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ECONOMICS

参考书目:1.杨公朴等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赵玉林编:《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教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3.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臧旭恒等主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5.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案例分析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产业(一)产业的定义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组织层面上,分析同一产业的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所包含企业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产业融合:互联网、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研究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或者说需要考察整个产业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与关系时,“产业”可以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这种产业定义有较大的伸缩性,可以有较广义的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也可以有较狭义的如石油产业、机械产业等。(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1.技术关联分类法: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往往具有相似的技术、工艺方面、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关联方式分类法2、原料关联分类法:

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

铁业、木材业、卷烟业等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等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关联方式分类法3.用途关联分类法:

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商品用途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

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关联方式分类法4、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能力、持

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先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

济有支撑作用。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

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

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国家标准分类法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科学的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分类法

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际标准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产业的其他分类法四次产业分类法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的四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产业的其他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产业的其他分类法生产流程分类法

指根据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

按生产流程可以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产业经济学及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内的企业运行、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研究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学:企业或消费者的个量分析,较少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形成的群体的行为活动及所造成的总体规律。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总体→总量分析,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被抽象掉了。产业经济学:中观经济学→产业(部门)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产业、产业间或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产业组织研究市场运行,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产业组织学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帮助人们研究现实中的市场。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及其与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密切关系。特别强调针对产业中的具有相互依赖或市场互动特点的企业市场行为的研究,包括价格竞争、产品定位、广告和研发等。2、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为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3、产业关联(产业联系)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与产业结构理论相比,它更广泛、更细致和精确地量化研究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

建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间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以分析该国在这一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4、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5、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建立一个产业评价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的动态优势。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为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提升提供指导意见。6、产业安全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如何提高产业安全度等问题。

在开放经济体系下,研究产业安全对国家抗御外部经济破坏性扰动和经济风险传导、有效贯彻本国政策意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图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研究对象与方法产业及其分类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产业革命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从现实市场竞争和垄断的角度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内竞争和垄断的现实问题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并相应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学习和掌握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机理、制定及合理运用等内容本课程的任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理论分析方法和经验分析方法3、具体的研究方法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方法。第二章产业主体——企业本章课堂主要讲企业的产业作用、讨论。其它内容有些课程已经学过。第一节企业性质的经济解释

一、什么是企业?

——企业为什么产生?(一)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专业生产——企业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案例进行剖析,他揭示了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他提出自由竞争的思想,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不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组织,而是一个可行的生产计划集。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行为分析的假设前提:厂商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它们具备有用的信息、精于计算、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或厂商被看作是在市场经济中业已存在的、完全有效运转的、为赚取利润而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个体生产者,也可以是一家规模巨大的公司。(二)新古典企业理论在目标产量Q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通过求解下列问题使总成本达到最小化:

s.t.f(x1,…,xn)≥Qmin: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的要素的价格;: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要素。成本和收益产量MCACMROP*Q*再假设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则MR=MC时,利润最大化。短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PPeDDSSEQeQMCMRMCqPd=MR=PeeqeOO行业均衡厂商均衡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他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即可变成本)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量(即生产规模)。从整个行业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在短期内当一个行业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基本稳定时,行业的产量和价格将保持稳定,该行业处于短期均衡状态。

长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优规模的决定产量产量成本价格成本价格SACLACLMCSMCq0LMCLACP1PAB所谓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准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费总成本(从而平均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在长期竞争性调整过程中,行业和厂商的长期均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决定的。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留存下来的每个产商都选用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效率最高的规模,用最低的成本(及所费各种生产资源之数量为最小)生产产品,并且只能赚取正常利润。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前提下,市场机制能够使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企业规模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它能够利用规模或范围经济的程度。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和(假定两个企业得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不经济。这种情况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冲突时可能会发生。范围经济也可以一般化到多产品企业。

对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评价:强调技术的作用,在特定意义上强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为企业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该理论在分析最优生产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方面、在理解一个产业(或企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在研究企业之间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构方面,一直是十分有用的。不能回答:既然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企业?为什么很多现实公司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工程的需要?(三)现代企业理论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被认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主要观点如下: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缺陷:一是忽略了制度安排和交易费用,二是忽略了企业的制度结构,不能解释生产活动为什么能在企业内进行等问题。三是未令人满意地解决企业的边界及其决定的问题。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在科斯对企业性质所做探讨的基础上,张五常改进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企业是在下述情况下出现的:私有要素的所有者按合约将要素使用权转让给代理者以获取收入;在此合约中,要素所有者必须遵守某些外来的指挥,而不再靠频频计较他也参与其间的多种活动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对这两种合约安排的选择取决于由对代替物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是否能弥补由相应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斯开创的现代企业理论主要沿着两个分支发展,一是交易成本理论,着眼点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代理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故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又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威廉姆森对交易的定义:当一项物品或劳务越过技术上可分的结合部而转移时,交易就发生了。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成本:协议的起草、谈判的成本和保障协议被执行所需的成本。事后成本:错误应变成本、争吵成本、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转成本、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成本。契约人行为的基本假定:有限理性、机会主义。按照西蒙的定义,有限理性指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契约人”有限理性行为假定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表明人们对交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每种偶然事件进行考虑和订约是有代价的。其次,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偶然事件会增加事后成本。再次,由于预料到一定会有某些偶然事件事前没有想到,所以交易各方可能在初始合同中订立如何“善后”的具体措施,从而使交易成本增加。这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在可行的范围内所有的合同都是不完全的,这一点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威廉姆森提出机会主义概念,指人们以欺诈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它包括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契约人”行为的这两个基本假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二者同时存在时,严重的契约困难才会产生,从而使治理结构或经济组织的选择成为必要。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交易时,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威廉姆森根据两种交易频率类型和三种资产专用性程度,通过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交易分派给不同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六种交易类型及其必须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治理结构,以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威廉姆森还用资产的专用性解释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他把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指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代理理论与古典和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代表人物:阿尔钦、德姆赛茨。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测度、监控、偷闲、剩余权利等一系列概念,从而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计量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经济组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计量需求,即对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计量。其重要性在于,如果计量正确,就能使报酬的支付与生产率相一致,从而促进所有投入所有者的合作,发挥各自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的比较优势,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率。队生产是制这样一种生产: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产出不是每种合作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组织问题;队生产所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同一个人。正因为队生产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是联合产品,而且不是每个成员边际产品之和,使得对参与合作生产的成员的边际产品无法直接地、分别地、便宜地观察和计量,从而必然导致搭便车的问题(freerideproblem),队成员因为能将偷闲(shirking)的成本转嫁给别人,而获得偷闲的激励,结果使队生产的效率受到损害。因此,就有必要寻找监察费用尽可能低的组织方式来进行生产。古典企业:联合投入的生产;有几个投入的所有者;有一个团体对所有联合投入的合约是共同的;享有这些权力的人可以独立于其他投入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任何投入合约进行再谈判;他有剩余索取权;他可以改变队成员的资格;他可以出售这些用来定义古典企业的所有制的权利。古典企业的实质是一个合约结构,它之所以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通过队导向的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率,并且它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在直接衡量合作性投入的边际产品时是有费用的,使得合作性投入之间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换难以对偷闲行为加以限制;第二,通过观察或确定投入的行为来估计边际生产率是经济的。第二节企业的生物性特征及生命周期一、企业具有一些生物性特征:(一)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通过循环性吸纳物质(投入品)、输出物质(产品)与环境(社会)发生联系。企业系统企业的开放系统性质环境系统输入生产要素输出产品、服务除了实物交流外,企业与环境交流的更重要的内容是信息。企业的外部系统企业的内部系统(二)企业所有者意愿支配企业活动企业创造者创办企业时将自己的意志赋予企业,以期通过企业的活动实现自己的目的。企业与环境的交流能力,完全是企业中人的作用。投资者的价值观、知识、偏好对行业的影响。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内其他关键个人的目标一致时,企业才能表现出最强的内部统一性和外部竞争力。(三)企业具有整体预谋能力企业整体预谋能力首先表现在企业能够理智地面对环境及其变化,能够客观地认识企业自身整体的优劣势,进而选择合适的战略。其次表现在企业能适时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还表现为企业对长期与短期利益、企业总体发展与局部利益、企业本体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能力。数据显示,中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只有7-8岁,成长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岁。企业生存的最初10年是公司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有40%的新建企业不到10年便夭折。(五)突变是促使企业进化的重要方式企业的生物性决定了企业将因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和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波动性,对于大多数企业,适应环境成为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企业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环境。外部环境是促使企业变革的主要动力,当外部环境变化不足以推动变革,被动地等待会使企业损失机会,就有必要人为地破坏现有平衡状态诱发变革。二、企业的生命周期产品、产业与企业的生命周期产品寿命周期产业寿命周期企业寿命周期生命力时间企业的生命周期投入期:市场调研、慎重决策(经营的中心是管理,管理的中心是决策)成长期:狠抓质量,塑造品牌成熟期:技术研发,更新产品衰退期:谨慎应对,适时转型企业从衰退到消亡经历:反应迟钝(小-大)、盲目或错误行动(巨人集团)、危机、消亡四个阶段。竞争与垄断:微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重点是第二、三阶段2.延长生命周期的几种方案产品更新(海尔设计市场)技术创新加强管理(海尔)(靓女先嫁理论)品牌延伸(“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海尔(洗衣机、冰箱、彩电、手机等)、可口可乐(360亿);娃哈哈(药-矿泉水)企业并购(大-小、小-小;海尔-休克鱼)——外因跨地区协作(企业+政府;提升技术、扩大资本、共享人才、拓展市场、搜集信息)——外因3.企业所有权形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1)个人制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最短2)合伙制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3)公司制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上可能会无限长4.企业寿命周期结构战略周期:战略调整人员周期:决策、技术人员等结构周期:组织结构调整产品周期:投入、成长、成熟、衰退设施周期:厂房、设备等战略周期结构周期人员周期企业寿命周期设施周期产品周期5.企业生命周期的调整形成阶段内部合理化阶段连续发展阶段(扩充发展后)合理化阶段企业(民营):5年内为立足期;6-10年成长期;10-20年发展期;20-?跨国发展或衰退;底特律破产相关内容。视频:公司的力量——8创新先锋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第三章产业组织:

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内容概要

第一节SCP分析框架简介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间资源配置问题,特别是从竞争状态的观点来说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一、竞争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决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于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政府作用及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以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在他们看来,没有比竞争机制再优越的市场组织形式了。微观经济学学过的知识二、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讨论规模经济的利弊

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直接有利于节约劳动、降低成本及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又为开发和使用高效、专用的机械设备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下降,并且大大拓展了节约原材料和劳动力的空间。

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如单位销售费用的节约,大量购入原材料所导致的单位采购费用的节约,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充分利用而导致的管理费用相对节约。

达到规模经济的企业,生存能力强于非规模经济企业。

二、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同等重要因素,也是大多数企业追求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必然途径。规模经济性主要集中于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制度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上。竞争必然使资源不断流向效率更高的企业,导致了生产的集中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垄断因素不断加强。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共著的《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如何维护竞争机制的作用,确保经济的活力,同时又能发挥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即如何兼容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性,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课题。三、SCP分析框架的形成1、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所谓有效竞争(workablecompetition),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但是克拉克没有解决有效竞争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后来,许多产业组织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1938年,梅森(E.S.Mason)和贝恩(J.S.Bain)等人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梅森将有效竞争标准归纳为两类:一类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为市场结构标准;另一类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1)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2)有效竞争的市场行为标准: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3)有效竞争的市场绩效标准: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方法标准评价缺陷三分法标准存在不少缺陷,如市场结构标准基本只是放宽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不太高”这类的标准尺度也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述。三方面作用不再将不现实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基础。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按照三分法标准,哈佛学派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1、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决定市场结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壁垒高低。2、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括产量决策、定价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3、市场绩效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程度等等。SCP的理论依据:微观经济理论。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是自马歇尔以来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大学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的人被认为“结构主义者”。“集中与利润”假说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市场秩序。哈佛学派的政策取向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直接应用——美国反垄断政策结构主义的衰退

80年代开始,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因如下: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后因之一。绩效对技术和结构也会产出反馈影响。动态效率创造了有效的技术,盈利能力决定了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大小,对市场结构具有动态效应。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10亿美元。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判。第四章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第一节策略性行为概述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市场结构为核心(SCP)哈佛学派(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市场行为为核心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策略性行为(20世纪70年代起)

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谢林(Schelling,1960)

市场基础:寡占或垄断市场古诺模型(Cournot,1838)伯川德模型(Bertrand,1883)

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1934)等

研究方法: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成果应用:为现实的市场现象提供理论解释为反托拉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的市场价格行为,包括价格竞争行为和价格协调行为。以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内容的促销行为,如广告行为。以产权关系和企业规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如并购行为。企业技术进步,如创新与研发行为。淘宝的一些事件;电商大战;实体店(书店);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教育、创新问题;格兰仕价格战等等。第二节策略性定价行为价格竞争在诸多竞争方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是厂商间竞争和消除对手的主要手段。而价格变动背后体现的是厂商行为。一个厂商定价策略的选择依赖于它所在的市场结构,价格的制定不仅为了从竞争对手中争取消费者,也为了排挤竞争者以降低未来的竞争程度。衡量价格竞争程度的方法:P*表示利润最大化下的价格,P0表示当前市场真实价格。若当前价格低于短期利润最大化下的价格,说明厂商正在进行价格竞争。比值越大说明竞争程度越激烈。

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通过在位厂商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一个产业中,可能有潜在的进入者,如果你是在位企业的高层,你会怎么做?静态限制性定价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内容动态限制性定价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规制一、限制性定价

贝恩(1949,1956)、索罗斯-拉比尼(Sylos-Labini,1962)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58)

早期前提——索罗斯-拉比尼假定(Sylos-LabiniPostulate),即潜在的进入者相信新厂商进入后在位厂商不会改变它的产量。结论——在位厂商为了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会调整它的产量水平及相应的价格水平,从而消除导致潜在厂商进入的诱因。

静态限制性定价

完全信息条件下,在位厂商的进入前价格政策与一个理性潜在厂商的实际进入行为无必然联系,在位厂商的产量维持不变的假定是不可置信的,理性的在位厂商也根本不会制定限制性定价策略。

——弗里得曼(Friedman,1979)

遏制进入价格长期低利润保持垄断地位在位厂商索取垄断高价短期高利润失去垄断地位

平衡当前利润与未来利润之间跨时期利润总额最大化定价策略利润最大化主导厂商模型

结团进入模型(卡米恩,施瓦茨,1971;Debondt,1976)连续进入模型(Gaskins,1971;Baron,1973)动态限制性定价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1982)模型在现实环境中,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对手的成本函数及其战略性决策以及整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完全知识,很多信息为私人所有,因此,在在位厂商与潜在厂商之间进行的限制性定价行为可以视为不对称信息博弈行为。在位厂商的成本与进入者无关且在位者已知自己的成本函数。在位厂商独占自己的成本信息,而潜在厂商的成本信息是共同知识的信息分布下,高成本的在位厂商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以显示自己是低成本的,从而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哈尔瑞顿(1985)为了遏制进入,在位者应传递高成本信息,因而应把限制性价格设定在高于短期垄断价格的水平。(与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结论相反)进入者在进入前不知其成本是多少,且其成本与在位厂商成本正相关。在假定潜在厂商完全处于信息弱势的条件下,低成本在位厂商的最佳定价策略是将限制性价格设定在高于垄断价格的水平,以向潜在厂商传递该产业是高成本的信息,从而策略性地遏制其进入。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

静态限制性定价理论表明,限制性定价阻止了潜在企业的进入,这对竞争企业是不利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限制性定价也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消费者可以从中获益,净福利效应是不明确的。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信息的分布状况对限制性定价的福利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如果潜在企业进入到在位企业的市场,增加了竞争,并且产品的价格也下降了,则净福利效应是正的,反之,限制性定价没有使产品价格下降,潜在企业也被阻止进入,则净福利效应是负的。对于动态限制性定价,其福利效应的判断就更加复杂了。

掠夺性定价是指具有经济或技术实力、在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厂商,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在一定的市场上暂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并在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的行为,即通过承担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获益。二、掠夺性定价

不一定要价格低于自身成本,只要价格定在竞争对手成本之下;增加服务品质、变相降价、增加产能等;掠夺性定价的福利效应(P109)(自学)研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生产资源配置等。三、限制性定价与掠夺性定价的比较竞争对象不同降价目标位不同降价目的不同

第5章政府规制政策产业经济学目录一、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二、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三、政府规制政策:自然垄断、竞争性产业、社会性规制规制(regulation)与规制经济学规制(regulation)是指政府根据一定的法规对于市场活动所做的限制或制约,如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构成了政府对价格、市场进入等的规制。规制属于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具体干预。规制经济学主要研究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的干预问题:为什么要干预,采取什么措施干预,干预是否有效以及在干预无效即规制失灵情况下通过规制与放松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找到次优选择。规制(regulation)与规制经济学植草益(1992)给出了较广泛的规制定义:“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规制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产业组织的相关领域一起成为应用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1、政府规制的类型政府规制间接规制直接规制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反垄断依据由政府机构认可和许可的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职能的行为,以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职能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为目的存在自然垄断或信息不对称现象的行业,保证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和防止资源配置低效为主要目的,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方面的规定和规制以保障劳动者的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保护环境和防止灾害为目的判断规制的类型居民用电价格燃油价格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房地产调控特殊时期食品价格管制生产安全(矿难)规定食品安全规定医患纠纷规定禽流感防治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中国处罚6家液晶面板企业茅台酒、五粮液被处罚360官司缠身获判11连败不正当竞争行为全线溃败讨论:为什么要规制,如何规制?(可再参考邮递业务、电信、三网融合、金融、自来水等)2、政府规制的目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财务状况稳定确保企业内部效率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3、政府规制的执行机构规制机构存在与否取决于政府的法令,因此其组织具有权威性。规制机构是根据某项法规执行某些特殊领域的任务而存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局限性。规制机构只拥有政府赋予的部分权利,规制力度取决于规制范围,具有很强的伸缩性。我国部分产业的政府规制产业进入规制价格规制规制机构电力准入注册制度核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自来水特许经营听证会、公告住设部、地方政府部门商业银行许可、执照法定指导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民航许可、执照法定价格民用航空局、发改委电信国际长途国家垄断法定价格工信部、发改委国内长途国家垄断法定价格地区通信国家垄断地方政府定价移动寡头垄断法定价格增值业务申报目录一、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二、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三、政府规制政策:自然垄断、竞争性产业、社会性规制规制(regulation)——放松规制(deregulation)——再规制(reregulation)的动态演进过程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规制实践中,出现了官僚腐败、规制成本高昂、自然垄断行业或公用事业单位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引发了一场放松规制的运动,同时也促使人们对传统规制理论和规制方式进行反思,并开始探索更合理的规制理论和更科学有效的规制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中的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被引入,一种新的规制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产生了,从而使西方规制经济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巅峰。规制理论核心问题的演进早期传统的规制理论,包括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获理论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规制(Why)?规制代表谁的利益(Who)?而激励性规制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规制(How)?

1、公共利益理论和规制俘获理论围绕规制目的分为公共利益理论和规制俘获理论。自亚当·斯密以来,规制公共利益理论就出现了,成为规制理论的逻辑起点。主要观点: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存在失灵,规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公众的福利,即弥补市场缺陷带来的效率损失,并得到更为社会认可的收入分配状况。缺陷:现实社会中大量被规制的产业既不是自然垄断的产业,也不具有外部性。规制俘获理论认为促使政府进行规制的仅代表社会的某一特殊利益集团,规制的整个过程最终将变成是为被规制的产业服务,规制者被被规制者所俘获,是特殊的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本质上属于一种极端的论断。增强了反政府规制的倾向。2、规制需求理论1971年,Stigler在其论文TheTheoryofEconomicRegulation《经济规制理论》中,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规制的产生进行规范分析。Stigler第一次将标准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和分析方法引入规制理论,也有观点认为他开创了规制经济理论。他认为规制的存在取决于社会对规制的需求和供给。最优规制政策是以立法或规制机构为中介,消费者和厂商利益调和的结果。3、利益集团理论Stigler和Peltzman的分析从规制者效用最大化出发,得到的理论只能预测哪些产业易受规制以及规制的结构是什么(如价格的高低等),并没有说明利益集团是如何影响规制者。Becker(1983)认为规制的核心在于增加最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福利,利益集团对政治家(规制者)施加的压力越大则取得的转移支付或财富再分配的可能越大,这种竞争会产生一个在政治市场上的“纳什均衡”,最终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福利增加,市场失灵得以纠正,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得以降低。4、规制博弈理论规制是多方多赢博弈的结果。由于具有强制性权利的政府能利用特殊的法律权利和税收手段,以较小的成本,监督交易的进行与合约的履行。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消费者因价格降低获得了好处,而垄断厂商避免了残酷的竞争,由国家保护了它的专利不受竞争困扰。该理论意味着,由政府来监督私营法人之间的合同的执行能给它们节省更多的成本。5、激励性规制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规制理论的研究主题从“为什么要规制”和“规制代表谁的利益”转变为“如何有效规制”问题,这一转变是伴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进行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设计出一种激励规制合同,既能充分激励被规制企业,又能有效约束其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做出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的行为。激励性规制理论的贡献激励性规制理论打开了规制机构的“黑箱”,将其分为规制机构(监督者)和国会(委托人)两层。其中,国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规制机构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可能被规制企业或其他利益集团俘获而与之合谋。目录一、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二、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三、政府规制政策:自然垄断、竞争性产业、社会性规制(一)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1、自然垄断的内涵:当一个生产单一同质产品的企业比两个或多个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在任意产出水平上的成本都更低,则这个企业是自然垄断。(传统)C(Q)<C(q1)+C(q2)+...+C(qm)

该产业的成本是劣加性的。产业中有m个企业,企业可生产多种产品,q为每个企业的产量,Q=q1+q2+…+qm,(现代)

平均成本持续下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2、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内在必然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政府对市场进入进行规制,以便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自然垄断理论中的定价矛盾:如果任由企业定价,则索取垄断价格。由于平均成本下降,如果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则价格低于平均成本,企业亏损。矛盾导致政府必须出面进行价格规制,以便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效益之间取舍传统理论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成本劣加性,此时需要政府对市场实行进入规制,以保证整个产业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平均成本上升的产业中,边际成本定价既保证企业不亏损,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定价矛盾不复存在。但可能会受潜在进入者威胁(低于定价,高于平均成本可获利),此时需要进行进入规制。平均成本下降的产业,定价矛盾仍然存在,价格规制仍有存在的理由。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内在必然性现代理论3、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1)进入规制为确保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其生产效率,由规制机构对企业的从业资格、产品及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审查、认证,从而确定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获准享有特许经营权,并承担该产业的供给责任,不能自由退出。许可制、注册制、申报制。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2)价格规制规制当局为限制企业制定垄断高价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对产业价格水平进行的规制。价格规制采用了平均成本定价法解决了定价矛盾,主要形式是公平报酬率规制,是一种低强度的激励机制。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3)质量规制为了防止缺乏竞争的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和质量下降而制定的制定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建立有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定期检查制度定期颁布准许生产的有关产品和服务的目录,以防止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或不合格的产品与服务进入市场4、规制失灵与规制改革规制失灵的表现企业内部低效率的产生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规制的目的和结果不一致(机构和企业信息不对称)传统规制理论及方式的缺陷传统规制方法的既定前提是:规制者与被规制者具有相同的完备信息,双方进行的是一种对称信息博弈。而在现实生活中,规制者与被规制者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激励性规制——规制的重新思考是指给被规制企业提供刺激的办法,诱导垄断者去实施某种行动,以达到某个规制目的的规制政策。主要方法:区域间竞争(YardstickCompetitionRegulation)特许投标制(FranchiseBiddingRegulation)价格上限规制(Price-capRegulation)社会契约规制(SocialContractRegulation)利润分享规制(ProfitSharingRegulation)其他价格上限规制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规制改革和英国电信公司民营化时,为了找到一个能有效控制垄断企业价格的办法,由李特查尔德设计了一种新的价格规制方式—价格上限规制。价格规制的目的不仅是将价格和利润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之内,而且应激励厂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做法是签定价格调整合同,将价格变动与零售价格指数和生产效率挂钩,并据此规定价格的上限。Pt=(1+RIPt-1-X)Pt-1RIPt-1为上一年零售物价上涨率X为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提高的百分比2001年12月11日也就是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国务院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了中国电信南北分家的方案。中国电信一分为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10省(区)的电信公司归为北方部分;其余归为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通、吉通重组为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南方部分继续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名称使用“中国电信”的无形资产。此次的方案中加上了一个新办法:新的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可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服务。南北按光纤数和信道容量分别拥有原中国电信全国干线网70%和30%的产权及辖区内全部本地电话网。据悉,中国电信业重组的全部方案叫“5+1”方案,除了新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继续单独经营,这5家公司再加上一个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三部委电信重组通告: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

2008年05月24日14:32新华网快讯:工业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通告指出: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放松规制(Deregulation)原因:技术、需求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受规制行业的属性规制失灵规则成本上升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对电信、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等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放松规制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民营化产权改革等放松措施,竞争的特征在放松规制后的行业明显增加,新的市场格局逐步形成。放松规制并不是取消规制,是对现有规制进行改进,寻找更有效率的规制方式。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认为,只要能限制企业提高价格和排斥竞争对手的能力,就可以实现有效竞争,同样能改进市场效率。鲍莫尔等人发展了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应放松管制,维持市场的可竞争性,使潜在的进入者能够对原有企业的垄断行为产生“进入威胁”,迫使在位企业只能制定和维持平均成本定价。规制抑或放松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详见教材P147,课后自己分析)(二)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原因通过政府规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规制可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政府规制可以限制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具体行业的规制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1、金融业规制规制目标保证金融机构乃至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从而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发展。不同国家目标有所差异。规制主体规制方式:灵活性规制和规范化规制规制手段:对统计资料监控和分析、外部审计等金融业规制内容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的规制对金融业务范围的规制风险控制流动性要求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损失准备2、高新技术产业规制原因从生产投资到最终成果转化需要较长时间,投资巨大,市场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承担较大风险;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对某项技术的专利权和对某项知识产品的知识产权,从而在一段时间内拥有垄断权和排他性使用权;高新技术在转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外溢效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制政策信息不对称的规制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孵化器之间风险性的规制风险投资法律外部性的规制产权激励服务激励优惠政策(三)社会性规制目的外部性:收取排污费、采矿许可证等;规制手段提供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管理、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等。如厂商向消费者公开信息,如加贴生产日期等标签,或者出售前获得许可证非价值物品: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社会问题的物品,分为不受市场欢迎的市场结果和功德物品。如毒品、义务教育、疫苗接种等以保障劳动者的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保护环境和防止灾害为目的。方式直接规制:禁止特定行为(排放污染物、非法广告、毒品)、限制经营性活动(未成年人进入某些场所)、资格制度、检查与鉴定制度、基准与认证制度行政手段:制定标准、发布实施、执行检查和实施处罚等经济手段:信息提供与公开:讨论:企业为何不城信经营?如何让企业诚信经营,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第六章产业组织政策

一、产业组织政策概论二、中小企业政策三、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四、反垄断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的有效配置,保证公共利益,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所采取的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产业内企业间关系,推动产业振兴的公共政策的综合。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既试图缓解垄断对市场经济运行造成的危害,又保持一定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达到有效竞争的状态。第一节产业组织政策概论一、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而言,高效率的竞争应是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workablecompetition),所以,有效竞争是政府制定与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

二、产业组织政策的二元性政府制定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在总体上保证整个产业既能实现规模经济,又不失竞争活力。因此,政府可分别采用以下两大类政策:一是为追求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合理化政策,包括企业兼并政策、企业联合政策、经济规模政策等);二是为增强竞争活力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竞争政策,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中小企业政策)。这通常被称为产业组织政策的二元性。

美、英、德、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以反垄断和中小企业政策为主,增强竞争活力为目的。后起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产业组织政策则是提高规模经济水平。本章结束后讨论就政府是否应该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干预市场、如何干预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节

中小企业政策

中小企业政策的重点是研究指定如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措施。指定中小企业政策由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也是保持产业组织内部竞争活力的要求,从而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讨论: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我国中小企业的境况;政府要不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如何扶持?一、加强中国中小企业政策扶持的必要性1、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2、中小企业能更好利用地方资源3、与大企业分工协作4、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必采取集中的生产方式即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二、各国中小企业政策(自己找材料)第九章产业布局与集群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重要现象,其表现是:为相同或相似的产业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在某一区域的高度集中,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第一节产业布局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讨论: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必然由企业这一经济主体来承担。影响企业选址的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产业的区域性布局。如果你要办一个企业,选址时会考虑哪些因素?1、原材料、市场、运输2、劳动力3、外部规模经济性4、资本5、政府有些因素很难度量;在分析单个因素时需要联系其他因素共同评价。二、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区位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圈层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料件,还必须把运输因素考虑进去。

杜能分析“孤立国”内,如何分布农业才能从一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他认为,利润π是农产品价格(P)、农业生产成本(C)和农产品运往市场(T)的函数,他式计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分界线,并将孤立国划分成6个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的农业圈层,每一圈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副题为《关于谷物价格、土地肥力和征税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著于1826年(出版年)。1842年再版时定为第一卷。1850年又发表了《孤立国》第二卷,副题为《论合乎自然的工资及其与利率和地租的关系》。现被视为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开篇之作。

图11-1杜能圈模式图

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作圈(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作);(4)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是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或种植牧草)。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三个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力区位法则、集聚法则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是现代工业区位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的影响实际上不仅仅在区位论方面的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