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赤壁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16《赤壁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16《赤壁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16《赤壁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16《赤壁赋》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学习苏轼散文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领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作者的旷达情怀。213目录01创作背景02字词学习03课文赏析04归纳总结第一章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同步训练P185(诗)苏黄:(词)苏辛:(文)唐宋八大家:(画)(书)宋四家:全才苏轼、黄庭坚苏轼、辛弃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等)

21岁参加科举,名动京城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5岁起不停被贬49岁丧子60岁还在被贬①才华横溢、政治抱负②同情民生疾苦、建功立业③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在《自题金山画像》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21岁参加科举,名动京城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5岁起不停被贬49岁丧子60岁还在被贬①才华横溢、政治抱负②同情民生疾苦、建功立业④旷达乐观66岁,大赦还朝,归途中卒于常州。③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写作背景同步训练P185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它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解题同步训练P186第二章字词学习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藉()9、旌旗()18、枕藉()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字词学习成语归纳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第三章课文赏析

文本研习乐甚——愀然——喜而笑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情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概括第一段】:苏子与客月夜泛舟赤壁。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概括第二段】:写主人歌声之乐和客人箫声之悲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圣明的君主美好的理想思考: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第四段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1、以水与月设喻意在表明:万物既变又不变。

2、应从变与不变的不同角度去看待自然与生命的永恒与短暂。

3、表现一个矛盾的苏轼:失意悲观中又保持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情怀。第五段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第五段:彻悟人生,重回快乐第四章归纳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中心主题】1、景、情、理融于一体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