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_第1页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_第2页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_第3页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_第4页
DB21-T 3413-2021地下工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100.25

CCSQ12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413-2021

备案号J15764-2021

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urabilityofunderground

self-protectionconcretestructure

前言

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辽宁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修订

计划>的通知》(辽住建科〔2019〕11号)的要求,为保证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达到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确保地下混凝土结构的合理使用寿命,规程编制组在编写过程中,

广泛征求有关教学、科研、生产、设计、施工、检测等单位意见,认真总结地下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依据现行国家、行业和辽宁省地方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实际,经

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材料、设计、施工、验收,共7

章。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

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

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905号中海国际

中心B座0310室(沈阳10006信箱);邮政编码:110000;联系电话邮

箱:153165295@。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世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

混凝土杂志编辑部

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沈阳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

青岛奥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泰丰特种混凝土有限公司

中建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沈阳鼎筑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山东邦展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弘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洲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主要起草人:王全孙建志陈勇张彤王玉彤刘其山郑孝党滕叙辉赵明明

王小萌阎东王东辉尉中华铁大远宋东升杨晓明李为王久藩王伯亮

3

目次

1总则.......................................................................................................................................10

2术语和符号...............................................................................................................................11

2.1术语.............................................................................................................................11

2.2符号.............................................................................................................................13

3基本规定...................................................................................................................................14

3.1一般规定.....................................................................................................................14

3.2环境类别.....................................................................................................................14

3.3环境作用等级和腐蚀等级.........................................................................................15

4材料........................................................................................................................................16

4.1一般规定.....................................................................................................................16

4.2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16

4.3混凝土原材料.............................................................................................................17

4.4自防护混凝土.............................................................................................................18

4.5钢筋.............................................................................................................................19

4.6配套材料.....................................................................................................................20

5设计........................................................................................................................................21

5.1一般规定.....................................................................................................................21

5.2一般环境.....................................................................................................................22

5.3冻融环境.....................................................................................................................24

5.4氯化物环境.................................................................................................................26

5.5化学腐蚀环境.............................................................................................................28

6施工........................................................................................................................................31

6.1一般规定.....................................................................................................................31

6.2配合比控制.................................................................................................................31

6.3计量与搅拌.................................................................................................................32

6.4运输与交检.................................................................................................................33

6.5泵送与浇筑.................................................................................................................34

5

6.6养护与防护.................................................................................................................35

6.7雨、冬期施工.............................................................................................................36

7验收........................................................................................................................................37

7.1一般规定.....................................................................................................................37

7.2主控项目.....................................................................................................................37

7.3一般项目.....................................................................................................................39

7.4工程资料.....................................................................................................................40

本规程用词说明.............................................................................................................................41

引用标准名录.................................................................................................................................42

条文说明...................................................................................................................................44

1总则.......................................................................................................................................45

2术语和符号...............................................................................................................................46

2.1术语.............................................................................................................................46

3基本规定.....................................................................................................................................47

3.1一般规定.....................................................................................................................47

3.2环境类别.....................................................................................................................48

3.3环境作用等级和腐蚀等级.........................................................................................49

4材料..........................................................................................................................................50

4.1一般规定.....................................................................................................................50

4.2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50

4.3混凝土原材料.............................................................................................................50

4.4自防护混凝土.............................................................................................................51

5设计........................................................................................................................................52

5.1一般规定.....................................................................................................................52

5.2一般环境.....................................................................................................................54

5.3冻融环境.....................................................................................................................55

5.4氯化物环境.................................................................................................................57

5.5化学腐蚀环境.............................................................................................................59

6施工........................................................................................................................................61

6.1一般规定.....................................................................................................................61

6

6.2配合比控制.................................................................................................................61

6.3计量与搅拌.................................................................................................................61

6.4运输与交检.................................................................................................................62

6.5泵送与浇筑.................................................................................................................62

6.6养护与防护.................................................................................................................63

6.7雨、冬期施工.............................................................................................................63

7验收........................................................................................................................................64

7.1一般规定.....................................................................................................................64

7.2主控项目.....................................................................................................................64

7.3一般项目.....................................................................................................................64

7.4工程资料.....................................................................................................................64

7

1总则

1.0.1为保证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达到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确保地下自防护

混凝土结构的合理使用寿命,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行政区域内常见自然环境下新建、扩建的地下建(构)筑物中

自防护混凝土结构及其构件的耐久性设计、施工、验收。

1.0.3本规程各类环境类别下的自防护混凝土应使用满足相应规定技术指标的非膨胀混凝

土外加剂,使混凝土结构具有抗裂、防水、抗冻融、阻锈、防腐等自防护功能。

1.0.4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施工、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辽宁省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10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环境作用environmentalaction

温、湿度及其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氧、盐、酸等环境因素对结构或材料性能的影响。

2.1.2劣化degradation

材料或结构在所处环境中性能随时间的衰减。

2.1.3结构耐久性structuredurability

在环境作用和正常维护、使用条件下,结构或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

全性的能力。

2.1.4一般环境atmosphericenvironment

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暴露环境。

2.1.5冻融环境freeze-thawenvironment

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经受反复冻融作用的暴露环境。

2.1.6氯化物环境chlorideenvironment

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受到氯盐侵入作用并引起内部钢筋锈蚀的暴露环境,具体包括海洋氯

化物环境和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

2.1.7化学腐蚀环境chemicalcorrosiveenvironment

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受到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腐蚀作用的暴露环境,具体包括水、土中化

学腐蚀环境和大气污染腐蚀环境。

2.1.8设计使用年限designworkinglife

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9非膨胀复合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non-expandablecompoundhighperformance

concreteadmixture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为减少混凝土收缩,使混凝土具有很好的体积稳定性,提高混凝土

抗裂性、抗渗性和抗冻融性能,防止混凝土被硫酸盐腐蚀、钢筋被氯盐锈蚀,采用无膨胀因

素的合理级配超细矿粉与功能性外加剂复合配制的高性能外加剂。(以下简称:非膨胀混凝

土外加剂)。

11

2.1.10自防护混凝土self-protectionconcrete

指掺加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并采用常规混凝土原材料和工艺制备的,具有良好的工作

性、体积稳定性以及抗裂、防水、抗冻融、阻锈、防腐等自防护功能的混凝土。

2.1.11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structureofself-protectionconcrete

位于室外地坪以下地基土中的自防护混凝土结构,包括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

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灌注桩、抗拔

桩),承台,承台梁,基础梁,单层多层地下室,设备基础、地坑、地沟。

2.1.12混凝土碳化carbonationofconcrete

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渗透到混凝土内,与其碱性物质起化学反应后生成碳酸盐和水,使

混凝土碱度降低,引起钢筋锈蚀而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现象。

2.1.13碱-骨料反应alkali-aggregatereaction

配制的混凝土中有足够的碱和活性骨料(反应性)骨料,在混凝土浇筑后逐渐发生反应,

在反应产物吸水膨胀和内应力的作用下导致混凝土开裂。

2.1.14抗冻耐久性指数durabilityfactor

采用标准试验方法、经规定次数快速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与初始动弹性模量

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1.15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testmethodforrapidchlorideionsmigration

coefficient(RCM)

通过测定混凝土中氯离子渗透深度,计算得到氯离子迁移系数来反映混凝土抗氯离子渗

透性能的试验方法。简称为RCM法。

2.1.16电通量法testmethodforcoulombelectricflux

用通过混凝土试件的电通量来反映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试验方法。

2.1.17抗硫酸盐等级resistanceclasstosulphateattackofconcrete

用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测得的最大干湿循环次数来划分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等级。

2.1.18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concretecovertoreinforcement

从混凝土表面到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2.1.19防腐蚀附加措施additionalprotectivemeasures

在改善混凝土密实性,增加保护层厚度和利用防排水措施等常规手段的基础上,为进一

步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所采用的补充措施。

12

2.2符号

C—混凝土强度等级;

c—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a—引气混凝土强度等级;

DRCM—用外加电场加速离子迁移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氯离子迁移系数;

DF—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

CS—电通量;

E0—经历冻融循环之前混凝土的初始动弹性模量;

E1—经历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

ωlim—在长期荷载作用下(荷载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13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节能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

3.1.2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各种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上部结构、使用功能、施工技术条件及使用年限等因素,合

理选择材料、优化设计,精心施工。

3.1.3本规程的耐久性规定,是使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并具有规定保

证率的最低要求,设计中可根据工程特点、当地环境条件和实践经验以及具体施工条件等适

当提高。

3.1.4地下自防护混凝土材料的强度等级、水胶比和原材料组成以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设计,同时满足承载

能力和耐久性的要求。

3.1.5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底部、覆土顶板及外墙,当所用材料的类型及其性能指标,

设计、施工与质量验收均符合本规程规定时,可不做混凝土构件表面的防水层、防腐涂层、

砂浆或砌砖防护层等附加措施;但是当地下室、筏型基础等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长度超

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且不设外防水层

时,应进行间接作用效应分析,编制防裂设计专篇和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门论证。

3.2环境类别

3.2.1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应按表3.2.1的规定确定。

表3.2.1环境类别

环境类别劣化机理

Ⅰ一般环境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引起钢筋锈蚀

Ⅱ冻融环境反复冻融导致混凝土损伤

Ⅲ海洋氯化物环境氯盐侵入引起钢筋锈蚀

Ⅳ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氯盐侵入引起钢筋锈蚀

Ⅴ化学腐蚀环境硫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混凝土的腐蚀

14

3.3环境作用等级和腐蚀等级

3.3.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和腐蚀等级按表3.3.1的规定确定。

表3.3.1环境作用等级和腐蚀等级

环境作用等级ABCDE

(轻微)(轻度)(中度)(严重)(非常严重)

腐蚀等级

微弱中强超强

环境类别

一般环境I-AI-BI-C——

冻融环境——Ⅱ-CⅡ-DⅡ-E

海洋氯化物环境——Ⅲ-CⅢ-DⅢ-E

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Ⅳ-CⅣ-DⅣ-E

化学腐蚀环境——Ⅴ-CⅤ-DⅤ-E

15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程及现行国家或行业产品标

准的规定,其技术性能应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使用。

4.1.2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应采用节能、节材、利废的材料,不得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

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4.2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

4.2.1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型按适用的环境类别分为A型、B型、C型、D型四类,见

表4.2.1。

表4.2.1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的类别

名称分类主要作用适用环境类别

A型抗裂、防水一般环境

B型抗裂、防水、抗冻融冻融环境

非膨胀混凝土

氯化物环境(包括海洋氯化物环境

外加剂C型抗裂、防水、抗冻融、阻锈

和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

D型抗裂、防水、抗冻融、阻锈、防腐化学腐蚀环境

4.2.2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的匀质性指标应符合表4.2.2的要求。

表4.2.2匀质性指标

检验项目指标试验方法

细度应在生产厂控制范围内

W>5%时,应控制在0.90W~1.10W;

含水率,%,GB/T8077

W≤5%时,应控制在0.80W~1.20W;

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1

注:含水率W为生产厂控制值。

4.2.3掺加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3的要求。

16

表4.2.3受检混凝土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

检验项目试验方法

A型B型C型D型

3d100100100100

抗压强度比,%,≥7d110110110110

GB8076

28d100100100100

收缩率比(28d),%,≤110110110110

抗渗等级,≥P12P12P12P12GB/T50082

300次快速冻融循环DF,%,≥/808585GB/T50082

氯离子渗透系数比,%,≤//8585GB/T31296

腐蚀电量比,%,≤//5050GB/T31296

钢筋

盐水浸烘环境中钢筋腐蚀面积百

锈蚀//55JGJ192

分比,%,≤

硫酸盐侵蚀系数比,%,≥///115GB/T31296

注:1抗渗等级和300次快速冻融循环检验项目应采用基准水泥,水泥用量为330kg/m3,砂率为36%~40%,

坍落度控制在80mm±10mm,非膨胀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应按生产厂家指定掺量。

2钢筋锈蚀检验项目中两种试验方法任选一种,如有争议时以腐蚀电量比为准。

4.3混凝土原材料

4.3.1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规定的水泥;

2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宜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

泥》GB/T200规定的水泥;当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宜掺加适量的掺合料,掺合料的种类、

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3当骨料具有碱活性时,水泥中的碱含量应小于0.6%;

4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2/kg。

4.3.2掺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掺合料可采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其他掺合料,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掺

合料混合使用,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通过试验确定;

2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

不宜低于Ⅱ级,氧化钙含量不应大于10%;冻融环境下用于引气混凝土的粉煤灰,其烧失

量不应大于5%;

17

3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

粉》GB/T18046的规定;

4其他掺合料应符合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

4.3.3骨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粗、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的规定;海砂应经净化处理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206的要

求;

2粗骨料宜采用质地坚硬洁净的碎石或卵石,应满足级配和粒形的要求,石子宜采用

单粒级两级配或三级配,分级投料;级配后的骨料松堆空隙率不应大于43%;含泥量不应

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粗骨料最大公称

粒径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746中表B.3.1的规定;

3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机制砂;砂中的含泥量不应大于3.0%,

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坚固性检验的质量损失不应大于8%;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6,宜

选用II区砂。

4.3.4其他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减水剂、泵送剂、引气剂、缓凝剂、早强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膨胀剂应符合《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防冻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

土防冻剂》JC/T475等标准的有关规定;

2外加剂的应用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有

关规定外,外加剂使用前应做适应性试验,并根据工程需要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外加

剂的品种和掺量;

3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和碱含量应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

4.3.5混凝土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有关规定,包括混凝

土的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未经处理的海水严禁用于钢筋混凝土。

4.4自防护混凝土

4.4.1自防护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应满足下列规定:

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2根据结构类型、结构部位和施工方式进行坍落度控制指标的选择,混凝土拌合物

18

应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拌合物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

20mm/h;

3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不得离析、泌水;

4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和混凝土性能要求。自防护混凝土的初凝

时间不宜少于10h,高温季节(气温28℃以上)时,不宜少于14h,冬期施工时不宜迟于7h;

5设计使用年限50年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

在各种环境下均不应超过0.08%。

4.4.2自防护混凝土拌合物试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

准》GB/T50080的有关规定进行;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总含量按现行行业标准《混

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322的规定进行。

4.4.3自防护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自防护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

满足本规程的规定,且应符合各结构部位设计强度的要求。

4.4.4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根据28d或设计规定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混凝土力学性能试

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规定执行,

混凝土抗压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进

行检验评定,并应合格。

4.4.5自防护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应满足各类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的设计要求。

使用年限为100年和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且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

应针对具体的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分别规定抗冻耐久性指数、抗氯离子侵入性指标(氯

离子迁移系数或电通量)、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等具体量化的耐久性指标。

4.4.6自防护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

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混凝土耐久性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评定,并应合格。

4.4.7自防护混凝土中三氧化硫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

4.4.8自防护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应超过3kg/m3。

4.5钢筋

4.5.1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和HRB500热轧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可采用HRB400和

HRB335热轧钢筋。

19

4.5.2同一构件中的受力普通钢筋,宜使用同牌号的钢筋。

4.5.3使用不同牌号热轧钢筋的混凝土构件,其耐久性设计要求相同。

4.6配套材料

穿墙管、套管、爬梯、埋件、锚固件和连接件宜选用耐腐蚀材料,当采用金属材料时,

应做好防锈防腐处理。

20

5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

统一标准》GB50153的规定,且不得低于上部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5.1.2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环境作用等级进行设计。当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受到多种环境类别共同作用时,应分别针对每

种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

5.1.3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设计应采用有利于减轻环境影响的结构形式、布置和构造。

5.1.4不同环境作用下钢筋主筋、箍筋和分布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钢筋防锈、

耐火以及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传递的要求,且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设计值不得小于钢筋的公称

直径。

5.1.5根据耐久性要求,在荷载作用下不同环境作用等级的地下自防护混凝土构件的表面

裂缝最大宽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5.1.5的限值。对裂缝宽度无特殊外观要求时,当保护层设

计厚度超过30mm时,可将厚度取为30mm计算裂缝的最大宽度。

表5.1.5在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环境作用等级钢筋混凝土构件

A0.40

B0.30

C、D0.20

E0.15

5.1.6地下室底板、顶板和外墙以及筏形或箱型基础等要求自防水的混凝土构件,其横向

弯曲的表面裂缝计算宽度不应超过0.20mm。

5.1.7可能遭受碰撞的自防护混凝土结构,应设置防止出现碰撞的预警设施和避免碰撞损

伤的防护措施。

5.1.8对结构耐久性的薄弱部位以及施工缝、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后浇

带、穿墙管线、预埋件等特殊部位应避开局部环境作用不利的部位,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

加强防护措施。

21

5.1.9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后浇带、膨胀加强

带应采用填充用膨胀混凝土浇筑。

5.1.10暴露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外的紧固件、连接件等金属部件,表面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

运工程结构防腐蚀施工规范》JTS/T209的规定采取防腐措施,当环境类别为Ⅲ、Ⅳ时,其

防腐范围应为从伸入混凝土内100mm处起至露出混凝土外的所有表面,并宜采用掺加非膨胀

混凝土外加剂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包裹或抹面。

5.1.11应在耐久性设计中提出结构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测的要求,第一次检测宜在结构竣工

使用后5年内进行。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结构的耐久性能进行评估,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定

期进行检测。

5.1.12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和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且设计使用年限50年以及环境作用

等级为E级的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应在设计阶段做出全寿命周期内监测的详细规划,并在

现场设置专供监测或试验取样的构件,以监测自防护混凝土耐久性的效果。

5.1.13地下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设计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

计标准》GB/T50476和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T907的规定。

5.1.14自防护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文件应说明下列内容:

1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

2结构所用材料类型及其性能指标要求;

3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

5防水、排水等构造措施,薄弱部位和特殊部位处理要求;

6施工养护制度及拆模时间;

7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8结构使用阶段的维护,修理与检测要求。

5.2一般环境

5.2.1一般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控制正常大气作用引起的内部钢筋锈蚀。

5.2.2一般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应按表5.2.2的规定确定。

22

表5.2.2一般环境的作用等级

环境作

环境条件区分结构构件示例

用等级

室内干燥环境多层多跨地下室中间楼层板除边跨外的结构内部构件

Ⅰ—A

长期浸没水土中环境所有表面均处于地下水下的构件

非干湿交替的结构内部潮湿环境中、高湿度环境中的结构内部构件

Ⅰ—B

长期湿润环境长期与湿润土体接触的构件

Ⅰ—C干湿交替环境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室构件;处于水位变动区的构件

注:1环境条件系指混凝土表面的局部环境;

2配筋混凝土墙、板构件的一侧表面接触室内干燥空气、另一侧表面接触水或湿润土体时,接触空

气一侧的环境作用宜确定为Ⅰ-C等级;

3与湿润土体或水接触的一侧混凝土饱水,钢筋不易锈蚀,可按环境作用等级Ⅰ-B考虑;接触干燥

空气的一侧,混凝土容易碳化,又可能有水分从临水侧迁移供给,一般应按Ⅰ-C级环境考虑。

5.2.3一般环境下,自防护混凝土应采用A型非膨胀外加剂等原材料配制。

5.2.4一般环境中的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普通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与相应的混凝土

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一般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c

100年5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