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本章结构第一节信用货币的产生第二节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第三节中央银行与货币创造第一节信用货币的产生知识框架一、信用的产生二、信用的运行三、信用的基本功能一、信用的产生信用是在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借贷内容来看,最早的信用是实物借贷。从借贷的性质看,早期的信用是属于高利贷性质的,以利率高、剥削重而得名,称为高利贷信用。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确立,资本主义国家立法限制高利贷,特别是现代银行业的产生逐渐冲垮了高利贷的生存基础。借贷资本取代高利贷资本,并逐渐形成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信用关系。二、信用的运行信用的产生源自于普遍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一个国家经济行为的主体有四类:厂商、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和居民。有三类部门:第一类是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称为盈余部门,它们可以自主进行储蓄和投资。第二类是支出大于收入的单位,称为赤字部门,它们必须举债或动用积蓄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第三类是收支相等的单位,称作平衡单位或平衡部门。经济中广泛存在着专门调剂资金余缺双方的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相应降低,进一步促进了信用和信用关系的发展。同样,信用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三、信用的基本功能(一)调剂资金余缺和分配闲置资源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信用关系表现为货币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在宏观上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从再生产的角度看,信用资金的转移将最终引起资源的转移。因此信用资金在调剂资金余缺的同时,也起到了分配资源、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作用。信用在调剂资金余缺、分配社会闲置资源的过程中,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二)提供和创造流通工具现代信用在分配或转移闲置资金和资源时,必须借助于某种形式的流通工具进行,如商业信用中的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银行信用中的支票、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三)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信用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信用具有自发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功能;二是人们可以自觉地利用信用调节国民经济。前者表现在:当经济繁荣时,市场利率上扬,自动抑制信用规模,抑制过热的投资和需求;当经济萧条时,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需求,信用扩张,促进经济复苏。后者表现在:政府通过信贷总量和利率变动调节货币供求,达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通过信贷结构政策和利率结构政策,鼓励或抵制某些产业部门,调节国民经济的结构。第二节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知识框架一、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条件二、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准备金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过程四、对倍数的修正一、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是有条件的,即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相对于全额准备金制度而言的,银行每增加一元存款,不需同等规模的准备,银行可以通过保留部分准备,而将其余的存款用于发贷和投资。非现金结算是相对于现金结算而言的。在非现金结算下,银行可以通过记账的方式来发放贷款,从而可以通过创造存款来提供信用。二、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准备金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时创造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其现金库存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成。各国一般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法定准备金。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保留准备金,这个比例就是法定准备金率。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的计算公式为:Rd=D×rd式中:Rd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D代表活期存款总额;rd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是银行实有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差。公式为:E=R-D×rd式中:E代表超额准备金,R代表商业银行准备金。上式的结果如果为正,则说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余;结果为负,则准备金不足。法定准备金率决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与信贷规模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也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重要手段。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过程假定:第一,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构成;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第三,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构成;第四,银行客户将其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体系。现假设A企业将10000元存入第一家银行,该银行增加原始存款10000元,按20%提留2000元作为法定准备金后,将超额准备金8000元全部贷给B企业,B企业用来支付C企业货款,C企业将款项存入第二家银行,使其准备金和存款均同额增加8000元。该银行提留1600元法定准备金后,又将超额准备金6400元贷给D企业,D企业又用来支付E企业的货款,E企业将款项存入第三家银行,该银行又继续贷款,如此循环下去
表中的数字说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于整个银行体系产生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扩张的数额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D=A×1rd ΔD=D-AD代表经过派生以后的活期存款总额;rd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A代表原始存款规模;ΔD为派生存款总额。如果把上例代入公式,则有:D=10000/20%=50000(元)显然,活期存款的变动与原始存款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倍数关系(K),用公式表示为:K=D/A=1/rdK为存款派生倍数,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存款扩张的倍数值就越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扩张的倍数值越大。银行系统派生存款倍数创造原理在相反方向上也适用,即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也呈倍数紧缩过程四、对倍数的修正银行吸收一笔存款可以派生多少存款,决定的要素不仅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包括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定期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
式中:c'和e'分别代表提现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t'代表TD/D,即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由以上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准备金、现金流出银行的数量、超额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数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第三节中央银行与货币创造知识框架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二、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三、乘数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业务分为两大类: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具体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由三部分组成:资产项目、负债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央银行资产表明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负债表明中央银行资金的来源,资本项目是指中央银行的自有资本。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资产=负债+资本项目负债=资产-资本项目流通中的通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来源;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关系,则表现为负债方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存款与资产方的贴现及放款;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表现为负债方的财政部存款与资产方的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以及黄金和外汇储备等项;资产方的特别提款权证券与负债方的外国和其他存款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二、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之和。B=R+C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作为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基础货币数量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四个因素:(1)由外汇、黄金占款、特别提款权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2)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通过认购政府债券或贷款给财政部门弥补赤字把基础货币注入流通领域。(3)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4)其他资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规模首要的决定因素是其获得的原始存款。三、乘数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能够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的比值就是乘数。Ms=m×B式中,m是乘数,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B=C+R,Ms=C+D所以,m=(C+D)/(C+R)把上式分子、分母各项均除以D,则有:式中,C/D称为通货—存款比,其大小取决于私人部门的行为;R/D称为准备—存款比,其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这两个比率决定乘数的大小,与基础货币一起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对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具体因素,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通过对其施加影响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一般有以下五项:(1)现金比率。即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对乘数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高,反之亦然。(2)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反之越大。(3)定期和活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