十位上7+0=7,十位上写7;百位上2+9=1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上写1,千位上也写1,因此271+903=117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1+,903
1174(4)师: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1;如果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1。3.比较总结。(1)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三个算式(271+122,271+31,271+903),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同点:271+122是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而271+31和271+903都是进位加法。在271+31中十位上满十,要向百位进1;在271+903中百位上满十就要向千位进1。(2)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4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前4道计算题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2)让另外4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4)后4道题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教师强调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lo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2.活学活用。出示问题:丁丁和妈妈在比身高,你知道妈妈身高多少厘米吗?丁丁:我身高137厘米。妈妈:我比你高29厘米。(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137+29=166(厘米)。
(2)集体交流、订正,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连续进位加法单元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以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口算方法。.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国湿地不但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还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湿地野生植物。瞧!今天老师就带了某湿地野生动、植物的一些信息。(多媒体课件随着音乐播放收集的某湿地的动、植物图片。).质疑:欣赏完之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湿地有野生动物多少种?这湿地有野生植物多少种?在这湿地中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共有多少种? )引导:同学们,看完资料我们知道了野生动、植物正濒临灭绝,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环境的保护,珍惜每一处花花草草,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保护环境!二、互动新授1.迁移渗透,尝试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445+298=(2)如何计算呢?(列竖式计算)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列竖式计算出结果。①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②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③学生评价。(板演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如果有错误,请给予纠正。)讨论:这与我们前面学的笔算加法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O
不同点:前面所学的是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而今天学的是两次进位加法。因此更要记住要加进位“1”。(3)提问:连续进位加法除了用竖式计算外,还可以用口算。如何口算出结果呢?我们试试看。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示:注意观察两个加数,看看有什么特点?②小组合作,交流口算方法。③小组推举代表展示口算方法,并说明理由。生1: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多加了2,再减去2o也就是:445+298=445+300-2=745-2=743生2:400+200=600,40+90=130,5+8=13,600+130+13=743。生3:445+298=443+300=74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445+298=445+300—2=745—2=743”这种方法最简便,因为298最接近300,把445与300相加,多加了2就再减去2,这样很容易口算出结果。)小结:在计算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不但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还可以把这个数与整百数相加,多加了几就再减去几,少加了几就加上几进行口算。2.合作学习,探究验算方法。检验: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呢?(1)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验算方法。教师巡视,适当引导、提不。(2)小组内反馈验算结果,交流、讨论验算方法。(3)汇报验算方法。鼓励学生并肯定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并让学生说出验算根据,还可以小组互相帮忙。如:生1:我用743—445,看得数是不是298o(根据“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验算)生2:我用298+445,看得数是不是743.(根据交换加数的位
置验算)生3:我用743—298,看得数是不是445.(根据“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验算)说明: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练习时就用那一种进行验算。三、反馈完善.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二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明理由。.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8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第(2)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2)集体交流、订正。(3)同桌合作完成第(3)题。先互相提出问题,把所提的问题记录在答题纸上,然后把问题进行归类并列式解答。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后反思】
课题连续退位减法单元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第3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归纳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学生自由回答)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国产动画也有了很大发展,陆续出产了许多新的动画作品。这里是“2004~2011年度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统计表中所给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师:你能根据统计表提出有关于减法的问题吗?生1:2004年比2005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生2: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生3: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性地板书提出的问题。.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减法问题,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减法的计算。(板书:减法)二、互动新授L教学例1。课件出示问题: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1)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要知道2011年生产了多少部动画片与2009年生产了多少部动画片。)(2)引导学生看统计表并解答。①指名列出算式:435-322=②用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试着列出竖式算一算。③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提示:列式时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减起?
④全班反馈,汇报计算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5一32213教师边板书,边说明: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学习例2。师:同学们可真棒!能独立解答例1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这一问题你能解答吗?试试看。(1)指名列出算式:435-86=(2)学生分小组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分小组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3)引导: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个位“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是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十位上加10再减,即“12—8=4",百位借1后是3o)(4)班内交流。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435一86349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个位: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得15-6二9。十位:3退1后是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得12—8=4。百位:4退1后是3。(5)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方法。.比较例1和例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汇报:相同点:都是减法,在笔算的时候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不同点:例1是不退位减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医疗设备研发中的专利保护问题研究
-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
- 2025年度智能食堂运营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文化艺术品交易合同担保执行细则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提取公因式法(2)》听评课记录
- 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与防范策略培训
- 2025年度建筑工地安全防护脚手架采购协议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度量与计算》听评课记录
- 幼儿园开学前教职工安全培训
- 口腔接诊流程
- 拘留所教育课件02
-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课件(完整版)
- 蓝色卡通风好书推荐教育PPT模板
-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设计46
- 分布式光伏屋顶调查表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时作业本有答案
- 出国高中成绩证明模板
- 高明---《琵琶记》解析课件.ppt
- 山岭地承包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