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族外群婚的产生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1.gif)
![论族外群婚的产生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2.gif)
![论族外群婚的产生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3.gif)
![论族外群婚的产生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4.gif)
![论族外群婚的产生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e47d2a9ae503e45d9558cdabbece69c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族外群婚的产生
摘要
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最原始的人开始,纵观人类的婚姻,是由杂婚向个体婚的一个演变。
主要经历了杂婚,血缘群婚制,族外群婚制,对偶婚制,专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家庭)这几种嬗变过程
。每一种婚姻形态向另一种婚姻形态演变的过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反应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在这几种婚姻制度的演变中,族外群婚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次巨大跨越
。那么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我们重点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本篇文章主要在于探讨族外群婚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关键词:族外群婚;产生;原因;意义
Abstract
Marriageisthemostimportantpartofhumansocialrelations,startingfromthemostprimitivepeople,throughouthumanmarriage,isanevolutionfromhavetoindividualmarriage.Mainlyexperiencedmiscegenation,consanguineousmarriage,outsidethefamilyofmarriage,dualmarriagesystem,specialmarriagesystem(monogamousfamilies)theseevolutionprocess.Everymarriageformtoanotherformevolutionisinordertoadapttothesocialproductiveforces,reflectstheprogressofthesocietyatthattime.
Intheseveralkindsoftheevolutionofthemarriagesystem
,theemergenceofgroupmarriageoutsidefamilyisagiantleapinthehistoryofmarriage.Howitisproducedbythis,inthisarticle,wefocusonexplorethisproblem,thisarticlemainlyistoinvestigatethecauseofnon-bloodlinegroupmarriageanditsmeaning.
Keywords:non-bloodlinegroupmarriage;produce;reason;meaning
目录
TOC\o"1-4"\h\z\u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前言1
一、婚姻1
(一)杂婚和血缘婚1
(二)族外群婚2
二、族外群婚的产生条件2
(一)人类的进化2
(二)人类的相对定居和猎取大型动物的需要3
三、族外群婚产生的原因4
(一)生产力的发展4
(二)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5
四、族外群婚的意义7
(一)氏族的产生7
(二)族外群婚和氏族同时产生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谢辞11
前言
族外群婚是人类婚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血缘家庭中逐渐产生的。本文将重点放在族外群婚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上,并通过分析论述法来对其进行阐述。关于族外群婚的产生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两方面入手来进行论述。摩尔根和恩格斯都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过,他们都十分注重自然选择的因素,其中恩格斯是在借鉴摩尔根的观点中不断完善自己观点的。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族外群婚的产生而最终把握婚姻发展形态的一般规律。
一、婚姻
对于婚姻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由于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当时的群居高等生命之间本能自发地结合,使得哺乳类动物得以不断繁衍下去,这就是最早最原始的婚姻。人类婚姻的发展形式和形态多种多样,各个区域,各个国家的自然、文化环境等差异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比如各个区域的嫁娶风俗,男女结婚后的相处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又制约着婚姻形态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婚姻从一开始出现就不仅仅是男女双方自愿结合这么简单,它还与族群之间的利益与财产息息相关,比如说原始社会单个族群的力量太过薄弱,需要族群和族群联合起来捕猎,这样人们才能够获取充足的食物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在古代历史上,政治联姻,豪门联姻屡见不鲜,甚至到了近现代豪门之间联姻也依旧存在。所以婚姻从其一诞生开始就从来不是纯粹的,简单的,一段婚姻可能附着和添加着许多外在东西:财产、社会地位、名誉等等。
(一)杂婚和血缘婚
古代人类婚姻关系的第一个阶段是杂婚,在杂婚阶段人们还保持着未脱离动物状态时的那种性关系,任何男女之间都可以随意的结合,也就是一种“纯自然的不固定的性交”
。
[1]在我国古代的一本著作《吕氏春秋.恃君览》中可以看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
。”[2]由于这种杂乱的婚姻关系人们没有所谓的亲戚,兄弟,夫妇的区别,更没有上下尊卑长幼之别。这便是对当时社会原始婚姻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
从这样一种原始的杂婚状态过渡到族内婚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族内群婚排除了一个血缘家族内不同的辈分的人之间的婚姻
,婚姻关系按照辈分来进行划分,由于婚姻只在一个家族内同辈份的人之间进行,所以又叫做“班辈婚”。
在一个血缘家族内同辈的人互相都为兄弟姐妹,也互相都为夫妻
。
这种婚姻形态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族的历史起源传说中经常能够看到,比如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故事
。台湾高山族有这样的传说故事:有一对兄妹漂泊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考虑到繁衍子嗣的问题天神就提示这两个兄妹结成夫妻,但是哥哥强烈反对这样做,妹妹只好纹面以改变自己的容貌,对哥哥谎称给他找了一个对象,到了约会地点后哥哥由于认不出妹妹,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台湾高山族的少女成婚之前都要给自己的脸上纹上花纹。而从族内群婚再过渡到我们本文的主题—族外群婚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同时它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族外群婚
族外群婚首先排除的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排除了旁系兄弟姐妹等血缘较远的人之间的性关系,所以它的产生以及不断演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站在今天科学的角度上来看,由血缘家庭过渡到族外群婚有助于人类遗传基因的优化,因为它在演变中大大降低了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通婚的概率,虽然当时的人们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只是随着社会自然而然过渡到族外群婚的,但是它对于人类更好的适应当时的社会及不断发展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
“族外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是普那路亚婚”[3]
。
在两个族群之间,一个族群的女人只能与另一个族群的男人有婚姻关系,而一个集团的男人也一样,只能与外族群的女人有婚姻关系
,
因为仍旧处在群婚状态,这些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很多个妻子,这些女子也可以同时拥有很多个丈夫
。
“这些丈夫彼此已不再互称为兄弟”[4],妻子也同样地不再以姐妹互称,而称彼此为“普那路亚”,意思为“亲密的伙伴”
。
由于处在族外群婚阶段的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女子们都留在自己的本氏族中,男方都是从另一个氏族“嫁”过来的,因此在称呼上孩子们把自己母亲的姐妹们都称作母亲。关于族外群婚的残余在一些地方还曾经存在过,比如说云南的纳西族中就曾经存在着“阿注婚”。在这里成年男子不娶妻,女子也不出嫁。婚姻关系仅仅是根据男女双方的自愿来随意结合,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结婚仪式。成年男子只在一些女子家里面过夜,次日便返回到母亲的家中。每个成年男女一生中可能有过几个甚至几十个异性伙伴,视个人的情况而定。这些青年男女之间不再把对方叫做丈夫或妻子,而称呼对方为“阿注”,所以才叫做“阿注婚”。“阿注”是朋友的意思,由于这种婚姻形式的存在,所以他们当中许多人普遍都认为“生儿子不如生女儿好”,只有生了女儿才能够促进本族群的繁荣与壮大。这也是族外群婚残余所留下来的一种传统而保守的思想观念。另外“夏威夷土著居民上世纪还保持着族外婚制。”[5]
二、族外群婚的产生条件
(一)人类的进化
大家都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婚姻关系也经历了好几个发展阶段,最早最原始的就是毫无限制,毫无差别的杂婚了。这种杂乱的关系包括了任何陌生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可以互相交往。由于这是人类婚姻的一个最原始的状态,与当时原始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当时的社会就是蒙昧而落后的,我们当然也就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它,歧视它,而应该将它看做是婚姻的一个正常发展阶段。
我认为从最原始的杂婚状态经由血缘家庭再过渡到族外群婚,一个最重要的产生条件就是人类的进化了。我们都知道族外群婚大约产生在猿人向智人过渡的一个阶段,那么就让我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两个阶段上。
由于猿人阶段是人类刚刚脱离动物不久的一个阶段,所以正如上段所说,它的主要婚姻方式也就是“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
。[6]他们的婚姻只是漫无目的的,没有方向,没有计划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经说过:“人类靠自己的大脑,能够适应任何环境
。”[7]这段话说明了随着周围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的大脑也处在往更先进的方向进化的一个过程。在从晚期猿人向智人(古人)的过渡中,大脑的进化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了。人类可能是为了适应天气的变化,也可能是为了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食物以保证生存,总之都不断的在这些过程中向更高级的进化。在这样向更高级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古人比猿人的大脑和四肢更加发达,古人的劳动工具就比猿人的更加先进,这时期人们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仍旧是打制石器,但是打制的技术相比较以前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古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天然火等等。这些进步可以总结为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无疑就促成了社会进步(包括婚姻状态的进步),从而为族外群婚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人类的相对定居和猎取大型动物的需要
另外人类已经走向了相对定居,也为实现族外群婚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原始农业出现在大概一万多年以前,那时候也处在间冰期阶段,全球气候都相对比较温暖,伴随而来的就是草木作物生长的比较旺盛。原始农业是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们采集到许多的种类丰富的野生作物,人们就十分珍惜它们,想尽办法想对这些野生作物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同时人们便开始尝试着对其进行种植。当然我们可想而知,那时的植物种植人们并没有什么管理方法,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对其进行施肥打药之类的,只是任由其生长,最多只是将周围的杂草处理一下,但是只要天气等环境较好,肯定依然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一旦成功了,人们便将其加以推广,原始的农业就这样产生了。而伴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正因为原始农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们才逐渐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并且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大家都知道,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一般情况下都会选取林地进行耕种,因为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的树木、林地周围的枯草等,在人们播种作物之前,首先用工具把周围树木砍伐下来,再用火烧,经过火烧后的土质疏松无比,又有充足的草木灰作肥料。人们把作物播种之后一般不再对其进行管理,只等其成熟收获就好。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种植方式使人们必须待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管理自己的农作物,暂时定居下来,当这片土地上的肥力丧失时,人们才会换一个生存场所。所以说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走向了相对定居。虽然没有新石器时代那样的定居生活那么稳定,规模庞大,但是即使是这样一点微小的进步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类开始从攫取性经济方式向生产式经济方式迈进。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萌芽:定居生活使人们安定了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刚才我们说到原始农业使人类走向了相对定居,许多地区的人类开始有了自己固定的居所,这也使得族外群婚有了场所,从而为其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一般大型动物的捕获往往需要许多人联合起来才能够完成,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捕猎工具十分有限,如果捕获大型动物时人过于少的话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往往就需要族群和族群之间相互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这些兽类。再这样一种情况下族群外通婚就十分有必要了,它使得族群与族群之间能够通过婚姻这种方式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这些族群间紧密的联合促进了他们更好的协作与分工,也提高了他们捕猎的成功率。这些体型庞大的动物使得人们的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对当时原始人类的生存有很大的帮助。
三、族外群婚产生的原因
(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对于婚姻形态的演变也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形成族外群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婚姻的变革是“经济基础发生变革的必然结果和趋势”。[8]我们都知道,由于人类的大脑和四肢不断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进化,人们对于工具的使用当然也更加先进。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时,人们不仅能够捡拾一些石块打制成合适自己的劳动工具,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的变迁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用捡拾来的石块对石器进行打制,而且还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一些有丰富原料的山地开采一些石料然后制造成劳动生产的工具,这些山地周围也出现了许多制造石器的场地,像这样的进步无疑是令人十分惊喜的。
人们对于工具的制造更加灵活,并且制造工具的途径也多种多样,这使得人们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功能更加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加工皮革,刮兽骨等等
。虽然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达到新石器时代那样先进的磨制石器,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完善与改进,人们在捕鱼和狩猎的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并且在当时人们可以采集的植物数量和种类都非常的多,也就是说人们的食物来源非常的充足和丰富,这一切都使得人口数量不断地增长。当一片土地上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时,虽然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较之前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人口正在不断增长,而一定地域范围内所能够获取的食物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一部分人可能没有食物吃,
难以生存下去,这时候这部分人就不得不离开这个群体,到另一个地方去已达到生存的目的
。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相比较之前来说有了一定的发展,即使这些人去到别的地方以小集体为单位生产也足以生活下去,并且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走向了相对定居,这样就“促进了原始群体的分衍”。[9]我们都知道族外群婚是在外集团内寻找婚配的对象,而原始群体的分裂就为族外群婚的产生奠定了一个客观基础。
(二)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
关于族外群婚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自觉地摒弃了不利于自身和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婚姻形态,而选择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婚姻形态。
只有婚姻形态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而不至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绊脚石
。所以说族外群婚的产生不是某个人或群体所刻意引导的,而是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自然选择形成的。
关于这一点,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认为“这都是一些伟大的社会运动顺应人类天性所趋的原理于不知不觉之中创造出来的”
。[10]我想我们从摩尔根的生活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选择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他的妻子是自己的表妹,这种近亲结婚使他的儿子智力有问题,两个女儿也过早的夭折了。这种丧子之痛使摩尔根更加能切身地体会到近亲结合所带来的危害和恶果。这些亲身的遭遇也使摩尔根对自然选择原则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解读。
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则是这样说的:“阻止血亲婚配的意向,是本能自发的,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
。”[6](P40)
有些人认为族外群婚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近亲结合的危害性
。还有些人认为人们有着对血缘观念和亲属观念的认识,从而认识到近亲结合的不合理性。这些观点都是极其不合理的,都是将现代人的认识水平和观念强加到原始人的头上。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的,那时的人们是不可能有这种前卫的意识的
。不要说当时条件相对落后的原始社会了,纵观我们国家历朝历代,近亲结合的例子比比皆是。
以西汉武帝刘彻为例,他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就是他的亲姑母馆陶公主之女,也就是他的表妹
。而西汉惠帝刘盈则娶的是自己的亲外甥女(也就是吕雉太后的亲外孙女)。清朝初期的福临和汉武帝刘彻一样,娶的同样也是自己的表妹。甚至到了近代仍然还有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居民们,更倾向于选择堂兄弟姐妹之间互相联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都有近亲结合的例子,并且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又怎么能说族外群婚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近亲结合的危害性呢?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说族外群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就是自然选择的一个产物,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和摩尔根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经论述过。既然说族外群婚是自然选择原则的一个产物,那么就应该知道人类当时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是处于被动状态的,是任由社会自身发展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在上面说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口不断增加,一方面族群之间的交往活动密切了起来,人们互相接触的机会也多了起来,给族外群婚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一个地方可能已经养活不了日益增多的人口,人们逐渐在不同的地方分裂出许多的小群体。由于这些群体最初是从一个族群里分裂出去的,那么可想而知他们的语言是可以互通的,随着人们的思维和意识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人也同样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于是彼此之间就开始相互通婚,这就走出了族外群婚的关键一步。这个时侯族外群婚成为了“同一个部落分裂而产生的各氏族之间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11]还有一点必须注意,族外群婚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是和血缘婚同时存在的,血缘婚退出历史舞台,族外群婚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凡血亲婚配因这一进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发展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当作惯例的部落更加迅速
。”[6](P33)当一些区域的人们开始实行族外群婚时,人们看到实行族外群婚的群体比那些依旧实行血缘婚的群体发展的更加快速,进步更大,这时为了自身和族群的发展人们便慢慢的都开始实行族外群婚了,这是一个族群为了自身发展自然而然的一个自觉的过程。
另外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陌生人更容易给他人更多的刺激,陌生人之间的性交往也比熟悉的同族群人之间的性交往更加容易一些。在当时由于原始群体已经分裂成了许多的小群体,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些群体间的交往与活动也更加的密切和频繁。
这时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到家族以外寻找伴侣,这样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新鲜感和快感,“好奇心和向外发展的心理驱使他们到其他家族去求偶
。”[9]他们便逐渐更加习惯和更倾向于族外婚了。
最后我们在来谈谈”性嫉妒”所发挥的作用吧,在早期生产力非常落后,人们所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为了摆脱动物的状态,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得不联合起来以便谋求生存,单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微弱,如果某个人单独行动而不与群体联合起来那他将无法生存下去。而在成年的男性中间也不允许有性嫉妒的出现,也就是说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压抑了成年男性的性嫉妒。只有“成年雄者的相互宽容”[6](P30)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团,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铺平道路。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嫉妒是一种较后发展起来的感情
。”[6](P30)以前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落后等使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从而必须压抑成年男性的性嫉妒。但是现在不必了,原始群体的分裂为他们性嫉妒的再次萌发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环境,这些群体不断增多并且都走向了相对定居。当成年男性的性嫉妒在他们所生活的群体开始萌芽并且爆发时,许多人就更加侧重去族外婚配,寻找自己的伴侣,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族内的人因性嫉妒而引起的一些矛盾冲突,维持了集团内部的和气,久而久之族外群婚也就这样产生了。所以说,族外群婚的产生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从血缘婚姻中产生的。
四、族外群婚的意义
(一)氏族的产生
关于族外群婚最大的意义就是使得氏族得以同时产生。
恩格斯和摩尔根都曾经提到过,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氏族制度基本上都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发生的
。”[6](P36)而摩尔根也说到过:“不论是在澳大利亚人的婚级中,还是在夏威夷人中都可以发现氏族的萌芽。”[10](P345)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族外群婚的产生也使得氏族制度同时也产生了。
我们都知道当原始人类处在族外群婚阶段的时候,儿女们都普遍生活在自己母亲所在的群体中,而父亲则属于另一个氏族,是另一个氏族的成员。
因此孩子们都只能够确定的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对于自己的父亲是谁则不确定
。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承担了最主要的扶养义务。
“只要存在着群婚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
。”[6](P37)亲生母亲对孩子有着抚养的义务,和孩子们最亲近的人当然首先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另外我们也知道,在当时由于母亲的姐妹们和母亲在另一个族群内拥有一群共同的丈夫,所以在一个族群内孩子们把自己母亲的姐妹们都称作母亲,这些母亲们当然也就帮助亲生母亲抚养和教育这些孩子,而与孩子们最为亲近的男子当然是自己母亲的兄弟们,他们作为舅父也会帮助这些母亲们抚育孩子。而孩子们的父亲既不能确定,又属于另一个氏族,在另一个氏族内进行生产和生活,自然也就不可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了。
所以“生父对自己的子女是不负多少责任的。”[12]
而我们知道,族外群婚首先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有婚姻关系的可能性,再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排除了血缘更加疏远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至此在一个血缘集团内部婚姻关系基本上就算是禁止了,因为人们在内部集团通婚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甚至最后几乎没有了,那么氏族制度就得以产生并且不断成熟了。
“自一切兄弟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的性交关系的禁例一经确立,上述的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
。”[6](P37)也就是说,“有集团内婚普遍存在这种集团就不能称为氏族。”[13]只要形成一个确定无疑的,群体内成员之间彼此不能够互通婚姻的世系从母方确定的这么一个亲属集团,氏族便也就从中产生发展了。
(二)族外群婚和氏族同时产生
在这里我们必须特别特别说明一点,氏族和族外群婚应该是同时产生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不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的问题,在族外群婚刚刚产生的时候氏族也只是初具雏形。
族外婚首先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互通婚姻,从而走进了族外群婚的大门,与族外群婚刚产生的阶段应运而生的是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这也就是氏族的一个萌芽阶段
。
再随着族外群婚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排除了血缘更远的人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候族外群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即普那路亚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氏族也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了
。
HYPERLINK"ja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非电动助残设备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智能媒体芯片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进修学习合同书
- 2025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适用于招标工程固定单价施工合同)
-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终端设备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出租车辆承包合同范本
- 钢筋绑扎劳务合同范本
- 医院装修合同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简要分析课件
- 2023年MRI技术操作规范
- 办公用品、易耗品供货服务方案
- 自行联系单位实习申请表
-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 媒介社会学备课
- 2023年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手册(依据2023年版评审准则编制)
- 三相分离器原理及操作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每节课后练习+答案(共28份)
- 葫芦岛尚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环评报告
- 全国物业管理项目经理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