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程序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为基础,可选择融科学性、教育性、时代性、开放性于一体的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范围要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开放,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蕴涵的探究课题,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学生不仅要研究事实和规律,更要注重研究课题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强调以学生的亲历为主,鼓励学生超越学科的逻辑体系,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跨学科2
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强调以学生的亲历为主,鼓励学生超越学科的逻辑体系,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发现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自己特有的课程目标要求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必须保证学生对活动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事物、现象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实践学习中自主获得新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强调以学生3
当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获得体系化的知识为首要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作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经历甚至初步学会某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的方法意识和科学意识。当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获得体系化的知识为首要目4(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关注他们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一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养成。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二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5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前者制约、决定后者,后者成为前者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6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全新的课程价值——课程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属性,即是说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合。从课程目标上看,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形态上看,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综合;从活动方式上看,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它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7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具体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征。(一)实践性与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养成实践的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经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强调活动、操作,强调直接经验。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较为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创造力才能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应立足于社会实践之中,而不是囿于学科和书本,可把学习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有机整合起来。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8(二)活动性与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隋、意识。体验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亲为,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学习是需要感悟和体验的,在体验和感悟中使潜在的知识显性化总之,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拘泥于学科和书本上间接经验的认知。(二)活动性与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9(三)理解性与建构性。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研究性的学习就是综合运用已有经验、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创造出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个体的认识既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结果。这一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需要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下,按自己的方式对它进行编码、加工,进而构建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三)理解性与建构性。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10(五)问题性与开放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串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从何而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体验学习有机结合、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五)问题性与开放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课11(六)独特性与独立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满足个体差异发展需求,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有利于培育每个独立个体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六点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六)独特性与独立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12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程序(1)一般程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五个阶段:①确定活动课题②制定实施计划③搜集具体资料④总结交流感受⑤延伸拓展思维(2)实施要点
①发动学生——在综合活动课中,学生是开发者,学生如何学,学生的经验怎样,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最有发言权。而且每个小课题组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的参与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程序13②师资配备——调动教师热情,鼓励教师形成研讨氛围,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学习资源。②师资配备——调动教师热情,鼓励教师形成研讨氛围,广开言路,14(3)具体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师生互动合作式和学生自主探究设。其一,师生互动合作是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一种实施方式及其策略。其基本特征时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其基础是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研究者,为学生的禀赋与潜能的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自行组织实施、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探究与实践,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师生互动合作式中的“互动”包含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3)具体形式15其二,学生自主探究式,也就是研究性学习。它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此外,学生自主探究有3种基本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二,学生自主探究式,也就是研究性学习。它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16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和注意问题由分科教育的积习与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出现了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和注意问题17(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魅力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出发展开探究活动。然而一些学校尤其是所谓的重点高中,为了追求宣传效应,急于推出成果,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专家的“科学研究”。一些推波助澜,甚至把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渲染为培养研究生;一些教学研究部门热衷于所谓的“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严格区分,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这样,一些学校在选题上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偏于科学前沿的所谓的“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缺乏儿童情趣和生活气息。在组织上,竞相聘请院士、科学家担当顾问,不顾“课程成本”,却把绝大多数学生置于“陪读”的地位。其结果,势必走向“精英化”。(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18(二)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研究性学习室一种超越了学科框架,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发展学习内容的活动,而不是形成另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和教材,一些地方竞相编写、出版“研究性学习”教材,同传统的、按学科分门类的教材并无根本区别;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混同与一门学科,或者是依然采用学科教学的形式,或者是热衷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肢解为各门学科的目标,仍然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选择自由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科化”的结局。(二)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19(三)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一些教师把学科教学视为“系统知识的习得”,把“研究性学习”视为“生活体验的积累”,放任自流,甚至把素质教育混同于“反知性主义”。满足于唱唱跳跳的所谓“改革”,陷入了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的泥潭。有鉴于此,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往往从“知识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角度区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为前者是单纯基于知识的学习,后者是单纯基于经验的学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这两种课程都应当以各自的“知识”与“经验”所组织起来的课程进行学习,否则,不能构成真正的“学习”。两种课程的差别不在于是“知识”还是“经验”,而在于“知识”与“经验”的单元构成方法。(三)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20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
两种课程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既可以组织同“分科学习”完全无关的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同“分科学习”交叉重叠的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只要是师生想探究的主题,即便是学科内容交叉重叠,同样具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我们相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将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21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比如选题指导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设计制作型、家庭体验型、社区实践型、成果交流型等等。它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按以下步骤实施。怎样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一个主题的活动过程呢?首先是寻找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然后要对这个主题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将思路转化为可实施的整体的行动指南,这样才能说大体上完成了前期的工作。而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课时、分活动的“备课”,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及教学反思,这是在实施中的具体过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法是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生成的。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22一、活动主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素经过我们的实验,在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是比较实用的:活动背景、活动目标、适用年级、设计者、指导教师小队、活动时长、活动过程(可以是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等。1.活动背景
即: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在活动背景的描述中,忌将整个课程设置的背景或整个新课程的背景作为一个主题活动的背景,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师理清设计思路。一、活动主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素232.活动目标即:活动可能达成的效果。可以采用分维度设计,也可以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目标设计的具体、相对集中,将有利于在活动后运用本目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更具可操作性。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方案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它是下面所有活动设计的导向。3.适用年级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尽管很多主题在不同年级均可实施,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明确了实施的年级,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活动目标即:活动可能达成的效果。可以采用分维度设计244.设计者即:活动主题的主要设计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标明设计者,一方面是责任的明确,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知识产权或开发的版权,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认同,另外,由于开发成果是可共享的,有时开发者与实施者并不相同,标明了设计者还有利于实施者与开发者的沟通。教师指导小队即:承担活动实施任务的教师团队。许多主题活动的指导不是教师个体能够承担的,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组织成相应的教师指导小队,共同实施。明确教师指导小队,有利于该团队的形成以及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将有利于活动的落实。4.设计者即:活动主题的主要设计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255.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在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下,在设计时既要有总长度,如几个月,又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时长、及课内活动的时长。这样的时长设计,便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对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活动过程,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也可采用可跳转的模块设计思路,各阶段的目标设计是对主题活动总目标的分解,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5.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在当266.实施建议即: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对策的预设。由于主题活动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实施的,所以,明确的实施建议,制定行动指南,将帮助团队内各成员了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及相关对策,关注活动细节,有效地减少活动的阻力,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可操作性是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的灵魂,所以,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以上基本要素在设计中的次序及提法,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相应的增删。6.实施建议即: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27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实施的过程其实是根据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拘泥于设计方案。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对方案的调整是很有益的。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预设性的方案,在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可设计,哪些因素不可设计。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建议设计者要对本年段学生的其它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并积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寻找方案设计的基础。活动主题切口小,更容易操作,从小处着手,挖掘才会深。在一个主题活动设计中,尽可能地丰富活动的形式。可操作性是设计的重点,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限制条件,一个设计方案具备了可操作性,才有落实的可能。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28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宜过大,要小、近、实,具有可操作性。2、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制作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或计划。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29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
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问题:
1、跟踪指导
2、关注进程
3、指导方法
4、随时调整
5、注意安全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30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活动总结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大致过程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果展示方案等几个阶段。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311、总结交流的内容要全面:如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2、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口头材料、实物、图片、音像制品、简单的书面材料。3、交流的方式应多样化:如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小报等。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阶段
提出一些课后进一步思索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1、总结交流的内容要全面:如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32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束手无策。教师由台前到幕后,从显性到隐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以习惯于教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却无教材可教,教师怎么办?以往学生的活动是有教师安排好了学生参加的,现在活动有学生自己确定主题,自己选择内容,自己组织,自己开展,教师做什么?教师是否放手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责任更重了,教师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3一、主题确定阶段的有效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选择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愿望的,学生就会不断的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化“要我做”为“我要做”行动上会更主动,责任敢会更强,更渴望成功教师在这期间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把握方向。在教师进一步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活动,效果很好。这里教师是指导者,教师有效的指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
一、主题确定阶段的有效指导34(2)指导学生把问题变成主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饵。教师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纸、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2)指导学生把问题变成主题35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怎样把问题变成主题呢?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研究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有深度的,也可能是肤浅的。教师应该支持和鼓励他们,决不能轻易地否定他们,应该让学生尝到提出问题的甜头,体会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因为问题提出后的成就感是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欲望的强有力的”催化剂”。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由发现问题,到确定主题,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36二、方案制定阶段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活动主题确定后,如何开展活动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有了活动方案学生才能开展活动。方案指定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是帮组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二、方案制定阶段的有效指导37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呢?方案怎么写呢?一开始我们的教师也无从下手。学校从培养教师开始,课题组多方搜集资料,选派青年教师到实验区学习。学校为教师提供大量供参考的资料,详细整理出活动方案的内容:活动名称、活动实施者、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组织形式、活动分工、活动主题来源、活动目标、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做到这些后,教师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明确了自己的角色。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学生开始开展活动。活动方案的制订中,学生困难的是活动目标的确定,主要是方向不明确,其次是语言表述不清楚。针对这一困难教师不是以教会为主,而是以引导为主,如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修改每一个小组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反复自改,最后达到要求。教师及时组织方案制定交流会,让学生读各小组写的方案,谈自己指定的过程、体会,评选优秀方案,展示在我的收获交流台,共同学习借鉴。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呢?方案怎么写呢?一开始我们的教师也无38三、活动组织阶段的有效指导活动实施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也是最艰难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而教师的有效指导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时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辅助指导和支持。(1)进行方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很多,如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测量、统计、分析、制作、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生对活动的方法与技巧都很陌生。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白参加活动应采用哪些方法,教师不能直接告诉,要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教师还可以聘请社区有特长的家长、相关人员给学生以指导。这里教师是指导者,不是讲授者。
三、活动组织阶段的有效指导39(2)指导查阅文献资料。开展活动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搜集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学生开展主题实际例子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组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课告诉学生Goog、baidu等网址,教给他们使用方法。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事实材料,知道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2)指导查阅文献资料。开展活动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搜集资料40(3)参与活动了解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拔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辅导,要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与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及时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思想状况、社会背景,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组织,领导、引导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3)参与活动了解情况41(4)为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指导小组制定方案,人员分工,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知道孩子研究的主题,取得家长的帮助支持。我校三年级学生开展“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学生搜集的资料都是理性方面的,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仅仅是感观的,怎样才能真实具体地了解关于环境污染的现状呢?经过了解,五年级(2)班有一位家长在市环保局工作,主要负责环境污染工作,学校教师和环保局取得联系,得到同意,聘请这位家长到校进行讲座,为学生解决研究中的困难,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六年级学生开展“回族风情”的研究活动。教师和清真寺取得联系,让学生亲自到具体的环境中感受,并请阿訇进行讲解,学生了解到许多知识。(4)为开展活动提供条件42四、总结交流阶段的有效指导
在最后的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思,切忌强制学生写小论文。可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将所研究的课题的大致过程、研究发现、研究心得等向全体同学汇报,其它同学可以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指导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来记录活动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进行交流。总结时以鼓励为主,以展示成绩为主,要让学生有希望,有信心,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要有形式上的要求与局限。四、总结交流阶段的有效指导43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程序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44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为基础,可选择融科学性、教育性、时代性、开放性于一体的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范围要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开放,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蕴涵的探究课题,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学生不仅要研究事实和规律,更要注重研究课题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强调以学生的亲历为主,鼓励学生超越学科的逻辑体系,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跨学科45
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强调以学生的亲历为主,鼓励学生超越学科的逻辑体系,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发现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自己特有的课程目标要求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必须保证学生对活动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事物、现象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实践学习中自主获得新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强调以学生46
当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获得体系化的知识为首要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作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经历甚至初步学会某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的方法意识和科学意识。当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获得体系化的知识为首要目47(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关注他们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一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养成。学生在课题探究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二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其对学习方式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48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前者制约、决定后者,后者成为前者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49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全新的课程价值——课程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属性,即是说课程的存在、作用及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适合。从课程目标上看,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形态上看,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综合;从活动方式上看,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它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50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具体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征。(一)实践性与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养成实践的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经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强调活动、操作,强调直接经验。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较为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创造力才能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应立足于社会实践之中,而不是囿于学科和书本,可把学习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有机整合起来。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51(二)活动性与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隋、意识。体验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亲为,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学习是需要感悟和体验的,在体验和感悟中使潜在的知识显性化总之,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拘泥于学科和书本上间接经验的认知。(二)活动性与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52(三)理解性与建构性。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研究性的学习就是综合运用已有经验、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创造出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个体的认识既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结果。这一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需要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下,按自己的方式对它进行编码、加工,进而构建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三)理解性与建构性。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53(五)问题性与开放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串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从何而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体验学习有机结合、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五)问题性与开放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课54(六)独特性与独立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满足个体差异发展需求,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有利于培育每个独立个体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六点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六)独特性与独立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55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程序(1)一般程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五个阶段:①确定活动课题②制定实施计划③搜集具体资料④总结交流感受⑤延伸拓展思维(2)实施要点
①发动学生——在综合活动课中,学生是开发者,学生如何学,学生的经验怎样,学生喜不喜欢,学生最有发言权。而且每个小课题组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的参与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程序56②师资配备——调动教师热情,鼓励教师形成研讨氛围,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学习资源。②师资配备——调动教师热情,鼓励教师形成研讨氛围,广开言路,57(3)具体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师生互动合作式和学生自主探究设。其一,师生互动合作是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一种实施方式及其策略。其基本特征时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其基础是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参与、协同合作、交互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研究者,为学生的禀赋与潜能的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自行组织实施、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探究与实践,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师生互动合作式中的“互动”包含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3)具体形式58其二,学生自主探究式,也就是研究性学习。它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此外,学生自主探究有3种基本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二,学生自主探究式,也就是研究性学习。它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59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和注意问题由分科教育的积习与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出现了误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误区和注意问题60(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魅力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出发展开探究活动。然而一些学校尤其是所谓的重点高中,为了追求宣传效应,急于推出成果,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专家的“科学研究”。一些推波助澜,甚至把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渲染为培养研究生;一些教学研究部门热衷于所谓的“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严格区分,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这样,一些学校在选题上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偏于科学前沿的所谓的“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缺乏儿童情趣和生活气息。在组织上,竞相聘请院士、科学家担当顾问,不顾“课程成本”,却把绝大多数学生置于“陪读”的地位。其结果,势必走向“精英化”。(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61(二)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研究性学习室一种超越了学科框架,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发展学习内容的活动,而不是形成另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和教材,一些地方竞相编写、出版“研究性学习”教材,同传统的、按学科分门类的教材并无根本区别;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混同与一门学科,或者是依然采用学科教学的形式,或者是热衷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肢解为各门学科的目标,仍然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选择自由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了“学科化”的结局。(二)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62(三)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一些教师把学科教学视为“系统知识的习得”,把“研究性学习”视为“生活体验的积累”,放任自流,甚至把素质教育混同于“反知性主义”。满足于唱唱跳跳的所谓“改革”,陷入了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的泥潭。有鉴于此,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是十分必要的。人们往往从“知识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角度区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为前者是单纯基于知识的学习,后者是单纯基于经验的学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这两种课程都应当以各自的“知识”与“经验”所组织起来的课程进行学习,否则,不能构成真正的“学习”。两种课程的差别不在于是“知识”还是“经验”,而在于“知识”与“经验”的单元构成方法。(三)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63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
两种课程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既可以组织同“分科学习”完全无关的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同“分科学习”交叉重叠的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只要是师生想探究的主题,即便是学科内容交叉重叠,同样具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我们相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将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64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比如选题指导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设计制作型、家庭体验型、社区实践型、成果交流型等等。它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按以下步骤实施。怎样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一个主题的活动过程呢?首先是寻找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然后要对这个主题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将思路转化为可实施的整体的行动指南,这样才能说大体上完成了前期的工作。而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课时、分活动的“备课”,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及教学反思,这是在实施中的具体过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法是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生成的。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65一、活动主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素经过我们的实验,在一个主题设计方案中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是比较实用的:活动背景、活动目标、适用年级、设计者、指导教师小队、活动时长、活动过程(可以是分阶段的学生主要活动、时长、教师指导重点,根据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等。1.活动背景
即: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在活动背景的描述中,忌将整个课程设置的背景或整个新课程的背景作为一个主题活动的背景,缺乏针对性,不利于教师理清设计思路。一、活动主题设计方案的基本要素662.活动目标即:活动可能达成的效果。可以采用分维度设计,也可以采用集中设计的方式。目标设计的具体、相对集中,将有利于在活动后运用本目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更具可操作性。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方案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它是下面所有活动设计的导向。3.适用年级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尽管很多主题在不同年级均可实施,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明确了实施的年级,整个活动的设计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活动目标即:活动可能达成的效果。可以采用分维度设计674.设计者即:活动主题的主要设计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标明设计者,一方面是责任的明确,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知识产权或开发的版权,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认同,另外,由于开发成果是可共享的,有时开发者与实施者并不相同,标明了设计者还有利于实施者与开发者的沟通。教师指导小队即:承担活动实施任务的教师团队。许多主题活动的指导不是教师个体能够承担的,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组织成相应的教师指导小队,共同实施。明确教师指导小队,有利于该团队的形成以及各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将有利于活动的落实。4.设计者即:活动主题的主要设计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685.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在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下,在设计时既要有总长度,如几个月,又要有具体的课外活动时长、及课内活动的时长。这样的时长设计,便于学校的管理以及对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活动过程,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也可采用可跳转的模块设计思路,各阶段的目标设计是对主题活动总目标的分解,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5.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在当696.实施建议即: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对策的预设。由于主题活动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实施的,所以,明确的实施建议,制定行动指南,将帮助团队内各成员了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及相关对策,关注活动细节,有效地减少活动的阻力,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可操作性是主题活动方案设计的灵魂,所以,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以上基本要素在设计中的次序及提法,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相应的增删。6.实施建议即: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70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实施的过程其实是根据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拘泥于设计方案。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对方案的调整是很有益的。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预设性的方案,在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可设计,哪些因素不可设计。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建议设计者要对本年段学生的其它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并积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寻找方案设计的基础。活动主题切口小,更容易操作,从小处着手,挖掘才会深。在一个主题活动设计中,尽可能地丰富活动的形式。可操作性是设计的重点,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限制条件,一个设计方案具备了可操作性,才有落实的可能。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7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主题的选择: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宜过大,要小、近、实,具有可操作性。2、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制作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或计划。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72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
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这一阶段要注意以下问题:
1、跟踪指导
2、关注进程
3、指导方法
4、随时调整
5、注意安全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73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活动总结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大致过程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果展示方案等几个阶段。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741、总结交流的内容要全面:如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2、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口头材料、实物、图片、音像制品、简单的书面材料。3、交流的方式应多样化:如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小报等。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阶段
提出一些课后进一步思索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1、总结交流的内容要全面:如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75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束手无策。教师由台前到幕后,从显性到隐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以习惯于教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却无教材可教,教师怎么办?以往学生的活动是有教师安排好了学生参加的,现在活动有学生自己确定主题,自己选择内容,自己组织,自己开展,教师做什么?教师是否放手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责任更重了,教师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6一、主题确定阶段的有效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选择的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愿望的,学生就会不断的探究、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化“要我做”为“我要做”行动上会更主动,责任敢会更强,更渴望成功教师在这期间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把握方向。在教师进一步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活动,效果很好。这里教师是指导者,教师有效的指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
一、主题确定阶段的有效指导77(2)指导学生把问题变成主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饵。教师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纸、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2)指导学生把问题变成主题78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怎样把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广场绿化设计与施工合同
- 洗浴中心招投标授权委托书模板
- 网约车驾驶员服务协议
- 南京市摄影基地租赁合同
- 环保旅游业PTR管理办法
- 城市绿化带扩建合同
- 文化艺术兼职演员合同
- 建筑材料市场租赁合同终止
- 图书馆围墙建设合同
- 人力资源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
- 仓储物流安全隐患排查表-附带法规依据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文(全中文)
- DB32T 4031-2021 建筑垃圾填筑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湖南省药品零售企业药店药房名单目录
- DB4401-T 10.5-2019 +反恐怖防范管理++第5部分:教育机构-(高清现行)
-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选用机关事业单位辅助人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365人模拟试卷【共500题附答案解析】
- 尿毒症脑病课件
- 小学体育与健康人教二年级全一册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构想体育教学设计武术
- 广告制作技术方案
- 煤矿通风系统现状及智能通风系统设计
- 加氢裂化 精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