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一、走近孟子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2、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3、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走近作者4、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1)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2)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3)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了解作品《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历史背景大争之世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孟子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孟子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实的基础上也把目光聚焦在民众身上,他将民众的地位与作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孔子的“仁学”推向了仁政学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题目释义三、文本解读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以:用。运:运转,转动。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非恶其声而然也。所以:…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是:这。犹:就像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而:表转折。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通“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保:使…安定。事:侍奉。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1、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行仁政四内容探究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4、主题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火始然泉始达扩而充之——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梳理脉络5、《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点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表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喜欢使用譬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1)语言气势雄健。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提升,且其所要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2)善譬巧喻。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五、拓展延伸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孟子的“性善论”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孟子·告子上》)六、探究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之说是从人的自然生命(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绪)来看待人性,实质是一天生而本有的自然之性,是一“情欲层面”的性。如,吃饭、睡觉、生理欲望等等,这些都随着天生而俱有,不必经过学习就有的自然本能(能力)。这种无所谓善或恶并没有指出人与动物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贵之处。第二种说法,认为人性兼有善恶成分,人性可以变善也可以变得不善,为善为恶完全是受环境影响,以此论人性,缺乏人的自主性。第三种说法,有些人生性是善的,有些人生性是不善的,这是倾向于以人的后天表现来论人性。孟子的道德之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这句话是整部《孟子》谈论“人性善论”关键。“乃若”有两解:一解为发语词,另一解“若”为顺也。“情”字亦有三解:⑴指人的真实,指人性的本然;⑵是本性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情;⑶指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这里第二解不可取。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性的本然而言,是能够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性善。“铄”字有两解:一解为销金,引申为陶铸之意;另一解为美,谓饰成我之美者。皆可通。孟子修身六层境界可欲之谓善,人心本具有向善的力量,“可欲”的当符合“仁义”,所以第一层境界是“善”有诸己之谓信,亲自实践了善行不背离仁义,才可成为真正的人,(信,真也。)所以第二层境界是“信”充实之谓美,“充实”是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完完全全都践行了“善”,自然成就了全人格之“美”。此种境界包含了“善”,但又超越了“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个人自身充实后,德行焕发光辉照耀他人,这是第四层境界“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化民成俗,感化民众的力量是动态的,是予人希望的,这就是第五层境界“圣”。圣人是百代楷模,具有极大的感染化育的力量。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天人合德的妙境,此最高境界似乎非人力所为,所以说“不可知之”,但孟子指出此境界是保留可能性,不为人设限王国维的“人生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阳明人生三境界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境界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庄子的《逍遥游》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篇上》)34慊:qiè,快,足。即所行合义,心安理得之意。指平日不断积累内在的义所产生的。直:指道义、正道。wū,何。长,优点,长处。之“养气说”2、探究孟子翻译(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孟子)说:“其一,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即听到别人说话时就能知道别人的问题在哪里,《论语》篇曾经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因此知言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了解别人);其二,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和义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3、探索孟子之“大丈夫”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⑵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⑶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shuì向……进言。wànɡ“大丈夫”之总论1.居仁由义2.意志坚定3.人格独立4.精神快乐(自由)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下》)4、探索孟子之“义”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同上)也就是说,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君子一切的言行都要服从义这个大的原则。2、繁体字中的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