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师论文课件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通用版_第1页
小学生教师论文课件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通用版_第2页
小学生教师论文课件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通用版_第3页
小学生教师论文课件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通用版_第4页
小学生教师论文课件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通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一、没想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后面竟然可以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

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一、没想到简单的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1、游戏(1)对号入座:学生在口诀上面摆相应的乘法算式卡片。(2)转转盘——计算转盘“转出”的算式得数。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1、游戏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2、欣赏(1)古诗《枫桥夜泊》七言诗起源于汉代,这首诗一共用了多少个字?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2、欣赏(2)七巧板拼汉字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具,老师出示了由5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计算: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2)七巧板拼汉字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3、你知道吗?我国医学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婴幼儿期到7×1=□岁止儿童期到7×2=□岁止少年期到7×3=□岁止青年期到7×4=□岁止中年期到7×7=□岁止更年期到7×9=□岁止

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3、你知道吗?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4、找出生活中的“7”交流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4、找出生活中的“反思:单调、简单、重复的口诀教学常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苦不堪言,学生大多在学前已经会背口诀了,这样的课到底该怎么上?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尝试:数学,原来如此丰富。

我想贲老师这节课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数学课的方向: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蜻蜓点水的应景,而应是入木三分的深刻与一望无际的广袤。

反思:单调、简单、重复的口诀教学常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苦不堪言,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二、没想到中小学数学的衔接竟然可以在低段课堂上自然实现。

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二、没想到中小学数学的衔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

第一幅:第二幅:师:小明排在从前往后数第4个,小红排在从左往右数第3个,小明和小红分别在哪儿?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第一幅:第二幅:师:小明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

师:小刚排在从左往右数第4个,小刚在什么位置?生:老师你还能告诉一个第几吗?师:为什么前面两次只需要用一个第几就能确定某人的位置,而这次却要用“两个第几呢”?原因在哪儿?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师:小刚排在从左往右数第反思:“确定位置”对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它与之前的几和第几,它与未来中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获得了一种新的关联,并为未来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坐标思想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深度,进而决定着学生数学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反思:“确定位置”对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三、没想到数学思想竟能在低年级的游戏活动中自然渗透。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三、没想到数学思想竟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一)情境引入: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一)情境引入:案例三:三年级《重复》(二)活动体验1、抢椅子游戏——一一对应思想。两个学生两把椅子(游戏还要加人)2.猜拳游戏——体现游戏公平的原则不小心选了4个人,用猜拳决定留下一个人来参加抢椅子。案例三:三年级《重复》(二)活动体验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三)深度体验1、矛盾冲突:猜拳的有4人,抢椅子的有3个人,一共应该是7个人,为什么只有6个人?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三)深度体验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2、运用呼拉圈说明:抢椅子猜拳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2、运用呼拉圈说明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2、运用呼拉圈说明:抢椅子猜拳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2、运用呼拉圈说明反思:徐老师运用简单的游戏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原生态、现实的有意识的情境,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数学课堂,正如徐老师讲座里送给我们的一句话:“好的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孩子们可以洞察这门学科的更多奥秘,获得对这门学科更多的憧憬与向往”。

反思:徐老师运用简单的游戏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原生态、现实的有意1、让我们在课堂里学会等待。

四、名师讲座中让我们值得深思的几个观点:

2、数学老师应该拥有两副眼镜。一副是望远镜,重在远视。另一副是显微镜,重在内视。

3、发现学生:教学需要发现学生,发现学生需要有这样的视角:

1、让我们在课堂里学会等待。四、名师讲座中让我们值得深思的发现学生学生现在在哪里?

学生走向哪里?

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发现学生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他们可能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授的新概念和信息。

——《人如何学习》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

未学≠没有

已学≠已有群体学习起点与个体学习起点

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学生走向哪里?全体全面全程学生走向哪里?全体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努力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却是灾难性的。

——罗素学生怎样走向那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深深地左右他们的态度与性格。

——佐藤正夫学生怎样走向那里?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需要——猜想——验证尝试——交流操作——发现数学课堂,师生思维共舞。数学学习需要——猜想——验证数学课堂,师生思维共舞。

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萧伯纳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

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没想到,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一、没想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后面竟然可以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

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一、没想到简单的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1、游戏(1)对号入座:学生在口诀上面摆相应的乘法算式卡片。(2)转转盘——计算转盘“转出”的算式得数。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1、游戏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2、欣赏(1)古诗《枫桥夜泊》七言诗起源于汉代,这首诗一共用了多少个字?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2、欣赏(2)七巧板拼汉字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具,老师出示了由5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计算: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2)七巧板拼汉字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3、你知道吗?我国医学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婴幼儿期到7×1=□岁止儿童期到7×2=□岁止少年期到7×3=□岁止青年期到7×4=□岁止中年期到7×7=□岁止更年期到7×9=□岁止

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3、你知道吗?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4、找出生活中的“7”交流案例一:二年级《7的乘法口决》——贲友林4、找出生活中的“反思:单调、简单、重复的口诀教学常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苦不堪言,学生大多在学前已经会背口诀了,这样的课到底该怎么上?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尝试:数学,原来如此丰富。

我想贲老师这节课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数学课的方向: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蜻蜓点水的应景,而应是入木三分的深刻与一望无际的广袤。

反思:单调、简单、重复的口诀教学常常让我们在课堂上苦不堪言,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二、没想到中小学数学的衔接竟然可以在低段课堂上自然实现。

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二、没想到中小学数学的衔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

第一幅:第二幅:师:小明排在从前往后数第4个,小红排在从左往右数第3个,小明和小红分别在哪儿?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第一幅:第二幅:师:小明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

师:小刚排在从左往右数第4个,小刚在什么位置?生:老师你还能告诉一个第几吗?师:为什么前面两次只需要用一个第几就能确定某人的位置,而这次却要用“两个第几呢”?原因在哪儿?案例二:二年级《确定位置》—张齐华师:小刚排在从左往右数第反思:“确定位置”对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它与之前的几和第几,它与未来中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获得了一种新的关联,并为未来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坐标思想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深度,进而决定着学生数学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反思:“确定位置”对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三、没想到数学思想竟能在低年级的游戏活动中自然渗透。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三、没想到数学思想竟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一)情境引入: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一)情境引入:案例三:三年级《重复》(二)活动体验1、抢椅子游戏——一一对应思想。两个学生两把椅子(游戏还要加人)2.猜拳游戏——体现游戏公平的原则不小心选了4个人,用猜拳决定留下一个人来参加抢椅子。案例三:三年级《重复》(二)活动体验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三)深度体验1、矛盾冲突:猜拳的有4人,抢椅子的有3个人,一共应该是7个人,为什么只有6个人?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三)深度体验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2、运用呼拉圈说明:抢椅子猜拳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2、运用呼拉圈说明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

2、运用呼拉圈说明:抢椅子猜拳案例三:三年级《重复》徐长青2、运用呼拉圈说明反思:徐老师运用简单的游戏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原生态、现实的有意识的情境,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数学课堂,正如徐老师讲座里送给我们的一句话:“好的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孩子们可以洞察这门学科的更多奥秘,获得对这门学科更多的憧憬与向往”。

反思:徐老师运用简单的游戏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原生态、现实的有意1、让我们在课堂里学会等待。

四、名师讲座中让我们值得深思的几个观点:

2、数学老师应该拥有两副眼镜。一副是望远镜,重在远视。另一副是显微镜,重在内视。

3、发现学生:教学需要发现学生,发现学生需要有这样的视角:

1、让我们在课堂里学会等待。四、名师讲座中让我们值得深思的发现学生学生现在在哪里?

学生走向哪里?

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发现学生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他们可能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授的新概念和信息。

——《人如何学习》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

未学≠没有

已学≠已有群体学习起点与个体学习起点

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学生走向哪里?全体全面全程学生走向哪里?全体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来说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努力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却是灾难性的。

——罗素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