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规范限时练:两极地区_第1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规范限时练:两极地区_第2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规范限时练:两极地区_第3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规范限时练:两极地区_第4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规范限时练:两极地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规范限时练两极地区一、选择题约一万年前,北冰洋被完整的冰原覆盖,形成“气候性陆地”,有的学者称之为北极洲。北极洲的冰层上面覆盖着黄土层,进而演化成为一片辽阔的草原,生活着身披厚密长毛的猛犸象等大型食草动物。随着环境巨变,这些史前动物逐渐灭绝。据此完成1~3题。1.北极洲的黄土层形成于()A.洋底泥沙上涌固结B.当地岩石的风化物C.草原腐殖质的堆积D.风力的搬运和沉积2.北极洲草原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A.暖季雨水B.积雪融水C.冰层融水D.上涌的海水3.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A.气候变冷B.冰原消融C.降水锐减D.古人类捕杀两极地区是我国进行科学考察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4~5题。4.图中数字所示地区正确的是()A.①非洲⑤印度洋B.②北美洲⑥印度洋C.③太平洋⑦太平洋D.④太平洋⑧大西洋5.一艘轮船从⑦地沿图中实线航行至⑧地,该船()A.航向先向西南,后向西北B.由东半球进入西半球C.逆风逆水航行D.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研究发现,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中生代时期(距今2.52亿年-0.66亿年),二氧化碳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气候普遍温暖。当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冰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冷。此外,西风漂流的出现、加强,使得南极进一步变冷。2019年11月7日,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从霍巴特港附近海域出发,于2019年11月2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下图为南极大陆及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南极洲封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全球海平面下降B.板块运动更剧烈C.南极地区上升气流加强D.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短7.“冰室效应”的产生()A.是因为西风漂流促进水热交换B.是由于造山运动消耗地球内能C.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增大D.使南极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多8.“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中()A.船上日出的地方时渐晚B.地球公转速度变慢C.地中海气候区受副高控制D.多数时间是逆流而行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川逐渐融化,“西北航道”备受关注。下图为“北极附近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下列有关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航道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B.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具有相同的科学研究价值C.北极地区具有南极地区所没有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D.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强10.影响M岛上500mm等年降水量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海拔C.洋流D.极地东风带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回答11~12题。11.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较长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C.秋季北极地区晴天多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快12.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③利用太阳能发电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下图为极地俯视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3~14题。13.四图中能表示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的是()A.a、bB.a、dC.b、cD.c、d14.同是极地,北极气压比南极低,主要原因是北极地区()A.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B.海洋环境,海水的运动从低纬带来热量多C.地势低,大气密度大D.海水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下图为南极洲简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图示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PB.QC.JD.L16.J所在半岛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由于全球变暖,海岸线变化后退B.由于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频发C.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灾害D.由于酸性气体大量排放,酸雨危害严重二、非选择题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板块运动导致南极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东方湖(77°S,105°E)位于俄罗斯南极东方站冰层表面以下4000米处(如下图所示)。科学研究证实,东方湖曾是地表淡水湖,后被封存在厚实的冰冠下至少1500万年。东方湖长约250千米、宽约50千米,平均水温-3℃,是南极大陆140多个冰下湖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冰下淡水湖。(1)说明东方湖在南极大陆没有冰川之前为淡水湖的原因。(2)推测东方湖从地表湖演变为冰下湖的自然演化过程。1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对比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的异同点。(2)从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该地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3)指出在丙海域航行的轮船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甲、乙两地所在国家都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甲所在国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政策,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旅游。(4)说明前往甲所在国家的中国游客远少于乙所在国家的原因。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极东北航道(图甲)是指西起冰岛,经亚欧大陆北冰洋沿海,穿过白令海峡,连接东北亚的航线。因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冰情较为严重,成为东北航道航行的关键水域。位于两海域之间的北地群岛夏季盛行西北风,群岛附近海峡冰堵严重,影响了整条航道的通航。只有靠近泰梅尔半岛的维利基茨基海峡在通航期间较少遇到冰堵,是航线优选的航段。图乙是北地群岛附近海域夏季海冰密集度(指海冰覆盖面积与海区总面积之比)分布示意图。(1)指出图乙所示海域海冰的空间分布特点。(2)解释北地群岛附近海峡冰堵严重的自然原因。(3)推测维利基茨基海峡中不利于航行的常见天气现象,并描述其形成过程。(4)列举影响北极东北航道航运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极辐合带的南界为南极洲的海岸线,北界则是一条变动于南纬50°和南纬60°之间的假想线。科考船穿越南极辐合带前后会感受到自然地理特征的迥异。近十年来,我国在南极科考成绩显著。科考队从中山站往南突破冰裂隙密集区、雪丘密集区、陡坡区,经1300千米到达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海拔4093米,80°22′00″S,77°21′11″E),于2009年1月建成了昆仑站。科考队在挖出的一个长40米、宽5米、深3米的雪坑里搭建了一间深冰芯房。冰穹A地区被科学界公认为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科考队每年12月末从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工作时间约为20天,然后在1月末撤离。如下图为南极区域图。(1)说明穿越南极辐合带前后科考队员能直观感受到自然地理特征的变化。(2)分析科考队工作人员在雪坑内建设深冰芯房的科学性。(3)分析冰穹A被认为是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析科考队工作人员在昆仑站工作时间仅有20大左右的原因。答案与解析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极洲被完整的冰原覆盖,冰层上的黄土层不可能来源于洋底泥沙上涌固结;冰原覆盖,该地也无诸多岩石,黄土不可能为风化物,黄土不是在本地形成,最可能来源于亚欧大陆北部,黄土经风力搬运后再次堆积。先有黄土才有草原,且草原腐殖质不会形成黄土。选D。2.C解析:北极受反气旋影响,多晴朗天气,夏季会有极昼现象,日照时间长;温度上升后,黄土层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因土层下便是冰层,受热融化的冰可以为土壤提供较为充足的水分,从而为草的繁茂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选C。3.B解析:猛犸象出现在“约一万年前”,属于史前动物;而北极洲环境恶劣,古人类极少,不可能是古人类捕杀导致其灭绝。猛犸象身披厚密长毛,适应寒冷的气候,灭绝不是因为气候变冷。当地草原水分来源于冰层融水,因此与降水无关,而是与冰原消融有关。冰原完全消融后,其上不再有草原,使得猛犸象缺少食物和栖息地而灭绝。选B。4.C解析:根据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情况可判断,图中①②位于非洲,③④位于太平洋,⑤⑥位于大西洋,⑦⑧位于太平洋。5.A解析:从⑦地航行至⑧地逆地球自转方向,先靠近南极点、再远离南极点,所以航向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⑦地至⑧地之间的范围都在西半球上;⑦⑧两地处于极地环流上,⑦地航行至⑧地的航向应该是顺风顺水;从⑦地向西越过日界线到⑧地日期要加一天。6.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极洲封冻带是全球气候变冷的结果,“冰室效应”使地球水体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地表,造成海水减少;同时温度降低导致水体体积收缩,造成海平面下降,故选择A;大气的温度变化是地球的外力,对板块运动没有影响,排除B;南极地区气候更冷,下沉气流加强,排除C;蒸发更弱,水循环速度趋缓,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长,排除D。7.C解析:“冰室效应”是由于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造成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减弱,使地球表面在白昼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夜间丧失更多的地面辐射;得到更少的大气逆辐射,夜间温度更低,加剧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故选择C,排除A、B、D。8.D解析:“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从11月7日到11月23日,此时期为南半球夏季,且越来越接近冬至日,故日出越来越早,排除A;此期间离近日点(1月初)越来越近,公转速度加快,排除B;南北半球都有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受副高控制,C表述不全面,排除C;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需要向西航行,途径西风漂流(自西向东),与航线方向相反,故多数时间是逆流而行,选择D。9.A解析:西北航道是经过北冰洋的航道,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A对;南、北两极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其科研价值也存在一定差异;南极地区富含煤、铁等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两极地区生态系统均较脆弱,B、C、D错。10.C解析:根据图例分析,M岛上5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与纬线不一致,A错。图中M岛西南部有一流向高纬的洋流,应是暖流性质,沿岸降水多,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与洋流流向一致,是洋流影响形成,C对。M岛的两岸海拔相似,B错。主要位于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D错。11.B解析: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的时间就是水温升高,海冰融化,冰盖退缩。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水的比热容大,海洋水体升温较慢,海水的温度变化滞后于大陆气温的变化,所以推迟到9月水体温度最高,冰川面积最小。故选B。12.D解析:要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只有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也就是要有利于调节气候的措施,就现阶段来说,就是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选项中5个措施中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对气温变化没有什么影响,应该排除。故选D。13.C解析:由四幅图中的海陆轮廓知,a图和c图表示北极地区,b图和d图表示南极地区。在7月份,北极地区气温较高,其气压变化应较小,等压距较小,可知c表示7月份;而南极地区此月份为冬季,气压高,且气压变化强烈,等压距较大,b应表示7月份南极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14.B解析:北极冬夏季海平面气压都比南极低,说明北极比南极气温高,纬度相同,主要是下垫面差异造成的。15.C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中,J位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选C。16.A解析:J半岛位于南极外围,由于全球变暖,海岸线变化后退;该地冰天雪地,不可能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频发;该地位于板块内部,不会多发火山地震灾害:这里工业不发达,不会大量排放酸性气体也不会酸雨危害严重。据此分析选A。17、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外流区域。(2)南极大陆原来不在南极,受板块运动影响,逐步向南极漂移;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步转变为寒冷干燥;湖泊从不结冰向季节性结冰,到最后完全封冻演变为地下湖。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淡水湖的成因。南极大陆原来在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外流区,湖泊中的盐分能够及时排出。(2)结合以上题目分析,南极大陆原来在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表积水形成湖泊,受板块运动影响,逐渐向南极漂移;气候逐渐转为寒冷干燥,湖泊逐渐开始结冰,并且冰层越来越厚,最终演变为地下湖。18、解析:第(1)题,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两地的气候类型进行分析。甲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信风、洋流、地形等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量丰富,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生长期较长;降水量丰富,可以种植水稻、天然橡胶等喜湿喜热的农作物。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不同期,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可以种植小麦、棉花等喜光照的农作物。第(3)题,丙地位于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在丙海域航行的轮船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有狂风、巨浪等;受西风漂流的影响,丙海域洋流性质为寒流,轮船还可能会遇到冰山、大雾等。第(4)题,前往甲所在国家的中国游客远少于乙所在国家的原因主要从距中国的距离、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等方面分析。答案:(1)相同点:都位于南印度洋沿岸。不同点:甲地位于大陆东岸低纬度地区,乙地位于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区。(2)甲地:水热充足,农作物生长期长;一年可两到三熟,可以种植水稻、天然橡胶等喜湿喜热的农作物。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不同期,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可以种植小麦、棉花等喜光照的农作物。(3)狂风、巨浪、冰山、大雾等。(4)与乙地相比,甲地距离中国更远,且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较弱。19、答案:(1)北部海域海冰密集度大于南部;东侧海域海冰密集度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西侧海域中部海冰密集度大于沿岸。(2)群岛周边海域冰况较为严重,为流冰提供冰源;夏季盛行西北风,将大量流冰输送至群岛西侧海域;群岛之间的海峡较为狭长封闭,与大洋换水慢,流冰难消融,常年拥堵海峡。(3)天气现象:雾。形成过程:地处高纬度,夏季会受到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气团影响;海雾。(4)地缘政治敏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