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_第1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_第2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_第3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_第4页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日期:20xx年X月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31~38单元RevisionHistoryVersionCommentsAuthorNoteV1.0draftversionContentsTOC\o"1-4"\uRevisionHistory 2Contents 3第31单元 41.1 巾帼潘将军 41.2 擒贼 41.3 吕某刺虎 51.4 笼中鹦鹉 61.5 搔痒 72 第32单元 82.1 孙权喻吕蒙读书 82.2 响遏(e)行云 92.3 王元章砍神像 102.4 空中楼阁 102.5 熊与坎中人 113 第33单元 133.1 蛇衔草 133.2 智犬破案 133.3 神针道人 143.4 杨务廉有巧思 153.5 多言何益 154 第34单元 174.1 盲子道涸溪 174.2 瞎子触象 184.3 木刻钟馗 194.4 商鞅立木 194.5 阿柴折箭以喻 215 第35单元 235.1 承宫拾柴苦学 235.2 蔡侯纸 235.3 牧竖拾金 245.4 解铃系铃 245.5 认真 256 第36单元 266.1 地震 266.2 多忧者 276.3 穿井得一人 276.4 不识自家 296.5 两瞽 307 第37单元 327.1 莽汉断棘 327.2 宾卑聚自杀 337.3 齐之好勇者 347.4 引婴儿投江 357.5 楚人有不识姜者 368 第38单元 388.1 狂泉 388.2 鼠技虎名 398.3 北人不识菱者 398.4 病忘 418.5 斗牛而废耕 41第31单元巾帼潘将军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省大眼。至于攻阵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译文大眼的妻子潘氏,善于骑马射箭,亲自去军营看望杨大眼。到了打仗狩猎的时候,大眼叫妻子潘氏穿上军装,有时一起驰骋沙场,有时一起穿梭于树林中。等到回到营地时,一起坐在帐幕之下,和幕僚将佐一起畅谈欢笑,当时大眼指着潘氏对人说:“这个是潘将军。”词语解释1.大眼:指杨大眼将军 2.鏕:马嚼子;此指骑马。3.僚佐:同僚及助手;僚,官员 4.戎:穿5.及:等到 6.幕:帐幕7.或:有时 8.及:等到擒贼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于是窥周去。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跪而谢。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译文有一对姓周的夫妇,靠捕鱼来维持生计,每天出没于风波。一天,两个大强盗互相说:“等到姓周的丈夫去了市场,只留下他的夫人时,我们可以抢他们的钱。”于是偷看着姓周的离开了。姓周的一离开后,两个大强盗(就)拿着刀靠近船。周氏夫妇养了一条狗,看到了强盗,就狂叫着。周夫人听到了声音就出来了。两个强盗跳上船,拿出刀要胁迫她(把钱给他们),(其中一位)强盗被狗咬住,(所以)让强盗脱不了身。周夫人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一个强盗推入河中。一个强盗被狗咬着,非常痛。周夫人拿着刀想要砍向他,强盗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下来认罪,这时姓周的丈夫正巧回来了,看到这幅情景,就绑着这两个强盗去报官。文言知识1.说“伺”。“伺”常作等候解释。上文“伺周之市”中的“伺”,即指等候,句意为等候姓周的去市场。成语有“伺机报复”、“伺机而动”,其中“伺”均指等候。“窥伺”即偷偷地等候。又读cì,解释为“守候”、“服侍”。第1个之为“的”的意思,第2个之,代词,指代它,犬。第3个之,代词,指代她,妇人。第4个之,代词,指代他,贼。2.谢。在文言中,“谢”多指道歉、认罪。上文“跪而谢”意为跪下来认罪。3.贼。古人说的“贼”是指强盗、抢劫犯。上文“二豪贼”指的是两个大强盗。古人说的“盗”是指“小偷”。注解(1)日:每天 (2)贼:强盗 (3)伺:偷偷地等候(4)之:即“至,到” (5)但:只 (6)攫:抢夺(7)窥:暗中察看 (8)既:已经 (9)畜:畜养(10)刃:刀剑口 (11)色挠: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12)谢:道歉 (13)方:正巧 (14)官:官府(15)以:以为生 (16)故:所以擒贼成功的原因周氏擒贼大获成功的原因1、周夫人的智慧和勇敢,有胆识。2、他们家养的狗训练有素3、周夫人的丈夫回来得及时文言知识谢。在文言中,“谢”多指“道歉”、“认罪”。上文“跪而谢”,意为跪下来认罪。道理遇到事情或困难要勇敢面对吕某刺虎吕某自谓勇夫,好带刀剑,扬言万夫莫当①.一日,南山有虎驰来,一村皆惊,闭门不敢出.吕某曰:"第一虎耳,何惧之!吾即缚之!"遂持剑而去.俄见虎,距百步许②.虎大吼,眈眈相③向.吕则两股战栗④,顾左右无人,还⑤走,五色无主.少顷,村民启⑥户出,见其仆⑦地,不省人事.急治之,良⑧久乃醒.人曰:"虎安在⑨"吕乃⑩曰:"为我所逐矣!"众人相视而嘻。译文有一个姓吕的人自称勇士,喜欢佩带刀剑,扬言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天,南山出现猛虎,全村都很惊慌,关门不敢出来。吕某说:“仅一只老虎罢了,有什么可以惧怕的,我马上去绑了它!”他于是提剑离开了。不一会就见到老虎在前面百步左右。老虎大吼一声,怒目而视。吕某两腿发抖,看左右没有人,往回跑,六神无主。过了一会,村民们打开窗户偷偷地看,见他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他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有人问:“老虎还在吗?”吕某竟说:“被我赶跑了!”大家都互相看着大笑。注释当:挡。 ②许:左右。③相:相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 ④两股战栗:两腿发抖。⑤还:返回。 ⑥启:打开。⑦仆:向前倒下。⑧良:很。 ⑨虎安在:虎在哪儿。⑩乃:竟。启示吹牛的人在事实面前总会败露。近义词:叶公好龙笼中鹦鹉富商有段姓者⑴,畜⑵一鹦鹉,甚慧⑶,能迎客与诵诗。段剪(17)其两翅,置⑷于雕笼。熙宁⑸六年,段忽系狱⑹。及⑺归⑻,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⑼在家有人食,何其⑽乐耶!”鹦鹉曰:“君⑾半年在狱,早已不堪⑿;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⒀”段大感悟,即日⒁放⒂之⒃。(据《乐善录》改写)字词解释(1)者:······的人。 (2)畜(xù):养。(3)甚慧:十分聪明。 (4)置:搁,安放。(5)熙宁:宋神宗年号。 (6)系狱:拘禁于牢房。(7)及:等到。 (8)归:回来。(9)女:通“汝”,你。(10)何其:多么。何:副词,多么。上文“何其乐耶”,意为多么快乐。(11)君:对对方的尊称。 (12)不堪:不能忍受。堪:忍受。(13)言:说。 (14)即日:当天。上文“即日放之”意为当天把鹦鹉放了。(15)放:释放,解脱。 (16)之:代词,指代“鹦鹉”。(17)剪:剪短翻译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个鹦鹉,十分聪明,能与客人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商人于是剪了他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他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他出狱以后问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的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翻然醒悟,马上就把他放了。启发告诉我们,自由对动物或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不可以伤害动物,要善待动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自由最可贵。搔痒向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又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其人勃然而怒:“知吾者妻也,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者痒者,人之所自知也,他人莫知之。犹心患,人何以知之(选自《贤奕编》)译文从前有人身上痒,让他的孩子寻找痒处,三次抓而三次都不中。他又让他的妻子寻找痒处,五次抓而五次也不中。那个人生气地说:“妻子和孩子是最了解我的人,为什么难于搔到我的痒处?”妻子没有回答。(那个人)就自己伸手(搔痒),一搔,痒就停止了。为什么呢痒的情况,人是自己知道的,别人没法知道痒处。犹如心里忧愁,别人凭什么知道对方的忧愁呢注释1.令:让,叫。 2.其子:他的儿子。 3.弗:不。4.搔:此指“抓”。 5.亦:也。 6.难:为难。7.引:伸。 8.绝:停止。 9.者:……的情况。10.索:寻找。 11.向:从前。 12.勃然:生气地文言知识1.妻子。文言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即妻与子,即老婆与儿子或老婆与儿女。现代汉语中妻子只指老婆。2.无以。无和以常结合在一起,组成无以。在文言中叫固定词组,他的意思是“没什么用来",妻子无以应,意为老婆儿子没什么话用来回答。启示痒这种感觉,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的。自己知道才去挠,怎么会不中呢!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自己下功夫。第32单元孙权喻吕蒙读书初⑴,权⑵谓吕蒙⑶曰:"卿⑷今当涂⑸掌事⑹,不可不学!"蒙辞⑺以军中多务⑻。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⑼为博士⑽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⑾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⑿。"蒙乃始就学。及⒀鲁肃过⒁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注释初:当初 ⑵权: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卿:古代君对臣、尊长对晚辈的爱称 ⑸当涂:同“当途”,当道,当权,指掌权⑹掌事:管事 ⑺辞:推辞⑻多务:事务多,杂事多⑼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⑽博士:官职名称⑾孰若孤:谁比得上我 ⑿益:好处⒀及:等到 ⒁过:经过译文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文学常识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响遏(e)行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为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释义响:声音。 遏:阻止。 行云:飘动的云彩。讴:唱歌。 穷:尽。 郊衢:郊外大路旁。抚节:打着节拍。 悲歌:唱出雄壮的歌声。谓:认为。谢:道歉。 践行:用酒食为朋友或为亲人等等的人送行。辞:告别,告辞 送行:送别。 技:本领遂:于是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止:阻止 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成语意思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译文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在郊外大路旁为薛谭饯行,秦青打着节拍唱出雄壮的歌声,歌声振动林木,止住了飘动的云。薛谭便道歉于是请求回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唱歌),(并且)一辈子不敢说回家了.启发与借鉴 我们不应该自以为是,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近义词 声振林木、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余音绕梁。反义词 悄无声息无声无息造句1,“黄河大合唱”那响遏行云的歌声激发人们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2,那年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响遏行云。王元章砍神像绍兴王元章,元朝初年名士,所居与一神庙切近,炊缺薪,则斫神像炊之。一邻家事神惟谨。遇元章毁像,辄刻木补之。如是者三四。然元章家人岁无恙,而邻之妻孥时病。一日,召巫降神,诘神云:“彼屡毁神,神不责;吾辄为新之,神反不我佑,何也?”巫者作怒曰:“汝不置像,像何从而炊?”自是,其人不复补像,而庙遂废。(选自《古今谭概》)译文:绍兴的王元章是元朝初年的名士,他居住在一神庙的附近,他家里做饭缺少柴薪,他就砍神像(用来)做饭。他的一个邻家对神像很敬重,在王元章毁像后,又用木头雕刻后修补好了缺损的部分。这样的事他做过三四次。然而王元章的家人平安无事,而这个邻居妻子的女儿经常生病。一日,这个邻居召来巫师降神,责问神说:“王元章屡次毁坏神像,神像没有责难于他;我经常修补神像,神你不但不保佑我,这是为什么?”巫婆生气地说:“你不用木头雕刻后修补神像,神像怎么会被砍呢?”从这以后,这个邻居从此不再为神像修补,这座庙逐渐就荒废了。注释:1.绍兴:今浙江绍兴市。 2.王元章:即王冕,他字元章。3.国初:元朝初年。 4.切:靠。5.辄:总是。 6.恙:伤害。7.子:儿女。 8.巫:装神弄鬼的巫婆。9.诘:责问。 10.云:说。11.彼:他。 12.作:(脸色)改变。13.斫:砍。寓意:这个笑话批判了迷信思想和讽刺神汉巫婆的荒谬;也指出有时把什么东西复原也是在帮助其他人继续犯错,为其创造了条件。相信迷信,等于把桎梏往自己身上套。王冕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河,经徐州、济南到大都(今北京市),达居庸关。数千里的远游,使他扩大了视野,开宽了胸怀,同时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在北京,泰不华荐以学馆教职,他预感到元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接受,乃只身南归,以卖画为生。空中楼阁昔有富人,痴无所知。至于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心慕之,即念:吾有资,盍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翌日,工匠经地垒砖,日入而息。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作下重而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人,毋不嗤之。译文以前有个有钱人,痴呆无知。到别的富贵人家,看见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高大宽广庄严秀丽,心里十分羡慕,想:我有钱,为什么不盖一栋楼呢?于是叫来工匠,告诉他们盖一栋。第二天,工匠在地上垒砌砖块,太阳落山后就去休息。有钱人见了,十分奇怪问工匠:"想干什么?”工匠答道:“先做底层。”有钱人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屋子。”工匠很惊讶:“哪有不建下面的而能盖出第三层来的?”有钱人坚持自己的要求。当时的人听说了都嘲笑他。成语故事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工匠们一边答应,心里一边嘀咕;不知这次他又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可是不管怎样,还得照吩咐去做,大家便各自忙开了。一天,财主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心里十分纳闷,便问正在打地基的工匠:“你们这是在干什么?”“造一幢三层楼高的屋子呀,是照您吩咐干的。”“不对,不对。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我只要最上面的那层,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快拆掉。先造最上面的那层。”工匠们听后哈哈大笑,说:“只要最上面那层,我们不会造,你自己造吧!”工匠们走了,傻财主望着房基发愣。他不知道,只要最上面一层,不要下面两层,那是再高明的工匠也造不出来的。熊与坎中人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yú),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fèn)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据《搜神后记》改写)译文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一会儿,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次母熊觅食回来,总是分给他一份,这个人依赖这个活命。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那人料想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于是人就死不了了。啊,都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怎么能说动物没有情义呢?

注释1、支命:活命 2、分:估计,大约3、良久:良,甚;很。很久 4、诸:几个5、赖:依赖,依靠 6、负:背7、馁:饿 8、啖:吃9、须臾:一会儿 10、稍:逐渐,慢慢地11、之:代词,他,指射鹿人 12、既:已经13、堕:落下 14、坎:坑。15、遂:于是、就 16、言:说启发与借鉴上文说的那头熊,极有人性,不仅不残害堕入坑中的猎人,还给他吃的,最后救他出坑。大多数动物是不会主动袭击人的,除非人惹怒了它。人与动物应该建立亲密共存的关系的。所以说动物并非无情,只是人们不了解它们.英国有个叫珍妮的女孩,在非洲度过了18年,成天与野生的熊生活在一起,考察它们的生活习惯,竟与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至于犬救人、马救人的故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文言知识须臾。“须臾”是个时间副词,相当于“一会儿”。上文“须臾,有大熊入”,意为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坎内。“须臾”的同义词有“俄”、“顷”、“旋”"未几",“既而”"俄而“等。第33单元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翻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正巧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来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注释:

(1)昔:从前。 (2)值:正巧。

(3)焉:那里。 (4)著:放。

(5)以:用。 (6)验:灵验。

(7)疮:指“伤口”。 (8)《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道家理论著作。(9)蛇衔:指蛇衔草。智犬破案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讼,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亦有智也。译文: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狗大叫起来,一位僧人醒了,(他发现了那个小偷)。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就倒在地上,死了。于是小偷抢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尸体,非常惊讶。于是他们就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对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这个举动)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大概狗也是有智慧的吧。词解:1.去:距离。 2.许:左右(的地方)3.刹(chà):寺庙。 4.颇:很。5.盗:古代盗是小偷,贼是强盗。 6.逾:翻越。7.觉:察觉 8.遂:于是,就。9.亡:逃跑。 10.诣:到去。11.从:跟从,跟随。 12.肆:店。13.怪:对···感到奇怪。 14.啮:咬。15.置:放。 16.盖:用在句首,表示原因,原来的意思17.立仆:立刻倒下去(死了)。 18.疑:对...感到怀疑。19.翌(yì)日:第二天 20.俄而:一会儿.21.徒:酒徒. 22.越:抢劫23.古:古老句子翻译乃诣官讼:于是两个小僧人就到官府报案。犬伫足不前,僧怪之: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觉得很奇怪。啮一徒不置: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文言知识:“逾”指“越”。上文“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过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意为年龄超过了六十岁。【以上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9】智犬表现:一.智犬警觉性高,能够及时发现小偷,提醒僧人注意;二.智犬记忆力好,第二天可以准确的发现小偷。狗有思维能力,能把这两点做到,可谓其智了!充分说明了狗的嗅觉好,在满身酒气人中找到小偷。中心歌颂狗的灵敏。做坏事的人,没有好下场。神针道人凌云①北游太山②,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针其左股立苏。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治病无不效。译文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是的”于是道人用针刺那个人的左腿,那个人马上醒过来了。道人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罢了。”于是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注释太山:泰山 值:遇到 垂:即将生:活 然:是的,是这样 股:大腿苏:苏醒 授:传授 汝:你耳:罢了注解①凌云:人名②太山:既泰山例句云嗟叹久之: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汝欲生之乎:你是想把他救活吗?杨务廉有巧思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朝野佥载》的原文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省日盈数千矣。(出自《朝野佥载》)。译文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沁州市的人,都争抢着观赏这位木僧机器人。都想听听木僧人发声说话,于是争着往木碗里放钱。一天下来,布施的人每日满数千人。注释1、选自唐·张鷟《朝野佥载》。 2、将作:官名,掌管修建宗庙、宫室等土木工程。3、常:通“尝”。 4、沁州:地名,在今山西省沁源县。5、布施:本是佛教语,意思是把财物、法度、无畏施舍于人。后来一般指以财物施舍于人。6、尝:曾经 7、欲:想8、执:拿 9·作:发出10。云:说 11。乞:乞讨12行:从事多言何益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注释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3益:好处。 4蛙蝇:蛙。黾、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蝇)5恒:一直、持久,常常 6敝:破烂。7然而不听: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然,这样。8观:看,看到。9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恒,常常。鸣,啼叫。在黎明按时啼叫。10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11以时而鸣:按时鸣叫。12擗(pì):同“敝”,困、疲劳。13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习题和答案(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①日夜恒鸣(一直、持久)②然而不听(虽然这样,却)(2)翻译下面句子。唯其言之时也。译: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2.说话要看准时机。(4)阅读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是: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中心思想道理:唯其言之时也。分析:墨子就“多言有益乎?”这个问题,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手法,说明了一个道理: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诵读时按图“多言有益乎?”这一问题,从对比的两个方面去理解,得出“唯其言之时也”的道理。作者简介墨子:出生日期:前468,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启示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第34单元盲子道涸溪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注释楯:栏杆上的横木。 ⒉第:只要哂[shěn]:嘲笑 ⒋涸:水干⒌自分:料想 ⒍沈:通“沉”,沉溺,拘泥⒎道:走,走过。 ⒏省:醒悟。⒐怖:害怕。 ⒑坠:掉。⒒蚤:通“早”。 12.惫:疲乏13.矜严:矜持自负 14固:辛苦翻译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启示①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内容理解对“盲子”来说,桥下可能是深渊,可能是激流,桥有多高,水有多深、多宽、多急,这些他一无所知,而且因为眼盲在他坠下之前也永远不可能知道。然而,与其说盲子是因为对桥下一无所知而恐惧,不如说他是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盲子到底还是害怕“死”这一事物本身在文中有两个通假字:(1)“已”同“矣”(2)“蚤”同“早”作者刘元卿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瞎子触象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⑴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⑵根;触其耳者,言如箕⑶;触其脚者,言如臼⑷;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⑸;触其尾者,言如绳。词解:示:给人看。 ⑵萝菔:萝卜。⑶箕:簸箕,一种农业用具。 ⑷臼:指舂米用的石臼。⑸瓮:一种大口的盛水或酒的器具。译文:有一个国王告诉大臣:“你牵一头象展示给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所以不能用“给人看”的义项,但一般为这种解释)。”这时盲人们(正在)各自用手去触摸。(这时)国王召问盲人们:“你们所摸到的象像什么”摸到象牙的盲人说象的体形像萝卜的根;摸到象的耳朵的盲人说象像簸箕;摸到象脚的盲人说象像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象背的盲人说象像床;摸到象腹部的盲人说象像大水缸;摸到象尾的盲人说象像麻绳。解释成语: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近义词:盲人摸象木刻钟馗宋庆历⑴中⑵,有一术士⑶,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⑷,高三尺许⑸,右手持⑹铁简。以香饵⑺置⑻钟馗左手中,鼠缘⑼手取食,则左手扼⑽鼠,右手以简毙之。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注释庆历:宋仁宗年号 ⑵中:期间术士:有法术的人 ⑷钟馗(kuí):传说中能捉鬼的人许:左右 ⑹持:拿着(7)饵:诱饵,在文中翻译为食物 ⑻置:放⑼缘:顺着…往上爬 ⑽扼:用力抓住或掐住商鞅立木商鞅变法之令(1)既(2)具(3),未布,恐(4)民之不信己,乃(5)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6)民有能徙(7)置(8)北门者,予十金(9)。民怪(10)之,莫敢徙。复(11)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12)予(13)五十金,以(14)明不欺(15)。卒(16)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选自《史记·商君列传》)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钱。”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钱,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注释(1)令:指变法的命令 (2)既:已经(3)具:准备 (4)恐:恐怕,担心(5)乃:于是 (6)募:广泛征求(7)徙:搬放 (8)置:到(9)金:古代货币单位(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10)怪:(形作意动)以...为怪 (11)复:又(12)辄[zhé]:就 (13)予:给予(14)以:用来 (15)欺:欺骗(16)卒:终于,最终 (17)市:贸易市场(18)商鞅:春秋时秦国重臣《史记》简介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习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1既(已经)2徙(搬;迁徙)3予(给予)4辄(就)5以(用来)二.翻译句子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2民怪之,莫敢徙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3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4恐民之不信(商鞅)担心民众不信任自己三.本文给你什么启示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自己必须先“言必信,行必果”。文言知识释“卒”1、名词解释“步兵”,《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后泛指士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2、名词解释“末尾,结局”,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3、名词解释“终止,尽,完毕”,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4、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如《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5,、副词

解释“终究,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6、通“猝”(通假字):突然,仓猝。上文相当于“终于,最终。”启示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阿柴折箭以喻吐谷浑阿柴有子二十人,病笃,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利延折之;又取十九箭使折之。利延不能折。阿柴喻之曰:“汝曹知之乎?孤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同心,社稷可固。”言毕而卒。译文吐谷浑的首领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将要病逝时,命令他所有的儿子每个人贡献一支箭。拿出一支箭给他的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这支箭,慕利延折断了它;阿柴又拿十九支箭让慕利延折断它们。慕利延不能把箭折断。阿柴告诉他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折断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说完后他就死了。注释1.吐谷浑:我国古代吐谷浑部落的首领 2.授:交给,给予。3.喻:告诉。 4.奉:给。5.汝曹:你们。汝:你 6.摧:折。7.戮力:尽力。戮,lù。 8.社稷:jì,国家。9使:让。启示:后人用“阿柴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聚集在一起,要想折断它们就困难了。阐发与应用⒈团结就是力量。阿柴教育儿子们他死后要协力同心,使国家稳固。这本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他用既形象又极实在的说法说明了。我国古话有“众志成城”,意为只要团结一致,就能筑起牢不可破的城墙。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2.“社稷”原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与谷神。在古人看来,人类如果没有土地,就无立足之处;没有稷(jì,五谷),便无法生存,因此要按时祭土地神和稷神。以后便做国家的代称。上文“社稷可固”,意为国家可巩固。3.人称复数。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一般无单复数之分,但有时也用“等”、“曹”、“属”等表示复数。如上文“汝等”、“汝曹”,均指你们。第35单元承宫拾柴苦学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留请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辍。译文:承宫,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有叫徐子盛的人,把《春秋》传授给所有的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感到很喜欢,于是听徐子盛讲经书。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为所有学生捡柴,坚持辛苦几年,勤奋学习没有终止。注释:少孤:年幼失去父亲 为:替,给豕:猪 授:传授;教授诸:所有 承宫:东汉人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薪:柴。 执苦:干苦活。明:精通。 庐:房前。辍:停止 遂:于是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合同、文书等凭证)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设想)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元兴是汉和帝的年号),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翻译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注释1。帛:布匹 2。谓:叫 3。肤:皮4。敝:破 5。并:都 6。咸:都牧竖拾金有牧竖,敝衣蓬首赤足,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牧亦善.一日,拾遗金一饼,内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译文有个牧童,衣服破烂、头发蓬乱、光着脚,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欢快地唱着歌,内心十分舒适,放牧得也好。有天捡到了别人遗失的一块金子,就放进了自己的衣领里。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放牧的牛羊也常有跑了的,心里总怕把金子弄丢,这都是金子害的。词语解释:敝:破 讴(ou):唱歌内(na):通“纳”,放进,放入。 自是:从此逸:逃失,失去。 解释句子:意惬甚:内心十分舒适,(十分满足)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心里担忧失去金子,这是被金子所牵累的。解铃系铃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出处明·瞿汝稷《指月录》:“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器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轻渠不得。”由是,人人刮目看之。译文金陵有个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情豪放、不拘束,不肯做事情,众人就想撤换他,只有法眼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戴了一个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无言以对。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说:“在老虎脖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说:“你们(这些)晚辈是不能小看他的”。于是,人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词解1.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市。 2.禅师:对僧人的尊称.3.不事事:无所事事. 4.法眼:僧人名。5.师:指法灯禅师。 6.渠:他(清凉泰钦法灯禅师)7.易:撤换 8.对:回答9.举:提出示例: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我不妨和他见了面,窥察他的神气语意,如果事由他起,则系铃解铃,原须一人。”认真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倚门观书,执子戢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子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且不得吞矣."——陆灼《艾子后语》译文艾子到郊外出游,弟子通子、执子二人跟随着他(艾子)。艾子感到很渴,便派执子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靠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子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执子说:“这是‘真’字。”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执子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子没有达到要求,还是让通子去吧.”通子见了老者,老者又照前次那样问他。通子说:“这是‘直’、‘八’两个字。”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水浆拿出来给了他(通子)。(通子将水浆给艾子)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子真是聪明!如果还像执子那样‘认真’,一勺水我也喝不上!”——陆灼《艾子后语》注释弟子:学生。 ⒉从:跟从。 ⒊使:假使⒋乞:讨要。 ⒌倚:背对着。 ⒍老父:老人。⒎馈:送。 ⒏与:给。 ⒐达:变通。⒑示:给……看。 ⒒使:派 12且:将。道理:太“认真”就会偏向固执。第36单元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①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③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④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⑤可笑!

【注释】

①客:客居。②俄而:不久。③趋:快走。④逾:超过。⑤一何:多么。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仆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一起,说不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由西到北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注释]①戌刻:下午七时至九时。②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1.下列加点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余适客稷下(恰好)B.各疾趋出(迅速)

C.并忘其末衣也(衣服)D.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2分)A.墙倾屋塌之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众骇异,不解其故并忘其未衣也C.视街上,则男女裸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仆而复起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句子:此真非常之奇变也。翻译:这真是不平常的奇异的变化。4.“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一句表现了地震时人们怎样的情状对这种情状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答案:示例:惊恐失态。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因,看到发生奇异的变化,只是惊恐失态,这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有直接关系。练习:一:1)惊讶;感到异常2)急忙;快走3)倒4)争5)打水6)改变

二:1)我恰巧在稷下作客2)超过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左右,大地才渐渐安定3)这真是不平常的奇异的变动

三:1)惊恐多忧者沈屯子谐友入市,闻谈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译文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的病竟又加重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就是)像这样的吧。注释偕:与 曳:拉 置:安置,搁 纾:采纳 类:像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出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注释(1)氏:姓。(2)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3)及:等到。(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7)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10)国人:指城都的人。(11)对:回答。释“之”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助词,的。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介绍本段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察传》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否则就会犯下大错误。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举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同时进一步的提出分论点来阐明该观点,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等为主要的两个分论观点。第三部分通过对上述部分的论证总结观点,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文章大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吕氏春秋察传》主要篇幅集中在论证的过程,因此第二部分为篇幅的主体,第二部分有两段,两段皆采用先例后论的方法,使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分论点,再从不同侧面举例论证。两段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采用的是正反举例论证,作者通过齐桓公、楚庄公的例子证明表达“审之也”的效果,选取吴王、智伯的例子从反面证实“不审也”的后果。第二段在提出分论点之后,采用先叙后议,先破后立的方式,结合论点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拿“夔一足”来说事,孔子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而且哀公似乎也知道夔是人,还是乐正,但是不知从哪里听说夔只有一只脚,问孔子夔是不是只有一只脚。孔子最后引用舜对夔的评价,指出夔能调和乐律,“以平天下”,像夔这样的高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孔子并没有从正面否定鲁哀公的观点而是通过引用其它观点,从反面否定哀公的看法,以理服人。如果说鲁哀公的例子是一个反例的话,那么宋君的事例就应该是正面的解说,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第三个例子更进一步的肯定分论点的正确性,子夏不盲从于史书的记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实际考察、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肯定自己的正确性。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听到的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吕氏春秋察传》在最后一部分说: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强调思维及其语言表达有其确定性,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之一。由于名、辞多有同音、同形而异义,象形而辞不同等现象,一旦把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混淆、错用,或者把具有歧义结构的言辞交付交际实践,或者把笔形相近的字词张冠李戴,就容易导致表达丧失确定性,从而造成彼此的误解,以至言语交际无法正常进行。然后,作者又给读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察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而仅是通过不断的举例解说,以理服人。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无华,似有“言有尽而意无限”的意蕴。另外对于这篇文章内容,后人还从中总结了两句成语“三豕涉河”〈孔子家语

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涉河”比喻文字的讹误。另一个是“豕亥鱼鲁”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认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可以算作〈察传〉对于后世成语扩展的贡献。不识自家曩⑴有愚者,常于户外悬⑵履⑶为志⑷。一日出户,及⑸午,忽暴⑹雨。其妻收履。至薄暮⑺,愚者归,不见履,讶⑻曰:“吾家徙⑼乎?”徘徊不进。妻见而怪之,曰:“是⑽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11)何以不识(12)吾?”愚者审视(13)之,乃悟。/view/1328061.htm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等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说:“我家搬走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连我都不认识了吗”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注释曩:从前。 ⑵悬:悬挂。 ⑶履:鞋。 ⑷志:标记。及:等到。 ⑹暴:又猛又急的,大 ⑺薄暮:傍晚。薄:临近 ⑻讶:惊讶。⑼徙:搬迁。 ⑽是:这。 ⑾汝:你 (12)识:认识。(13)审视:仔细看。启示“不识自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而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讽刺人的语句1.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2.愚者曰:“无履,非吾室。”3.愚者审视之,乃悟。4.妻曰:“汝何以不识吾?”相关资料张丞相酷好草圣张旭之狂草,但他的字却写不好,为同僚们所讥笑。他本人却泰然自若,不存介蒂。一天,张丞相偶然吟得一诗句,便索笔疾书,满纸龙飞凤舞,人莫能识。丞相让他的侄子誊抄。侄子每遇波折奇险之字,便惘然搁笔,拿着字问丞相:“这是个什么字?”张丞相熟视良久,终不能识之,遂训其侄:“你为何不早问,致使我忘记了是何字。两瞽新市有齐瞽①者,行乞衢中,人弗避道,辄忿骂曰:“汝眼瞎耶?”市人以其瞽,多不较。嗣有梁瞽者,性尤戾,亦行乞衢中。遭之,相触而踬②。梁瞽故不知彼亦瞽也,乃起亦忿骂曰:“汝眼亦瞎耶?”两瞽相诟。市人讪之。噫!己罔人亦罔,诘难无已者,何以异于是?解释瞽:盲人 踬:绊倒 嗣:接着、后来 衢:大路弗:副词,不 辄:总是 戾:凶暴,猛烈 触:碰撞诟:骂 以:因为 讪:讥笑 较:计较译文新市上有个从齐国来的盲人,在大街上乞讨,如果有人不给他让路,他就气愤地骂人家:“你眼瞎呀!”集市上的人因为他是盲人,大多都不跟他计较。恰好有个大梁的瞎子,性格很暴躁,也在大街上乞讨。两人相遇了,碰在一起都跌倒了。梁国的瞎子不知道对方也是瞎子,于是爬起来气愤地骂:“你也眼瞎啊!”两个瞎子大声互相责骂。集市上的人都嘲笑他们。唉!自己糊涂,对方也糊涂,而那些不停责问他人的人,和这两个瞎子有什么不同?

中心句噫!以迷导迷,诘难无已者,何以异于是?第37单元莽汉断棘版本(1)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晒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版本(2)终南之山有棘满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撩起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熟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裙,上牵其袖,惫已甚。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去?”翻译翻译1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它的)主干柔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缠上无法解脱。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勾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己经不能忍受了。翻译2终南山有一条小路布满荆棘,它的主干柔软而且刺很密集,碰到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没受伤就不会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条路躲避它。一个人露出义愤的神色,想一段路一段路地砍断它们。谁知道左边用手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就被钩住了,下边的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了,已经十分疲惫了。君子说:“这个人痛恨荆棘是对的,痛恨荆棘不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拿一把斧子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能去除?”文言知识说“辈”。文言中的“辈”,大多作人称多数用。上文“汝辈”,即你们。如说“吾辈”、“若辈”,即我们、你们。如“吾辈乃非常人也”,意为我们是不平常的人。成语“人才辈出”指人才一批一批地涌现出来。文言中表示人称多数的词还有“属”,如“汝属”,即你们;“吾属”即我们。“径”与“道”。“道”一般指较宽的路;“径”指小路。上文“有棘满径”意为小路上长满了荆棘。成语“曲径通幽”意为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雅的境地。又,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上的石路称“径”,十分确当。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加点字和句子翻译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 胶结:粘住。 曳(yì):拉住。迂:绕开 艾(yì):砍,割。 不堪:不能忍受。哂(shěn):嘲笑。 径:小路 骨:主干恒:持久,此指“总是” 已:停止 孰:谁苟:如果 本:根 节节:一段一段。径:路 咸:都 遂:于是,就堪:能忍受 惫:疲惫,精疲力竭咸迂其途避之:都绕道避开它(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一人义形于色:有个人脸上露出正义的表情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去:这个人痛恨荆棘是对的,痛恨荆棘不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拿一把斧子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能去除启发与借鉴一时的冲动加盲目的蛮干,最终只会自讨苦吃!(做事之前要考虑后果,不能莽撞,否则会自食其果!)解决问题,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它的根源,而不是鲁莽行事,这样只会上当受骗。宾卑聚自杀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士,新素履,墨剑囊。从而斥之,唾其面。宾卑聚寤(寤wù,睡醒),徒梦也,终夜坐自不快。明白,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将死之。”每朝与其友俱立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注释宾卑聚:人名。 壮士:本作“壮子”,今从《太平御览》引文改。白冠:白绢做的帽子。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却:退。 从:跟随斥:骂 惕然:惶恐寤(wù?):醒 徒:只是快:舒服 少:小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