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9《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代文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简介《中国近代文学史》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必修课。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段,上承古代文学,下启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历史链条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它一方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承续与终结,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奠基与先声。中国近代文学是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研究生专业课。河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重点和特色是:“透视近代民族精神,关注中西文化交融,剖析文学体系转型,探究文学嬗变轨迹”。本课程以普及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训练文史打通的文学史意识和学术史眼光,造就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人才、研究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中国近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线索,了解中国文学体系从古典到现代的全面嬗变转型过程,并通过相关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方法和技能。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发轫、准备与起步;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危机,构成了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背景;启蒙与救亡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文学演进的思想主旋律,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等时代主题;古代文学的一系列思想规范、形式规范、语言规范渐次遭到怀疑、挑战和突破,各种新的文学因素逐渐萌育、成长和组合,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变革逐渐发展为一种不可逆的演进趋势。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既是新的进步的文学萌芽、生成、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也是旧的正统文学延续、挣扎、逐渐萎缩收束的过程;而近代文学变革的艰巨性、曲折性与急遽性的矛盾,又决定了这种变革的不彻底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熟悉近代文学思潮流派与主要作家作品,把握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新变与衰变两条线索,形成对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省、自尊和自强意识,培养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熟悉各个阶段的思潮流派及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理解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重点把握旧派文学的式微与衰变、新的文学因素的萌芽与成长,形成对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以此为基础具备中国近代文学的阅读鉴赏与分析评论能力。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考核要求:1.了解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之演变过程。2.掌握中国近代文学的阶段性、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重点难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审美风貌与基本特征。基本内容:1.在全面危机中发生与发展的中国近代文学(1)近代中国面临的全面的危机:①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②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③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危机。(2)中国近代文学走上自新之途的艰难曲折性。2.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文学的萌生与古典文学的衰落期。(2)维新变法时期:近代文学的形成与飞跃期。(3)辛亥革命时期:近代文学的拓展与蜕变期。3.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审美风貌与过渡性特征(1)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矛盾性、复杂性、多重性。(2)救亡与启蒙的主旋律及功利主义与审美价值的二率背反现象。(3)近代文学变革的艰巨性、曲折性与急遽性的矛盾所造成的不彻底性。4.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连接(1)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发轫、准备与起步,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高潮与飞跃。(2)现代文学对近代文学的承继性的“延续”与超越性的“变异”。第一章嘉道之际的文学精神考核要求:1.了解嘉道之际学风士风的重大转折。2.掌握嘉道文学精神与创作主题。重点难点:嘉道之际言关天下与自作主宰的文学精神,惊秋救弊与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基本内容:1.清代学风士风的重大转折(1)嘉道之际士人社会参与意识和主宰精神的确立与恢复。(2)嘉道之际士人实际参与和躬行实践风气的形成。(3)嘉道之际士林中问学议政、声气联络之风盛行。2.嘉道文学精神与创作主题(1)言关天下与自作主宰的文学精神。(2)惊秋救弊与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第二章龚自珍考核要求:1.了解龚自珍的生平、思想、著述及影响。2.熟悉龚自珍的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概况。3.掌握龚自珍的诗文创作特征及文学史地位。重点难点:龚自珍的文学思想、诗文创作特征及历史地位。基本内容:1.生平与文学思想(1)龚自珍的家庭背景、人生道路、学术思想及文学创作状况。(2)文学“三尊说”:①“尊心说”;②“尊情说”;③“尊自然说”。2.散文创作(1)三大题材:①社会批判;②衰世预告;③呼唤变革。(2)独特魅力:①思想穿透力;②想象力;③书生意气;④自作主宰、特立独行的意志品质。3.诗歌创作(1)龚自珍的诗歌创作及流传情况。(2)编年诗之思想情感原点:①“万言书,万人敌”;②周情孔思;③剑气箫心。(3)《己亥杂诗》的丰富内容及复杂情感。(4)龚诗的气象与意象。4.历史影响(1)开启了嘉道之际议论军国、臧否政治、慷慨论天下事的文学精神,以及倡言变革、呼唤风雷、冲破藩篱、追求个性解放之风。(2)对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影响。第三章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考核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时期诗文创作概况。2.掌握魏源的诗文创作成就和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潮的情感流向。3.熟悉魏源的诗歌代表作和鸦片战争爱国诗潮中涌现的代表诗人。重点难点:魏源的诗文创作成就和鸦片战争爱国诗潮的情感流向。基本内容:1.魏源的诗文创作(1)魏源的生平与思想。(2)魏源的诗歌创作。(3)魏源的散文创作。2.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1)民族灾难与诗海潮汐。(2)鸦片战争爱国诗潮的情感流向。(3)鸦片战争诗潮的意象群与客体形象系列。第四章桐城派的发展与中兴考核要求:1.了解初创期和承守期桐城派的文学史常识。2.掌握曾国藩和中兴期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及创作特征。3.熟悉曾门弟子和复归期桐城派的作家队伍及创作面貌。重点难点: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吴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基本内容:1.鸦片战争前后桐城派的发展与危机(1)承守期桐城派文人的“道统”、“文统”情结及其理论上的两难困境。(2)鸦片战争前后学风士风的转换与姚门弟子的创新冲动。(3)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刘开、姚莹等人的古文创作概况。2.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1)曾国藩的生平、古文理论及著述概况。(2)曾国藩对桐城派文的两大改造意向及其改造方针。(3)曾国藩的诗文创作概况及特征。3.曾门弟子及桐城派的复归(1)湘乡派文的创作特征及曾门弟子的创作概况。(2)黎庶昌、薛福成的域外游记文。(3)吴汝纶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第五章道咸年间的宋诗派考核要求:1.了解道咸年间宋诗派的代表诗人。2.掌握宋诗派的诗学理论。重点难点:宋诗派的诗学理论。基本内容:1.道咸诗坛概况(1)学宋诗派。(2)桐城派。(3)金和诗。2.学宋诗派的理论主张(1)性情不俗。(2)学问至上。3.道咸年间宋诗派的代表诗人(1)程恩泽、祁隽藻。(2)作为诗论家和诗人的曾国藩。(3)郑珍、莫友之的诗论与诗歌创作。(4)作为诗论家和诗人的何绍基、江湜。第六章19世纪中后期的长篇白话小说考核要求:1.了解19世纪中后期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趋势及其成因。2.熟悉19世纪侠义小说与狭邪小说的创作概况。3.掌握19世纪侠义小说的主题模式与英雄驯化现象。重点难点:19世纪侠义小说的主题模式与英雄模式。基本内容:1.19世纪中后期长篇白话小说的繁荣(1)19世纪中国小说的创作趋势:长篇白话作品中侠、妓题材的空前盛行。(2)“稗官争说侠与妓”现象之时代与文化成因。2.侠义小说(1)《荡寇志》、《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的成书、情节及思想。(2)“皈依归顺”主题模式。(3)忠义观念与英雄驯化现象。(4)艺术成就。3.狭邪小说(1)狭邪小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2)敷陈艳迹之写实派:《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等。(3)人生感悟之写意派:《花月痕》、《青楼梦》等。第七章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考核要求:1.了解梁启超的生平、思想、著述、历史地位及影响。2.熟悉文学界革命的开展情况及梁启超的文学创作成就。3.掌握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意义。重点难点:梁启超关于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意义。基本内容:1.生平与著述(1)梁启超的人生道路、办报经历及著述情况。(2)梁启超思想发展之脉络。2.文学界革命的理论倡导(1)文界革命的基本内容、革新目标及实践意义。(2)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由“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3)小说界革命的理论主张。(4)戏曲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及社会反响。3.文学界革命的创作实践(1)“新文体”的形成、创作特征及时代反响。(2)梁启超的诗歌创作。(3)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的开创意义。(4)传奇《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等的革新意义。4.文学界革命的意义文学界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对于后来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具有筚路蓝缕的意义。第八章黄遵宪与新派诗考核要求:1.了解“新学诗”尝试和诗界革命运动的基本历史状况。2.熟悉诗界革命的基本阵地、诗人群体、创作实绩及历史意义。3.掌握黄遵宪的诗学理想与新派诗创作成就,诗界革命的理论纲领与实践意义。重点难点:黄遵宪“诗外有事,诗中有人”诗学理想;诗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本内容:1.诗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新学诗:诗界革命的先声。(2)新派诗:诗界革命的实绩。(3)歌体诗:诗界革命的发展。(4)诗界革命与中国诗歌近代化。2.黄遵宪的诗歌创作(1)黄遵宪的诗歌理论建树。(2)黄遵宪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3)作为诗界革命一面旗帜的黄遵宪及其历史影响。3.新派诗人群体(1)康有为的前后期诗歌创作及其与诗界革命的关系。(2)夏曾佑和谭嗣同的“新诗”尝试。(3)丘逢甲的诗学主张与诗歌创作。(4)蒋智由的诗歌创作。第九章报章文体与散文新变考核要求:1.了解近代报章文体的源流与发展脉络。2.熟悉维新派代表作家的政论文。3.掌握清末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建树、报章白话文的语言特征。重点难点: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政论文,清末报章白话文的语言特征。基本内容:1.报章文体与近代散文变革(1)王韬的报刊政论文。(2)林乐知、李提摩太与《万国公报》及其报章论说文。(3)由“时务文体”到“新民体”。(4)近代报章白话文的文体和语体变革趋势。2.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的政论文(1)严复的政论文。(2)康有为的政论文。(3)谭嗣同的政论文。3.清末域外游记文(1)清末域外游记文概况。(2)郭嵩焘、梁启超、康有为的域外游记文。4.清末白话文运动与报章白话文(1)清末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倡导。(2)清末民初报章白话文的语体特征:①口语化;②雅化;③近代化。第十章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小说的繁荣考核要求:1.了解晚清小说繁荣状况与成因、新小说类型。2.熟悉晚清新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3.掌握谴责小说的主题内容、类型特征与时代风格。4.掌握《老残游记》、《孽海花》的多层主题意蕴及艺术成就。重点难点:谴责小说的主题内容与类型特征;《老残游记》、《孽海花》的艺术成就。基本内容:1.晚清小说的繁荣(1)晚清小说空前繁荣之表现。(2)晚清小说繁荣之成因。(3)晚清新小说的类型与特点。2.政治小说(1)概念界定与类型特征。(2)主要作品:《新中国未来记》、《自由结婚》、《狮子吼》、《黄绣球》等。3.谴责小说(1)谴责小说的主题内容、类型特征及时代风格。(2)李伯元及其《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3)吴趼人及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新石头记》等。(4)刘鹗与《老残游记》。4.历史小说(1)曾朴与《孽海花》。(2)吴趼人《痛史》、《两晋演义》及其他。第十一章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考核要求:1.了解同光体诗派、汉魏六朝诗派、中晚唐诗派的概况。2.熟悉同光体诗派的代表诗人及其创作成就。3.掌握同光体诗派的诗学理论。重点难点:同光体的诗学理论与代表诗人。基本内容:1.同光体的形成及其理论(1)同光体得名由来及其形成过程。(2)同光体诗派的诗学主张:①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②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③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二为一。2.同光体的代表诗人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衍、陈宝琛等的诗歌创作。3.汉魏六朝诗派王闿运、邓辅纶等的诗论与诗歌创作。4.中晚唐诗派樊增祥、易顺鼎等的诗歌创作。第十二章近代词的发展考核要求:1.了解近代词和近代词学的发展概况。2.熟悉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与四大词人的创作成就。3.掌握况周颐《蕙风词话》提出的“重、拙、大”说。重点难点:谭献《复堂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基本内容:1.近代词和词学的繁荣(1)刘熙载的《艺概·词概》。(2)顾春、姚燮、蒋敦复、蒋春霖、文廷式等词人。2.常州词派(1)谭献、庄棫的词论。(2)陈廷焯的“沉郁”说。(3)冯煦的“词心”说。3.清季四大词人(1)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的词作。(2)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与《蕙风词》。(3)“重、拙、大”理论。第十三章近代戏剧的发展考核要求:1.了解近代传奇杂剧的嬗变和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之概况。2.熟悉戏曲界革命的理论倡导及早期话剧的历史形态。3.掌握近代传奇杂剧之艺术新变与语言特点。重点难点:近代传奇杂剧的题材、思想、艺术新变及语言特点。基本内容:1.传奇杂剧的嬗变(1)题材类型与主题思想。(2)艺术新变。(3)语言新变。2.京剧的产生与发展(1)京剧的兴起。(2)近代京剧改革。(3)京剧的兴盛发展。3.戏剧改良运动(1)戏曲改良的理论倡导。(2)其他戏曲剧种的改革:①川剧;②秦腔;③评剧;④粤剧;⑤黄梅戏、豫剧等。4.早期话剧(1)文明戏与话剧。(2)文明戏的兴起和衰落。(3)话剧的发展与成熟。第十四章章太炎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文考核要求:1.了解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革命文学的总体特征。2.熟悉章太炎、刘师培的文学思想和邹容、陈天华等人的文学创作成就。3.掌握秋瑾诗歌和章士钊政论文的创作特征及历史地位。重点难点:章太炎、刘师培的文学思想,章士钊政论文的创作特征。基本内容:1.革命文学的兴起及特征(1)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2)革命文学的基本构成与总体特征。2.章太炎(1)章太炎的文学思想。(2)章太炎的诗文创作。(3)章太炎对新文学的影响。3.秋瑾、邹容等革命派作家(1)秋瑾的文学活动与诗歌创作。(2)邹容、陈天华等作家。3.刘师培和章士钊(1)刘师培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2)章士钊的政论文。第十五章南社考核要求:1.了解南社的成立与发展历程。2.熟悉苏曼殊、马君武等人的诗歌创作成就。3.掌握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的诗文成就及历史地位。重点难点: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的诗文创作和南社的文学史地位。基本内容:1.南社的成立与发展(1)南社的性质与特征。(2)南社的三个阶段:①酝酿和成立阶段;②发展与兴盛阶段;③分化与解体阶段。(3)宗唐与宗宋,改革与保守。2.南社三杰(1)柳亚子的诗文创作。(2)陈去病的诗文创作。(3)高旭的诗歌创作。3.其他南社作家苏曼殊、于右任、马君武、宁调元、周实、黄节、诸宗元、徐自华等人的文学活动。4.南社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第十六章近代翻译文学考核要求:1.了解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概况。2.熟悉近代翻译诗歌与翻译小说的代表作品及其特征。3.掌握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及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重点难点:严复的翻译理论,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基本内容:1.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概况(1)近代诗歌、散文及小说翻译之滥觞。(2)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与繁荣。(3)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豪杰译”及其表现。(4)近代翻译文学之语体特征。2.严译名著与严复的翻译理论(1)严复的生平、思想及严译名著。(2)严复的翻译理论及“信、达、雅”翻译标准。(3)严译名著的文学史意义及影响。3.林译小说(1)林纾的生平及著述。(2)林译小说举要。(3)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4.近代其他翻译家的文学翻译(1)苏曼殊、马君武等的诗歌翻译。(2)周桂笙、徐念慈、吴梼、伍光建等的翻译小说。(3)陈景韩、包天笑、周瘦鹃等的翻译小说。(4)周氏兄弟的早期文学翻译活动。第十七章王国维考核要求:1.了解王国维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主要文艺观及诗词创作成就。2.熟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3.掌握王国维“无用之用”的文学功用观和“境界说”。重点难点:王国维的主要文艺观:“无用之用”,悲剧观,“境界说”。基本内容:1.生平与学术(1)王国维的生平及著述。(2)王国维在哲学、美学、文学、经史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2.文学观(1)“无用之用”。(2)悲剧观。(3)“境界说”。3.诗词创作(1)诗歌创作。(2)《人间词》。第十八章民初小说考核要求:1.了解民初小说的创作概况。2.熟悉民初小说之于晚清小说的转折之表现。3.掌握民初小说的艺术特点。重点难点:民初小说的转折及其艺术特点。基本内容:1.民初小说的转折(1)政治意识的衰退。(2)“游戏消闲”的小说观。(3)“拟古”色彩。2.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1)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和徐枕亚《玉梨魂》等。(2)李涵秋的《广陵潮》等。3.民初小说的艺术特点(1)叙述模式的新变。(2)短篇小说的兴起。(3)悲剧意识。第十九章民初文界和诗坛考核要求:1.了解民初文界和诗坛的状况。2.熟悉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的古文创作与教学活动。3.掌握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阵营的交锋情况。重点难点: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的古文创作与教学活动,为桐城派护法的林纾。基本内容:1.民初文界(1)吴门弟子的生存困境。(2)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的古文创作与教学活动。(3)为桐城古文开疆辟域、延一线生机的严复和林纾。(4)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阵营的交锋。(5)骈俪之体的回光返照。2.民初诗坛(1)民初诗坛之新旧弥合现象。(2)陈衍《石遗室诗话》和《近代诗钞》。(3)民初同光遗老们的雅集活动。(4)胡适对同光体和南社的批判。第二十章语言运动与文学革命考核要求:1.了解五四新文化人的早期白话报活动和白话文写作状况。2.熟悉国语运动的演进过程。3.掌握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合流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从拼音化运动到国语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合流。基本内容:1.蔡、陈、胡、钱的早期白话文写作(1)蔡元培的早期白话文实践。(2)陈独秀的早期白话报活动和白话文创作。(3)胡适的早期白话报活动和白话文创作。(4)钱玄同的早期白话报活动和白话文实践。2.从拼音化运动到国语运动(1)清末的拼音化运动。(2)民初的国语运动。3.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合流(1)“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教育部训令各国民学校国文改为语体文。五、实践环节在课堂传授文学史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近代文学作品,逐步提高学生对近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史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安排一两次学生课堂参与活动。六、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1.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文学三个阶段的划分?如何认识不同阶段的文学主潮?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及中国近代文学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多重性?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4.如何认识龚自珍文学思想的独特内涵?5.试析龚自珍散文表现出的时代精神及文体解放趋向。6.试析龚自珍诗歌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成就。7.如何认识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自我评价?8.如何认识承守期桐城派文人的“道统”、“文统”情结?9.试析曾国藩对桐城派文的两大改造意向及其改造方针。10.曾国藩实现了对桐城派文的改造与中兴后,人们缘何别称之为湘乡派文?11.如何认识黎庶昌、薛福成的域外游记文的历史意义及文学史价值?12.吴汝纶是如何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的?13.试析何绍基的诗学理论建树及其对宋诗派的影响。14.试析同光体“不墨守盛唐”的诗学旗帜之内涵及该派的诗学价值取向。15.如何认识陈衍的“三元说”及其诗学价值?16.沈曾植的“三关说”与陈衍的“三元说”有何区别?17.陈三立缘何被后世文学史家推尊为同光体诗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18.如何认识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的诗学取向及其创作成就?19.试析况周颐提出的“重、拙、大”之说的词学内涵及其历史意义。20.19世纪长篇白话小说创作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其历史成因主要有哪些?21.试析19世纪侠义小说之“归依归顺”主题模式。22.如何看待19世纪侠义小说之忠义观念与英雄驯化现象?23.鲁迅缘何将《海上花列传》定位为狭邪小说中的“近真之作”?24.试析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的基本内容及革新目标。25.梁启超何时、缘何将诗界革命“三长”兼备的理论纲领调整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26.如何认识梁启超在诗界革命运动的高潮期提出的“当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的指导思想?27.“新文体”有何特征?缘何“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如何评价其文学史意义?28.试析梁启超关于小说界革命的理论主张及其历史意义。29.试析新小说创作开山之作《新中国未来记》多方面的开拓意义。30.如何认识文学界革命的文学史意义?31.试析黄遵宪“诗外有事,诗中有人”诗学理想及其实现程度。32.如何理解黄遵宪论诗时提出的“独立风雪中清教徒之一人”的自我定位?33.如何认识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的“新学诗”尝试的历史意义?34.梁启超何时、缘何将黄遵宪树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35.如何认识康有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36.梁启超在什么意义上推尊蒋智由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37.如何认识高旭、马君武等革命派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38.试析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之思想意义与文体特征。39.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政论文有何特点?其对梁启超的“新文体”产生了哪些影响?40.胡适称许章士钊的政论文“有章炳麟的谨严与修饰,而没有他的古辟;条理可比梁启超,而没有他的堆砌”,你怎么看?41.试析近代报章白话文的文体和语体变革趋势。42.试析梁启超的白话文(学)理论建树及其历史意义。43.试析晚清小说空前繁荣之表现及其成因。44.鲁迅是如何概况谴责小说的特征的?有人说谴责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是有问题的,作为一种时代风气倒还说得过去,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45.以《官场现形记》为例分析谴责小说“笔无藏锋”的讽刺艺术。46.试析《孽海花》的多层主题意蕴及其匠心独运的结构艺术。47.试析《老残游记》的多层主题意蕴及其艺术成就。48.试析老残这一艺术形象。49.近代传奇杂剧的艺术新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0.试析近代传奇杂剧的语言特点。51.京剧改革的标志有哪些?52.试析海派京剧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53.试述晚清戏曲界革命的理论建树。54.试述早期话剧的萌芽与发展过程。55.试析章太炎的文学思想及其政论文的特点。56.如何评价南社这一革命文学社团的文学史地位?57.试析南社时期柳亚子的诗歌创作特点。58.秋瑾诗词创作的主要类型有哪些?试析其诗词创作特点。59.苏曼殊诗歌创作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60.说说诗界革命运动所依托的主要报刊阵地?61.如何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晚清的“豪杰译”现象?62.试析近代翻译文学的语体特征及其演进趋势。63.严译八大名著没有一部属于文学作品,缘何文学史家讲述近代翻译文学时总要提及严复?64.试析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及其实践意义。65.试析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66.如何认识苏曼殊、马君武等的诗歌翻译成就?67.周桂笙、徐念慈、吴梼、伍光建等人的翻译小说有何共同之处?68.陈景韩、包天笑、周瘦鹃等人的翻译小说有何共同之处?69.同样采用浅易文言翻译域外小说,缘何林译小说风靡一时而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却只售出二十册?较之林纾,周氏兄弟的翻译水准如何?70.试析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内涵。71.举例说说王国维文学批评理论的近代意义。72.如何认识早期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趣味与创作成就?73.如何认识后期桐城派的生存困境?74.如何看待民国初年骈体文和骈体小说的流行现象?75.试析周氏兄弟早期文学翻译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76.陈衍《石遗室诗话》何时、以何种方式传播的?其对于同光体诗派的形成发挥了怎样的作用?77.试析民初小说之于晚清小说的转折之表现。78.试述民初诗坛之新旧弥合现象。79.试述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阵营的交锋情况。80.胡适的早期白话报活动和白话文创作对他此后发起白话文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1.试述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合流的历史意义。82.如何认识现代文学对近代文学的承继性的“延续”与超越性的“变异”?七、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教学环节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其他合计绪论11第一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