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3-高三 走出社科文选择题陷阱_第1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3-高三 走出社科文选择题陷阱_第2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3-高三 走出社科文选择题陷阱_第3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3-高三 走出社科文选择题陷阱_第4页
上海市高三语文高考冲刺-03-高三 走出社科文选择题陷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出社科文选择题陷阱(一)文体特点

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既是探讨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二)阅读技巧

1.分段或者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全文读完,再回读。2.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三)选择题常见错误1.范围不清主要有: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原文】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慎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选项】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解析】原文是“似乎赞同”,选项里变为“赞同”。【提示】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例1】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2.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选项】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解析】原文是“始终未获解决”,选项里是“解决了”。【提示】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例2】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B、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的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为其他动物的多种组织细胞。

C、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度增殖的危险,所以目前还没有条件在人体上进行移植。

D、胚胎干细胞研究在医学上有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在社会伦理上却遇到了很大麻烦。3.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原文】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选项】《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解析】对照原文与选项,我们发现“父慈子孝”是朱熹的观点,不是《弟子规》强调的。【提示】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例3】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D这不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4.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原文】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项】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解析】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理解成“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生存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提示】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5.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原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选项】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解析】原文是“而”表转折,选项改为“因而”,强加了因果关系。【提示】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例4】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B项“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中无因果关系,绿茶之所以是茶叶中的精品,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而不是保留了鲜叶的原色。6.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原文】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选项】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试题第12题A项)【解析】“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信息。【提示】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7.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原文】傅山的书法思想早已超越技法,傅山的书法透露出一种浩然之气。【选项】傅山的书法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他的书法作品常常用来表达做人、气节、正气等有关修养的主题,透露出一种浩然之气。【解析】对傅山书法作品主题的界定属于无中生有。【提示】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则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例5】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B.这几年国内报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城市人口拥有报纸的数量相对饱和,但质量有待提高。

C.根据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报纸年度广告总收入又创新高,比10年前增加了约170亿元人民币

D.目前,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还不到上个世纪末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日报的数量解析:

对于A选项,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发表的排行榜是仅按全球日报发行量进行排名的,对排行榜里的日报的国际影响没有进行调查,A选项不符合文意。

8.指代不明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原文】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选项】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解析】“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提示】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再进行判断。9.逻辑错误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选项】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解析】推断不合逻辑。【提示】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10.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原文】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选项】明中期茶文化精神虽与自然契合,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头。【解析】文中写到元朝的文人希望在茶中表现清节,在元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不少茶人甚至终生泡在茶里,出现玩物丧志的倾向。选项显然曲解了文意。【提示】阅读中我们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例6】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写出了飞行艰难)【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飞行轻易)[解析]A项把“航天员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同“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混为一谈了,密封座舱很小,可以说“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太空范围大,不能同样推断;11.主次不分指命题者故意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注意仔细对比原文,分清主次。【例7】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以上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中常见的设置错误的形式,另外,还会有一些不常见的考查角度,比如考查修辞手法、考查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化常识等,需要学生平时广泛涉猎,注重积累。二、方法点拨(一)阅读标记法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标记重要符号的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二)审析题干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考生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准找全对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三)比对选项法看选项在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原文和选项的差异。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候简单的一字之差语义就会大变。从句式、陈述对象、句意侧重点、范围大小、程度轻重等方面辨析异同,认清命题者设题常用的干扰方法,避免误入陷阱。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考点:筛选文中信息,对照材料辨析题干信息。重难点:常见错误设置类型,理解内容。易错点:阅读原文不够仔细,选择错误。【强化训练】(6A代表第六题A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下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6A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6D。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6B。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7A。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7C,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6C。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6D。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8D。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歪曲事实(曲解原文)。原文①中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并没有说“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范围适当(以偏概全)。原文②说“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无中生有)原文③说(画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并没有提及“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或类似的话语。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对应文字在②、④。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表述正确,说的是不同话题的中国画都有“在幽冷中透出宁静”的基本特点,对应文字在②、⑤.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表述正确,说的是“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如《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渔村小雪图》中的晴雪,都透出一种宁静,对应文字在②后部分。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表述正确,说的是为什么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对应文字在③。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歪曲事实(曲解原文)。原文④“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理解正确。对应文字在②。“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歪曲事实。.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而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强加因果,无中生有。选项中前后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过于绝对,强加关系。原文第⑤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选项过于绝对。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文题比对细排除通过对比会发现,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标志词语助判断①

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②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③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小结】社科类文本阅读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总体难度不大。我们只要树立“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记住“勾画、筛选、比照、分析”做到细心、耐心,明确设题陷阱,最终必能一锤定音,作出正确选择!示例: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3题9分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2A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1C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3C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讳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2D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1、解析:【参考答案】CC项“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错误。原文“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的表述,表明古文经更多。2、解析:【参考答案】BA项,强加因果。“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原文为“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C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绝对。D项,无中生有。“分别代表……最高成就”在原文无。原文为“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成为……集大成者”。3、解析:【参考答案】CC项表述绝对.“一直未能立于学官”表述错误,原文为“一时没有实现”。课堂练习(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目。=1\*GB3①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2\*GB3②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3\*GB3③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4\*GB3④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答案】(1)C;(2)D;(3)B;【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理解能力。A项,见于文章第①段;B项,见于文章第②段;C项曲解文意。(2)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见于文章第④段,作者认为可以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不能把它作为历史,选项理解不正确,故D项不合文意。(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五四’之后,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说法有误,A项根据第二段“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推断。C项根据第一段“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第三段“分而治之者”可以推断;选项D是对原文第二三段的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许慎在《说文》中的回答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慎说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慎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在传统文献里,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旣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春秋繁露》则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在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很自然地,这些品性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所以,徐仲舒先生说:“盖人以羊为美味,故善有吉美之义。”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解释道:“《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士相见》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党。《公羊传》何休云: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节选自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是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B.宋代的需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从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C.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D.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郑玄视羊为美畜,董仲舒将集美德于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羊秉性的人格化的意向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的观念。B.“羊”的美德具有了人格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人格贵重,完美纯良”等含义。C.“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们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到人的价值观众。D.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性成了人格化的道德标准。(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于人们对羊的内在特质认识的精神感受。B.《诗经·召南·羊羔》序、孔颖达的书对“德如羊羔”的解释以及后来“羊羔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标准。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人格道德标准。D.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间比这还要早。【答案】CCD【解析】(1)C原文是“似乎”,选项变成了确定性的语句。(2)C将原文的递进关系偷换成了并列关系。(3)D后句与原文不符作业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