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专练:豪放派系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1.gif)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专练:豪放派系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2.gif)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专练:豪放派系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3.gif)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专练:豪放派系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4.gif)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专练:豪放派系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150794864dec4746a76c6064098d49e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宋]辛弃疾莫折荼蘼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④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②荼蘼: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③鹈鴂:指杜鹃。④栖栖:忙碌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2.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①黄庭坚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姬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注]①作于词人谪居戎州之时。②姬娥:嫦娥。③醽醁:美酒。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净秋空”运用了倒装句法,突出了烟消云散、玉宇澄清的动态感和清新的美感。B.月色并不十分明亮,“驾此一轮玉”的嫦娥是词人的想象,凄美的形象惹人怜爱。C.“共倒“相属”等与李白的“飞羽觞而醉月”异曲同工,写觥筹交错的宴饮之乐。D.孙郎感遇有知音,于是用笛子演奏,用那悠扬的乐声呼应了词人的“最爱临风曲”。4.作者自诩此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试作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好事近·又和纪别高登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5.下列对诗词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B.“霜干银钩锦句”,承接上句,点明“挥毫”的内容为绘画、书法和赋诗,对友人的欣赏之情、敬重之意流于笔端。C.“西风特地飒秋声”意指西风殷勤致意,木叶欣然而和,物我相感,不见衰颓之色,反而颇有与天地相往来的豪情,境界高旷壮阔。D.“向征鞍敲月”,征鞍即征马,在月色中友人骑马翩然而去,作者殷殷注目,情意深厚却蕴藉其中,别离之情含而不露。6.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即诗歌创作要避免落入俗套,更要避免人们熟知久厌的东西。本词在构思、语言、形象等方面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四、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3】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3】芗:同“香”。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9.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①陈慥(zào):字季常,眉州人。②司州:唐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居黄陂。③(chuāng):拟声词,形容雨声。④(gāng):灯。10.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B.“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了,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D.“逢(péng)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11.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诠,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12.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13.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4.《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诠》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七、阅读下面这首古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①张元干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②,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③。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④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⑤否?风浩荡,欲飞举。注释:①张元干,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张元干入李纲(字伯纪)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这一年,宋向金屈辱求和已成定局,但李纲仍上书反对。南渡后,李纲曾任宰相,不久被罢免。②鼍鼓:[tuó]鼓,用扬子鳄皮蒙的鼓。③骄虏:指金人。④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不滑润;铜华:即铜锈。⑤垂纶:即垂钓。15.下列各项,没有运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A.十年一梦扬州路B.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C.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6.有人说这首词“虽吊影自伤,但壮心犹存”,请结合全词简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辛弃疾在淳熙八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17.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所见所闻,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B.“鼠”是“饥”的,可见已长期断“烟火”;蝙蝠翻舞,形象写出了眼前所见。C.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D.下片写词人只能在梦中见万里江山,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凉之情。18.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九、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B.“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原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C.“料峭春风吹清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20.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①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③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径此地作此词。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属南洞庭湖。③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④经年: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使,在岭南过的一年。2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玉宇澄澈的景色,是纵目洞庭的总体印象。B.“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真似仙境。C.“肝胆皆冰雪”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D.“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句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22.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B.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C.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D.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然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23.请说出本词所使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宋)①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注】①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②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③小儿破贼: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小儿大破贼。”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25.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从词的风格、表现手法和情感等角度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①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②,未解庄生天籁,刚道③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①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②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③刚道:“硬是说”的意思。26.以下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描写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下片描写眼前所见实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B.这首词上片写景突出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C.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下片写动景,动态中有奋发向上之心。D.这首词,展现了开阔明丽、动静互衬的情景,同时由景生情,表达了自由豁达情怀。27.词中展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全词,简要概括并分析。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题。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28.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更无一点尘”尽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29.“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0.细读全诗,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宋)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①。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②,势成宁问强对!【注】①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②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32.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珌①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②。三拊当时顽石③,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注]①程珌,字怀古,南宋词人。②祖逖,字士雅。祖逖、刘琨都是晋代爱国之士。③顽石,指诸葛亮曾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八阵图”。3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本”字显示出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蕴含诗人的情感态度。B.在上片作者尽管描写了眼前美好的风光,但却并未停留在此,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满目疮痍的中原。C.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刚刚下过的一场透雨,及时地洗去了北方昏暗的沉沙。既点明时令,又以景结情。D.本词借助比喻修辞寄托心志。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国土残破;“鞭霆力”则喻指抗金的磅礴力量。3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3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B.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C.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D.“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36.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7.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继而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C.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伤色彩却透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D.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38.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协调,你是如何理解的?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辛弃疾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3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B.人生苦短,转瞬即老。“旋逐”极言时间流逝之快,“花阴”化无形的时间为有形。C.作者没有直接写世事的艰难,而是巧妙地将其与斑白的鬓发形成关联,言有尽而意无穷。D.“溪上枕,竹间棋”点明作者晚年的生活状态,“怕”“懒”两字,说明词人旧时豪兴不再。40.请赏析“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两句。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②?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③。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楚狂声:指楚国的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接舆曾路过孔子的门口,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4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上片反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B.词的下片在批判轻重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的同时,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C.“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D.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4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周密①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释】①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翱等友人的。4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寒气弥漫的残冬景象。B.“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C.“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D.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44.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B.“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C.“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D.“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46.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二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47.“定风波”是这篇作品的_________。48.下列对词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意思是三月七日那天,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由于没有带伞被雨水打湿,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诗人带了伞,因此没有这样的同感。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49.“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意蕴,请对此作简要分析。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写自己因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答案解析1.A
2.①“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②“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表达了诗人空耗岁月的焦虑。③“因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④“也不因、春去有闲愁”,暗含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愤激)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分析错误。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鹈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由此可知,作者在本词中并没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是采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发出“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荼蘼是在春末开的花,由此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其次,作者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作者所“恨”的是时间的流逝,由此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空耗岁月的焦虑。接着,文章结尾着以“因离别”来收束全文,意在前文的种种,只“因离别”,因为离别,才让作者有了前文的种种感想,从中足见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作者的愤激之情,报国无门之恨溢于言表。3.B
4.(1)赞同。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选用“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描绘了雄阔的古战场,黄词选用“秋空”“万里青天”等阔大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秋景。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写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了豪迈乐观的情感。(2)不赞同。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描写赤壁古战场上的人和事,黄词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②手法不同:苏词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即以周郎的年轻有为与自身的功业未成作对比,黄词则没有对比。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古抒怀,寄寓了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苦闷。【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凄美”“怜爱”表述错误,上阕的嫦娥形象是词人的想象之笔,打上了词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此处嫦娥的形象应该是“兴高采烈”“光彩照人”的,能激发人的兴致的“乐景”。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持赞同态度:①景象特点相近:苏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选用“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磅礴之景,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黄词“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万里青天”意象阔大,描绘了明净、壮阔的秋景。②表现手法相似:两首词都运用了写景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黄词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苏词虚写周瑜,实写自己。用自己与周瑜的对比,突出自己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凄惨。黄词“驾此一轮玉”中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与现实中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相互辉映。③情感相近:两人虽同遭贬谪,但能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两首词都流露出了豪迈乐观的情感。苏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黄词“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曲”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可以持不赞同态度:①题材不同:苏词为怀古词,凭吊古战场和追念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功业。黄词开篇就把读者引入开阔博大的景致中,景色之美给他的是精神亢奋。为即景抒情词,描写了雨后新晴,赏月喝酒的聚会之事。②手法不同:苏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以古人与自己作对比,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黄词则没有对比。③情感不同:豪迈乐观情感中,苏词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人生短促、老大未成的忧愤、苦闷之情。5.A
6.①构思不俗,如开篇饮酒送别,兴尽之时正是离别之际,分别之人一反常态,兴致盎然,挥毫作画,吟诗作赋,场面热烈,一扫送别诗悲戚之态,高雅脱俗又爽朗豁达。②语言不俗,如“看壁间三绝”,友人即席作画吟诗,“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又如“匹马翩然归去”,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离开,“翩然”塑造了友人临行之时酒兴不减、诗兴盎然的洒脱形象,“向征鞍敲月”的“敲”更突显马蹄声之轻快,词调清新。③形象不俗,如“霜干银钩锦句”,即挥毫的内容,“霜干”为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遒劲有力,“锦句”指词藻富丽的佳句,饯别之时,作者不重在抒发凄楚的别离之情,而重在刻画友人高雅脱俗、豪爽飘逸的形象,作者豪爽洒脱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阑珊”意为“将尽”、“衰残”,用于首句中点明酒席将散,但下句紧接“正是挥毫时节”,反而表明作者豪兴未减、情意正浓,同时也与白居易《咏怀》暮年回乡时了无情绪的暗淡心境不同。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诗词常见的一个题材,南朝的江淹在《别赋》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称不免都使人“黯然销魂”。但高登这首送别词却是洗却了悲酸之态,“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词人认为临别豪饮之际,正是“挥毫”的绝佳时节。这亦表明词人与朋友在临别之际,绝无“儿女共沾巾”之态。席间挥毫,于豪放之中,又添了一层高雅之气。音调爽朗,意境新颖,别具一格,构思不俗。“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挥毫的内容是绘画、书法、赋诗。朋友把这绘画、书法、辞章高悬壁上,词人看罢,更是喝彩赞叹,称之为“三绝”。“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写友人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翩然而去,词人的朋友酒兴似并未稍减,在马上还兴致勃勃地吟咏诗歌。这末二句一方面用“翩然”、“敲月”等词语,写出友人洒脱、豪爽、飘逸的风采和气质,完成了对友人的正面塑造;第二方面也刻画了自己对友人敬重、关注之深情,词人于送别友人之际,于路口殷殷注目的情态也可感觉到。说明语言不俗。“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霜干”,字面上看当指经霜多载的古柏树干,实应为傲霜挺立的古柏。作画者不画别的单画凌霜挺立的古柏,不仅表现了他的超俗的艺术品味,也表露了他的豪迈性格。词人赞美之意自在其中。“银钩”,是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词人的朋友不仅绘画出色,书法也令人赞叹,富有个性,这与前句的“饮兴”之豪举互为映衬,表现洒脱豪健之风格。词人着意描绘临别之际饮酒挥毫,吟诗作赋,品评书画,豪放而不粗俗,高雅而不故作姿态。说明形象不俗。7.C
8.B
9.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范仲淹之“忧”:①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同道难觅,知音难寻。【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分析错误。“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近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氛围。作者以“喷薄”写菊花香气,生新脆硬,足见豪情。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分析错误。借用前人诗句,写他对一位曾经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这位他的想象中像屈原那样身配芳香饰物的佳人,即使真有所指,也更像作者所创造出的自我精神的化身,而非“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辛弃疾之“乐”:①依据“一丘。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喷薄”等内容可知,词人面对眼前的一山一水,有幸占断这里的山水风流。茅屋檐上,松树和桂树间都有云月相伴,山泉静静的流淌,在山脚间逗留玩耍。面对此景,词人自己饮酒大声放歌。看天空广阔,鸢鹰翱翔,深渊宁静,鱼儿跳跃。西风中黄菊和香草的香味四处飘逸。此时,词人独自享受这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依据“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等内容可知,词人认为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穿着色彩斑斓的锦绣坐在丞相府之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日将暮,佳人不知道在何处,令人惆怅。在入江河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约定。此处的“佳人”正是词人理想抱负的化身,足见词人对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③依据“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等内容可知,此时词人已经彻悟,仰天大笑冠簪脱落。说起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不需要怀疑迷茫,可见此时的词人已经不再以穷达为怀,同时也不看重仕进。这三者,正是辛弃疾的“乐”之所在。其次,范仲淹之“忧”:①依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可知,作者认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也就是说身处朝堂,心忧百姓;②依据“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处江湖之远”即指“不在朝廷做官”,作者认为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也就是说,退居江湖,心忧国事;③依据“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这里所说的“一路”即指“同道中人”,在这里,作者感到同道难觅,知音难寻。这三者,正是范仲淹的“忧”之所在。10.B
11.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名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分析错误。不是劝酒之辞,而是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且这句话是词人自叹。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品格之高,用“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相聚的欢愉之情:“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三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词人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已千杯少的豪情。惜别之情:“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意思是:歌声中断了,行人还没有起床,船鼓已经嘭嘭响起,催促行人出发了。这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有余,满怀惜别之意。12.C
13.B
14.(1)相同点:两词都表达了贬谪境遇中苏轼的豪迈旷达的情怀。(2)不同点:《念》词借古抒怀,借周瑜卓越不凡、青年功成来反衬自己壮怀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水》词借景抒情,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正气浩然的精神。【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内容、技巧和情感主旨的能力。C.“不知道……”有误;“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这两句是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身在异乡想象家乡的兄弟们在九月九日登高的情景,属于虚写。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写诗人归隐后农村生活,属于实写。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写的是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明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是虚写。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人想象历史上刘裕英勇征战的场面,赞美英雄业绩,属于虚写。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写作背景来看,两首词都写在诗人被贬之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上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上阙,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阙着重写人,采用借古抒怀的手法,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意气风发与自己的失意进行对比,借以反映出壮志难酬、老大未成的忧愤与失意。“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表达的是诗人的旷达情怀。总之,这首词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则重在写景,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总之,词人借白头渔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之举,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15.B
16.本词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属于吊影自伤;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希望李纲东山再起,收复失地,重整朝纲,劝诫统治者要吸取前朝遗恨。全词写得慷慨、悲凉、愤激,其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壮心犹存”。【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A.“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遣怀》中的诗句,表达了收复失地无望的悲愁。C.“要斩楼兰三尺剑”,化用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曾设计在宴席上刺杀攻击汉使者的楼兰王。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以傅介子比喻李纲,表示坚定抗金的志向是很确切的。“遗恨琵琶旧语”:汉元帝时,宫女昭君出塞嫁于匈奴。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这里用来写宋向金统治者屈辱求和的遗恨,也可以说是抒写中原未能收复而抗金将领弃置不用的遗恨。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了证明自己还可以打仗,拉开了一把大弓,吃了几桶饭,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最后齐国也被秦国所灭。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词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属于吊影自伤。本词起首四句写自己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只见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怅望”两句,先是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这时正值深夜,“鼻息鸣鼍鼓”,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隐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谁伴我”两句,承上;“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意,自伤孤独。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明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十年”这一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同时,当时为建炎元年(1127年)。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杨州为行都;次年秋金兵进犯,南宋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战争摧为一片空墟,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此处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诗句。而此时只剩残破空城,使人怀想之余,不觉加强了作者对高宗的屈膝议和感到不满,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人的南下的决心。“倚高寒”两句,继续写作者夜倚高楼,但觉寒气逼人,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但又感到自己壮心犹在,豪气如潮,足以吞灭敌人。“要斩”两句,运用两个典故反映出对宋金和议的看法。前一句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西域国名)王那样对付金人。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后一句是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事,影射和议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谩暗涩”句,这里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的受到朝廷罢斥压制。“唤取”两句,先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这是对李纲的推崇。作者对他评论,即发表意见,面对和议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退苕溪(浙江吴兴一带)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含蓄地表达李纲不能退隐,应该出来抗金的热忱希望。结尾振起,指出要凭浩荡长风,飞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主张表示最大的支持,这也就是写他作此词的旨意。所以说“壮心犹存”。17.D
18.(1)词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2)抒发了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3)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凉之情”错。由“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可知词人在布被单薄,疾风骤雨的秋夜,从梦里醒来,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下片抒发词人白发苍颜、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表现出自己虽处境悲凉,但雄心不减的可贵精神。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意境”“情思”“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1)“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意思是饥饿的老鼠绕着床蹿来蹿去,蝙蝠围着灯上下翻舞。屋上松风裹挟着大雨汹涌而来,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绘的是萧瑟的自然画面,表现出萧瑟破败的意境。(2)“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意思是平生塞北江南辗转不定,如今归来已是满头白发,容颜苍老。这两句突出诗人为国事操劳,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的结局,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之情。(3)“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意思是布被单薄,疾风骤雨的秋夜,从梦里醒来,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这两句些词人梦醒后仍旧心系丢失的国土,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理想和报国情怀。19.B
20.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B.“‘一蓑’意思即‘一阵’”错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是“一袭蓑衣”之意。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人物形象能力。仔细阅读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出面对风雨不以为意的洒脱;“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更写出了对风雨的蔑视。“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21.D
22.C
23.比喻:“玉鉴琼田”比喻湖面澄澈明净。(“肝胆皆冰雪”,比喻自己坦白的襟怀。)夸张:“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以西江之水为酒,以北斗星为杯,写出了词人的豪情。对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写出了洞庭湖湖天相映,上下交融的景色。【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D.“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理解错误,“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归隐田园”理解不当,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里面没有要归隐的意思。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这里“玉鉴琼田”形容了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形容其像镜子,像美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湖面澄澈明净。“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两句,“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因此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此处突出其自信和开阔的心胸。“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从修辞的角度上分析,运用了对偶,“素月”对“明河”,“分辉”对“共影”,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24.C
25.①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②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意。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③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错误。这三句诗意为,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作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从词的风格分析,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像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从词的表现手法分析,两首词都多处用典。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主要用典来抒发情感。“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句用到的是谢安的典故,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用到的是孙权的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写到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侍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从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两首词都表达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句,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句,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像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26.D
27.塑造了一位身处逆境,却依然胸怀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士大夫形象。【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分析错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接着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B.“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分析错误,“日落与山色”描绘出苍茫阔远的意境,并无孤寂之感,下文没有自比庄子,作者自比的是那位风波浪尖上弄舟白头翁,作者认为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丰姿即是明证。作者认为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C.“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分析错误,上片写景,并无孤独悲凉之感。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首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从而自然过渡到全词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所以,这首词塑造了一位逆境中仍保持旷达、豪迈的浩然之气的士大夫形象。28.D
29.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难见到,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
30.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之情。(情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此句意思是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因此应该是“凄凉孤寂”。故选D。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理解此诗句可与上阕内容对比着来分析,词的题目是《密州上元》,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女子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正是在这样的反衬中再写密州上元节,“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这两句主要分析“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所蕴含的意思,“灯火”应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景象,但是在这里却是“火冷”“灯稀”,而且从气候上来看,又有“霜露下”“昏昏雪”“云垂野”等,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因此突出了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再结合下阕开头句的“寂寞”则可确定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解答时要结合意象作答。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一开始就写到“灯火钱塘三五夜”,可见,这分明写的就是钱塘这个地方的上元佳节。而钱塘隶属杭州。都在密州为官了,还念及杭州,足见对杭州的深刻的思念之情。上片就是在回顾杭州的上元佳节。写到了明月皎洁,灯火辉煌,还有吹笙,有声有色,好不热闹繁华。下片开始就写到“寂寞山城人老也”,说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山城不会寂寞,寂寞的是人。人在孤独寂寞之时就容易想到自己年华易逝,容颜苍老。前面杭州的景象繁华热闹,而写密州一开始作者就用了“寂寞”一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下面的写景就没有热闹之感了。果然后面写到“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上元佳节,本应是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这种热闹更多的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而密州的上元节却是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冷清。据注解可知,自从他到密州上任,这里连年蝗虫灾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密州百姓在上元佳节却高兴不起来,在农桑社祭祀土地神,其实是乞求上天能让密州有个好年景。后面写到“昏昏雪意云垂野”,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作者看到快要下雪时,其实是很兴奋的,灾情可以得到缓解,预示着会是一个丰收年。其实虽然由繁华的杭州调至落后的密州,作者心有不甘,总是想起杭州的美好,但是作者更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他心里由衷地希望密州的百姓能够过上好的日子。31.C
32.①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辛词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豪放之气扑面而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②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意。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③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诗歌的能力。C.“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错误。这三句诗意为,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作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对比阅读题,此类题型旨在把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以解题时,要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出发,参照题干中的诗词,进行比对分析。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词的主要风格亦是满含豪放与雄壮之风,同时,辛弃疾还是一位令人尊敬爱国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并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极度失望等情感态度成为他的词作的主旋律,还有,惯于用典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辛弃疾身上有非常鲜明的“标签”,这些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充分体现,因此,也是对比分析时的切入点。参照陈词一一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同辛词一样有着豪放的风格;在用典上,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情感上:两首词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因此,在比对时,可从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的表现技巧与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入手,把两首词放在一起一一进行分析。33.C
34.①对国家分裂的悲慨。词人登上多景楼北望中原,想到沦丧的故土,心中充满悲愤。②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上片“谁分”一句,下片“止欠”一句,都把矛头指向了当朝执政者。③对收复失地的信心。词人借诸葛亮等人的典故表达收复中原的信心。【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C.“描绘了孟夏时节刚刚下过的一场透雨,及时地洗去了北方昏暗的沉沙”错误,“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是借喻,意思是说南宋的抗金力量正需要一次胜利来打击北方金人的嚣张气焰。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首句“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意思是“天地本来没有界限,是谁把它们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呢?”其中“天地本无际”,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南北竟谁分”,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把矛头直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天地本来是如此广无边际,无能的统治者让本诗广无边际的天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意思“我登上多景楼,向北眺望,望着沦丧敌手的大好中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怅恨”,其中“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6103T 41-2025玉米-小麦轮作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 DB3715T 76-2025地理标志产品 冠县鸭梨
- 个人小额借款合同模板全集
- 万科地产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大型机械租赁服务合同
- 二手房买卖标准合同样本
- 京东店铺租赁合同模板
- 临时借调合同模板(企业与员工)
- 个人汽车抵押合作合同书
- 严守合同底线共筑食品安全2025
- 动物检疫技术-动物检疫的方法方式(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 DB31 SW-Z 017-2021 上海市排水检测井图集
- 日语专八分类词汇
- GB/T 707-1988热轧槽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33084-2016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技术条件
- 高考英语课外积累:Hello,China《你好中国》1-20词块摘录课件
- 茶文化与茶健康教学课件
- 降水预报思路和方法
- 虚位移原理PPT
- QE工程师简历
- 辅音和辅音字母组合发音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