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复习课初探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薛冰文言文的复习是语文决胜高考的关键一役。与其他内容相比,文言文有其特殊性:1.所占分值较大,有16分左右;2.全部是客观试题,有利把握;3.知识性、体系性较强;4.难度不是太大,只要复习得法,一般同学不会失太多的分;5.相对其他内容来说,学生对此似乎更有信心。从上述几个特点可以看出,文言文的复习是大有可为的,但如果方法不当,也很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复习,采取了如下对策:一、对考纲,明确复习重点。首先,根据考试说明,使学生清楚高考中本部分的要点和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力层级来说,包含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就具体内容来说,主要有1.理解实词(351个)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20个)在文中的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6种)和用法(2001年不列入考试内容)4.理解并翻译句子5.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次,在老师精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遴选。比如,将常用的、出现频率较高的100个左右的实词单列出来,编成专项材料,供学生复习使用。专门就28个虚词的用法,结合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所有例句,系统复习;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利用课堂讲练和有关材料逐一突破;最后阶段进行大规模的实战演习,检查复习效果,及时反馈矫正。二、抓课堂,力图纲举目张。现在高三复习在不自觉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除了大量“做题”,并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甚至严重忽视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做题”进行复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感觉有“抓头”,而且短期内也似乎较容易见到成效,但与目前高考的趋向有些背反。高考要求的实质上是能力,而能力则又是综合指数的体现,大量的题目操练,却篇篇顾此失彼,或者以偏概全,更何况在这种形式下,知识是零散而不是系统的,训练是间歇的而不是连续的,因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探索就是要力争改变这一现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纲二尽量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全部张开。就课堂教学来说,要完成以下任务:.沟旧通新,归纳串联。由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还是教师,都比较重视文言文的学习,但有一点,就是平时的学习较为重视的是基本词句的理解,仅仅就课本上单独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作个别解释,这些远不是系统的,在学过之后学生很难说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旧有的知识系统化,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归纳串联。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较能归纳的是文言知识。所以,第一步是系统归纳。将所有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常见通假字、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第二步,是新旧串联。将旧有知识与新知识钩联起来,是复习中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具体做法是⑴将旧有知识延伸拓展,发现其新的内容。⑵将旧有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结,突出能力的形成和培养。⑶在训练过程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关涉旧有知识。.网络知识,系统分类。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网络,便是零散的,而支离破碎的知识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就文言文的知识看,是很适宜将其网络在一起的。在网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是必要的,而且也只有在分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达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分类标准如下:(I)文言实词(大约100个),归纳出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将课文和练习题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2)文言虚词。重在体会语境、语气,培养语感。(3)文言句式。对几种文言句式,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式,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进行延伸,以使学生在新语境中能够识辨。(4)词类活用和通假字。(5)文学文化常识。.迁移训练,点拨技巧。高三复习过程中,进行“做题”训练是必要的,关键是教师对此如何认识。如果目的不明,或为练而练,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我认为,训练的目的在于“迁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力层级中的“应用”,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以点拨为手段,为迁移为追求,以技巧为保障。三、重讲评,旨在全面落实。所谓讲评,一是指专项训练题的讲评,再就是对综合试题的讲评。专项训练要讲深,注重联系,如新旧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复习与高考的联系等。试题讲评重在以知识点为主线,以能力提高为主攻目标,全面提高讲评质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选题和命题中,教师一定耍下大功夫,认真落实考纲,认真落实能力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训练讲评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J(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J(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⑴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J(……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J(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J(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工“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日:“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日:“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力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三、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师说》)⑤风乎舞雪(《四子侍坐》)(3)④生乎吾前(《师说》)⑤风乎舞雪(《四子侍坐》)(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僧之富者不能至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冀教版
-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冀教版
- 15 白鹅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4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 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第2课时 煤的干馏 苯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2
- 《清理厨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劳动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 《年月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8 搞好个人卫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皖教版
-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 1.2.2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3.2我们的学校我介绍 第二课时 桂师星球版
- Unit 2 My class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正确使用文丘里面罩
- 破碎锤施工方案
- 2023年10月自考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朝闻道》刘慈欣科幻小说读书分享
- 大学物理第8章-机械振动
- 《线面平行的判定》课件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怀柔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2中国大学慕课批判性思维南林大答案
- 卫生检验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 护理人文关怀培训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