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教案(杨立新最新)1_第1页
物权法教案(杨立新最新)1_第2页
物权法教案(杨立新最新)1_第3页
物权法教案(杨立新最新)1_第4页
物权法教案(杨立新最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权法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郑仁荣1第一章物权法概述第一节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物权法的概念(一)物权法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大陆法系规定物权法的模式:1、德国式的形式物权模式。2、法国式的实质物权模式。2中国的物权法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归属利用占用

3(二)物权法概念的比较

王利明观点: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是物的归属关系及主体因对物的占有、利用等而发生的财产关系。内容有:占有关系、利用关系、归属关系。4(三)物权法的基本概念

物权法是指调整物权关系即人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5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一)支配关系说(二)占有关系说(三)占有和归属关系说(四)占有、利用、归属关系说。历史上三种学说:1、对物关系说,德国邓伯格。2、对人关系说,德国萨维尼。3、折中说。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6第二节物权法的性质和特征

一、物权法的性质:私法(一)物权法的私法性质是基于民法的性质产生的(二)物权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7二、物权法的基本特征

(一)物权法是财产法(二)物权法主要是强行法(三)物权法是普通法(四)物权法是固有法8第三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一、物权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基本原则的含义(二)基本原则的功能1、是在制订该部法律时贯穿始终的基本精神。2、作为对法律条文理解和解释的基准。3、执行法律时的一般拘束力。(三)物权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9二、物权法定原则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概念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也不得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第五条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10(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

1、物权必须由法律设定,而不是由当事人随意创设。2、物权的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通过协议设定。3、物权的效力必须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通过协议加以确定。4、物权的公示方法必须由法律规定,不得由当事人随意确定。11(三)物权法定原则的理由1、确保物权的绝对性和支配性。2、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3、确认和巩固社会经济制度,维护社会秩序。4、便于物权的公示,确保交易的安全和迅速。5、确保完全的契约自由。12(四)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

1、物权法定无视说。2、习惯法包含说。3、习惯法物权有限承认说。4、物权法定缓和说。13(五)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效果

1、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法律的特别规定。2、法律没有规定的,当事人不得自由设立。3、部分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违反的部分无效。4、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行为的效力不影响其他法律行为的效力。14三、一物一权原则

(一)一物一权原则的概念一个物上仅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物。(二)一物一权原则的内容1、一个物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物。2、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3、同一物之上可以并存数个互相不矛盾的物权。4、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单个的所有权。

15(三)一物一权原则的理由

1、明确权利的范围。2、避免物权关系复杂化。3、避免公示方法上的困难。16(四)一物一权的确认

1、共有所有权。2、所有权。17(五)对物权冲突的解决

1、同一类型的物权,先来后到。2、物殊的物权冲突,直接依据法律的规定解决。3、不同类型的物权冲突与矛盾,特殊规则或公示先后。

18四、公示、公信原则

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一)物权公示原则:动产占有、不动产登记。1、物权是对世权,物权变动涉及的范围大,不公示不利于保护权利人。2、物权变动直接关系到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对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直接作用,不公示不足以确保商品交易的安全和有效。19(二)物权公信原则

1、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在法律上推定其为真正的权利人。2、凡是信赖登记所记载的权利而与权利人进行交易,在法律上应当受以到保护。20第二章物权概述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一)物权概念的发展21(二)对物权概念的不同界定

1、各学者的观点:对物关系说、对人关系说、权利归属说。2、王利说观点:支配权、对世权、财产权。3、王泽鉴的观点:直接支配并享有其利益、排他的保护绝对性。第二条第三款: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2二、物权的法律特征

1、物权是绝对权和对世权,而债权是相对权和对人权。2、物权是支配权,而债权是请求权。3、物权是独占性和排它性的权利,而债权不具有排他性。4、物权具有优先性,债权是平等性的权利。5、物权包括追及权,债权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

236、物权是公开化的权利,而债权具有非公开化。7、物权的设立采法定主义,而债权的设立采合同自由原则。8、物权的客体是物,而债权的客体直接指向的是行为。9、物权和债权在保护方法上也存在区别。10、物权和债权存续期间不同。24第二节物权法律关系

一、物权法律关系主体:就是物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人和义务人。第四条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第五章45-69条)(一)国家用为物权主体第九条第二款: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第四十五条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四十六条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二)集体作为物权主体(三)个人作为物权主体(四)法人用为物权主体。25二、物权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物权法律关系中的权利1、物权的行使无须义务人的积极行为。(对世权)2、物权权利人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3、物权具有排他性。4、物权具有公开性。

26(二)物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

1、物权义务是法定义务。2、物权义务是物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承担的义务,而不是物权权利人承担的义务。3、物权义务是不作为义务。4、物权义务人履行义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义务人自己的自身利益,而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5、物权义务具有法律强制力。27三、物权法律关系客体

(一)物权客体与物格1、物权客体:是指凡是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财产。第二条第二款: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282、物权客体的物格

物格即物之格,也是物的资格或者标准。物格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物格是权利客体的资格。(2)物格不是平等的资格。(3)平同的物所具有的不同法律物格,表明不同的物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其受保护的程序和方法亦不相同。

293、确立法律物格制度的意义

(1)确立法律物格制度,能够确定作为权利客体的物的不同法律地位。(2)确立物格制度,能够确定权利主体对不同物格的物所享有的不同的支配力。(3)确立物格制度,有利于对具有不同物格的物作出不同的保护。

304、物权客体的具体物格

(1)生命物格。(2)抽象物格。(3)一般物格。

31(二)物权客体的特征

1、物权的客体必须是单一物。2、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独立物。3、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物。4、物权的客体主要是有体物。32(三)无形财产能否作为物权的客体。

1、物理上表现为无形状态的物,一般认为是有体财产的延伸,仍属于有体物的范畴。2、知识产权是典型的无形财产,不属于物权范畴。3、权利也不属于物权范畴。4、主要是有体物。

33(四)物权客体的分类

1、意义。2、分类:有体物和无体物、动产和不动产、土地和建筑物、主物和从物、单一物和集合物、原物和孳息。34第三节物权的效力

一、排他效力(一)在同一标的物上,已有所有权存在的,不能另有其他所有权成立。(二)在一个特定物上存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但是他人由于取得时效或者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时,则先前的所有权将因此而消灭,并不得对抗后一个所有权。(三)在同一标的物上,已有以占有为内容的用益物权存在的,不得另有同样性质的用益物权的成立。35二、优先效力

(一)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不相容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可相容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在所有权与其他物权间、数个担保物权之间、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之间)。(二)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所有权的优先性、用益物权的优先性、担保物权的优先性)36三、追及效力四、物上请求权

案例:物权效力37物权效力张三有某笔土地设定抵押权于其债权人某工商银行,再设定地上权于李四,复设定抵押权于某建设银行。李四以地上权为客体先后设定抵押权给王五、麻六。试问:1、各种权利的并存位序关系。2、张三将该土地出卖于A,并办理所有权移转登记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李四得对A主张何种权利?3、工商银行或建设银行实施抵押权时,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何?38第四节物权的分类

一、自物权与他物权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三、主物权与从物权四、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39第五节物权的保护

一、物权保护的意义和形式物权法第三章物权的保护,专章论述保护,从32-38条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规定

40(一)物权请求权的特征

1、物权请求权是一种基于物权而产生的、保护物权的请求权。2、物权的请求权与物权是不可分离的。3、物权的请求权是与有体物的保护联系在一起的。4、物权请求权的效力优于债权请求权。

41(二)物权请求权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1、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2、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要求相对人承担责任的要件不同:归责与危害后果不同。3、法律对这两种请求权保护的期限不同:侵权适用诉讼时效,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4、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对物权保护的效力不同: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物权请求权的效力优先侵权请求权。42物权请求权的基本内容基于绝对权而产生的请求权,既不同于债权请求权,也不同于物权本身43二、物权本身的保护方法

(一)确权请求权第三十三条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44(二)返还原物请求权

第三十四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1、主体:应为失去对物的占有的所有人。注意5点具体操作。2、相对人:无权、现在占有人、即包括直接占有人也包括间接占有人。3、举证责任:应由被告举证其有权占有。4、原物返还请求权的效力:占有的转移、返还原物和孳息(区分善意与恶意)、在返还原物时有权取走原物上的自有物、承担返还原物的费用、赔偿损失、货币返还问题。45(三)恢复原状请权第三十六条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的,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46(四)排除妨害请求权(妨害除去请求权)构成要件:

第三十五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1、被妨害的标的物仍然存在且由所有人占有。2、妨害人以占有以外的方法妨害所有人行使所有权。3、妨害必须是不正当的。

47(五)妨害防止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第三十五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六)停止侵害请求权(七)损害赔偿第三十七条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48三、债权请求权的保护方法损害赔偿请求权

49四、物权保护方法与诉讼时效

(一)诉讼时效的性质应当是抗辩权(二)物权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拘束

50第三章物权变动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9-31条,其中不动产:9-22条,动产23-27条,其它特殊情形:28-31条)第一节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变动区分原则一、物权变动概说(一)物权变动的概念:是指物权的动态现象,即物权发生、变更及消灭的运动形态。51(二)物权变动的基本形态

1、基本形态:物权的发生、物权的变更、物权的消灭。2、物权变动的原因:法律行为、其他原因、某些公法上的原因。

52二、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一)物权变动的不同模式1、债权意思主义。2、登记对抗主义。3、公示要件主义。4、物权形式主义。(思考题:我国物权变动的模式?)

53物权变动张三出卖房屋、和小车给李四,关于其所有权的移转,法律上应如何设其规定?思考不同的模式。54(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三)确定物权变动区分原则的优势

55三、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一)区分原则的概念:是指在发生物权变动时,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物权变动的结果用为两个法律事实,它们的成立生效依据不同的法律根据的原则。城市房地管理法第35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应当办理过户登记。城市私有房管理条例规定,房屋所有权转移须到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第十五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56(二)区分原则的基本含义

1、在物权变动上,区分原则所要区分的,是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即处分行为),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就是债法上的意思表示,它不一定引起物权变动的结果。2、物权变动原因行为的成立,不以物权的变动为必要条件,而是依据该债权行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断,而不能以物权的变动是否成立为标准判断。3、物权的变动以公示为基本特征,由法律规定的公示方式决定物权变动的效力。57(三)实行区分原则的公示效力

1、物权公示的一般含义和方式。2、公示的法律效力。(1)决定物权变动能否生效。(2)权利正确推定的效力。(3)善意保护与风险告知。58第二节动产交付

一、动产交付的概念(一)动产交付的概念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动产交付的发展(三)动产物权交付的形态体系

59二、动产交付的具体形态

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民法通则72条、高院意见84、85条。(一)现实交付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1、经由占有人辅助人为交付。2、经由占有媒介关系为交付。3、经由被指令人为交付。(二)简易交付合同法第140条第二十五条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60(三)占有改定

第二十七条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1、认可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的区分。2、须因某种法律关系的存在使让与人有暂时占有让与物的必要性。3、须让与人对于物已为直接或间接占有。(四)指示交付案例:动产交付(57、81)合同法153条第二十六条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61动产交付张三将A、B、C三本书卖给李四,并交付。经查A书是张三所有,B书是王五借给张三的,C书是张三在学校的路上拾得。问:张三与李四的买卖是否有效?李四是否能取得三本书的所有权?62第三节不动产登记

一、不动产登记的意义和性质(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意义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63(二)不动产登记的性质

1、契约登记制度。2、权利登记制度。3、托仑斯登记制度。

64二、登记的类型

(一)实体权利登记和程序权利登记1、实体权利登记。2、程序权利登记。65(二)权利登记和表彰登记

1、权利登记。2、表彰登记。第十一条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66(三)设权登记和宣示登记

1、设权登记。第9条、14条2、宣示登记。

67(四)本登记和预备登记

1、本登记。(1)总登记。(2)变动登记。(3)更正登记。第十九条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4)回复登记。(5)涂销登记。

682、预备登记

(1)预告登记。第二十条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2)异议登记。第19条第二款: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69三、不动产登记的效力

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第十六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

第十七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70三、不动产登记的效力

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十五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第十六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第十七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1、物权公示效力。2、物权变动的根据效力。3、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4、善意保护效力。5、警示效力。71第四章所有权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一、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按照自已的意志,通过对其所有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式,独占性支配其所有物并排斥他人非法干涉的永久性的权利。72三种不同意义上的所有权

1、指所有权法律制度,即有关所有权法律规范的总和。2、指所有权法律关系,即法律确认的特定人与不特定人之间的基于物资资料的归属与支配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3、指所有人对其所有物依法享有的权利,即所有权法律关系中内容的权利方面。73(二)所有权的特征

1、所有权具有完全性。2、所有权具有原始物权性。3、所有权具有弹力性。4、所有权具有永久存续性。74所有权的社会作用

1、稳定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2、发挥财产的效用,优化资源配置。3、促进财富积累。75三、所有权的权能(一)所有权的积极权能1、占有权能。2、使用权能。3、收益权能。4、处分权能。(二)所有权的消极权能76第二节所有权的取得、行使和消灭一、所有权的取得: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77(一)原始取得1、劳动生产。2、收取孳息。3、国家强制。4、无主财产:埋藏物和隐藏物、遗失物、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财产。5、无主动产的先占取得。6、添附:附合、混合、加工。78(二)继受取得

1、买卖。2、互易。3、赠与。4、继承与遗赠。79二、所有权的行使1、合法的行使。2、禁止权利滥用原则。3、物尽其用的原则。80三、所有权的消灭(一)所有权消灭的种类财产所有权的消灭是指因某种法律事实致使财产所有人丧失其所有权,或者由于权利主体的消灭,而形成所有权转移。81财产所有权消灭的两种分类1、所有权的相对消灭:所有人失去对物的占有与支配,此时原物仍然存在,只是由于新的所有人取得其所有权。2、所有权的绝对消灭:物的本身不存在,此时不再会发生新的所有权。82(二)所有权消灭的原因1、所有权的转让。2、所有权客体的灭失。3、所有权主体的消灭。4、所有权因抛弃而消灭。5、所有权被强制消灭。83第三节所有权的主要形式一、国家所有权(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84

国家所有权的特征1、权利主体具有统一性和惟一性。2、权利客体具有无限广泛性和专有性。85(二)国家所有权的取得

1、没收。2、赎买。3、积累资金。4、税收。5、征收。6、罚款和罚金。7、依法取得无主财产。8、对外贸易与接收赠与。86(三)国家所有权的内容和行使1、国家直接行使其所有权的方式。2、授权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方式。3、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准许集体组织或公民使用或经营某些国有的财产。8788二、集体所有权(一)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1、权利主体的广泛性与多元化。2、客体的限定性。3、所有权的独立性。4、所有权取得方式的有限性。89(二)集体所有权的权能及行使90三、个有所有权(一)个人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个人所有权是指自然人个人对其所有的财产依法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91法律特征1、主体是自然人个人。2、客体包括自然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3、来源是自然人个人的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92(二)个人所有权的权能及其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积极行使93第四节相邻关系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二)法律特征二、基本种类三、处理原则94第五章共有权第一节共有权概述一、共有权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项财产所共同享有的所有权。共有与公有、总有、互有的区别95二、共有权的特征1、共有权的主体具有非单一性。2、共有物的所有权具有单一性。3、共有权的内容具有双重性。4、共有权具有意志或目的的共同性。96三、共有权的分类1、按份共有。2、共同共有。3、准共有。4、建筑物区分所有。97四、共有法律关系的发生和消灭(一)共有法律关系的发生:1、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2、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3、基于财产的性质而发生。4、基于共同的行为而发生。5、基于原来的共同关系而发生。6、基于不动产相毗邻而发生。98(二)共有关系的消灭1、共有关系消灭的一般原因:灭失、片收或强制措施、转让、抛弃和主体死亡。2、共有关系消灭的特殊原因:(1)婚姻关系的消灭。(2)家庭关系的解体。(3)合伙散伙。(4)共同继承人分割遗产。(5)共有财产归共有人中一个所有。(6)共有人之间终止共有关系的协议。(7)共有人提出分割共有物的请求。(8)约定共有关系存续期限届满。(9)共有权利的存续期限届满。(10)共有的财产权已经实现。(11)设置该财产权的目的实现。99五、共有财产的分割

(一)共有财产的分割原则1、遵守法律的原则。2、遵守约定的原则3、平等协商。4、保存物和发挥物的效用的原则。

100按份共有的分割与共同共有的分割

1、按份共有的分割:有协议,按协议;无协议,按协商一致;协商不成,按拥有财产份额一半以上的共有人意见,但不损害他人;若不成,按多数人的意见。2、共同共有:有协议,按协议;无协议,按等份原则处理,同时考虑共有人的贡献大小、生产、生活实际需要。101(二)、共有财产的分割方式

1、实物分割。2、变价分割。3、作价补偿。102(三)共有财产分割后的效力

单独所有瑕疵担保

103第二节按份共有

一、按份共有概述(一)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1、各个共有人对共有物按份额享有不同的权利。2、各个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依据其不同的份额确定。3、尽管在按份共有的情况下,各个共有人要依据其份额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但按份共有并不是分别所有。104(二)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

1、成立的原因不同:共同关系的存在与否。2、标的物不同。3、权利的享有不同。4、存续期间不同。5、分割的限制不同。105二、按份共有的产生

(一)按份共有关系产生的基本特点1、当事人的意志原因:合意、约定。2、法律原因。(二)按份共有发生的具体原因1、共同购置。2、共同投资。3、其他约定。4、按份共有亦可依法定的事实而发生。106三、按份共有的应有部分

(一)应有部分的意义:应享有的比例、应享部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范围。(二)应有部分的性质1、实在部分说。2、理想部分说。3、内容分属说。4、计算的部分。5、权利范围。

107(三)应有部分的确定

1、基于意思发生的,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按出资比例。2、按法律规定。3、无法确定,推定均等。

108(四)、不动产共有份额的登记

1、载明按份共有。2、数量与姓名。3、共有权的份额。109四、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一)共有财产的使用、收益1、按份额使用和收益。2、份额决定使用、收益的权利范围。3、依份额公平分配行使。4、收益按份额分配。

110(二)共有财产的处分:处分自己的份额和全体人处分全部。

1、转让。2、设定负担。3、抛弃。4、事实处分。

111(三)共有财产的管理

1、保存行为。2、改良行为。3、利用行为。(四)共有费用的承担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按出资比例。112五、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

(一)对第三人的权利1、行使全部本于所有权的请求权。2、共有财产的物上请求权。3、份额让与权。4、设定他物权。5、确定之诉请求权。6、诉讼时效中断请求权。7、共同债权清偿请求权。

113(二)对第三人的义务

1、按份责任。2、连带责任。114六、按份共有关系终止和共有物分割

(一)分割按份共有财产的请求权(二)按份共有关系的消灭1、共有物灭失。2、归一个所有。3、终止共有协议。(三)按份共有财产的分割1、实物分割。2、变价分割。3、作价补偿。

115第三节共同共有

一、共同共有概述(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同共有:是指各共有人根据法律或合同的效力,共同结合在一起,不分份额地共同所有某项财产。1、依据共同关系而发生。2、不分份额。3、平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4、享有连带权利与连带义务。116(二)共同共有的性质

1、不分份额。2、每个人都享有共有权,却不是享有所有权。3、关系终止时,可以分割。117二、共同共有的发生

(一)事实基础:一般是身份关系或带有人格性质的关系。(二)法律原因(三)共同共有发生的事实1、夫妻关系的缔结。2、家庭关系。3、合伙经营的收益。4、共同继承。5、其他。118三、共同共有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共同共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一般内容1、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而定之。2、不分份额的,平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3、对共有财产的保管、收益、处分等必须经全体共有人一致同意。4、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不得必割共有财产。5、全体共有人平均分担费用。6、共有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119(二)共同共有人的权利

1、共同的使用收益权。2、共有财产的部分处分权。3、物上追及权。4、设置共有物物上权的权利。5、代表权。6、优先购买权。7、管理权。

120(三)共同共有人的义务

1、对共有物进行维护、保管、改良的义务。2、不得分割共有财产的义务。3、对所欠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4、对共有物造成他人损害及各共有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义务。5、承担部分共同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后果的义务。121四、共同共有关系的终止和共有物的分割

(一)共同共有关系的终止1、婚姻关系的消灭。2、家庭关系的解体。3、合伙散伙。4、共同继承人分割遗产。5、共有财产被转让或灭失。6、终止共有关系的协议。(二)共有物的分割1、共同原则。2、具体原则:均等、考虑贡献大小及生活的实际情况、按约定或按比例、按法律规定。方式:实物分割、变价分割、作价补偿。

122第四节准共有

一、准共有概述(一)准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准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主体对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共同享有权利的共有。1、是所有权以外的其他财产权。2、适用共有的基本原理。3、优先适用关于该权利立法的特别规定。123(二)准共有的分类

不同共有的性质分为:按份共有的准共有、共同共有的准共有、其他准共有。按权利的不同性质:1、用益物权的准共有。2、担保物权的准共有。3、特许物权的准共有。4、知识产权的共有。5、债权的共有。6、荣誉权的共有。

124二、准共有的发生及效力

(一)准共有的发生1、原始取得:依法取得、批准取得、登记取得、合意取得。2、继受取得:转让取得、继承取得。(二)准共有发生的效力1、准共有中的权利。2、准共有中的义务。

125三、准共有的终止及分割

(一)准共有关系的消灭1、协商一致而消灭。2、期间届满。3、分割准共有财产而消灭。(二)准共有权利以及形成的共有财产的分割(三)准共有基于财产权利消灭而终止(四)财产利益分割126小结1、共有权的概念和特征。2、共有法律关系的产生、消灭。3、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4、准共有的概念及类型。127第六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ownershipofapartmenthouse)

第一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述(introductiontoownershipofapartmenthouse)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是指建筑物的共同所有人依其应有部分对独自占有、使用的部分享有专用权,对共同使用部分享有互有权,以及相互之间对建筑物的整体部分享有成员权,而构成的建筑物所有权的复合共有。第七十三条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商业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128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一)客体具有整体性(二)内容具有多样性:专有权、互有权、成员权。第七十五条业主转让其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其对建筑物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视为一并转让。(三)本身具有统一性(四)专有权具有主导性129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历史发展

(一)大陆法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发展(二)英美法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发展130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性质

1、复合所有权说。2、独立所有权说。3、共有权说。4、享益部分说。5、本文观点:复合共有。

131

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一)整体建筑物区分所有法律关系(二)具体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法律关系1、团体关系。2、区域所有关系。3、相邻关系。4、互有关系。

132六、建筑物区分所有的构成要件:物质条件、事实条件。

(一)建筑物能够区分所有1、必须是能够出让给他人所有的住宅:必须是房屋、只能是住宅、公寓、写字楼等房屋。2、在结构上能够区分为两个以上独立的部分。3、区分的独立部分能够成为所有人所专有使用。4、除区域专用部分外,还必须有共有部分。(二)建筑物事实上已经被区分所有133(三)区分所有的形式

1、纵切型区分所有。2、横切型区分所有。3、混合型区分所有。134第二节专有权

(ownershipofpartforindividual)一、专有权的概念和特征: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权是指权利人享有的以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独立建筑空间为标的物的专有所有权。二、专有部分1、壁心说。2、空间说。3、最后粉刷表层说。4、壁心说和最后粉刷表层说。5、双重性说。作者观点:壁心说和最后粉刷表层说。135三、专有权人的权利、义务

(一)区分所有权人的权利(二)区分所有权人的义务1、不得建反使用目的。2、维护建筑物牢固和完整的义务。3、不得侵害专有部分中的共有部分。4、准许进入的义务。5、损害赔偿义务。(三)相邻关系136第三节互有权

(ownershipofpartforco-ownership)一、互有权概述:是指以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用部分为标的物,全体区分所有人共同享有的不可分割的共同共有权。其权利人为全体区分所有人。二、共用部分1、建筑物的基本构造部分。2、建筑物的共用部分及其附属物。3、建筑物所占有的地基的使用权。4、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137讨论题1、架空层的归属问题?架空层的归属问题是现存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它的所有权问题众说纷纭,现行的立法是如何规定的。物权法草案第七十六条会所、车库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建设单位等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外,属于业主共有。138现行规定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下列附属设施设备和共用部位归全体业主所有:

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配建的公共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公共场地使用权属全体业主。前两款规定之外的地下室、底层架空层等配套设施设备和共用部位的权属在购房合同中,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归全体业主所有。

福州市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二十日《关于住宅建筑架空层使用及住宅高度限制的暂行规定

》二、住宅建筑架空层经规划许可建设机动车停车位,应在确保小区公共车位数量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方可建设专用停车位,并按商品房性质进行销售。专用停车位以住宅折算楼面地价的80%并结合其建筑面积,核算成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有关土地的底价或应缴交的土地出让金。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用地性质和居住小区建设标准,确定建筑底层架空部分的出售专用机动车停车位和居住小区公共机动车停车位的比例。地面室外停车位不得出售。

住宅建筑架空层用做居住小区公共停车位及停非机动车、摩托车,该部分不得确权、不得分割出售,归小区全体业主公共使用。139三、区分所有人的权利、义务

(一)权利1、使用权。2、收益共享权。3、处分权。4、物上追及权。(二)义务1、维护现状的义务。2、不得侵占的义务。3、按照共用部分的用途使用的义务。4、费用负担的义务。

四、共用部分中的专用部分140讨论题小区的公共车位归谁所有?它的收益归谁?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车辆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场地的停放、收费和管理等事项,由业主大会决定。业主大会决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场地车辆停放收取场地使用费的,可以委托物业管理企业收取,并支付代收酬金。收费标准参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场地使用费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物业管理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对车辆停放收取管理费的,参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业主大会成立前,车辆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停放的,其收费标准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有收取场地使用费的,场地使用费属于全体业主所有。141第四节成员权

(rightsasmembers)

一、成员权的概述(一)成员权的概念和特征成员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作为整栋建筑物所有人团体成员之一所享有的权利。1、基于区分所有人的团体性而产生。2、成员权与专有权、互有权相并列,处于同等地位。3、成员权是永续性的权利。142二、成员权的团体形式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

物权法草案:第七十七条业主可以设立业主会议,选举业主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设立业主会议或者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143三、成员权的内容

(一)表决权(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监督权(四)遵守区分所有人会议决议的义务144第五节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

(managementonapartmenthouse)

一、管理组织(一)建筑物区分所有管理组织的性质四种不同的立法例1、德国的不承认主义。2、法国的一律承认主义。3、日本的有限承认主义。4、美国的一律承认主义。作者观点:不承认主义。本人认为不妥。(二)区分所有人大会的组织及其活动方式(三)管理委员会二、管理规约145三、管理内容

(一)物的管理(二)人的管理1、对不当毁损建筑物行为的管理。2、对不当使用建筑物行为的管理。3、对妨害生活行为的管理。

146小结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构成:专有、互有、成员(管理)。2、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3、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与义务。147第七章用益物权概述

(introductiontousufructuary)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一、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所有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二、用益物权的社会意义1、是所有权的一种实现方式。2、可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不动产的需要,实现物尽其用。3、作为一种独立于所有权的物权,具有可转让性和相容性。148三、用益物权的法律特征

(一)用益物权是一种他物权(二)用益物权是以使用和收益为内容的限制物权。(三)用益物权为独立物权(四)用益物权的客体限于不动产。

物草:第一百二十三条用益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149第二节用益物权的体系

(systemofusufructuary)

一、用益物权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我国用益物权体系(一)现行用益物权体系立法的缺陷及原因1、没有明确采纳用益物权的概念。2、以相邻关系的规定代替地役权的内容不尽合理。3、体系不完整。4、典权。

150(二)当代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构建

1、地上权。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典权。4、居住权。5、地役权。6、特许物权。物草规定:四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另有适用:海域使用权、渔业养殖权;参照:探矿权、采矿权151小结1、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2、用益物权的体系。152第八章地上权

(rightsofsuperficies)第一节我国地上权概述(introductiontorightsofsuperficiesinchina)三种观点153第二节国有土地使用权

(rightsofusufructuaryofstate-ownedland)一、土地使用权概述1、土地使用权的设立以开发利用、生产经营、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2、土地使用权的标的物为城镇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3、范围限于营造建筑物或者其他附着物,而不包括种植竹木。

154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点

1、国有土地使用权为权利人对国有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2、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客体是国家所有的土地。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是有偿的、有期限的。4、国有土地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思考:能否担保呢?)

155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设立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1、法律要求:出让的客体是国有土地、采取法定的合同形式。2、出让合同的特征:民事合同、以设立物权为目的、要式合同。(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156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内容:权利义务

(一)权利1、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2、出让取得的,还要转让、抵押或出租。(依取得方式不同,享有不同程度的权利)(二)义务1、支付土地使用权费用的义务。2、土地使用和保护的义务。3、恢复土地原状的义务。

157五、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动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1、转让行为发生在公民、法人之间。2、转让的标的是土地使用权人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思考题:转让方式取得土地再转移是否称为转让?)3、转让行为必须订立书面合同。4、权利义务一体转移。

158(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租

1、客体:土地使用权。2、订立书面出租合同。3、出租人:土地使用权人。4、租赁权的物权效力:买卖不破租赁、优先受让权、物权保护的请求权。159(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1、抵押的客体是土地使用权。2、书面合同。3、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也随着抵押

160六、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的关系

(一)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概述1、两种立法模式:依附、分离。2、我国的立法模式。(二)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的移转规则(三)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的冲突及其解决1、土地使用权届满以后,如何解决。(物权法草案分为居住与商业的解决方式)2、自用。(应不是问题?)161第三节宅基地使用权

(usufructuaryoflandforbuilding)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是指农村居民及少数城镇居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筑房屋,以供居住的权利。特征:(一)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居民和少数城镇居民因建造住宅而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二)宅基地使用权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和福利不可分离(三)宅基地使用权是特定主体在集体土地上设定的用益物权(四)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物权法草案:第一百五十八条

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

第一百六十条农户占有的宅基地面积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162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一)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1、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和其他附属物。2、在转让房屋所有权或其他建筑物所有权时,有权同时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法律禁止转让宅基地,但通过这种方式却变相转让宅基地)3、行使宅基地使用权不受期限限制。163(二)宅基地使用权人的义务1、不是非法转让宅基地使用权。2、接受政府统一规划的义务。3、负有正当行使宅基地的义务。物权法草案:第一百六十条

农户占有的宅基地面积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第一百六十一条

宅基地使用权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宅基地用途。第一百六十二条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同意,可以将建造的住房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住房转让时,宅基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户依照前款规定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

164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

1、收回和调整。2、征收。3、抛弃。4、灭失。5、长期闲置。

165第九章土地承包经营权

(rightsofcontractformanagementofland)第一节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introductiontorightsofcontractformanagementofland)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是指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农业土地采取家庭承包、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依法对所承包的土地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第三条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第四条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166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具有特殊性(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物具有特殊性(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目的具有特殊性(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生方式具有特定性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物草:第一百二十九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享有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自主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167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acquisitionofrightsofcontractformanagementofland)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物草:第一百三十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取得。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1、通过家庭承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2、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土地工队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矛盾:物草:第一百三十二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条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第三十二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最高院农村土地承包司解:第十三条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态的除外。

第十四条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仅以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未报其备案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168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司解:第二十五条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者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条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第五十条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169第三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legaleffectsofrightsofcontractformanagementofland)

一、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承包方的权利1、使用、收益权。2、依法流转权。3、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有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70补偿问题物草:第一百三十七条征收承包期内的土地的,应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给予合理补偿。征地的补偿标准、安置办法应当告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土地补偿费等费用的使用、分配办法,应当依法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土地补偿费等费用。司解:第二十二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的,应予支持。

承包方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第二十三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放弃统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安置补助费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但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171(二)承包方的义务

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172二、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发包方的权利1、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2、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3、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73(二)发包方的义务

1、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2、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3、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4、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74第四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extinctionofrightsofcontractformanagementofland)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提前收回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提前交回物草:第135条第2款: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全家迁入设区的市,享有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交回的,发包人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届满四、承包地被征收五、承包地灭失或使用价值丧失六、承包方死亡无继承人或继承人放弃继承175第十章地役权

(easement)第一节地役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conceptandcharactersofeasement)一、地役权的概念:是为自己土地的便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176二、地役权的法律特征

(一)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土地之上的物权。1、地役权的主要标的是土地。2、地役权是在他人的土地之上设立的。(二)地役权是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三)地役权是为需役地的便利而设定的物权(四)地役权具有从属性1、地役权不得由需役地分离而为让与。2、地役权不得由需役地分离而为其他权利的标的。(五)地役权具有不可分性1、地役权的发生和消灭的不可分性。

2、地役权享有或负担上的不可分性。

177三、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关系

1、权利的取得方式不同。2、权利设定对公示的要求不同。3、权利内容不同。4、对不动产是否相邻的要求不同。5、在法律规范的性质方面不同。

178第二节地役权的种类(classificationofeasement)

一、积极地役权与消极地役权二、继续地役权与不继续地役权三、表见地役权与不表见地役权179第三节地役权的取得(acquisitionofeasement)

一、地役权的约定取得物草:第一百六十六条

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

第一百六十七条

设立地役权,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

二、地役权的时效取得三、地役权的法定取得(一)因用益物权的设定而取得地役权(二)因用益物权的分割转让而取得地役权180第四节地役权的内容(contentofeasement)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供役地的使用权。2、为必要的附随行为的权利。3、设置附属设施的权利。4、支付地租的义务。5、维持附属设施的义务。6、合理使用供役地的义务。

181二、供役地人的权利和义务

1、变更使用场所及方法的请求权。2、附属设施使用权及费用分担的义务。3、租金请求权。4、容忍土地上的负担或不作为的义务。

182第五节地役权的消灭

(extinctionofeasement)一、期限届满二、约定的消灭事由的出现三、目的的事实不能四、供役地人依法终止地役权设定合同五、地役权的抛弃六、土地征收183第十一章典权(rightsofpawn)

第一节典权的概念和性质一、典权的概念与特征(一)典权:是指由一方支付典价,占有他方的不动产而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二)典权的法律特征:1、典权必须设定于他人不动产之上/2、典权是占有、使用和收益他人不动产的物权。3、典权人必须支付典价给出典人。4、典权为有期限的物权。184二、典权的性质

1、用益物权说。2、担保物权说。3、双重权利说。

185第二节确立典权的必要性

一、关于典权存废的两种主张(一)废止典权的主张1、现存价值不大。2、适用的范围过于狭小。3、房屋典权与不动产质权非常相似。186(二)保留典权的主张

1、体现中国的传统。2、可以同时满足用益需要和资金需要。3、现在及将来的需要。

187二、典权与有关制度的关系

(一)典权与不动产质权(二)典权与附买回约款的买卖(三)房屋出典与房屋租赁(四)典权与抵押权

188第三节典权与典当

一、典当概述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用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二、典当的性质1、典当是一种质权。2、债的关系。189三、典权与典当

1、两者的性质不同。2、两者的标的物不同。3、两者的效力不同。4、对标的物的处置不同。5、两者的期限不同。

190第四节典权的效力

一、典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一)典权人的权利1、典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权。2、转让权。3、转典权。4、抵押设定权。5、出租权。6、留买权。7、重建修缮权。8、费用偿还请求权。

191(二)典权人的义务

1、保留典物的义务。2、支付典价的义务。3、分担风险的义务。4、返还典物的义务。192二、出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出典人的权利1、典物让与权。2、抵押设定权。3、回赎权。(二)出典人的义务1、返还费用义务。2、典物瑕疵担保义务。

193第五节回赎和找贴

一、回赎(一)回赎的性质回赎是指出典人在典权期限届满后,向典权人作出回赎意思表示,并提出按原典价,赎回典物使典权归于消灭的单方行为。(二)回赎期限1、回赎期限:是指典权期限届满后,出典人享有回赎权的期限。2、典期:即典权的期限,是阻止出典人行使回赎权的期限,(三)出典人回赎时的典价194二、找贴

找贴是指在典权关系存续期间,出典人表示将典物出卖于典权人的,由典权人按典物的时价,将原典价抵消卖价的一部分,然后由典权人支付差额的制度。1、典权人权利说。2、出典人权利说。3、买卖合同说。195第十二章居住权

(rightsofdwelling)第一节居住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立法必要性(historyandlegislativenecessitiesofrightsofdwelling)一、居住权的沿革二、我国物权法上确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一)确立居住权是居住权性质的必然要求(二)确立居住权是物权法定原则的要求(三)确立居住权顺应物权法从所有到利用的趋势(四)确立居住权是我国当前的现实需要196第二节居住权的法律特征(charactersofrightsofdwelling)

一、居住权的定义和法律特征(一)居住权是指自然人因居住的目的而对他人房屋及其他附着物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排他性权利。(二)法律特征:1、居住权是用益物权。2、居住权主体是特定的公民。3、居住权期限的长期性。4、居住权具有不可转让性。5、居住权的设定通常都是无偿的。

197二、居住权与租赁权

(一)相似:1、权利的内容。2、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上。(二)区别:1、权利的性质不同:物权、债权。2、权利存续期限长短不同:长期、短期。3、权利取得是否有偿不同。4、权利客体不同。5、房屋所有人义务不同。

三、居住权与借用权

198第三节居住权的设立

(installationsofrightsofdwelling)一、意定居住权的设立1、以遗嘱的方式设立居住权。2、以遗赠的方式设立居住权。3、根据合同设立居住权。二、法定居住权的设立物草:第一百八十一条设立居住权,可以根据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设立居住权,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

199第四节居住权的内容(contentofrightsofdwelling)

一、居住权人的权利1、房屋占有和使用权。2、居住权人有权对房屋进行必要的改良和修缮。3、有权排除所有人及第三人的干涉和侵害。4、房屋的收益权。物草:第一百八十四条住房所有权人应当保障居住权人对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第一百八十五条

居住权设立后,住房所有权人变更的,不影响居住权。

200二、居住权人的主要义务1、对房屋的合理保管义务。2、不得改变房屋的结构和用途。3、承担房屋必要的费用。4、居住权人不得将房屋出租。5、居住权人不得将房屋转让、继承。6、返还房屋。(有期限问题)物草:第一百八十三条

居住权不得转让和继承。居住权人不得将居住的房屋出租,但遗嘱、遗赠另有表示或者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第一百八十六条居住权的期限根据遗嘱、遗赠或者合同确定;无法确定的,成年居住权人的居住权期限至其死亡时止,未成年居住权人的居住权期限至其独立生活时止。201第五节居住权的消灭

(extinctionofrightsofdwelling)一、房屋灭失二、期限届满三、居住权人的死亡四、混同五、居住权人抛弃居住权六、居住权人滥用权利七、法定事由的出现第一百八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居住权消灭:(一)居住权人放弃居住权的;(二)居住权期间届满的;(三)解除居住权关系的条件成就的;(四)居住权被撤销的;(五)住房被征收的;(六)住房灭失的。202补充:居住权的撤销物草:第一百八十七条居住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住房所有权人有权撤销居住权:(一)故意侵害住房所有权人及其亲属的人身权或者对其财产造成重大损害的;(二)危及住房安全等严重影响住房所有权人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203第十三章特许物权

specialpermittedrealright

第一节概述(introduction)一、特许物权的定义:是指经过行政特别许可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204二、特许物权的性质

特许物权与不动产用益物权的区别:(一)权利标的不同(二)权利行使方式不同(三)权利的效力不同(四)权利取得方式不同(五)权利设定目的不同205三、特许物权在物权法上的地位

(一)特许物权的划分:1、特许物权在性质上仍是一种民事权利。2、应当辩证地看待特许物权与不动产物权的关系。(二)物权法中仍有必定对特许物权予以规定1、从我国的立法模式来看,以往的民事立法都涉及了特许物权。2、在物权法上规定特许物权也是与物权法的价值目标相符的。3、有利于完善物权法体系。

206第二节渔业权

fisheryrights

一、渔业权概念和特征渔业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在一定水域从事养殖或捕捞水生动植物的权利。1、客体是特定的水域。2、在权利构成上具有复合性。3、产生须经特定行政部门的许可。4、渔业权的效力不一。

207二、养殖权

(一)养殖权的概念和特征养殖权是指由公民、法人依法有国有、集体所有的水面从事养殖、经营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1、养殖经营权是在特定水面上从事养殖经营的权利。2、养殖经营权的取得必须通过行政许可。3、养殖经营权受相对固定的期限限制。4、养殖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208(二)养殖权物化的意义

1、鼓励和促进养殖业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增长。2、充分保护养殖经营者的利益。3、有利于充分鼓励公民、法人对养殖业投资,形成规模化的经营。

209三、捕捞权

(一)捕捞权的概念: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在我国内水、滩涂、领海以及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的权利。(二)捕捞权与养殖权的区别1、权利客体不同。2、立法价值取向不同。3、权利性质不同。4、法律效力不同。210第三节采矿权

mineralright一、采矿权的概念:是指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与公民个人依照法定程序所取得的开采国家所有的矿产的权利。

211二、采矿权的法律特征

(一)采矿权的取得须经行政许可(二)采矿权体现为一种私法上的财产权。(三)采矿权在权利内容构成上具有复合性(四)采矿权具有强烈的公法色彩(五)采矿权流转的受限制性212第十四章担保物权

realrightofpledge第一节担保物权的概念和属性(conceptandattributeofrealrightpledge)一、担保物权的概念与特征担保物权是指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所有的物或权利为标的而设立的限制物权。担保法第二条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213特征:

(一)担保物权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二)担保物权是以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特定动产、不动产以及其他财产权利为标的物而设定的物权(三)担保物权限制了债务人(有关系的第三人)担保标的物的处分权(四)债权人享有对担保标的物的换价权(五)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优先于无担保的债权而受清偿214二、担保物权的属性

(一)从属性:法定与约定的不同。担保法第五条担保合同是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