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七、全球化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明显提高。3、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提高。2•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P241-242(简答)第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及提高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第三,技术合成与技术转让,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第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规定中的义务。第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我国将本着该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八、环境多样性原理1•环境多样性P247(填空)环境多样性原理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理解自然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48-275(填空)一、物质多样性(一)生命物质多样性1,蛋白质2,核酸3,多糖4,脂质(二)非生命物质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环境过程多样性(一)物理过程多样性1,力学过程2,热力学过程3,光学过程4,声学过程5,电磁学过程(二)化学过程多样性1,水化学过程2,大气化学过程3,土壤化学过程(三)生物过程多样性1,生物物质运输与代谢2,生物生殖3,生物进化4,生物死亡与物种灭绝(四)生态过程多样性1,生物生产过程2,物质循环过程3,能量流动过程4,信息流动过程5,动态平衡过程(五)地学过程多样性1,地球事物形成过程2,事物循环平衡过程3,地理演变过程4,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四、环境形态多样性(一)物质形态多样性(二)自然景观形态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2,形式多样性(三)地貌形态多样性1,地貌成因作用多样性2,地貌成因类型多样性。九、人与环境和谐原理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填空)P277-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大致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2、环境健康:(名词解释)P278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十、规律规则原理1、规律的概念及客观性P309-310(概念或简答)规律,亦称法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1、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2、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人们要想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2、规律的概念及分类P310-311规律: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分类:按是否成文划分(显性规则、隐性规则)、按是否具有强制性划分(硬规则、软规则)、按规范的人类行为划分(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环境规则)3、规则与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311-312(简答)区别:第一,规律具有客观“自在性”,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是客观的;而规则具有“人为性”,可被修改、补充会废除,是主观的。第二,规律是客观的自发的发生作用,规律是被人发现出来的,有些只是未被发现;规则是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的,是被人制定出来的,未被制定前是不存在的。第三,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看,规律是关于存在的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规则是对行动者在所致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或指令。第四,科学理论是一个规律系统;工程、技术、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是规则系统。第五,只有规律才会有是遵守它还是违反它的问题。联系: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法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4、环境质量标准(名词解释)P316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好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基于环境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十一、五律协同原理1、五律协同P379定义: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种规律的联合作用,当五种规律作用方向都与之一致时,他们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无律协原理建立了五种解析(是系统分析方法)和五旅协同(是系统综合方法)两个方法论。2、举例说明五律协调原理P380(简答)例如: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受五类规律的共同作用,通过五律解析可以发现,酸雨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污染源主要受社会规律(人口数量与分布、生活能用水平与方式等)经济规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和技术规律(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影响,酸雨物质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服从自然规律,酸沉降造成植被死亡、毒害鱼类、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环境问题则服从环境规律。因此,人们抢方百计地寻求控制酸雨物质排放技术、经济和发展措施,如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发化石能源脱硫硝技术、制定节能减排规划等。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与危害受五类规律共同作用,氟利昂等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受技术规律、社会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影响,排放后一小部分逐渐迁移至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释放出氯自由基,继而大量消耗臭氧的过程服从自然规律,臭氧大量消耗、形成臭氧层空洞后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多方面危害的过程服从环境规律。十二、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名解)环境科学的准确定义应当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核心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2、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P385-P386简答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不断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例如,人类对植物的开发会引起土壤、气候、地貌、水体的一系列变化。)2、考虑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3、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需要应用多种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集成社会、经济和技术措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4、加强对自然系统的研究。(开发新的鞠策工具,考察地球承载力个生命支持能力,研究土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丧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预防自然灾害)3、环境科学“1+4+1”学科体系P387(填空)前一个‘1'指环境学、‘4'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后一个‘1'指环境应用科学。4、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环境基本规律P389(填空、简答)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基本任务:揭示环境规律。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环境多样性原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它是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规律规则原理(是管理学的基本学科问题)以及五律协同原理(是确定解决环境问题最佳策略的综合决策方法)。十三、经济-环境调控1、人口-环境调控的时机P417(填空)1、人口剧变即将到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高峰即将来临,这在我国人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将急剧下降、人口结构将迅速恶化。)2、国民生育意愿尚未将至极低生育水平以下(适当的人口政策调整应该还可以将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2、人口-环境调控的原则P418-419(填空)①人口不能过多;②、人口不能过少;③、人口不可剧变。十四、经济-环境调控P442-445(填空)1、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增长,经济增长总体特征是趋缓。2、五个效应P443-445(填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追赶效应、跨越效应、弯道效应十五、资源环境调控1、对能源、土地、水资源的五律解析P457对能源五律解析的思路如下:1、自然解析从能源的资源量、自然属性展开,2、经济解析从能源的当前市场价格、真实价格和将来价格变动趋势展开,3、社会解析从能源安全和就业容量展开4、环境解析从能源开发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展开。5。技术解析从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可行性、成熟性、传承性展开,根据土地主要功能,提出四个“零级”土地类别:农业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能源用地,简称“四地”。自然因素是“四地”平衡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主导作用;而技术、经济、社会等人为因素则对“四地”平衡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土地资源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四地”平衡的基础性条件。对水资源五律解析:自然解析包括降水量分布、干湿带分布、气候资源区划,以及可取水量;技术上有突破,水工建筑物有大坝、泵站、水闸、水库、隧洞、暗涵、引水渠等,其中大坝、水库、隧道和引水渠是主要集中形式。2、大西线调水五律解析(简答)自然解析。系统分析了调出地区、输送沿线和受水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大西线调水水源有保证,输水线顺应地势,受水区确实缺水。技术解析。系统分析大西线调水所需的大坝、水库、隧洞和引水渠技术。资料表明,高坝、大库容水库、深埋长隧洞和大断面引水渠是大西线调水关键技术。对三峡水库、水布垭、锦屏一级、小湾、溪洛渡等大型水电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等已建和在建的同类工程的案例分析表明,大西线调水具有工程技术可能性。经济解析。包括成本、效益和投资分析。大西线调水成本包括工程造价、移民成本、生态补偿成本和其他保护成本,合计约12000亿元,约占2015〜2035年资本形成总额的0.2%。工程收益包括微观经济收益和宏观经济收益,其中微观经济收益包括:年均供水效益1400〜1600亿元,年均电费收入约1000〜2500亿元。社会解析。作者研究认为,大西线调水及其配套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可提供1〜2亿个就业机会,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环境解析。作者研究认为,大西线调水开发西北、华北土地资源,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实现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而且可以实现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西线调水将成为我国水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生态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能源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十六、生态-环境调控水环境调控的基本思路P504(填空,什么时候用那一个知道就好)1对于环境容量大于排放量的地区实施“控源排放、达标排放”的策略。(“控源减排”是其中的关键措施,包括源头控制和污水集中控制。要求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合理安排,防止污染发生;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在源头削减污染负荷,减少污染排放。2、对于环境容量小于排放量的地区实施“控源减排、达标归槽”。(对于这类地区,污水及时达到了污染排放标准,若直接排放入自然水体,仍会导致水质恶化,无法达成水环境质量目标。而“控源减排、达标归槽”其具体做法是尾水归槽,调离敏感区域,最大限度截断入湖入河的污染负荷,择地采用生态工程技术予以集中处理,达到环境后择地排放。)十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532(名解或简答)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前面考名词)(其中“持续”意即“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对资源与环境而言,则应该理解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永久的为人类所需利用。“发展”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表现在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既要有量的增加,还应有质的提高。)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P534-536(简答)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基本思想: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2、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格。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个人正确的消费观);2、公平性原则(1、横向的代内公平---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的资源,确保不侵犯他国同时也不允许他国的侵犯。2、纵向的代际公平---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3、共同性原则(发展的持续性和公平性则是一致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4、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P544(填空或简答)内容: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即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覆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用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论述题一、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分别有什么重要影响?)P25-29(1)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细小固体或胶体物质。主要来自来水冲灰、矿石处理、建筑、化肥、化工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A.会使水体变浑浊B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C妨碍水上交通等。(2)耗氧有机物,指是当前全球最普遍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印染、石化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的蛋白质、油脂等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的甲烷等难闻、有毒气体等,使得水质变差,影响城市的供水、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一般常用综合指标如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TOD\TOC等表示耗氧有机物的含量。(3)植物营养物,重点指含氮、磷的无机物或有机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农业尾水。影响:产生水体的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称“水华”。(4)重金属,主要指汞、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重金属如锌、锡等。影响: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放大,在人体内不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5)难降解有机物,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例如有机氯化物、有机芳香胺类化合物、有机重金属化合物,以及多环有机物等。影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6)石油类,主要来源于船舶排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等。影响A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B照成水体缺氧。C抑制水鸟孵化等。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其影响高温的城市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因此称之为“热岛效应”。成因: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的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2、人口高度集中,工业集中,燃烧的工业锅炉及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机动车辆,人群等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3、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面风速小且通风不良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影响:1、城市效应的存在,使市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有时甚至发生郊区降雪而市区降雨的情况。2、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在中、低纬度城市造成的高温,不仅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造成中暑和死亡人数的增强。3、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4、越是工业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其热岛效应越明显。5、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市区气温高,热空气上升,周围地区的冷空气向市区汇流补充,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新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三、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控制CFCS排放1、主要原因: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的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消耗物质进入大气时,由低空逐渐向高空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最终会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2、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反复收到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至于皮肤癌变,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植物的生长直接受UV-B辐射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甚至同一种类不同栽培品种的植物对UV-B反应不一样。(3)、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UV-B的辐射很少量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的显著减少。4、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产物,从而造成臭氧浓度增加,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3、措施控制:(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中的损失。(2)、回收与循环。(3)、改进CFCS。(4)、非CFCS产品找替代品。四、大气污染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发生的天气条件及代表事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区别:煤烟型污染是还原型污染,而交通型是氧化型污染。1、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S02、NOx、CO和颗粒物污染源:燃煤天气条件:低温、高温的阴天,且风速很小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工艺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植保智能装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聚合物流变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交通大学《高层建筑设计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水域生态学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建桥学院《美术教育教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控制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室年度考核报告范文
- 2024年中国手闸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工业蜂窝陶瓷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醇)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五教学课件(第3.1.1课时)
- 进料检验作业指导书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0~10、=><》书写练习
- 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 DB∕T29-297-2021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 篮球裁判员手册(三人执裁)
- 有限元习习题
- 变电所内二次调试工作流程
- 矿山资源动态储量管理要求
- GB∕T 16754-2021 机械安全 急停功能 设计原则
- 中国美食英文介绍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