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前言根据某市建委发布的修订后的《某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某市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某大学会同有关单位对《某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进行了审核。"DB50/5019-2001修订。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根据新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对相应内容进行了调整。根据某市特点,在总结2008年汶川地震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与基础、山地建筑结构、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设计内容。修改后的条款广泛征求意见全市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和抗震管理部门。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被审查定稿。本条例分为7章。主要技术内容有通则、术语和符号、结构设计基本规范、场地与基础、钢筋混凝土房屋、砖石房屋、底框-抗震墙砖石房屋。本规定修改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修改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原第6章“薄壁异型柱框架房屋”改为“钢筋混凝土房屋”;2、增加了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整体选择。3.修改了建筑结构高度和层数的限制;4、增加了山地建筑结构布置原则和计算分析要求;5、增加了第四章“基础与基础”的相关设计内容;6.明确了7.给出了山地建筑结构侧向刚度比、抗剪承载力比等控制指标的计算方法;8、提高了剪力墙的剪力调节系数;9、增加坡屋面设计计算要求;10、取消蒸压灰砂砖砌体、致密结构柱砌体、混凝土墙体砌体等规定;11、砌体结构已按新抗震规范和砌体规范计算及施工要求进行了修订;12、增加了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相关设计内容。某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强制性规定的管理和解释,某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某大学《某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某大学83号,某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道)土木工程学院,400045)。主编:某市民用建筑学会某大学某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单位: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某设计院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某设计研究院某建筑研究院成都标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某分公司:主要起草人:(按姓名字母顺序排列)邓小华、董勇、龚国勤、苟继祚、韩军、季淑妍姜勇、林文修、刘丽萍、彭成荣、唐启明、王中元吴华勇、夏红流、谢子强、徐戈、杨璞、杨悦曾高亮、郑妮娜、周长安、周海英、周瑞娇、周晓雪主审:目录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结构设计基本要求53.1总则规定53.2结构安排73.3结构计算84场地和基础114.1总则规定114.2场地134.3基础135钢筋混凝土房屋165.1总则规定165.2计算点175.3施工要求196砌体房屋216.1总则规定216.2计算点236.3施工要求257底架-抗震墙砌体房屋317.1总则规定317.2计算点337.3施工要求35本条中使用的术语说明39引文清单40第41条内容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条款22.2符号33设计基本要求53.1总则53.2结构安排7__3.3结构分析8_4场地和土壤114.1总则114.2站点134.3土壤135钢筋混凝土建筑165.1总则165.2计算要点175.3详细要求196砌体建筑216.1总则216.2计算要点236.3详细要求257底层带RC框架的砖石建筑317.1总则317.2计算要点337.3详细要求3539_引用标准清单…………………………40补充:规定说明…………………………1总则1.0.1为贯彻落实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在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体现某特色,为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保证,特制定本规定。注:本条明确了制定法规的目的,表述与国家现行相关规范一致。(顺序调整,将原规定“保证质量”改为“保证质量”,《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方便施工”不包括在内。)1.0.2本规定适用于某市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注:本条规定了法规的适用范围,包括多层、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1.0.3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和《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原则,制定本规定。注:本条规定了制定本条例的原则的依据。(《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较新,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采用的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标准。)1.0.4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砌体结构砌块和砂浆砌筑的墙体和柱子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统称为砖砌体、砌块砌体和致密结构柱砌体结构。2.1.2烧制砖实心普通砖和多孔砖是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2.1.3砌块结构由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砌筑而成的砌体结构。2.1.4框架框架以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的具有垂直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5剪力墙结构一种由剪力墙组成的结构,可承受垂直和水平作用。2.1.6框架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垂直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7短腿剪力墙-剪力墙结构短墩剪力墙一种由短腿剪力墙和总则剪力墙组成的结构,可承受垂直和水平作用。2.1.8短腿剪力墙-芯管结构共重墙结构短墩剪力墙具有受垂直和水平作用的短腿剪力墙和芯管的结构。2.1.9底部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是指建筑物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为砖石结构的承重结构体系。2.1.10底部有部分框架-剪力墙是指建筑物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部分为砖石结构,上部为砖石结构的承重结构体系。2.1.11异形柱以异型柱、异型梁为主要构件,承受垂直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12异型柱剪力墙异形柱架和剪力墙承重垂直和水平作用的结构。2.1.13过渡层底架剪力墙砌体房屋中与底架剪力墙层相邻的先前砌体层。2.1.14斜坡上的由于山地地形的需要,坡底构件的约束部分不在同一水平面,不能简化为同一水平面结构。包括吊脚结构、落脚结构等多种形式。2.1.15不同支撑的吊索结构结构高度垂直结构al成员由不同长度的竖向构件沿坡面形成不等高约束的结构体系。2.1.16由两种不同的地基支撑的结构同一结构单元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位于同一平面上的预埋端,利用上地以下坡地的高差,按楼板高度设置楼板的一种结构体系。飞机。2.1.17轻钢结构房屋轻钢结构采用小截面薄薄轻钢组成的房屋结构。2.2符号2.2.1动作与效果——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动作组合的效果设计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组合的效果设计值;——结构构件的阻力设计值;——结构构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中规定的变形、应力、裂缝宽度和固有振动频率的限制;——频繁地震作用(含地震)标准值产生的楼层最大弹性层间位移倾覆力矩附加轴向力引起的侧移);-层间弹性位移角的限制。——抗震设计时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数2.2.2几何参数h——楼层高度;-墙端柱的水平横截面积b——矩形界面宽度,T形和I形截面腹板宽度-T形和I形截面的腹板高度2.2.3计算参数及其他QUOTE——过渡层纵横层与相邻框架层的横向位移刚度之比;QUOTE——地震作用效应增加因子。φ——岩石中的摩擦角——岩质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折减系数-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纵向受力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横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QUOTE-结构重要性系数;K1——过渡层附近的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横向刚度;K2——过渡层砌体的层间横向刚度;——与过渡层相邻的所有框架和剪力墙的层间侧向刚度之和;——过渡层砌体层间侧向刚度之和;3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3.1总则规定3.1.1本规范的结构体系包括某市多层砖石结构、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多层轻钢结构的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注:本条规定了本条例的适用范围。多层砌体结构除总则砌体结构外,还包括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还包括异型柱架结构、异型柱架-剪力墙结构。3.1.2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物的场地条件、建筑物高度、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比较确定。注:本条是根据《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条增加的3.5.1。3.1.3总则情况下,某市住宅建筑的总高度和总层数不应超过3.1.3住宅建筑结构总高度和总层数限值表3.1.3房屋类型最小壁厚(毫米)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总高度(男)总楼层总高度(米)总楼层石工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24八二十一七多孔砖190二十一七二十一七普通小方块19024八二十一七轻质骨料小块190二十一七18六粗石和粗石砌筑(带垫圈)13四13四底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包括部分底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25八二十二七多孔砖19025八二十二七普通小方块19025八二十二七轻质骨料小块190二十二七19六钢筋混凝土房子异型柱框架结构2424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4545框架7060短腿剪力墙-剪力墙结构130(120)120(110)短腿剪力墙芯管结构130120(110)框架-剪力墙结构150/170130/160所有落地剪力墙结构150/180140/170部分框架剪力墙130/150120/140轻钢结构房屋框架18六18六冷弯薄壁钢龙骨结构10三10三注:①房屋的总高度是指从地面到主屋面板或檐口顶部的高度。对于带阁楼的斜屋顶,应计算为山墙高度的1/2。起始地面总则是指室外地面,半地下室是指地下室室内地面,全地下室和嵌入条件好的半地下室是指室外地面,坡地是指地面上的室外地面。下侧;②如果室内外高度差大于0.6m该值,则应内容房屋总高度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小于该值1.0m;=3\*GB3③列为重点工事的建筑,应减少一层,降低总高度3m,不得使用底架剪力墙和石砌建筑;=4\*GB3④局部框架砌体房屋底层应减少一层,降低总高度3m;=5\*GB3⑤表中“/”后为B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支撑的短腿剪力墙结构。说明:1.增加了斜坡建筑房屋高度的说明。2、房屋的适用高度按砌体、底架-抗震墙砌体、钢筋混凝土、轻钢结构四类给出。其中,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由于总高度限制较大,层数不受限制;现行砌体规范未规定非抗震建筑物的适用高度,表中数值为建议值。3、轻骨料小砌块按《混凝土小空心砌块施工技术规程》(JGJ/T14-2004)添加。4.不包括钢筋砌体。3.1.41用多孔砖和小混凝土砌块砌筑的砌体房屋、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底部偏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高宽比不得超过2.5;2除第1款规定外,其他房屋结构的高宽比不应超过3.1.4下表的规定:表3.1.4结构纵横比限制结构系统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普通砖房普通砖(局部)底架-抗震墙砌筑房屋2.52.5框架54框架-剪力墙,剪力墙76框架-芯管87管中管88异型柱架4.54异型柱框架-剪力墙55短腿剪力墙-剪力墙,短腿剪力墙-芯管66注:砌体结构在GB50011《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没有区分,不宜使用;而工业标准中不应使用小块和多孔砖。3.1.5轻型钢结构房屋的结构设计应符合《轻型住宅钢结构技术规范》注:此条是新增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本法规体系的完整性。3.1.6住宅结构设计应符合某市住宅产业化相关规定。3.2结构安排3.2.1在同一结构单元中,结构的平面形状应简单、规则;结构的垂直布置应规则均匀,刚度和承载力的分布应均匀连续,避免过度悬伸或收缩,结构的横向刚度应下大上小,并且逐渐均匀地变化。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将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分割成多个有节理的规则结构单元。注:本条新增,原则上规定了住宅建筑的平面和垂直方向。3.2.21同一房屋的基础承载层位于基岩和土两种基础上时,应设置沉降缝。2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砌体建筑,应在下列位置设置抗震缝:房子的高差在6m上面;房屋错层,层高差大于层高的1/4;各部分的结构刚度和质量完全不同。注:本文第一段基本保持原规范,第二段根据新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增加。3.2.31山地建筑结构的总体规划布置总则应遵循因山而异的原则,可采取落楼、吊脚、退台、错层、架空等措施。2新建房屋应保证场地和坡度的稳定性。3合理选择结构的嵌入端。当落层结构的下接地部分面积小于上层面积的15%或上下接地位置的高度差小于地板高度的1/2时,嵌入端可视为相同高度;whentheembeddedendisselectedastheuppergroundposition,thelowerstructureTheratiooflateralstiffnesstothecorrespondingpartoftheupperpartshouldnotbelessthan2;在不同高度选择埋点时,应优先考虑独立设计的挡土结构,以保证上部接地部分坡地的稳定性。4在不同高度选择预埋点时,应结合结构布置合理控制结构刚度比、强度比、扭转效应等指标。注:本条为新增,规定了坡地、山区建筑结构的布置原则。3.2.4注:本文保留原规范。房屋因地势原因需要架设立交桥,主要是指一侧为挡土墙的情况。3.3结构计算3.3.1住宅荷载值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及某市有关规定执行。注:本文保留原规范。建筑高度250m及以上按60t消防车载重计算审核。3.3.2对于永久设计工况、瞬态设计工况和抗震设计工况,当以内力形式表示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式中:QUOTE——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永久工况和瞬态设计工况下,安全等级一的结构构件不小于1.1,安全等级二的结构构件不小于1.0,且不小于对于安全等级为2的结构构件,大于1.0。三级结构构件不得低于0.9;抗震设计工况取1.0;——极限承载力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果设计值:对于永久设计状态和短期设计状态,应按基本作用组合计算;对于抗震设计状态,应按作用地震组合计算;——结构构件阻力的设计值,等于结构构件阻力函数除以阻力模型的不确定系数。阻力模型的不确定系数为:静力设计取1.0,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1.0的值;抗震设计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QUOTE。注:本条是对原条例相应规定的修改。主要指具体规范和统一标准的表述,引入“持续性设计条件、暂态设计条件和抗震设计条件”。3.3.3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及长期作用影响或标准组合及长期作用影响进行校核,并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应用于验证:()式中:——荷载组合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效果设计值:——结构构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中规定的变形、应力、裂缝宽度和自振频率的限值,并按有关标准执行。注:此条是新增的,主要是为了体现本规定中两种极限状态表述的系统性。3.3.4需要进行抗震变形校核的结构,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执行。3.3.5结构应采用能反映其实际受力特征的分析模型。1楼板部分不连续时,应采用弹性楼板、分块式弹性楼板或柔性楼板计算。2复杂结构在频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使用不少于两种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它们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当有抗震要求时,应在分析模型中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注:本文为新增。主要规定了间断层、错层、跳层结构和抗震设计中楼梯的计算模型。对于复式和复式住宅结构,当复式较大或复式楼层开口面积较大时,应采用非层次空间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和审核。3.3.6山地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风荷载计算时,高度起点应为建筑物下侧的室外地面;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采用考虑地形条件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修正。2坡地的地震动放大效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采用。如有必要,应在考虑坡地地震动放大效应后检查房屋的整体稳定性。3当结构底部存在不等高约束时,应根据接地部分的实际约束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4对于落地式结构,当挡土结构与主体结构连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坡地对下部结构的附加力,并进行抗震校核。5对落体结构上下地层构件的内力分析结果,应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必要时调整内力。6振型的质量参与系数不小于95%;不应使用静态非线性Pushover分析方法。注:本文为新增。明确了山地建筑结构的风压高度起点;强调按规范考虑地震动对坡地的放大作用;将不等高基础约束结构的计算模型简化为等高约束范围;接地构件不应按地基设计,而应按相应的抗侧力构件设计。当自由长度较长时,应考虑附加系梁或平台层的稳定性,以加强结构。3.3.7必要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注:本文为新增。主要反映规范中新增的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是一种适用的方法。4场地和基础4.1总则规定4.1.1施工场地不得选址在山体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和岩溶、土洞、采空区可能引起的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区。当这些场地因需要必须使用时,应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文章描述:由于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必要时可以选择地质条件恶劣的场地作为建设场地。但要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可靠的防治。滑坡防治措施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重、背压、防滑挡土墙、防滑桩、防滑键、锚索、锚桩、支护盲沟、滑移区土壤改良等。危岩崩塌防治措施包括:支护、锚固、填注、拆除、挡石墙(堤)、挡石网、防护网等。泥石流防护措施包括:控制水源的治水工程,如排水沟、泄洪沟等控制土石源的土壤治理工程,如渣坝、挡土墙等导流堤(坝)、排水渠、渡槽等排水工程防塌岩溶、土洞和采空区可能造成的措施包括:填筑、注浆、洞底支护、洞内衬砌、跨接和桩基穿越。4.1.2在抗震设计中,施工场地应选在抗震有利区和总则区,避开不利区,不宜选择危险区。当不利位置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文章描述:建筑场地抗震剖面划分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4.1.3基础承载力和变形量应符合某市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图4.1.4坡顶建筑基础退距要求4.1.4位于稳定土坡顶面或坡面上且无有效支撑的建筑物,坡角小于45°,坡高小于(图4.1.4)地基边长b坡顶边线垂直方向的底面8m小于等于3m时,基面底面边缘到坡面的水平距离a不小于3.5b条形基础,矩形或圆心基础不小于2.5b。当地基和土坡不属于上述条件或不符合要求时,应检查土坡的稳定性;当基础边缘坡脚连接线θ大于45°-φ/2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应乘以小于1的折减系数ζ图4.1.4坡顶建筑基础退距要求表土边坡基础承载力特征值4.1.4θ45°米(45°-φ/2,30°)ζ10.61注:1.θ在45°和45°-φ/2之间的结构应该内容线性插值。2.φ是土壤中的摩擦角。文章描述:土坡稳定性验算应满足MR/MS≥1.2。其中,MR为滑动中心上最危险的滑动面力所产生的抗滑力矩;MS是滑动中心上最危险的滑动面力所产生的滑动力矩。当边坡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时,应按有关规范对其稳定性进行验算,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不再乘以折减系数ζ1。4.1.5无有效支撑、坡高小于15m且无拱形结构面,多层建筑基础(图4.1.4)安全等级为Ⅱ级。坡脚连接线的θ应符合表4.1.5的要求。当地基和岩石边坡不属于上述条件或θ不满足表4.1.5要求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水平距离a应符合表4.1.5的要求,否则应在边坡上采取防护措施;当基础边缘与坡脚连线的θ大于45°-φ/2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应乘以小于1的折减系数ζ2。地表4.1.5岩石斜坡岩体完整性所有的更完整地基外缘与坡脚连线的θ(°)≤75≤65基础外缘到斜坡的水平距离a(m)≥1.5≥2表层4.1.6岩质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折减系数ζ2θ45°+φ/245°ζ20.81注意:1.θ在45°+φ/2和45°-φ/2之间的结构应该内容线性插值。2.φ是岩体中的摩擦角。文章说明:边坡采用有效支护措施时,应按有关规范验算其稳定性,其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不再乘以折减系数ζ2。4.2场地4.2.1选址和治理应符合某市现行相关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4.2.2场地类别划分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原则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覆盖层厚度应根据场地平整后的地面确定。当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时,应取较大值。2建筑物地下室结构与周围土体分离时,可根据地下室开挖后覆盖层的厚度确定场地类别。4.2.3对地坡较陡的填土区,应验算沿岩土界面或原地基填土的稳定性,必要时采取改善基础条件或设置挡土结构等措施。不满足。(强条)文章描述:总则地坡坡度大于1:5时,填土场地可能沿岩土界面或原地面滑动,沿岩土界面或原地面填土的稳定性应为检查。4.2.4坡地应做好地表水的截排水工作,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排水系统。4.3基础4.3.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应设置在性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总则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自然基础,部分采用桩基础。对于岩石地基,可采用部分天然地基和部分桩基,但应加强桩基。刚性。文章描述:由于岩石地基刚度大,总则不考虑不均匀沉降的不利影响。因此,同一建筑物内内容有多种基础形式,如桩基础和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和桩基础。等等。同时,根据某大量成功的工程经验,岩石地基可以部分为自然地基,部分为桩基。4.3.2采用土石组合基础时,应加强基础承载层内土石结合部的结构处理,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1对于大石或石芽外露的部分,地基与大石或石芽接触的部位宜采用垫层处理。2对于石芽密布的区域,可用稳定的石芽作承载层,石芽间的土层应换成混凝土。文章描述:在同一结构单元的建筑基础主承力层范围内,下伏基岩面坡度大于1:10,或有巨石、石芽时为土-岩组合基础。密布石芽是指石芽间距小于2m混凝土更换厚度0.5m。当地面变形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桩基础或梁拱跨等处理措施,但此时不是土石组合基础。4.3.3夯实填料基础时,填料应考虑其稳定性、均匀性、密实性、压缩性、塌陷性和腐蚀性,并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1压实的填土应通过检验验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作为基础。2填土前应清除淤泥、耕地或抛石,挤淤,疏通积水。坡度大于1:5的坡应挖成阶梯状。3深填段采用强夯填方时,应分阶段回填,每次回填深度可根据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确定。文章描述:本规范的压实填土基础包括分层压实、压实、强夯、强夯置换地基。当填方地基横向悬空且底部坡度大于1:5时,应验算其稳定性。填充均匀度主要是指处理后的压实填充物与未经处理的填充物的厚度差异。考虑是否有沉降不均,必要时采取处理措施。填料的密实性和可压缩性决定了填料基础的处理方法。如果填料的细颗粒含量或含水量高,则填料的压缩性高,或填料极松散,密实度差,应采用强夯法。底层填土未经处理,密实度差,有自重沉降现象,应引起重视。对于位于岸边或有地下水的填土段,应充分考虑压实地基以下未经处理的填土遇水时的塌陷性和沉降性。经过数年的水文年,塌陷性可能会消失。对地基有腐蚀性的填料不应用作压实的地基。考虑到压实填充的上述因素,需要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4.3.4洞室基础应对地基及洞室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地基及围岩变形等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专项论证。1洞穴地基宜采用工程类比、定性分析、理论计算、数值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2工程类比应选择与拟建项目具有相似工程地质条件、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的已成功建设的项目。3理论计算包括顶板岩体冲孔承载力校核、洞室基础承载力校核、围岩压力、衬砌内力和配筋计算。4数值分析应根据围岩和地基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厚度和衬砌内力进行评价。文章描述:这里的洞穴基础是指在建筑物基础范围内存在洞穴,或者洞穴中存在对建筑物基础有影响的基础。洞穴包括岩溶洞、土洞、人防洞、隧道和采空区。定性分析应具有可靠的区域经验,并按照当地相关标准进行。例如,《某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50m,轨道交通隧道两侧建筑物的建设应当进行示范。4.3.5当洞基的稳定性、承载力或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填洞、注浆、洞底支护、洞衬、跨越、桩基穿越等措施。4.3.6当岩基主承力层深处有薄弱地层时,应检查地层的承载力。文章描述:岩石地基中出现软硬岩石是很常见的。为了安全、合理地使用地基,需要对软弱地基的承载力进行校核。5钢筋混凝土房屋5.1总则规定5.1.1根据建筑功能布局,结构体系可采用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当采用异形柱或短肢剪力墙时,按《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及异形柱结构”DBJ50-058和《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文章描述:本文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结构体系。在原规范中,混凝土结构只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考虑到某属于低强度区,山体结构复杂,部分技术内容无规范可循。本次修订扩展了混凝土结构。系统的适用范围。5.1.2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布置除符合第3.2条的要求外,还应当1异型柱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和电梯井应根据建筑布局的需要和结构的横向刚度设置剪力墙或普通框架柱。异形柱不宜用于飞机的薄弱部位。2异型柱框架结构、短腿剪力墙结构楼梯和电梯不应安装在建筑物的端部和拐角处。3、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向受力结构。5.1.35.1.4异形柱框架,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15m在房屋高度高于此值时不得采用错层结构。当高度不大于该高度时,不应使用错层结构。15m5.1.51过渡层平面布置应简洁、规则、对称,刚度分布均匀,偏心减小。2框架式框架不得使用单跨框架,框架式框架不得使用异形柱。3对于有转换的异形柱结构,不倒的框架柱数量不应超过转换层相邻上层框架柱总数的30%。地板到天花板的框架柱应贯穿房屋的整个高度,非地板框架柱应连续贯穿转换层以上的所有楼层。4上部竖向构件应在柱和框架梁上进行转换,不应通过次梁多次转换。5传递梁中心线应与框架柱中心线重合,传递梁与其上方竖向构件的截面质心应重合。否则,应检查传递梁对框架柱的偏心量和传递梁的抗扭承载力。6柱提取底部有转移层的异型柱结构位置在地面以上,在非抗震设计中转移层位置不宜超过3层,不宜超过2层抗震设计中的层数。注:本条规定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竖向构件不连续时的结构布置原则。单跨框架结构冗余少,不符合多道设防的抗震设计。地震破坏表明其抗倒塌性能较差。鉴于框架支撑框架的重要性,规定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柱的抗震性能比较差,不宜采用框架柱。5.1.6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短肢剪力墙不应高于C50,异型柱不应高于C50。注:①短腿剪力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也不宜高于C50;异型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且不应高于C50(短腿-异型柱代号条文6.1.2);②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框架柱和框架梁、柱、节点不得低于C30;③剪力墙不应超过C60;④其他类型的结构件不应低于C20。2、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选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或HPB300、HRB335、HRBF335、RRB400钢筋;梁柱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纵向受力普通钢筋。3箍筋宜选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钢筋。4短腿剪力墙和异形柱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宜采用HRB335、HRB400热轧钢筋,箍筋宜采用HPB300、HRB335热轧钢筋。短腿剪力墙宜采用水平和垂直分布钢筋。宜选用HPB300和HRB335热轧钢筋。5填充墙应由轻质材料制成。注:本条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新增的。5.1.75.2计算点5.2.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截面抗震校核计算方法及承载力梯度的调整措施应符合《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5.2.2山地建筑结构楼板的侧向刚度除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1对于带吊脚的建筑结构,应校核建筑物底层以下的吊脚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其值与结构上层等效侧向刚度的比值应接近为1,非抗震设计不小于0.5。,抗震设计不应小于0.8。验算时,吊脚高度可取最大和最小吊脚高度的平均值,上几层结构的验算高度接近且不大于该平均值。2对落层建筑结构,应校核上部接地层及以下部位的等效侧向刚度,其值与上部几层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之比应接近1,在非抗震设计的情况下不应小于0.5。,抗震设计不应小于0.8。验算时,可根据各竖向构件的侧向刚度,加权平均计算上部接地层和下部接地层的等效高度。注:本条规定了山地结构楼板侧向刚度比的限值。控制上部和下部的等效刚度比将更符合山地结构的应力变形特征。等效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可参照JGJ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附录E。吊脚结构跌落结构5.2.3注:本条规定了山地建筑结构楼板抗剪承载力比值的校核方法。5.2.4当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水平构件的类型、受力条件、几何尺寸等乘以增加系数,其值不得低于1.25注:本条参照《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增加。5.2.5在分析斜屋面结构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斜屋面分析模型。简化为平屋面模型时,应充分考虑斜屋面的荷载及其对屋梁的扭转效应和抗侧力构件的水平推力效应。5.3施工要求5.3.1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并满足下列要求:1框架梁的高度不应小于非抗震设计,也不应小于350mm抗震设计400mm。2短腿剪力墙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非抗震设计的截面厚度160mm;不应低于抗震设计200mm。3异型柱截面肢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肢高500mm。抗震设计应采用等肢异型柱。采用四肢不等异形柱时,肢高比不应超过1.6,肢粗差不宜大于1.650mm。5.3.2过渡层结构件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层结构传递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8。2、框架柱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也不宜400mm小450mm;框架柱截面高度在非抗震设计中不应小于转换梁跨度的1/15,在抗震设计中不应小于转换梁跨度的1/15。/12。注: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10增加。5.3.3梁柱的纵向受力加固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接头的位置应设置在应力较小的区域。在层高范围内,柱的每个纵向钢筋接头的数量不得超过a、5.3.4的纵向受力钢筋的laE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5.3.5传递梁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抗震设计上、下纵筋的最小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3%;抗震设计,一级和二级不得低于0.5%和0.4%。2、偏心张拉传递梁支架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连接,下部纵向钢筋全部与柱直接连接;在多层结构的情况下,200mm应设置间距不大于该间距且直径不小于梁高的腰部钢筋。结构14mm时应布置200mm间距不大于该间距、直径不小于梁高的腰筋。16mm3、转换梁支座处的箍筋(梁截面距柱边1.5高度以内)应密实,密实区箍筋直径不宜小8mm,间距不宜大100mm.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箍比在非抗震设计中不应小于0.9ft/fyv;在抗震设计中,一、二级不得低于1.2ft/fyv,1.1ft5.3.6框架支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柱内所有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抗震等级Ⅰ、Ⅱ分别不小于1.1%和0.9%。2抗震设计中,传递柱的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形复合箍,并沿柱全高密实。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箍筋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纵向钢筋直径6倍的较小值。;3抗震设计中,传递柱箍筋的特征值应比普通框架柱要求的值增加0.02,箍筋的体积不应小于1.5%。5.3.7转运地板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也不宜小于150mm。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楼板宜采用双层双向全长配筋,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5.3.8山体吊楼结构与上部接地柱相邻的楼板厚度不得小于楼板厚度,12说明: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落山结构中设置张拉梁并加强与上地面相连楼板的厚度,可以降低落楼楼板的地震响应,但张拉梁受力大,可作为预设失效部件。应加强受拉钢筋的配筋率。5.3.95.31、斜屋面宜采用双层双向全长配筋,配筋间距应适当密实。2对于跨度较大的斜屋面,6m应在屋面折梁下设置水平张拉梁。3对于不同宽度的飞檐,当两个方向的交汇线不通过框架梁与柱的交界处时,屋面板与框架梁之间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垫板。4坡屋面转弯路口和拐角处,应采取结构加固措施,避开薄弱部位。5在下坡屋顶斜梁上砌墙时,斜梁应按所用砖的模数进行预级配。如果柱间填充墙的宽度超过宽度,5m应增加额外的结构柱。注:本条规定了斜屋顶的设计要求。斜屋顶在多层建筑中很常见。在实际设计计算中,设计师往往将其简化为平屋顶,但应充分考虑所产生的载荷和推力。屋面跨度较大时,应在屋面折梁下设置水平张拉梁。6砌体房屋6.1总则规定6.1.1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多层房屋。注:原规定已修改。考虑到某的应用情况,取消蒸压灰砂砖砌筑、致密结构柱砌筑、混凝土墙砌筑的规定。50003包括:砖砌体(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无筋和钢筋砌体)、砌块砌体(无筋和钢筋混凝土砌体、轻骨料混凝土块)和石砌体(材料石头和碎石);混凝土砖在《混凝土砖规范》(报批稿)中给出,其尺寸与砖相似,有盲孔、半盲孔或实心砖;自立墙是指不承受其他构件荷载,承受墙体自重、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墙体,如填充墙、隔墙、女儿墙、阳台栏杆等。由于蒸压砖、轻骨砼空心砌块、石砌石在某很少使用,本规范不包括在本规范中。与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致,并纳入混凝土砖的相关规定。6.1.23.1本规程中,建筑物的层数、高度、纵横比、抗震墙间距、多层砌体建筑墙体截面局部尺寸的限值,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GB50011相关规定。6.1.3多层砌体建筑的建筑布局和结构体系,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联合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使用砖石和混凝土墙的混合承重结构体系。2竖向和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对称均匀,沿平面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竖向和横向墙的数量不宜相差太大。3竖向和水平抗震墙平面型材的凹凸尺寸不得超过典型尺寸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应在房屋的角落采取加固措施。4楼板局部大开孔尺寸不应超过楼板宽度的30%,墙体两侧不得同时开孔。5错层房屋的层高差超过500时,按两层计算;对错层的墙体进行加固。6纵横砌体抗震墙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应均匀;墙体开口面积不应大于墙体总面积的55%。7内纵墙应设置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其累计长度不应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小于4不包括在内)。8楼梯间不应设置在房屋的尽头或角落。9角窗不应安装在房屋的角落。10建议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屋顶。11当建筑立面高差超过6m,建筑物错层高差大于层高1/4,且各部位结构刚度和质量完全不同时,应安装抗震缝。.12用多孔砖砌筑的多层建筑不应有错层。13承重墙应直接放置在基础或基础梁上,不宜采用楼梁支撑墙与柱的间接传力方案。14不应使用未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屋檐。15非载客车顶采用轻型车顶时,应有可靠的水平支撑系统和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16不建议使用落层砖石结构房屋。注:[合并原规定,第1-11款以新版《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3.2.1GB50011中7.1.7相关内容为基础;12-15为补充内容;16号是建议不要使用落地砖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对落地砖房的落地墙进行加固,设置圈梁和结构柱严格要求,跌落地板应与边坡分开。6.1.4抗震设计的多层砌体承重建筑的层高不得超过3.6m;确需使用功能时,采用约束砌筑等加固措施的普通砖房层高不得超过层高注:根据新《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条新增7.1.3。6.1.5壁厚应满足下列要求:1承重墙的厚度:普通砖不宜小于240mm;多孔砖不应小于190mm;混凝土砖和混凝土砌块砌筑不应少于190mm。2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壁厚不应小于砖砌体的壁厚;不应小于240mm小混凝土砌块砌筑190mm的。3隔墙和填充墙的壁厚不应小于此值90mm。注:4.3.2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内容多孔砖190mm的厚度,增加了隔墙和填充墙的厚度要求。6.1.6砌体结构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混凝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s5(Mb5)。2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3约束砖砌体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10或Mb10。4对于加筋砌块砌筑抗震墙,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10。5、承重墙梁砌块强度等级不低于MU10,计算高度范围内墙体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10。6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湿房墙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要求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应使用水泥砂浆。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寿命超过50年的砌体房屋所用砌体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至少提高一级。8砌体房屋各种混凝土构件的材料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原条例4.1.2第4.1.3条。考虑到经济发展,最低砂浆强度等级由M2.5提高到M5。参照新《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10.1.12条的相关内容及承重墙梁要求。6.2计算点6.2.1砌体建筑的承载力验算除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砌体建筑总则不需要进行抗震验算,但应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注:保留原规定第一条4.2.1。6.2.注:保留原规定第一条4.2.66.2.3角墙断面角部承受竖向集中荷载时,计算断面长度可从角点开始计算,每边取层高的1/3。上述墙体内有门窗洞口时,计算截面应取洞口一侧,但不应大于层高的注:保留原规定第1条,参照4.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4.2.96.2.合并原来的规定4.2.8和4.2.9。6.2.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7.2.3第三条。6.2.注: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条新增7.2.356.2.7作用在自支撑墙上的荷载包括墙的自重和附着在墙上的附件的重量,以及风和地震的影响。自立墙既要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CECS281,自支撑砌体墙技术规范。6.3施工要求6.3.12φ4,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或2φ6钢筋,在顶周环梁、顶楣、悬臂梁底端墙体的水平灰缝处设置。,三部分的长度分别为全长,两端内壁不小于600mm,梁端在两侧1m2在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应沿纵横墙长度设置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条60mm;小于φ6且间距不大于200mm。3墙角及竖横墙交界处无结构时,500mm应在垂直方向间隔安装焊接钢筋网或2φ6钢筋,预埋长度从墙角处计算。墙或交界处,每边不小于600mm。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中有相关规定,4.3.1删去原规范第4.3.4条。原4.3.5、4.3.10条纳入本条,根据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新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6.3.13~4层时,底层和檐口标高应设置圈梁;当层数超过4层时,除底层和檐口标高应设置环梁外,至少应设置环梁。设置在所有垂直和水平的墙壁上。对于带墙梁的多层砌体建筑,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2抗震设计时,屋顶及各楼层的外墙和内纵墙均应设置圈梁;圈梁内横墙4.5m间距不大于内横墙间距7.2m3对于现浇或拼装的整体钢筋混凝土房屋,屋面和墙体连接可靠,不内容增设圈梁,但楼板应沿抗震墙周边加固,并应可靠相应的结构柱。连接。4环形梁应关闭。有孔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隙的2倍,且不应小于2倍1m。5环形梁不应兼作门楣。当圈梁还必须用作过梁时,应增加额外的过梁钢筋,并且超出开口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此长度300mm。6环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此,120mm纵向钢筋不应240mm小于4φ1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φ6,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肋180mm材应不小于4φ12。7抗震设计时,圈梁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圈梁的纵向配筋不小于4φ12,箍筋宜为φ6@200。8环梁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9错层位置的墙体应在每层设置环梁。注:本条主要规定了环梁的布置位置和结构要求。参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条款,并列入重要内容。取代原法规中关于环梁的规定。6.3.1在非抗震设计的情况下,当总层数超过非抗震设计时,当总层数超过5层时,应在外墙的四个角处布置结构柱或芯柱,四个建筑物和电梯间的角落。抗震设计中,当层数超过3层时,外墙的四个角及其对应的角、建筑物(电梯)楼梯间的四个角和斜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应安装错层楼板的横墙和外纵墙。结构柱或芯柱应设置在交界处、大房间内外墙的交界处以及不小于五个位置的较大开口的两侧。2.1m随着房屋层数的增加,还应设置在横墙与外纵墙的交界处、山墙与内纵墙的交界处、内墙与外墙的交界处。墙、内墙、内墙和内纵墙的局部小墙堆叠。结构柱或芯柱设置在纵墙和横墙的交界处。2外廊和单面廊的多层房屋或横墙较少的房屋,应增加一层,横墙较少的每层房屋应按规定设置结构柱。增加两层楼的数量。3结构柱的最小截面可以为180mmx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x190mm),钢筋混凝土结构柱代替小砌块房芯柱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x190mm,结构柱在房子的四个角要适当放大。截面和加固;小块房屋芯柱的截面不应小于120mmx120mm。4结构柱纵向配筋至多4φ12,箍筋间距不宜过大250mm,上下柱端应适当密实;6层以上时,结构柱纵向配筋至多为4φ14,箍筋间距不宜过大200mm。芯柱垂直插入不小于1φ12,超过5层时不小于1φ5、结构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宜打成马齿形缺口。沿墙高,500mm隔着拉筋网或φ4点焊钢筋网面内点焊间隔放置2根φ6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墙不应小于1m。上述底层1/3楼板的配合钢网应沿墙体水平长度布置;在小型砌块房屋中,靠近结构柱的砌块孔应填满。芯柱与墙体的连接处或墙体的连接处应沿墙体全长布置,400mm沿墙体高度的距离不应大于400mm6结构柱与环梁连接处,结构柱纵筋应穿过环梁内侧,保证结构柱纵筋上下贯通。芯柱竖向插入钢筋应穿墙并与圈梁连接。7结构柱和芯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或500mm与埋深小于该值的基础环梁连接。500mm8结构柱应延伸至女儿墙顶部,但女儿墙结构柱间距不应大于此3.6m。结构柱应与现浇钢筋混凝土顶、下圈梁一起浇筑。9结构柱和芯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10如果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接近3.1.4表中的限值,纵、横墙结构柱的间距仍应满足下列要求:1)横墙结构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两倍,下层1/3层结构柱间距应适当减小。2)当外纵墙开间大于此值3.9m时,应加设加固措施。内纵墙结构柱的间距不应大于该间距4.2m。11、结构柱应安装在墙体的两端错层位置,墙体内结构柱间距不宜超过层高。注:本条主要规定结构柱和芯柱的布置位置和结构要求。参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并列入重要内容。代替原条例的有关规定。6.3.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入纵横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该长度。2对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环梁未设置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入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内墙,或板端伸入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该长度100mm或采用刚架支撑模板连接。,梁的上层不应较小80mm或与硬框架支撑连接。3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支撑长度不应小于墙上的支撑长度;不应小于100mm混凝土圈梁上的值80mm;当采用钢筋扎带和混凝土浇筑延伸板端时,支撑长度可以为40mm,但板端接缝宽度不宜小于80mm,浇筑的混凝土不宜低于C204当楼板跨度大于4.8m外墙且与外墙平行时,预制楼板靠外墙的边缘应与墙或圈梁系在一起。5房屋尽头大房间的楼板,在楼板底部设置环梁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应相互系结,并应系在梁、墙或环形梁。6各类砌体房屋的屋面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应设置保温层。7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屋面板的四个角应设置径向钢筋。8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屋面板厚度100mm,过渡层底板厚度不应小于该厚度120mm。管子埋入板内时,板厚不宜小于此120mm。9抗震设计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如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应提供C25现浇混凝土面层,面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直径4mm~直径6mm、间距150~的钢筋网。250mm原规定的4.9,新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7.3.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6.2.6。6.3.1顶层楼梯间墙500mm沿墙高间隔设置2φ6全长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2楼梯间外角和大厅内墙的大梁长度不应小于此长度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3对于有凸顶的建筑物和电梯间,结构柱应伸至顶部并与顶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500mm沿墙高间隔设置2φ6全长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网片或φ4点焊钢网。4预制楼梯段应与楼梯平台横梁可靠连接,不得使用无筋砖楼梯栏杆。不得使用墙内有悬臂式台阶或插入墙内的垂直肋的楼梯。注:原规章4.3.6已结合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7.3.8进行了修订。6.3.6每一层的开口应设置在同一位置,上下对齐。门窗洞口不宜使用砖楣,楣板的支撑长度不应小于240mm6.3.7悬臂梁埋入砌体墙体至挑出长度应大于1.2;当悬臂梁上没有砌体时,该比值应大于2。说明: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7.4.6增补。6.3.8在抗震设计中,砌体建筑各构件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首层和屋面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结构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使用独立的砖柱。跨度不小于6m主梁的支撑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固措施,并应满足承载力要求。2斜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体和屋架可靠连接,出入口的檐口瓦应可靠连接。房屋应与屋顶构件锚固。采用硬山檩条时,顶楼内纵墙顶部宜搭台阶式墙垛支撑山墙,并设置结构柱。3预制阳台应与圈梁、楼板现浇条可靠连接。4后置非承重隔墙应500mm设置2根φ6系筋钢筋和承重墙或柱系筋,沿墙高每隔600mm~墙不到500mm。5烟道、风管、垃圾管等不应削弱墙体;墙体弱化时,应加强墙体;不宜采用无竖向钢筋的贴墙式烟囱或顶出屋顶的烟囱。6不应使用无锚固钢筋混凝土预制屋檐。注:按新《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13.3.37.3.6、7.3.11、7.3.96.3.9砌体留沟埋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图应标明相关位置、标高和断面尺寸,并说明施工要求,避免完工后开槽、钻孔。2、严禁在墙上开槽或埋设暗管。3、在墙内,宜避免暗管沿墙横向通过或预留横向凹槽。不可避免时,墙体的承载力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或用细石混凝土加固。4墙内有竖向暗管时,应提前预留凹槽,凹槽的深度和宽度不宜大于此120mm,否则对墙体的弱化部位应采取加固措施。5500mm承重小墙段及长度小于壁柱的壁柱砌体不应埋设垂直管道。6管道应避免穿过墙垛和壁柱。真正需要时,应嵌入带孔的C20混凝土砌块。6.3.10砌筑阳台栏杆的厚度不应小于此值120mm,顶部应60mm采用厚度不小于此值的钢筋混凝土。顶部应配备3根直径4mm为6mm300的全长钢筋。全长钢筋应锚固到连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500mm。在阳台上每根悬臂梁的末端,应安装与阳台栏杆可靠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7底架-抗震墙砌体房屋7.1总则规定7.1.1本章适用于底层或底层两层为框架抗震墙(包括房屋部分设置框架和抗震墙),上部为普通砖、多孔砖或小混凝土砌筑结构的房屋空心块。文章描述:底部偏框抗震墙砌体房屋广泛用于县城、镇、村等临街的砌体结构房屋。它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为满足底部大空间的使用要求,此类房屋的首层临街为商业框架,后部为砖石结构,供住宿或仓库使用,较高楼层总则用于住宅或办公室,结构底部朝向街道。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承重,后深采用纯砌体墙体承重,上部为纯砌体墙体。如图7.1所示。这种结构在垂直方向由两个承重和侧向力抵抗系统组成。底部刚度小于上部,属于下柔上刚结构。平面内也有两种抗侧力构件,刚度分布明显不均匀,使其具有抗震能力。对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在汶川地震中,该类房屋典型的震害为框架柱端部不同程度的铰接,底部砌体墙体破损严重;上部砌体层与总则砌体结构相似,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整体结构破坏严重。,但由于上部砌体设计不足,薄弱层仅发生少量倒塌。鉴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此类房屋的抗震设计没有相应的要求,某也有大量此类住宅。本章对此类房屋的相关建设要求进行了明显改进。并且除非另有说明,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首先遵循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基本规则。(a)部分框架砖房平面图(双排柱)(b)部分框架砖房剖面图图7.1SEQ图1.\*ARABIC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7.1.2框架式抗震墙的总层数、总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本规程3.1.2的规定。7.1.3当底架-抗震墙砌筑房屋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其结构布置仍应满足下列要求:1、上部砌筑墙应与底架梁或剪力墙对齐,部分转换墙的数量不应超过墙段总数的30%。2房屋底部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并应均匀、对称地布置。总层数不超过四层的房屋,可采用嵌在框架间的砌体抗震墙,以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块砌体,但应考虑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向力.并对底层进行附加剪力和抗震校核,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不得同向同时使用。此外,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钢筋小砌块砌体抗震墙。3、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纵向和横向,包括结构柱影响在内的二层横向刚度与底层横向刚度之比不应大于2.5,不应小于1.0。4底层二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底层与底层二层的侧向刚度应接近,相差不大于10%;层侧刚度比不应大于2.0且不应小于1.0。5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框架部分不应为纯框架,框架之间应安装砖抗震墙,以增强框架部分的刚度。地面砌体抗震墙宜采用约束砌体或加筋砌体,砌体与框架的连接应加强。6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或桩筏基础等整体性较好的基础。注:本条是根据新的《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增加的。其中,新《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一款要求“除靠近楼梯间的个别墙段外,上部砌体墙与底部框架梁或剪力墙应对齐”。该条款是强制性条款,但限制性太强。提出“二次改造的墙体数量不得超过墙体段总数的30%”是基于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根据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的力学性能增加第5款。7.1.4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除符合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第五章的有关要求。抗震设计中,底部混凝土框架和混凝土抗震墙的抗震等级按三级采用;在非抗震设计中,底部混凝土框架和混凝土抗震墙的结构要求可按第四级抗震等级采用。注:抗震等级与《抗震规范》要求一致,补充了某市非抗震设防区底架——砌体建筑底架混凝土抗震墙抗震要求。7.1.5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混凝土墙体和托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过渡层砌体砌块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U10,砌筑砂浆强度不得低于M10,砌块砌筑砌筑砂浆强度不得低于Mb10。注:此类外壳的最低材料要求与抗震规范一致。7.2计算点7.2.1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剪力法,地震作用效应按本节规定进行调整。注:本文规定了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仍可使用,但需要调整地震作用效果。7.2.2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地震作用效果,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加系数;刚度比的值是7.2.4根据确定的。2底层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和二层的纵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也应乘以增加系数;取第三层和第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值,按7.2.5确定。3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层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加系数;比率(按7.2.4OK)并乘以1.1以确认。4底层或底层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应与各墙体的横向刚度成比例分布。说明:补充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底部地震作用效果调整要求。由于底部沿建筑物纵向存在严重的刚度分布不均,建议适当增加底部抗震效应调整系数。7.2.3在底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中,底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以下方法确定:1底架柱的地震剪力和轴力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框架柱承受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根据各侧向抗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比确定;框架的有效侧向刚度值不降低;混凝土墙或钢筋混凝土小块体墙可乘以0.30的折减系数;约束普通砖砌体或小块砌体的抗震墙可乘以0.20的折减系数。2)框架柱的轴力应包括在地震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中。上部砖房可视为刚体,底部各轴的地震倾覆力矩可近似为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有效侧向刚度。确定比例分配;3)当抗震墙之间楼板的长度和宽度大于2.5时,框架柱各轴线所承受的地震剪力和轴向力也应计入楼板面内变形的影响中。.2计算底框-抗震砌体房屋钢筋混凝土支撑墙梁的抗震组合内力时,应使用适当的计算图。如果考虑上墙与支撑墙梁的联合作用,则应考虑地震时墙体开裂对联合作用的不利影响,并考虑弯矩系数、轴心等相关计算参数。力系数可调。注:本条规定了底架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要求,内容与《地震规范》一致。7.2.4过渡层与相邻框架抗震墙层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横向位移刚度比QUOTE可计算如下:(7.2.4-1)式中:K1——与过渡层相邻的框架和剪力墙的层间横向刚度;K2——过渡层砌体的层间横向刚度;——与过渡层相邻的所有框架和剪力墙的层间侧向刚度之和;-过渡层砌体的层间横向刚度之和。7.2.5底部框架-抗震墙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地震作用效应增加系数QUOTE,QUOTE。数QUOTE小于1.2时取1.2;大于1.5时取1.5。QUOTE底部局部框架抗震墙建筑物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地震作用效应增加系数QUOTE,QUOTE。数小于1.3时取1.3;大于1.6时取1.6。QUOTE说明本条对底框抗震墙的规定与旧版相同,增加了对底部分框抗震墙房屋底部地震作用效果的调整要求,因为底层此类房屋与普通底框抗震墙房屋相比,强度较弱且不规则,因此适当增加底地震作用的调整系数。7.2.6底架在频繁地震作用下应验算变形,层间弹性位移应满足下式要求:(7.2.6-1式中:——最大弹性层间位移(包括地震倾覆力矩和附加轴向力引起的侧向位移),计算时可不扣除结构的整体弯曲。弯曲变形;应包括扭转变形,各项影响的子项系数均为1.0;——层间弹性位移角的限值,取1/1000;h-地板高度。注:现行《抗震规范》不限制底架层间位移角。建议保留本住宅代码的内容。7.3施工要求7.3.1底框-抗震墙砌体房屋的上墙应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混凝土结构柱的设置位置,应根据房屋总楼层数按本规定第6.3.*条的规定设置。2结构柱的结构除满足下列要求外,还应符合本规范第6.3.*条的要求:1)砖砌墙中结构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2)结构柱的纵向配筋不小于4φ14,箍筋间距不大于4φ14200mm;3结构柱应与各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动。说明本条给出了在上部砌体结构中设置结构柱的要求,内容与《抗震规范》相同。7.3.2过渡层墙体结构应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污泥合作合同范本共
- 观潮课文知识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外包合同2篇
- 急性胆囊炎护理课件
- 2024年度版权租赁合同标的描述2篇
- 《房产测绘讲义》课件
- 援沪回来的课件
- 新版育婴师雇佣合同完整版
- 贸易合同模板
- 材料稽核报告范文
- 2024-2030年中国鞋类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共享餐厅合同协议书
- 《研学旅行基地运营与管理》课件-研学基地1.3 现状
- 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22种疾病)2024版
- 光伏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
- 好书读书分享名著导读《童年》
- 医疗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标方案)
- 物流园保安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南京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同步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