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中小学心理教育课件_第1页
研究生课程中小学心理教育课件_第2页
研究生课程中小学心理教育课件_第3页
研究生课程中小学心理教育课件_第4页
研究生课程中小学心理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心理教育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011年2月参考书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陈家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莫雷等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王志超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杨敏毅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课程内容:中小学心理教育概论中小学心理教育现状发展性心理教育专题补救性心理教育专题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评估第一章:中小学心理教育概论一、几对概念1、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种观点:(1)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前者是成功、成才;后者是维护正常发展。(2)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素质也好、心理也好,都是教育的结果,不存在心里不健康的教育,因此只能用心育以强调与知育的区别。2、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1)重要区别:★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只管干不管问与先管问再管干;★价值强加与干涉、价值澄清与选择;★打通与疏通。(2)主要联系:★部分品德问题由心理问题引起;★总体目标一致。5、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咨询、心理治疗

教育(education):团体方式、结构化、预防性、面向所有学生。辅导/咨询(counseling):个体/团体、半结构化、滞后性、发展中的一般问题学生。治疗(therapy):个体/团体、非结构化、补救性、严重问题学生。“渔夫救人”的比喻。二、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两个类别和几个模式

1、两个类别(1)发展性心理教育以预防为主,多采用集体形式。主要包括:

学习辅导:了解学习潜能;提升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确立学习志向;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生活辅导:日常生活辅导;社交生活辅导;情绪辅导;休闲辅导;性心理辅导;生活态度与目标辅导。

职业辅导:职业倾向与选择辅导;职业能力辅导;职业准备与适应辅导。2、几个模式(1)“救火”模式临时的、偶尔的心理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专家讲座(青春期卫生、考前心理调适)、危机事件发生后的讨论。(2)课程模式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授课教师,从小学到中学系统的教材,不同年级不同的主题内容。(3)辅导模式以学生个别辅导和小组课外辅导为主。设个别咨询室、团体咨询室。(4)学科渗透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三、现实问题(讨论)1、假如你是中小学校长,你会把心理教育摆在什么位置?为什么?2、如果你愿意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会碰到什么问题?

3、面对以上的问题,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第二章:中小学心理教育现状一、大陆以外1、美国

美国学校心理教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辅导内容、辅导方法和辅导人员上都已经非常成熟。近年来,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出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全面渗透、系统合作、参与特定文化咨询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新动向,对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20世纪40-50年代里,最为重要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模式,提出“非指导性咨询”的概念,强调辅导关系在辅导过程中至关重要,给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带来了最深刻转变,奠定了现代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框架。

自50年代开始,艾里克森等人提出了毕生发展观,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应运而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出版了《发展性辅导》一书促进了学校心理辅导由适应障碍性辅导向发展辅导的转化与发展。193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率先在校园里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1938年,帕特森和威廉森合著的《学习指导技术》和1939年威廉森出版的《怎样对学生咨询》两本著作,对这一时期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做了较全面的概括。到了1964年,心理辅导已扩展到了美国的小学,1965年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已达3万人。一直到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学校心理教育走过了一条逐步专业化的道路。(3)美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趋势①“发展性心理辅导”全面渗透顾问教师计划、注重邀请性、面向全体的综合模式。②“系统合作”成为心理辅导的新形式

要求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方力量,为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系统提供心理服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在校内组成专业辅导组织,其二是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2、台湾(1)台湾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阶段★介绍期从1951年到1962年,台湾“教育部”在美援计划项目下,共选派10多位大专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赴美进修辅导,回台后协助推动各级学校辅导工作。1958底成立的台湾“中国辅导学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辅导理论,研究辅导技术,举办辅导讲习,联络辅导推广,倡导编制测验,出版辅导著作,发行辅导刊物等等。★实验期1960年3月,台湾“教育部”指定华侨中学和台北第二女中实验辅导制度与实施方法,展开了实验与试办的工作。1962年起,“台湾省教育厅”与辅导学会合作,由辅导学会提供专家人力,进行“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第一年有桃园高中等7所学校参加,到1965学年第二学期止,参加实验的学校共有31所,其中大学1所,专科2所,中学21所,职校3所,小学4所。★推广期在经过相当时间的实验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台湾有关当局认为推广辅导工作时机成熟,即展开推广工作。1966年,台湾“行政院”设置青年辅导委员会,综理各项青年辅导工作的业务。

1967年台湾宣示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在国民中学课程标准中设置“指导活动”一科,在行政体系中设置“指导工作推行委员会”,1968年颁布《中学指导活动暂行课程标准》,这实际上是有计划地推动团体辅导。1972年,《中学指导活动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同年开始,台湾的学校辅导就从初中向上推进和向下延伸。

1979年,台湾正式颁布《国民教育法》和《高级中学法》,使学校辅导有了法律依据。1981年,还颁布了《高级中学规程》及《高级中学学生辅导办法》。至此,台湾各级学校已初步确立了一贯而完整的心理辅导体系。★发展期

台湾“教育部”1991年颁布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和1997年核定执行的《青少年辅导计划》(第二期辅导计划),将学校辅导工作推至最高点。台湾“教育部”以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的宗旨,于1998年学年度正式推出“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1990年以来,台湾当局及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或修订颁布了等一系列与学校心理辅导相关(或涉及心理辅导条款)的法规,其中光涉及身心障碍学生辅导的就有7种之多。(2)台湾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台湾小学的辅导目标:协助儿童了解自已的各种能力、性向、兴趣及人格特质。协助儿童认识自已所处环境、适应社会变迁,使其由接纳自己、尊重别人而达到群性发展。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乐观进取的态度,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协助儿童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思考、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儿童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协助儿童认识正确的职业观念与勤劳的生活习惯。协助特殊儿童适应环境,以充分发展其学习与创造的潜能。二、我国大陆1978年起,注重“双基”,主要是知识传授;1983年,燕国材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问题;1986年,班华提出“心育”问题。1、发展阶段(1)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如叶广俊、骆伯巍、徐建成、陈家麟、范慧琴等)和研究机构(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对象涉及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报告,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1984年,我国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一个重要的起步。这种尝试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转移和渗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江苏、河北、辽宁、天津、浙江等一些地区的少数中小学校就开始率先进行具有心理辅导色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但由于这个阶段还缺乏理论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因此一些学校开展的这项工作,具有自发、探索的特点,并未形成规模。1991在《教育研究》上发表“心育刍议”一文,可看作是这一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舆论准备的一个标志。(4)推进、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官方主导进一步加强。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2年8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研究与实践更加深化,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底,内地已经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或教材约有300余种,而到2008年底估计已经翻了近一番。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部分高校积极申办新专业或调整专业,开始注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才。各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2002年至今,许多一线教师接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2、现状与特点

(1)现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程度:2005年对福建省九地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有专职教师的占51%;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的占31·9%,必修课的占17·4%,部分年级开设的占43·7%;建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占46·9%;有22·1%的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还是一片空白。

第一,高校普遍化程度最高,幼儿园最低,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第二,城市大大高于农村,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一片空白;第三,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与体制:严格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不过,心理健康教育经20余年发展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途径体系和管理体制,这在近年教育部颁布的相关专题文件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但总体上看,体系上还不够完备,如目标体系欠序列化、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内容体系较松散;途径多样化,但整合性差;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及社区辅导等尚未有机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得以拓展;大德育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在基层和学校呈多样化管理模式,多有职能交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其一,高校相关专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主要是各地师范院校中的心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按计划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专门人才。其二,相关高等院校、各种学术团体、各种培训机构等开展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短期培训。其三,各地省市一级、地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授权组织的地方性资格培训(如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A、B、C证培训)等。现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形成明确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规划与推展: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并未出台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指标性规定,但还缺乏配套性具体实施方案。不过,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福建等已经出台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案规划与推展计划。(2)特点:

官方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从“探索、发展期”开始,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一直在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展开。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轨迹始终凸显“政策性痕迹”。

“柔性政策”明显:政策和规定是柔性的,并非硬性要求,也没有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考核的范围,因此相当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政策层面。事实上,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停留在“倡导开展”阶段,尚未到“强制执行”阶段。

强调“德育视野”:尽管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但依然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视野”。因此,20余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从观念到操作乃至管理,都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问题与反思(讨论)1、心育标准

从一些调查结果来看,似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但是,从内容上看,这些调查的内容差异较大。调查的检出率差异较大。有的在10%以下,有的在10%—20%之间,有的平均在30%左右,有的则高达60%—70%。

说明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常将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2、课程的学科化与知识化

课程学科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数学、语文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知识化是指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以科普化后的普通心理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体系的,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而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种种需要却难以顾及。3、是教育还是医学模式?

目前各地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调的是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有的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教师参观、学习,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的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名,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也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但是课程的内容却主要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总体来讲,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看作是病人的医学模式,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也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4、效果如何评估?

学校心理教育不像知识教育可以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什么样的心理教育搞得好,比较有效果,其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个难题。没有指标,就难以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某种混乱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则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现象。这两种现象尤其在区域性管理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其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尚未完全理顺,造成目前有的地方出现“齐抓共管终无人管”的局面;其二,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功利色彩浓厚。譬如,不少部门、机构、社团组织乃至个人,群起搞师资培训,组织研讨会,搞征文评奖,搞有偿课题合作,编印资料,售卖心理测验工具,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名义组织团体测验等。第三章:发展性心理教育专题(一):——学校心理教育课程专门设计

§1学校心理辅导课程概述

一、含义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更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其表现形式可以称为活动课程。注意:其对象为全体发展中的学生,目的在于预防,不在于矫正,这点和个别辅导不同。二、特点1、专门为心理辅导而设,不同于一般的班级、团队活动前者目标为提高心理素质;后者在于巩固知识、发展特长。2、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为主,不同于以普及学科知识为主的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和感受。不是讲授课程。3、有组织性和系统性,不同于临时班级活动和自发游戏活动内容有计划、有系统、有顺序。§2学校心理辅导课程设计一、设计要求1、目标具体化将抽象的发展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具体目标。目标是否达成,可根据学生的语言反馈获得。例如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可分为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前者又可具体化为:了解自己的生理特征;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白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理想等2、内容生活化活动内容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要基础,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和感受。例如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其内容应包括与亲人如父母的交往;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与陌生人的交往等。3、形式多样化总的形式是活动。但活动也有很多不同的样式,比如书写活动、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竞赛活动、肢体活动、配对活动、角色扮演活动、参观活动等等。二、设计要素1、单元名称2、适宜对象3、单元目标4、实施方式5、准备工作6、实施程序7、时间分配8、补充活动人际沟通(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一单元名称:我们都是好同学二时间:2节课三单元目标1、增进同学彼此的认识2、了解同学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3、促进彼此的交往,建立良好的友谊四实施方式:访问、介绍、比赛、短剧表演、唱歌三、设计案例五准备工作:课前安排桌椅呈圆形,制作歌词挂图六实施程序1、进行“相互访问活动”:全班学生围成圆圈,两人一组,互相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材料,如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等;第二部分是关于自己的爱好、个性等方面的情况。(5分钟)2、介绍被访问者情况:访问完毕后,每个学生介绍被访问的同学,再由介绍者补充。教师提醒全体学生要注意听介绍,并力求记住班上各同学的特征,以便进行认人比赛。(30分钟)3、认人比赛活动:首先,教师将班上学生分成两组,对每个学生编号,让每组同学一一上台说出对方组同一编号者的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爱好、个性等。说对一项得一分,直到两组学生轮完为止。教师统计成绩,得分高的获胜,输的一组唱一首歌。(30分钟)4、短剧表演: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各组自行设计短剧两则,分别为同学相处与吵架实例。(5分钟)短剧一小红:小明!下课了,你要上哪?小明:我想到商店买一本作文本,要不要一起去?小红:好啊!我有空,陪你去好了。小明:谢谢你。对了,星期六下午有空吗?到我家做功课好不好?做完功课,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小红:好啊!我回去问妈妈,妈妈答应了,我就去你家写功课,然后去看电影。小红和小明两人一起去商店,很开心的样子。短剧二小李:小叶,你昨天的数学习题做好了没有?小叶:哦,数学习题啊,我早就做好了。小李:我有一道题不会做,你来教教我好吗?小叶:你自己想一想,多简单的题啊,还问人,我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小李:拜托嘛,我实在想不出解法,告诉我吧!小叶:你想不出来啊!你简直太笨了!小李:你才自私呢!不告诉我就算了,还骂我笨,我去告诉老师!以后我再也不理你了。小叶:谁稀罕!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5、学生讨论,教师讲评:同学表演完毕后,学生可围绕短剧中情节,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并做结论:学校就像个大家庭,同学们就像家中的兄弟姐妹一样,彼此要相互尊重,相互忍让,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和睦相处,校园生活才能愉快。(10分钟)6歌唱“友情”歌曲:教师将歌词挂图展示给学生看,和学生一起讨论歌词的意义,并带领学生唱,直到唱会为止。(10分钟)友情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独走上人生旅程,要珍惜友情可贵,失去的友情难追。诚恳,相互勉励,闪耀着友情的光辉。永远,永远让那友情温暖你的心。四、教师角色1、场面的构成:从环境的布置、时间的开场白、示范、游戏等来构成团体活动的气氛。2、时间控制:时间安排有弹性,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3、主题的把握:当学生活动偏离主题时,应提醒学生遵守规则,并将其引回到主题上来。4、欣赏:以欣赏的态度听学生的讨论、看学生表演,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5、观察: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特别是特殊的表现,以便施予个别辅导。6、参与:和学生一起活动,以吸引学生更积极参与、更坦诚的表达。本章思考题:1、学完本章后,你了解了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与其它课程和活动的区别吗?2、请你选择一个主题,设计一堂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并假设一下,依据你的设计进行实际操作,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你又是怎么准备解决这些可能的问题的?第四章:发展性心理教育专题(二):

——学生心理发展分类辅导

§1学习辅导

一、含义在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辅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激励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做自主的学习者,运用并创造各种有利的内外条件,提高学习成效。主要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的问题。

二、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一)正确认识智力的实质智力不是由遗传单独决定的,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变的。(二)正确认识智商和学业成就的关系智商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智力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唯一变量。(三)正确认识男女智力差异男女总体上智力无差异;在智力的不同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四)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潜能能力测验;学习适应性测验;注意结果的解释。

三、学习动机的辅导(一)认识学习的价值是学习对个体自身的价值。(二)成就动机训练动机测验,了解自己动机特点;阅读、观看录像,识别高动机者的特征;个别或团体讨论动机与抱负在未来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游戏;教学中鼓励学生建立合适目标。(三)归因训练组织讨论影响学习的原因;观看影像资料;填写归因表格,认识自己的归因方式;练习活动;鼓励积极归因。

四、学习方法与策略的辅导(一)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特别针对学习方法,了解学习方法和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二)学习方法训练技能强化课程训练:提供给学生一些认知技能。包括组织、知觉分析、图解;空间定向、比较、家庭关系、数列、演绎推理等。PQRST读书训练:预习(P);提问(Q)、阅读(R)、自我复述(S);测试(T)(三)自我监控训练示范、讨论、练习(出声思考)。

§2生活辅导

一、情绪辅导目标:使学生的情绪变化做到目标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一)认识各种情绪(二)讨论情绪产生的环境、宣泄方式、导致后果(三)示范建设性的行动,练习(四)讨论,评价适当和不适当情绪行为模式(五)鼓励实际生活中的改进

§2生活辅导

二、社交辅导(一)学习各种社交礼仪(二)提供并讨论各种社交情景及适当的行为方式(三)角色扮演,充分体验(四)讨论自身在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冲突及其原因(五)试演建设性的行为方式(六)总结并鼓励改进

§2生活辅导

三、休闲辅导(一)讲解、讨论,认识休闲及其功用(二)讨论各种适宜及不适宜休闲方式及后果(三)讨论自身的休闲生活及其影响(四)制定休闲活动计划,做出承诺(五)监督并鼓励进步

§2生活辅导

四、消费辅导(一)讲解、讨论,认识金钱的功用(二)扮演,讨论影响消费方式的因素及其自我的关系(三)讨论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的关系(四)扮演、讨论消费中的自我保护方式(五)讨论、反思自身的各种消费活动(六)监督并鼓励进步

§2生活辅导

五、性心理辅导(一)讲解、讨论性生理知识(二)讲解、讨论性心理知识(三)扮演、讨论异性交往不足及早恋的心理、行为及其后果(四)扮演、讨论异性交往的正常方式(五)讨论、反思自身的异性交往活动(六)组织、鼓励参加多样化的团体生活

§3自我意识辅导

一、讨论,认识自我的诸方面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二、扮演、讨论消极自我评价和情绪及行动的关系三、扮演、讨论过高自我评价的负面后果四、讨论,进行自我评价五、讨论,理想的自我设计及其和现在自我的关系六、讨论,如何进行自我改变并鼓励行动

§4职业辅导

一、讲解、演示,讨论各种职业的特点二、讨论自己的理想职业及其原因(价值观的讨论)三、讨论自身的条件,列出几个感兴趣并且有可能从事的职业四、讨论,结合现实的我,分析要达到职业理想的途径,影响理想职业实现的因素五、讨论,若未能实现职业理想怎么办,鼓励从现在开始对职业进行规划和设计六、鼓励行动

本章思考题:

◆你还能列出学生心理发展领域中需要进行辅导的问题吗?能不能为这些问题找到合适的辅导方法?◆你认为本章所列出的一些辅导方法和策略可行吗?这类发展中的问题用什么辅导方式和策略更为合适?为什么?§1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质、目标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质

(一)心理辅导1、心理辅导不是啥?

了解和提供信息;社交谈话;教导;逻辑分析;建议和忠告;解决特定问题;安慰;同情和怜悯;批评和指责;辩论;吓唬人。2、心理辅导是什么?

心理辅导是一个在特殊人际关系的背景下,通过语言和行为操作,改变当事人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的,发生在辅导员和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第五章:补救性心理教育专题(一):

——认识心理辅导及建立有效关系◆特殊的人际关系背景同感理解;双向作用;专业知识技能运用。◆操作过程

语言操作过程;行为操作过程。◆成长过程

当事人的成长过程;咨询者的成长过程。心理辅导的三个特性: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1、总体目标:(1)调节与适应调节,即学会处理个人心理生活的冲突和矛盾。适应,即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2)寻求发展即追求个人富有意义的生活。2、具体目标:(1)发展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2)发展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3)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体验和考虑问题;(4)促使学生将行为从外控转向内控。§2有效辅导关系的特质一、有效辅导关系的意义1、促进受辅导者的自我探索(安全和自由);2、促进情绪的改善(理解和接纳);3、提高自尊和自信(尊重和非评判);4、提供榜样(模仿和认同);5、作为一种载体。

在这种关系中,“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者扮演的角色。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正自己的东西。”——罗杰斯二、有效辅导关系的特质及其表达(一)平等及其表达1、平等的含义意味着人格上无高低贵贱之分。指一种主观上的态度,而不是客观现实。2、表达(1)礼貌;(2)非教导;(3)“你”、“我”(4)承认失误。练习:“已经快两个月了,我觉得你告诉我的办法没有多大的作用。”“你觉得前一段的会谈对你的帮助不大,我能感觉出来你现在心情的焦急和失望,我也很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愿意就我们前一段的辅导做一次检查吗?”(二)真诚及其表达1、真诚的含义不伪装、不掩饰;不取悦、不做作;不回避、不纹饰。

注意:不等于不加考虑地将真实想法和感受全盘托出。2、组成部分(1)一致性;(2)自我开放;(3)自发性。(二)真诚及其表达3、真诚的表达(1)非言语表达目光、表情、姿势与言语信息一致。(2)自我开放广度——信息量;深度——内容和心境;长度——简洁具体。例:我对自己感到很没信心,我的老师总是批评我,而我常认为他是对的。我的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好。——许多时候我对自己也会失去信心,所以我能体会你是多么沮丧。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老师的批评也让我很难受,但我有时候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不在乎他的看法。(三)尊重和温情1、含义尊重,以言语表达对当事人的认同;

温情,以非言语表达对当事人的认同。

注意:认同指的是情绪性认同。2、组成部分(1)承诺;(2)试图理解;(3)非评判;(4)增进和赞赏。(三)尊重和温情3、尊重及温情的表达(1)尊重的表达a.非评判的态度“我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我讨厌上学。”——“上学让你觉得很讨厌,因为你觉得学校教给你的知识没有用。”b.试图理解c.增进和赞赏歧义增进:完全同意当事人。“你干得不错”,“对啊,正是你所说的。”“我最近很烦,有些人际关系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碰到麻烦,确实令人不安。你能否讲得具体点,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和老师或是父母的关系。”

赞赏歧义:不完全同意当事人,但找出可赞赏的部分加以赞赏。“你说的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但你有将它表达出来的权力。”“你的看法虽然偏激了一点,但你很有勇气。”(2)温情的表达声调、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及适当的身体接触。非言语线索热情冷漠语调轻柔生硬面部表情微笑(情绪变化)冷面姿势前倾、放松后仰、紧张目光对视看着对方眼睛避免接触触摸轻触对方避免接触空间距离近远表达开放、欢迎封闭、自我保护

(四)同理1、含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站在当事人立场上看待她(他)的观念、情感和行为。2、构成(1)人称代词“你”;(2)内容反馈;(3)情感反馈。例:我已尝试同我父亲和谐相处,但的确行不通。他对我太严厉了。----你尝试与父亲相处,但又不成功,你与父亲的关系正处于困难时期。----你努力与你父亲相处,但行不通,所以你感到非常沮丧。----你似乎不能接近你父亲,所以感到沮丧。你想他能对你宽容一些就好了。你是否想过向你的父亲表达过你的这种想法。

(五)正向关怀1、正向关怀含义指对当事人的言语和行为上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予以选择性的注意。即帮助当事人去寻找价值和力量,将当事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长处,在此种情况下谋求成长。2、正向关怀的表达发现当事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反馈给当事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不再住在一起。我不责怪任何人,但它让我很困惑。……我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我似乎感到他们不在一起的和争吵太多都是因为我。可能我是他们不能住在一起的原因。”——“你父母分开了,这让你很难过,你似乎觉得自己是使父母分开的主要责任者,因而感到不安。看的出来,你对父母目前的状况感到很关心,并且想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你想主动承担父母分开的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它。”(六)移情

1、移情的含义求助者将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情感或态度或期望投射到辅导者身上。注意:利用其揭示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未被满足的要求、欲望(被理解、爱、控制他人等)2、移情的处理把当事人的需求、欲望、情感表达出来,反馈给她,并引起对此问题的讨论“你对我真好,就像我那去世的母亲一样,总是对我很关心。”——看得出你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母亲给你的爱可能无法再回来了,你却很需要这种爱,我只做了应该做的工作,你却把我比喻成了你的母亲。§3阻碍辅导关系因素的处理一、抗拒(1)沉默:创造性、自发性、冲突性

处理:给予鼓励、保证,推他一把。(2)否认:“我不认为我是这样的”

处理:继续询问。(3)逃避:“我不想讨论这个问题”

处理:给他压力。“这个问题对你很重要,不是吗?(4)挑战辅导员:

“你对这个问题如此关心,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处理:真诚应对。二、对立性

对立即一种态度、情感、思想及行为之间的矛盾。行为和观念对立:

“我知道玩游戏不好,但一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观念对立:“读书做学问做老师是我的愿望,但是我怕知识分子太穷了。”情感对立:“我的老师真可怕”(同时却紧握双手)现实理想对立:“我长大了,你们不要管我。”其实他才十四岁。处理:向当事人指出这些混合的或是双重信息的存在。“我的父亲从来不顾家,回到家总是和我妈吵架,但是他很爱我,他们现在要离婚,我……”——所以,一方面你爱他,但另一方面,你又怀疑你们是否真正地能永远相处在一起。(对立的情形集中表现于对父亲的矛盾感情及想法)三、逃避即刻性

当事人在情绪反应的情景性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共同的表现是当环境转移、事件消失、时间逝去的情况下,还存在强烈的情绪,并影响到对其他事件的认知。在当事人的口述中,我们经常只能听到当事人对自己困扰的情绪是过去的感受,而不是此时此地的感受。

“你能告诉我你怕什么吗?”——上课的时候,老师看着我的时候,内心很紧张,感觉身上发抖。“能说说你来辅导的原因吗?”——一个星期前,我和女朋友分了手,这让我很难过。处理:合理运用句法结构中的时态词。“当你发现你男朋友喜欢上另外一个人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过去时)——“……愤怒!我气极了。我觉得像被人打了一耳光。”“看的出,你现在想起那件事还很难平静,你能描述一下此刻心里的感受吗?”(现在时)——恨、受了欺骗和耻辱……杂在一起的,我知道那女人是无辜的,可我还是想报复她!“你除了恨那个女人之外,对你的男朋友呢?此刻对你的男朋友有什么感受?”四、逃避具体性

只有情绪反应而说不清刺激事件,则我们说当事人缺乏具体性。A.泛化、概括化:“男老师只喜欢女学生,她们只会撒娇”

处理:协助其将叙述个人化B.杂乱、空泛(没有逻辑,无条理)

处理:协助其做出清楚的概要(时间、事件地点、感受)C.缺省或者曲解(处理:追问)

缺省指说话者的话有些东西遗漏了或忽略了。

“他们总是为难我”曲解指的是由于当事人的逻辑前提错误或假设问题导致误解事实。“他们总在背后议论我,以为我不知道。”“有时候,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内心这样烦乱,真实莫名其妙。明明知道还有几个月就要‘决一死战’,但每天晚上对着课本和笔记,就只是胡思乱想,想到什么科目都未曾温好,时间又有限,父母还在日夜提醒我,把我催促得快成神经病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人家有兄弟姐妹的多好。至少可以有人倾诉一下……有时候怕父母来烦我,就索性溜出去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或者在那里倒是可以碰到一两个人跟我聊聊天呢?”五、反移情即辅导员将自己的情感、欲望、态度和辅导关系混合在一起,在当事人身上得到满足。A.在当事人身上看到自己,并过分认同;B.对当事人投射自己所鄙视的特质,把当事人看成是难以救药的;C.表现引诱行为,利用优势地位赢得当事人的特殊感情;D.扮演一位慈祥的父母,具有过度的保护性。处理:时刻提醒自己;终止并转介。本章思考题◆你认为自己能具有上述建立有效辅导关系的特质吗?如果没有,你打算怎么培养?◆你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吗?你是如何理解同理心的?◆遇到别人不尊重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你在想什么?第六章:补救性心理教育(二):——学校心理辅导途径和方法

§1个别辅导会谈技巧

结合辅导关系运用。一、倾听听内容;“听”情绪;听言外之意。听后判断并选择参与谈话的方向。“我昨天和小明去北京路看电影了。”“昨天?”;“看电影?”;“和小明?”……注意:一般当事人叙述时情绪表现最为激烈的事件或者当事人叙述的一系列事件的最后一件是我们参与的重点。二、询问封闭式询问;开放式询问。多用开放式询问,少用封闭式询问;避免一系列的我问——你答;适时运用“隐喻鼓励”;运用询问进行澄清。注意:(1)情绪没有处理时,不要问“为什么”。(2)切记不要用某种观念通过问话评判对方。“他们老说我胖,烦死了。”——你为什么不去减肥?(3)不要想当然。“我不想做这该死的作业,我不要学习数学。反正女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个。”——“你是说数学对你不重要,还是对你来说很困难?”三、释义也叫内容反馈。听取基本意思;提纲挈领复述;观察其反应线索。

爸爸说只有考上理科大学才有出路,妈妈说我只有读文科才能考上大学,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可他们也该听听我的想法吧?——你希望他们尊重你的意愿,一起协商才能做个好的决定。四、情感反映把当事人的各种体验、感受用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协助当事人注意探索情绪体验,在意识水平上了解它们。注意:尽可能多用非言语手段;多掌握丰富的情绪形容词;借助情景类比描述;和时态词联合使用。

那是一种绝望,无人能帮助你,有种无处呼救的感觉,你感到很无助……你有一种被剥光了、当众展览的感觉,你简直无地自容,又非常气恼……五、概述对谈话涉及的主要内容做一小结。注意:(1)包括事件、感受、认识(2)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让我们看看我是否理解了你前面谈的一些意思,你对你的女朋友到底是否爱你没有把握;你非常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另外你认为现在这种糟糕的心情正在损害你的学业。我理解对吗?”六、劝告、建议和提供信息

我不知道怎么向父亲表达我的这些想法,有时侯拿起电话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你忘记了我们最古老的交流方法——写信啊,你有没有考虑过?七、指导直接指示当事人从事某种练习、完成某项计划。

§2团体会谈技巧

结合辅导关系运用。一、观察指团体领导者自始至终都保持对团体过程的敏感性。“我想指出我所观察到的现象,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已经注意到,每当在团体中谈到我们要做某项活动时,好像大部分人会看着我,由我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你们是不是会假设团体要做什么是我的责任。还记得团体之初我再三强调的吗?团体是我们大家的。”二、引导指领导者诱发成员发言的方法。(1)直接询问法

“小燕,我注意到你刚才一直没有说话,我不知道刚才所谈的是不是也与你有关,如果有关的话,请你可以自由地谈谈你想说的。”

(2)活动导入法使用配对对话、绕圈发言、书写练习等方法。

三、联结指领导者将成员间所表达的观念、行为或情绪相似之处予以衔接、产生关联。A:“找工作对我而言很困难,我讨厌走进一个会让自己感觉像在乞求别人施舍的地方。”B:“对!我也这么想。有时我宁可呆在家里。我一想到必须面对那些傲慢的接待人员,我就害怕。”——“你们两位似乎谈到找工作最辛苦的事情,就是必须面对那种在人之下的卑微的感觉。其他人有类似的感受吗?”四、聚焦指团体领导者适当地建立团体的焦点、维持并转移焦点。

——“小李,你刚刚已经说了很多你自己对网上交友的看法,我们是不是也听听团体中其他人的看法?”——“刚才小张谈到他的个人兴趣的时候,我发现大家转移了话题,热烈地讨论自己喜欢的歌星和他们的作品,我们的主题是探讨自己,我们还是把话题拉回到主题上,好吗?”五、保护和阻止指防止部分团体成员的不适当行为对另一些成员造成伤害。“小林今天没有来团体,肯定是去收拾她的新房子了。上次在团体中,她讲了买房子的维权经历,花了那么多时间,一点也不顾及我们的感觉。”——“小林今天没来是有点意外,大家有一些情绪想表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真正缺席的原因还不清楚,建议大家不要做没有根据的假设和推测,这样不合适。我们可以在团体下次聚会的时候再当面与她讨论,请她告诉我们。”

六、总结将团体成员的口语叙述、情绪和行为进行分析综合,以整理过的形式向团体成员表述出来。可以用做团体活动的总结或一次主题的结束。

“今天的团体即将结束,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你们今天的感受?好,谁先来?”“今天团体的主题是怎样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一共做了三个练习,有画脸谱、你做我猜、情绪龙虎榜,刚才大家分享中有5名成员谈到从练习中得到启发,有4人提到要将团体的经验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也和你们一样有很深的体会。”§3

课外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案例1、团体形成之前的准备(1)带领何种团体?谁需要这个团体?(2)团体规模的大小?(3)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团体?(4)每次团体聚会时间多长?(5)团体聚会场所选在哪里?(6)团体要招募哪些成员?(7)招募和筛选团体成员的方法有哪些?(8)团体聚会的次数与频率、时间段是什么?2、设计要点(1)团体性质(2)团体目标(3)团体对象(4)团体规模(5)时间、地点及频率(6)指导者及背景(7)理论依据(8)活动安排说明我也要做“万人迷”――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目标】1.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2.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性质】封闭式、结构式、志愿式、发展性团体。【团体对象】高一及以上年级的学生,男女生数量要求基本平衡。【团体人数】12~16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设团体领导者和团体协助领导者各一名。3、设计案例【成员招募方式与斟选标准】以海报张贴及网络公告方式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确定其条件及问题适合接受团体辅导者方可成为团体成员。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时间频率及次数】共6次,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单元安排及活动说明】次数单元名称单元目标活动内容所需材料1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解团体性质订立团体规范尽快相互认识叠罗汉许愿精灵你我的约定团体契约书;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次数单元名称单元目标活动内容所需材料2打开心门交朋友建立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检测成员的参与度我猜你猜爱在指间信任后仰检测站桌子、布块、颜色不同的心形卡片、心情温度计3沟通从倾听开始

协助成员掌握倾听的言语技巧和非言语技巧

我说你画倾听技巧秘密红账沟通练习画有简单线条的图片、用于沟通练习的题目、小纸箱4人缘来自好性格

认识受欢迎的人格特质;检视自身的人格特质

坐地起身魅力测试人际财富纸、笔每人一张、描述人格的词汇次数单元名称单元目标活动内容所需材料5解开人际千千结改变对人际冲突的消极看法;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基本技巧

电波传递

解开千千结;人际矛盾剧

秒表1个6一路上有你

分享参加团体的心得与感受;相互祝福,结束团体;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

回首来时路;轮圈发言;祝福留言卡;最后大团圆放松训练的背景音乐、音乐《友谊地久天长》、音响、心形祝福卡每人1张、笔每人1支

3、方案实施中的问题(1)团体方案实施的阶段性开始阶段:促进成员相互熟悉、初步建立团体规范。过渡阶段:处理成员的焦虑和抗拒、建立信任气氛。委身阶段:带入有意义的主题,促进成员互动。终结阶段:处理离别焦虑,总结团体,展望未来。(2)团体活动的目的性

不要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后的讨论分享比活动本身更重要。(3)团体方案和计划的弹性控制和自由之间的平衡。

第七章:补救性心理教育(三):学生问题分类辅导

一、外向性问题(一)逃学1、原因:(1)个人因素:①成绩低落,屡次遭受挫折,自暴自弃;②反抗权威,对老师有仇视感;③犯过心虚;④有未能满足的愿望,希望引起注意;⑤健康欠佳,父母过分照顾,依赖心强;⑥受人怂恿,从众。(2)学校因素:

①教学方法枯燥,不喜欢任课教师;②教材艰涩难懂,受罚留堂;③升学压力大,应试教学,将名次作为唯一的管理手段;④迟到受惩罚,学校管理不当;⑤缺少活动空间,对学校生活感到乏味;⑥被同学恐吓,不良风气,恃强凌弱。(3)社会因素①被问题少年、流失生或帮会任务引诱胁迫;②在上学途中或校门内外被恐吓勒索;③社区环境差,流连于不当娱乐场所。(4)家庭因素:①父母管教态度不当,过失处罚严厉;②父母不和或单亲家庭;③期望水平过高,造成心理压力;④家庭富裕,挥霍放荡成性,好带孩子出入楼台馆所,使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2、策略:(1)个别谈话,找出原因和动机,尤其是逃学期间的情况;(2)家访,与学生父母讨论子女教育的态度;(3)理情疗法让学生了解逃学可能对自己的不利后果;(4)现实疗法让学生知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辅导阅读伟人传记等励志书报,建立积极人生观;(6)应用行为改变技术,以增强法鼓励勤学上进,以行为契约法加强自我控制,以渐进法建立上学习惯;(7)应用代币制。(二)离家出走1、原因:与逃学相近,但主要是在家遭受挫折或不如意。①父母管教方式不当,缺乏家庭温暖;②父母感情不和或单亲家庭;③对父母不满,以出走报复;④父母无暇顾忌孩子的行踪;⑤被恐吓、引诱、胁迫;⑥流连于不当娱乐场所。2、策略:(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获得温暖、信任,进而了解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出走在外的情况;(2)进行家庭辅导,提醒父母管教方式是否有问题或是否有矛盾之处,仔细讨论如何真正关心子女等问题;(3)理情疗法让学生了解离家出走只能对自己不利,使其发现不合理想法与不能快乐生活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知系统,肯定其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4)现实疗法让学生知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配合应用行为改变技术;(6)如不良分子引诱,涉及法律问题应与公安机关联系。(三)偷窃1、原因:(1)外因①父母疏于管教;②交友不慎;③不良风气污染,导致高虚荣心和物质欲望;④临时见财起意;⑤宣传媒介中的不良内容。(2)内因①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人生观;②以偷窃作为报复手段;③希望以偷窃所得物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④病态冲动,以偷窃行为减轻焦虑。2、策略:(1)探讨偷窃的动机、次数、时间、物品以及得手后如何处理等。如涉及盗窃集团,则更近一步了解其组织、关联程度、如何涉入等,必要时和公安机关配合追查;(2)随机讲解有关法律常识,说明偷窃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运用现实疗法,让当事人明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应用角色转换法,先让其设身处地想象失窃者的可能遭遇和感受;2、策略:(4)理情疗法,引导其检查和纠正错误的观念以及满足需求的不当途径;(5)实施行为改变技术,应用增强原理;(6)对报复父母型的偷窃行为,引导其以正确方式获得长辈认可;(7)适度满足个人需求。与家长共同探讨平时金钱的使用方法和零用钱的额度问题,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子女节约的习惯;(8)对于偷窃癖的当事人,应用不断打扰法。若辅导无效,转介专业心理治疗部门。(四)施暴1、原因:(1)生理①体力充沛、精力旺盛,青春期明显,缺乏正当的宣泄途径;②内分泌失调,造成高度的情绪紧张,发泄紧张情绪;(2)心理①智力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思考辨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冲动;②人格发展不健全,自我意识过强;道德感薄弱;③反社会人格;④动物习性:为异性争风吃醋,打架斗殴,青春期明显。(四)施暴(3)环境①父母管教不当,随便打骂孩子或者父母之间吵骂对打;②对学校学习生活不感兴趣;③学校有模仿对象;④不良社区环境、不良友伴、帮派;⑤大众传媒。2、策略:(1)以关怀、亲切态度与学生沟通、探讨行为原因;(2)以电话联系或者家访方式,加强与家长沟通,协助父母建立适当的教养观念,以期防范暴力事件于未然;(3)理情疗法协助学生评估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讨论不合理的想法和不好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引导出建设性的行为;(4)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5)使用代币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施暴,可凭积分换得奖励;(6)可运用不断打扰法。(五)恐吓、勒索(1)个人①物质欲望膨胀,好逸恶劳;②道德约束力缺乏,有反动腐朽的道德观;③心理不平衡,不能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嫉妒他人的幸福;(2)环境①父母兄妹不良榜样,特别是灌输不劳而获观念;②家中生活困难,经济状况不好;③社会传播不良内容,渲染暴力和恐吓勒索行为;④犯罪集团的唆使和控制。2、策略:(1)了解学生行为背景、过程以及是否与犯罪集团有关;(2)以电话或其它方式联系家长,如有异常情况必须尽快和老师商量处理方式;警告部分家长不要向孩子灌输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享乐主义思想;(3)理情疗法协助学生找出从事恐吓勒索的不合理想法,促其产生犯罪后的不安体验,并分析不合理想法和不愉快体验之间的关系,找出并建立合理的信念并付诸建设性的行动;(4)实施自我管理训练,以精神体验代替物质享受,以奉献和付出的体验代替索取和占有的体验;(5)辅导学生阅读杂志书籍、法律刊物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6)可运用不断打扰法。(六)吸烟(1)个人①好奇心;②盲目模仿;③出风头,掩盖内心的困扰和自卑;(2)环境①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影响;②学校只重知识传授,缺乏休闲活动;③父母疏于管教,不以为然;④父母行为不良,予子女不良影响;⑤大众传媒误导;⑥青少年群体感染、从众;2、策略:(1)价值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英雄任务所具备的品质,并互相讨论,澄清真正的英雄观念;(2)透过会谈,说明青少年不适合吸烟的原因,并提供戒烟的有效方法和资料;(3)现实疗法,协助学生分析评价自己的行为,产生改变行为的决心,制定改变行为的计划;(4)以渐次接近法逐步消除吸烟行为;(5)用契约法自我约束;(6)使用代币制;(7)不断打扰法。

二、内向性问题(一)自我概念欠佳1、形成原因:①对自己缺乏清楚正确的了解,因而无法解决现实问题;②对自己不当评价,不接纳他人对自己的肯定;③有不可能实现的期望;④缺乏适当的自我强度,包括挫折容忍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⑤缺乏长远的生活目标;⑥缺乏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2、策略:(1)现实疗法,引导学生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进而产生自我评价,帮助其制定改变不良行为的计划;建立正确、负责任的行为规范;(2)读书治疗,指导阅读名人传记、励志书籍、生理、心理卫生等书籍,并与学生讨论读后心得,建立信心,增强自我肯定;(3)价值澄清,利用澄清式问答与价值作业,检讨和澄清学生冲突和混乱的价值观;(4)实施人生辅导,使学生建立人生发展的概念,确立工作、人生必须自我负责,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观念,协助其在人生方面做出选择;(5)角色转换法,进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对话,进行主我和客我对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