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06沥青与混合料_第1页
土木工程材料-06沥青与混合料_第2页
土木工程材料-06沥青与混合料_第3页
土木工程材料-06沥青与混合料_第4页
土木工程材料-06沥青与混合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孔德玉6877026.1

沥青材料有机胶凝材料:①憎水;②耐酸、碱、盐等侵蚀;③与矿物材料表面有良好粘附力;④良好塑性沥青的分类沥

青焦油沥青煤沥青等地沥青石油沥青粘稠石油沥青液体石油沥青天然沥青石油沥青生产工艺Bitumenproduction天然沥青根据矿物质含量(10%)分为两大类:少于10%的称为湖沥青,最有代表性的是洲的特利尼达湖,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沥青产地,面积约47公顷,估计储藏量1200万吨。A

bubble

forming

in

bitumen

at

the

LaBrea

tar

pits

in

Los

Angeles岩沥青(沥青岩)矿物质含量>10%的沥青;Natural

formed

Bitumen

collected

at

theDead

Sea

shore煤沥青(Coal

tar

pitch)特点:(1)温度敏感性大;(2)大气稳定性较差;(3)塑性较差;(4)与矿物材料粘结力好;(5)防腐性好。石油沥青的化学组成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C:80~87%;H:10~15%;O、N、S

<3%;微量金属元素:Ni、V、Fe、Pb等,1~100ppm原油分子C,%H,%C+H,%C/H(原子比)大庆86.612.599.10.59胜利85.511.697.10.62任丘85.512.097.20.60孤岛83.911.395.20.62河2号86.312.498.70.58大港86.512.599.00.58平均分子量国外石油沥青元素组成C/HCHSNO176384.9810.593.050.480.900.67279383.4010.404.750.490.960.67383483.2310.265.170.600.740.69470684.4810.604.150.500.270.66575083.4410.835.020.550.610.66石油沥青的组丛(组分)由于化学成分与技术性能间无直接关系,有时虽与化学成分相近,但若原料或生产设备及工艺不同,技术性能相差很大,故按其物理—力学性能相近的成分划分为若干组,称为“组丛”或“组分”组丛外观特征平均分子量密度含量(%)功能油分淡黄至红褐色油状液体100~5000.7~1.040~60赋予流动性树脂黄色到黑色半固体600~10001.0~1.115~30赋予塑性和粘结性地沥青质深褐色至黑色固态无定形超细粉末2000~6000>1.010~30降低温度敏感性和粘结性蜡有害成分<3%降低粘结性、塑性、抗滑性和高温稳定性沥青碳、似碳物2~3%降低粘结力,低温抗裂性差结构沥青质芳香度较高的胶质胶团间距与路用性能溶胶型分子量较低,含量很少(<10%)一定数量相距较远,很小良好自愈能力和低温变形能力,但温度敏感性大溶-凝胶型含量适当较多相距相对较近,胶团间有一定温度敏感性较小,低温变形能力较好凝胶型含量很高相当数量靠得很近,形成空间网络结构温度敏感性小,低温变形能力差石油沥青的胶体结构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能(1)粘滞性阻碍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反映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影响因素:①组丛——地沥青质↗,树脂,油分↘,粘度↗;②温度——T↗,粘度↘。测定方法①液体石油沥青——标准粘度计法CT,d,单位——s;常用流孔:3、4、5、10mm四种;②针入度法——半固体,固体石油沥青P25℃,100g,5s

,单位——0.1mm常用实验条件:5、15、25、35℃等,但标准针质量和贯入时间均为100g和5s。测定方法③软化点——半固体,固体石油沥青TR&B—环与球法,单位——℃测定方法研究认为:沥青在软化点时的针入度值约为800(0.1mm),故认为软化点是一种人为的等粘温度。针入度:规定温度下测定沥青的条件粘度;软化点:沥青达到规定条件粘度时的温度。故软化点既反映沥青热稳定性,也是沥青粘度的一种量度。软化点也是沥青温度敏感性的一种量度。(2)沥青的延性(塑性)延度——半固体,固体石油沥青DT,V,单位——cm;测试条件:T=25℃,V=5cm/min(3)沥青的脆性脆点——半固体、固体石油沥青条件脆性指标——单位:℃0.4g沥青涂于标准金属薄片上,摇动曲柄使属薄片弯曲,以1℃/min的速度降温,至沥青薄膜断裂时的温度。软化点——半固体,固体石油沥青TR&B—环与球法,单位——℃(4)沥青的高温稳定性(5)大气稳定性——老化沥青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组分含量和化学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导致其路用性能劣化的过程和现象。老化原因热老化光老化氧老化氧化反应挥发作用聚合反应触变作用脱水作用离析作用光照时间沥青质,%树脂,%油分,%老化之前18.227.854.03个月21.935.842.36个月24.040.835.212个月25.841.632.6室内12个月19.826.553.7老化试验过程中沥青各组分的变化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原样沥青17.345.226.113.00~0.5cm11.837.527.723.00.5~2.5cm12.443.523.420.72.5~4.5cm12.941.523.422.0使用3年后,距路表不同深度处沥青组分的变化老化将导致沥青的针入度较小、延度减小、软化点增加、粘度增加,老化作用将使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有所增加,但低温抗裂性明显下降,同时易出现结构松散、网裂等破坏现象。空隙率4%5%6%摊铺后使用15年后摊铺后使用15年后摊铺后使用15年后软化点℃646863766688针入度0.1mm332433153011劲度kPa1.441.4202.5150老化的结果评价方法——热致老化(1)中轻交通量——蒸发损失试验50g,φ55mm×35mm器皿,163℃,加热5h;评价指标:加热前后质量损失、针入度比;缺点:试样与空气接触面积太小,试样太厚,试验效果较差。蒸发损失百分率

蒸发前沥青质量

蒸发后残留物质量100%蒸发前沥青质量蒸发前沥青针入度针入度比

蒸发后残留物针入度100%(2)重交通量——薄膜烘箱试验,TFOT;50g,φ139.7mm×9.5mm铝皿,163℃,加热5h;评价指标:加热前后质量损失、针入度比、25℃及15℃延度值;薄膜加热试验后的性质与沥青在拌合机中热拌和后的性质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当于在150℃拌合机中拌和1.0~1.5min后的性质;评价方法——热致老化(3)

重交通量——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50g,φ139.7mm×9.5mm铝皿,163℃,加热75min;优点:(1)试样在垂直方向旋转,沥青膜较薄;(2)能连续鼓入热空气,可加速老化,缩短实验时间;(3)结果精度较高。评价方法——热致老化(6)安全性(1)闪点——沥青使用时必须加热。沥青加热过程中挥发出的油与周围的空气组成混合气体,遇到火焰会发生闪火时的温度;(2)燃点——继续加热,挥发的油分饱和度增加,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极易燃烧,燃烧时的温度;闪点和燃点是保证沥青安全加热和施工的一项重要指标。采用克利夫兰开口杯法测定(简称COC法)。(3)含水量——ThCWand

attachedto

gas

line沥青的技术标准建筑石油沥青技术标准项目单位要求建筑石油沥青10号30号40号针入度(25℃,100g,5s)/0.1mm不小于10~2526~3536~50针入度(46℃,100g,5s)报告a报告a报告a针入度(0℃,200g,5s)366延度(25℃,5cm/min)/cm不小于1.52.53.5软化点(

法)/℃不低于95756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0蒸发后质量变化(163℃,5h)/%不大于1蒸发后针入度比b/%不小于65闪点(开口杯法)/℃不低于260a

报告应为实测值。b

测定蒸发损失后样品的针入度与原针入度之比乘以100后,所得的百分比,称为蒸发后针入度比。指

标单位等级沥

号160号130号110号90号70号50号30号针入度25℃,5s,100g0.1mm140~200120~140100~12080~10060~8040~6020~40适用的气候分区注注2-12-23-21-11-21-32-22-31-31-42-22-32-41-4注针入度指数PIA-1.5~+1.0B-1.8~+1.0软化点(TR&B)不小于℃A384043454446454955B363942434244434653C3537414243455060℃动力粘度不小于A—60120160140180℃延度不小于cmA505040453020302020152520151510B3030303020152015151020151010815℃延度不小于cmAB1008050C80806050403020道路石油沥青——粘稠沥青技术标准指

标单位等级沥

号160号130号110号90号70号50号30号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A2.2B3.0C4.5闪点不小于℃230245260溶解度不小于%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A48545557616365B45505254586062C40454850545860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A121210864—B10108642—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C403530201510—沥青等级A级沥青各个等级的公路,适用于任何场合和层次B级沥青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下面层及以下的层次,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各个层次用做改性沥青、

沥青、改性

沥青、稀释沥青的基质沥青C级沥青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的各个层次粘稠道路石油沥青的适用范围液体石油沥青技术标准试验项目单位快凝中凝慢凝AL(R)-1AL(R)-2AL(M)-1AL(M)-2AL(M)-3AL(M)-4AL(M)-5AL(M)-6AL(S)-1AL(S)-2AL(S)-3AL(S)-4AL(S)-5AL(S)-6粘度C25

5<20<20<20C60

5S5~155~1516~2526~4041~100101~2005~1516~2526~4041~100101~200蒸馏体积前%>20>15<10<7<3<200前%>35>30<35<25<17<14<8<5前%>45>35<50<35<30<25<20<15<40<35<25<20<15<5蒸馏后残留物针入度()dmm60~20060~200100~300100~300100~300100~300100~300100~300延度(25℃)Cm>60>60>60>60>60>60>60>60浮漂度(5℃)S<20<20<30<40<45<50闪点(TOC法)℃>30>30>65>65>65>65>65>65>70>70>100>100>120>120含水量不大于%0.20.20.20.20.20.20.20.22.02.02.02.02.02.0沥青的掺配一种沥青不能满足施工的软化点时,可用两种或三种沥青进行掺配,但应注意遵循同源原则。掺配比例的估算:1Q1:较软沥青用量;Q2:较硬沥青用量;T:要求配制沥青的软化点;T1:较软沥青软化点;T2:较硬沥青软化点

T1T2

TTQ1

2

100%沥青的改性(1)橡胶改性——与沥青有较好的相容性;改性后,高温变形小,低温柔性好,耐候性好;SBS改性沥青——目前最成功、用量最大的一种改性沥青,主要用于生产防水卷材和高等级沥青路面。特点:①弹性好、延伸率大,延伸率可达2000%;②低温柔性大大改善,冷脆点降至-40℃;③热稳定性提高,耐热度达90~100℃;④耐候性好。(2)树脂改性目的——改进沥青的耐寒性、耐热性、粘结性和不透气性;相容性——因沥青中含芳香性化合物较少,故沥青与树脂相容性较差,可用于对沥青进行改性的树脂品种较少;常用品种——聚乙烯、无规聚丙烯APP、酚醛树脂等;APP改性石油沥青——软化点高、延度大、冷脆点下降、粘度增大,优异的耐热性和抗老化性能;特别适用于炎热地区,主要用于生产防水卷材。沥青的改性(3)橡胶和树脂共混改性橡胶价格较高,树脂与沥青相容性较差,但树脂与橡胶相容性较好,故用橡胶和树脂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可降低成本。用于生产卷材、片材、密封材料和防水涂料沥青的改性(4)矿物填料改性石油沥青目的——提高沥青粘结能力和耐热性,降低温度敏感性;改性机理——沥青对矿物填料的润湿、吸附和化学作用;结构沥青:沥青:碱性矿料:酸性矿料:沥青的改性沥青的剂——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沥青的应用6.2

沥青混合料热拌沥青混合料种类混合料类型密级配开级配半开级配公称最大粒径/mm最大粒径/mm连续级配间断级配间断级配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沥青稳定碎石沥青玛蹄脂碎石排水式沥青磨耗层排水式沥青碎石基特粗式—ATB-40——ATPB-40—37.553.0粗粒式—ATB-30——ATPB-30—31.537.5AC-25ATB-25——ATPB-25—26.531.5中粒式AC-20—SMA-20——AM-2019.026.5AC-16—SMA-16OGFC-16—AM-1616.019.0细粒式AC-13—SMA-13OGFC-13—AM-1313.216.0AC-10—SMA-10OGFC-10—AM-109.513.2砂粒式AC-5—————4.759.5设计空隙率/%3~53~63~4>18>186~12——注:设计空隙率可按配合比设计要求适当调整。分散相—粗集料沥青混合料(粗分散系)分散相—细集料分散介质—砂浆(细分散系)分散介质—沥青分散介质—沥青胶结物(微分散系)分散相—填料高温性能疲劳性能耐久性能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沥青材料针入度 针入度指数 软化点延度

蜡含量

闪点

溶解度

密度压碎值

磨耗值

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 坚固性 针片状颗粒含量<0.075mm颗粒含量 软尽弱颗粒含量磨光值

粘附性

破碎面要求粗集料细集料填

料表观密度 含水量 粒径范围 外观亲水系数

塑性指数

加热安定性原材料名称技术指标执行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2000原材料的技术要求(P184~P188)表观相对密度

坚固性含泥量 砂当量 亚申蓝值 棱角性原材料技术要求(1)悬浮—密实结构:连续型密级配(2)骨

隙结构:连续型开级配(3)密实—骨架结构:间断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原理沥青混合料的破坏:高温抗剪强度不足,或塑性变形过剩而产生推挤现象,形成车辙;低温抗拉强度不足,或变形能力较差而产生裂缝;对南方地区主要是要求高温时具有一定的抗剪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对北方地区,则两方面均提出较高要求。抗剪强度:正应力粘结力内摩阻力

c

tgcc粘聚力C来源于——沥青膜的粘度内摩阻力来源于——集料的机械咬合不同表面性质矿料的沥青混合料强度参数矿料的表面特征矿料粒径粘结力c(KPa)内摩阻角φ(度)表面粗糙有棱角(碎石)粗粒式31834.4中粒式27833.8表面光滑(卵石)粗粒式23225.1中粒式17221.8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内因(1)沥青粘度沥青的粘度对沥青混合料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2)沥青与矿料化学性质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内因(a)

石灰石矿粉

(b)

石英石矿粉图6-11

不同矿粉的吸附溶化膜结构示意(3)矿粉比表面积随矿粉比表面积增大,沥青膜减薄,对抗剪强度影响很大;矿粉用量虽只占5%左右,但表面积却占矿质混合料总表面积的70%以上,故矿粉的性质和用量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影响很大。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内因(4)沥青用量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内因图6-13

不同沥青用量时的沥青混合料结构和С、Φ值变化示意图a)沥青用量不足;b)沥青用适中;c)沥青用量过多(5)矿质集料的级配类型、粒度级配不同,形成的结构不同,强度也不同;尽量采用粗大、均匀、近似正方形的集料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内因(a)

悬浮-密实结构

(b)

骨 隙结构

(c)

密实-骨架结构图6-7

三种典型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示意图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外因(1)温度的影响图6-14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粘聚力С与内摩擦角Φ的影响影响混合料抗剪强度的因素——外因(2)剪切速率的影响图6-15

剪切速率对沥青混合料粘聚力С与内摩擦角Φ的影响(3)耐久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技术性质技术标准试验—稳定度(0.1mm)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mm)(1)高温稳定性(2)低温抗裂性低温弯曲试验浸水水稳性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耐老化性耐疲劳性试验—残留稳定度(%)(4)抗滑性(5)施工和易性就是试验指标要求《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参考规范(1)

高温稳定性在高温或荷载长时间作用下,路面不致产生诸如波浪、推移、车辙、拥包等病害的能力。上,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一般出现在高温、低加荷速率以及抗剪切能力不足时,也即沥青路面的劲度较低情况下。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病害①泛油:由于交通荷载作用使混合料内集料不断挤紧、空隙率减小,最终将沥青挤压到道路表面。沥青含量太高或空隙率太小会加剧。沥青移向道路表面令路面光滑,溜光的路面在潮湿气候时抗滑能力很差。②推移、拥包:沥青路面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抗剪强度不足所致;大量发生在表处、贯入、路拌等次高级沥青路面的交叉口和变坡路段。③车辙渠化交通,易形成车辙,影响路面平整度;雨天路表排水不畅,降低路面抗滑能力,甚至会由于积水而导致车辆飘滑,影响高速行车安全;超车或更换车道时方向失控,影响严重影响路面的服务质量和使用稳定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病害车辙的成因根据车辙形成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型:①失稳型车辙沥青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移而产生。通常发生在轮迹处。材料的流动产生横向位高温稳定性不足时,外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这种车辙。②结构型车辙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整体变形主要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而产生。车辙的成因③磨耗型车辙由于沥青路面结构顶层的材料在车轮磨耗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损失形成,尤其是汽车使用了防滑链和突钉轮胎后,这种车辙更容易发生。车辙的成因④水损害型车辙由于沥青路面的中下面层产生明显的水损害,而失去了沥青膜的粘结作用,从而在荷载的作用下出现变形累积而形成的车辙。车辙的成因⑤再压实型车辙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未达到规定要求,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混合料局部压实度进一步增加,产生压缩变形,形成车辙。车辙的成因高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1)试验按标准方法Φ101.6mm×63.5mm试件,双面击实。沥青混合料搅拌机试模击实与脱模试验指标单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行人道路击实次数(双面)次755050沥青混合料击实仪电动脱模器①稳定度(MS)——标准方法

的试件,60℃下保温45min,置于

稳定度仪,50±5mm/min的形变速率加荷,破坏时的最大荷载(kN)。②流值(FL):测稳定度同时,测试件变形,达最大荷载瞬间,试件的垂直流动变形值(0.1mm);F1:直线流值Fx:中间流值Fm:总流值一般采用Fx作为测定取值③

模数(T)T越大,车辙深度越小FLT

MS

10试验指标300mm×300mm

×50mm试件,60℃条件下,一定荷载的在同一轨迹上反复行走1h,或形成一定的车辙深度25mm,计算试件变形1mm所需试验车轮行走次数,称为动稳定度:

c1

c22

11d

d

t

)

42DS

(t22)车辙试验d1、d2——时间t1

(45min)、t2(60min)的变形量或达到25mm车辙深度前15min(t1=t2-15)及达到25mm车辙深度时(t2)的变形量;42

——每分钟车轮行走次数;c1、c2——试验机和试样修正系数车辙试验技术指标要求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七月平均最高气温(℃)及气候分区>3020~30<201.夏炎热区2.夏热区3.夏凉区1-11-21-31-42-12-22-32-43-2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001000600800600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24002800200024001800表6-23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JTG

F40-2004)3)大型环道试验法国道桥中心试验室(LCPC)南特试验环道明尼苏达试验道(Mn/Road)4)

现场试验加速加载装置(ALF)重型车辆模拟器(HVS)德克萨斯移动荷载模拟器(TxMLS)加速加载(ALF)(2)低温抗裂性低温条件下变形能力下降,材料本身抗拉强度不足采用冷冻劈裂实验和线收缩系数实验来评定(3)耐久性1)水稳定性;2)抗老化性能;3)抗疲劳性能;1)水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沥青与集料粘附性:①水煮法——≥13.2mm集料②水浸法——<13.2mm集料试验后集料表面上沥青剥落情况粘附性等级沥青膜完全保存,剥离面积百分数接近于05沥青膜少部位水所移动,厚度不均匀,剥离面积百分数小于10%4沥青膜局部明显地为水所移动,基本保留在集料表面上,剥离面积百分数小于30%3沥青膜大部分为水所移动,局部保留在集料表面上,剥离面积百分数大于30%2沥青膜完全为水所移动,集料基本 露,沥青全浮于水面上1技术指标及要求残留稳定度表6-25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JTG

F40-2004)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的技术要求(%)年降雨量(mm)及气候分区>1000(潮湿区)500~1000(湿润区)250~500(半干区)<250(干旱区)浸水 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普通沥青混合料8075改性沥青混合料8580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普通沥青混合料7570改性沥青混合料8075减小水损害的技术措施(1)路面结构隔水,加强路面排水设计;(2)集料选用粗糙洁净的碱性集料;(3)选用低标号沥青或黏度大、与集料粘附性好的改性沥青;(4)掺抗剥离剂;(5)合理选用沥青混合料类型,优化配合比设计;(6)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路面压实度,严禁雨天施工等。2)

耐老化主要影响因素:1)沥青的化学性质;2)矿料的化学成分;3)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4)沥青用量技术指标与要求通过控制空隙率、沥青填隙率(饱和度)等物理指标来提高耐老化性能;试验指标单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行人道路夏炎热区(1-1、1-2、1-3、1-4区)夏热区及夏凉区(2-1、2-2、2-3、2-4、3-2区)中轻交通重载交通中轻交通重载交通空隙率VV深约90mm以内%3~54~6[2]2~43~53~62~4深约90mm以下%3~62~43~63~6-矿料间隙率

VMA(%)不小于设计空隙率VV(%)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26.5191613.29.54.752101111.512.513.514.515.5161719沥青饱和度VFA(%)55~7065~7570~85物理指标测试与计算方法1)毛体积密度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采用静水天平法wwfmam

m

02)理论密度按油石比计算:按沥青含量计算:Pi:各种矿料配合比Pi’:各种矿料配合比Pa:油石比bP

:沥青含量γb

:沥青相对密度wn

b

Pa

Pn100

PatP1

P2

1

2

wtPn

b

b

nP

'

1

2P

'

P

'

1

2100

Pi

100'biP

P

1003)

空隙率4)

沥青体积百分率5)矿料间隙率6)

沥青饱和度VV

(1

)

1000tVA

m

Pb

/(

b

w

)

Pb

0m

/

0

b

wa

b

wP

(100

P

)

VA

a

b

w

a

0

a

0m'

(100

P

)

/

m'

P

/(

)VMA

VA

VV100VA

VVVFA

VA(4)抗滑性影响因素:1)矿质集料的微表面性质;2)混合料的级配组成;3)沥青用量;4)含蜡量,≯3%。(5)施工和易性影响因素:1)集料级配;2)沥青用量。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1、矿料的级配理论(1)

级配曲线(2)

级配理论1)最大密度曲线p——通过百分率d

Dmax时,p

100Dmax2)最大密度n幂公式故:p

100(p2

kd)0.5d)nDmaxn=0.3~0.7,n越大,小颗粒越少p

100(

d2、矿料组成设计方法1)试算法假设:(1)A、B、C三种集料在混合料中的比例分别为X%、Y%、Z%,则:X+Y+Z=100(2)设混合料M中某一级粒径要求的含量为aM(i)(分计筛余百分数),A、B、C三种集料在该粒径的含量为aA(i)、aB(i)、

aC(i),则:aA(i)

·

X+

aB(i)

·

Y+

aC(i)

·

Z=

aM(i)·

100假定:矿质混合料中某种粒径的颗粒由某一种该粒径占优势的集料组成,其它集料不含这种粒径的集料;设集料A占优势的粒径尺寸为i

mm,忽略集料B、C中该粒径的矿料含量,即:aB(i)

aC(i)=0则:aA(i)·

X=

aM(i)·100X

=aM(i)/

aA(i)

·100同理:设集料C占优势的粒径尺寸为j

mm,忽略集料A、B中该粒径的矿料含量,即:aA(j)

aB(j)

=0则:aZ(j)

·

Z=

aM(j)

·100Z

=aM(j)/

aZ(j)

·100Y=100

X

Z然后进行校核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例筛孔尺寸di/mm原材料筛分试验结果混合料要求级配范围碎石分计筛余αA(i)石屑分计筛余αB(i)矿粉分计筛余αC(i)通过百分数Pi/

%16.0---10013.25.2--90-1009.541.7--68-854.7550.51.6-38-682.362.624.0-24-501.18-22.5-15-380.6-16.0-10-280.3-12.4-7-200.15-11.5-5-150.075-10.813.24-8﹤0.075-1.286.8-级配范围中值按累计筛余计βM(i)/%按分计筛余计αM(i)/%0055.023.518.547.023.563

0 16

01.18-0.6-0.3-0.15-0.075-﹤0.075-合计2、计算碎石用量:碎石占优势的粒径为4.75mm,故计算时假定石屑和矿粉中的含量为0,aB(4.75)=

aC(4.75)

=0则:aA(4

75)X=

aM(4.75)

·100X

=aM(4.75)/

aA(4.75)

·100=23.5/50.5

·100=46.53、计算矿粉用量矿粉中占优势粒径为<0.075mm,aA(<0.075)

aB(<0.075)

=0则:aZ(<0.075)·

Z=

aM(<0.075)·100Z

=aM(<0.075)/

aZ(<0.075)

·100=6.0/86.8

·100=6.94、计算石屑用量Y=100

–X

–Z=100-46.5-6.9=46.65、校核筛孔尺寸di/mm原材料分计筛余对混合料分计筛余的贡献的矿质混合料碎石αA(i)石屑αB(i)矿粉αC(i)碎石αA(i)×X石屑αB(i)×Y矿粉αC(i)×Z分计筛余αM(i)/%累计筛余β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