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课件_第1页
《屈原列传》课件_第2页
《屈原列传》课件_第3页
《屈原列传》课件_第4页
《屈原列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2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史记》简介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3《史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史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4《史记》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5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背景简介:6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握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自幼受父亲薰陶,十岁就学长安;二十岁开始漫游,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历史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二十多岁入朝任郎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典籍。太初元年(前104),参预修订历法,成“太初历”,并开始写作《史记》。后五年,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著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历十年艰幸,终于在征和初(前92)撰成《史记》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7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8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简介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9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解析重点句子:分析并翻译第三段。第一部分学习提示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叙10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③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注①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注②正义盖今*(在)*左右拾遗之类。

注③集解史记音隐曰:“音闲”。★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闻,动→,见识,知识。志,记。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练、熟悉。辞令,应酬的语言。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任:信任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楚怀王左11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1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焒①(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②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注①索隐属音烛。草焒谓创制宪令之本也。汉书作“草具”,崔浩谓发始造端也。

注②正义王逸云上官靳尚。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属(zhǔ):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话中的“夺”和“与”,通常解作“夺取”和“给与”;然细揣之,似不合事理。杨公骥认为:“‘改易’和‘强迫改易’皆可谓之‘夺’。因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意为:上官大夫欲夺其志或欲改其稿。”“‘允许’或‘赞同’皆可谓之‘与’。因此,‘屈原不与’,意为:屈原不答应、不同意”〔详见(《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附录二注(59)。〕伐:夸耀,炫耀。疏:疏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13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1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②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③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④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⑤污泥⑥之中,蝉蜕于浊秽,⑦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⑧泥而不滓者也。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15

注①索隐臋,亦作“骚”。按:楚词“臋”作“骚”,音素刀反。应劭云“离,遭也;骚,忧也”。又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注②正义上七感反,下丁达反。惨,毒也。怛,痛也。

注③正义寒孟反。

注④正义诽,方畏反。

注⑤索隐上音浊,下音闹。

注⑥索隐上音乌故反,下音奴计反。

注⑦正义蜕音税,去皮也,又他卧反。

注⑧集解徐广曰:“皭,疏净之貌。”索隐皭音自若反。徐广云“疏净之貌”。

注⑨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

注⑩正义言屈平之仕浊世,去其污垢,在尘埃之外。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注①索隐臋,亦作“骚”。按:楚词“臋”作“骚”16疾王听之不聪: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痛心。听,名词。聪,明。谗谄之蔽明: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与“曲”作邪恶、不正讲。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离忧:遭遇忧愁。离,通“罹”,遭遇。人穷则反本:人处境困难,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反,通“返”。惨怛(dá):内心悲痛。信而见疑:诚信却被怀疑。见,被。以刺世事:(引古代帝王)讽刺当世没有贤君。广崇:广大崇高。约:简约。微:含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远。类,事物。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自疏濯淖(nào)污泥之中: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泥浆。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蝉蜕,脱壳。蝉脱壳。浊秽,指黑暗社会。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滋,污浊。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意思说,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洁白。滓,污黑。此志:指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

注音:惨怛()濯淖()()帝喾()皭然()疾王听之不聪: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17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18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重点句子:“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并列复句,两部分以分号隔开。从修辞上讲又是对偶句,“入”对“出”,“图议国事”对“接遇宾客”,“以出号令”对“应对诸侯”。把屈原对内对外职责,简洁明确表达出来了。

巩固强化第一部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19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因果复句,前一个分句动词谓语为“疾”,宾主部分为四个排比句。四句排比,从内容上讲则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忠臣贤者不被容纳。下一分句,“故”当所以讲是结果部分。“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因果复句,前一分句,是“人穷则反本”,后面分句又是一并列复句,从修辞上讲又是一对偶句,前后两句形式基本一致。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并列复句。后一分句为“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前边分句又是一转折复句,“以”表示转折。从修辞上讲是“借喻”,隐去了本体只有喻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20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语句阐释:分析第三段并翻译。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21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分析这部分并重点翻译第八、第九自然段。第二部分学习提示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22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②斩首八万,虏楚将屈□,③遂取楚之汉中地。④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⑤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①正义上足松反。

注②索隐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正义丹阳,今枝江故城。

注③索隐屈,姓。□,名,音盖也。

注④索隐徐广曰:“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十七年,秦败屈□。”正义梁州。

注⑤索隐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

绌:通“黜”,指罢免官职。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①惠王患23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①

注①索隐按:张仪传无此语也。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二十八年败唐眛也。”正义眛,莫葛反。

设诡辩:说骗人的假话。顾反:回来。顾,还。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24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②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注①索隐按:楚世家昭睢有此言,盖二人同谏王,故彼此各随录之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三十年入秦。”

长子顷襄王立,①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注①索隐名横。稚子:小儿子。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25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概括:

4.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26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②为我心恻,③可以汲。④王明,并受其福。”⑤王之不明,岂足福哉!⑥注①索隐此已下太史公伤怀王之不任贤,信谗而不能反国之论也。

注②集解向秀曰:“泄者,浚治去泥浊也。”索隐向秀字子期,晋人,注易。

注③集解张璠曰:“可为恻然,伤道未行也。”索隐张璠亦晋人,注易也。

注④索隐按:京房易章句言“我道可汲而用也”。

注⑤集解易象曰:“求王明受福也。”索隐按:京房章句曰“上有明王,汲我道而用之,天下并受其福,故曰‘王明并受其福’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云‘不足福’。”正义言楚王不明忠臣,岂足受福,故屈原怀沙自沉。嫉:恨。三致志焉:再三表达(这种)意愿。自为(wèi):为自己。相随属(zhǔ):一件连着一件。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27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28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①注①集解离骚序曰:“迁于江南。”短:诋毁。迁:放逐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9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30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分析这部分并重点翻译第八、第九自然段。巩固强化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31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翻译并分析

第十一自然段重点句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第三部分学习提示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32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①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②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③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④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者乎!⑥宁赴常流⑦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⑧★行吟:边行走边吟唱。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圣人:聪明通达的人。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扬其波:推波助澜。啜(chuò)其醨(lí):喝那薄酒。啜,喝,醨,薄酒。怀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ménmén):浑浊的样子。常流:即长流,指江水。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温蠖(huò):尘垢。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33注①索隐音甫。

注②集解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注③索隐按:楚词作“滑其泥”。

注④索隐按:楚词此“怀瑾握瑜”作“深思高举”也。

注⑤集解王逸曰:“己静絜。”

注⑥集解王逸曰:“蒙垢□。”索隐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注⑦索隐常流犹长流也。

注⑧索隐蠖音乌廓反。温蠖犹惛愤。楚词作“蒙世之尘埃哉”。

商於()温蠖()啜其醨()汶汶()

汨罗()屈匄()随属()唐眛()注音练习注①索隐音甫。

注②集解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34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词语提示: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②“颜色”:脸色。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词语提35

乃作怀沙之赋。(赋文略)于是怀石遂自*(投)**[沉]*汨罗以死。①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①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辞:文辞,这里指文学。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乃作怀沙之赋。(赋文略)于是怀石遂自*(投)**[沉]*汨36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2)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重点句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巩固强化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1--137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被动句,“见”是被的意思。“怀瑾握瑜”比喻志向高洁,坚持真理。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反诘句。定语后置,“身之察察”,是察察之身,“物之汶汶”,为汶汶之物。“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8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的身份、才识,受谗被疏以及“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第二部分。记述了屈原被绌,楚国三次被秦所骗的历史事实,以结语式议论指了人君不辨忠奸,不识贤愚是产生楚国祸患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写屈原对渔父的对话及投江而死的壮举,表现他热爱祖国,憎恨谗佞,至死不屈的高尚品德。段落大意39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主题思想屈原的遭遇任——疏——黜——迁——沉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40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总结课文41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性格特征: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42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43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44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45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①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②记叙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好处是便于发表议论,更便于抒发情怀。由于屈原人格的伟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样对屈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记叙中一直满怀激情,因此就要议论,亦即要作最高的赞颂。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①本文是46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五篇。王逸作《楚辞章句》,提出具体的篇目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和《渔父》。《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以烈火般的热情,雄伟瑰丽的想象,神彩飞扬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深挚感情,表现了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还表现了他决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可称千古绝唱。《九歌》是祀神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多数篇章都是描写神灵间的眷恋,清新凄艳,幽渺情深,流露出深切的思念和所求未遂的哀伤。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阵亡战士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情绪。《天问》则是对天的质问。全篇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有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方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探索精神。《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诸篇,非一时一地之作,主旨大致近于《离骚》,其中有些篇章被怀疑为后人伪托,但没有确切证据。其它《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多数人都认为不是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五篇47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48谢谢!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注:本课件借用了同行的部分网上资料谢谢!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注:本课件借49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紧张气氛。侧面表现人物恐惧痛苦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3.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

4.意义的追求是每一章散文诗必须坚持的,是她的生命线。没有任何意义的散文诗,决非好作品。意义和审美是一体化的存在,只有在审美的前提下,在足以强化审美而不是削弱审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意义的追求。5.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考虑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基于以下的假设: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这一前提假设在经济系统相对于生态系统较小时,即世界是一个“空的世界”时尚能满足,但在经济系统快速增长,世界逐渐从“空的世界”变成“满的世界”后,这一假设就很难满足了。7.当人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环境时,要避免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就应该不断降低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压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方法。8.心理学上有一种认识——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而个体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在于怎样认识事物。9.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50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5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52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史记》简介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53《史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史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54《史记》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55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背景简介:56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握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自幼受父亲薰陶,十岁就学长安;二十岁开始漫游,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历史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二十多岁入朝任郎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典籍。太初元年(前104),参预修订历法,成“太初历”,并开始写作《史记》。后五年,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著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历十年艰幸,终于在征和初(前92)撰成《史记》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57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58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简介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59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解析重点句子:分析并翻译第三段。第一部分学习提示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叙60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③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注①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注②正义盖今*(在)*左右拾遗之类。

注③集解史记音隐曰:“音闲”。★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闻,动→,见识,知识。志,记。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练、熟悉。辞令,应酬的语言。入:名→状,对朝庭内。出:名→状,对外。任:信任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楚怀王左61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6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焒①(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②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注①索隐属音烛。草焒谓创制宪令之本也。汉书作“草具”,崔浩谓发始造端也。

注②正义王逸云上官靳尚。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属(zhǔ):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话中的“夺”和“与”,通常解作“夺取”和“给与”;然细揣之,似不合事理。杨公骥认为:“‘改易’和‘强迫改易’皆可谓之‘夺’。因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意为:上官大夫欲夺其志或欲改其稿。”“‘允许’或‘赞同’皆可谓之‘与’。因此,‘屈原不与’,意为:屈原不答应、不同意”〔详见(《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附录二注(59)。〕伐:夸耀,炫耀。疏:疏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63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6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②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③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闲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④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⑤污泥⑥之中,蝉蜕于浊秽,⑦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⑧泥而不滓者也。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65

注①索隐臋,亦作“骚”。按:楚词“臋”作“骚”,音素刀反。应劭云“离,遭也;骚,忧也”。又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注②正义上七感反,下丁达反。惨,毒也。怛,痛也。

注③正义寒孟反。

注④正义诽,方畏反。

注⑤索隐上音浊,下音闹。

注⑥索隐上音乌故反,下音奴计反。

注⑦正义蜕音税,去皮也,又他卧反。

注⑧集解徐广曰:“皭,疏净之貌。”索隐皭音自若反。徐广云“疏净之貌”。

注⑨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

注⑩正义言屈平之仕浊世,去其污垢,在尘埃之外。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注①索隐臋,亦作“骚”。按:楚词“臋”作“骚”66疾王听之不聪: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痛心。听,名词。聪,明。谗谄之蔽明: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与“曲”作邪恶、不正讲。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离忧:遭遇忧愁。离,通“罹”,遭遇。人穷则反本:人处境困难,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反,通“返”。惨怛(dá):内心悲痛。信而见疑:诚信却被怀疑。见,被。以刺世事:(引古代帝王)讽刺当世没有贤君。广崇:广大崇高。约:简约。微:含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远。类,事物。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自疏濯淖(nào)污泥之中: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泥浆。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蝉蜕,脱壳。蝉脱壳。浊秽,指黑暗社会。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滋,污浊。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意思说,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洁白。滓,污黑。此志:指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

注音:惨怛()濯淖()()帝喾()皭然()疾王听之不聪: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67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68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重点句子:“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并列复句,两部分以分号隔开。从修辞上讲又是对偶句,“入”对“出”,“图议国事”对“接遇宾客”,“以出号令”对“应对诸侯”。把屈原对内对外职责,简洁明确表达出来了。

巩固强化第一部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69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因果复句,前一个分句动词谓语为“疾”,宾主部分为四个排比句。四句排比,从内容上讲则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忠臣贤者不被容纳。下一分句,“故”当所以讲是结果部分。“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因果复句,前一分句,是“人穷则反本”,后面分句又是一并列复句,从修辞上讲又是一对偶句,前后两句形式基本一致。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并列复句。后一分句为“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前边分句又是一转折复句,“以”表示转折。从修辞上讲是“借喻”,隐去了本体只有喻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70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语句阐释:分析第三段并翻译。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71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分析这部分并重点翻译第八、第九自然段。第二部分学习提示第二部分: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72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②斩首八万,虏楚将屈□,③遂取楚之汉中地。④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⑤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①正义上足松反。

注②索隐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正义丹阳,今枝江故城。

注③索隐屈,姓。□,名,音盖也。

注④索隐徐广曰:“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十七年,秦败屈□。”正义梁州。

注⑤索隐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

绌:通“黜”,指罢免官职。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①惠王患73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①

注①索隐按:张仪传无此语也。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二十八年败唐眛也。”正义眛,莫葛反。

设诡辩:说骗人的假话。顾反:回来。顾,还。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74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②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注①索隐按:楚世家昭睢有此言,盖二人同谏王,故彼此各随录之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三十年入秦。”

长子顷襄王立,①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注①索隐名横。稚子:小儿子。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75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概括:

4.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76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②为我心恻,③可以汲。④王明,并受其福。”⑤王之不明,岂足福哉!⑥注①索隐此已下太史公伤怀王之不任贤,信谗而不能反国之论也。

注②集解向秀曰:“泄者,浚治去泥浊也。”索隐向秀字子期,晋人,注易。

注③集解张璠曰:“可为恻然,伤道未行也。”索隐张璠亦晋人,注易也。

注④索隐按:京房易章句言“我道可汲而用也”。

注⑤集解易象曰:“求王明受福也。”索隐按:京房章句曰“上有明王,汲我道而用之,天下并受其福,故曰‘王明并受其福’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云‘不足福’。”正义言楚王不明忠臣,岂足受福,故屈原怀沙自沉。嫉:恨。三致志焉:再三表达(这种)意愿。自为(wèi):为自己。相随属(zhǔ):一件连着一件。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77

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78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①注①集解离骚序曰:“迁于江南。”短:诋毁。迁:放逐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79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