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昌龄简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诗人王昌龄简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诗人王昌龄简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诗人王昌龄简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诗人王昌龄简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人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主动向上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第1页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初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初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不但有与李白、孟浩然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中原和东南地域,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生活经历和广泛交游,对他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第2页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名作。反应宫女们不幸遭遇《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闺怨》、《采莲曲》等第3页王昌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故乡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一样。其中《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名作。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第4页他们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景色。同时也反应了征夫思妇幽怨和战士艰辛,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矛盾。边塞诗反应了这个时代中相关战争各方面现实,产生了许多优异出色诗篇。第5页边塞诗代表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6页《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鞲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第7页从军行两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第8页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第9页诗特点及其格调王昌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考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多首七绝咏边事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通,于人之常情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神品。第10页王昌龄酬赠予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被贬后心境改变,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个清刚爽朗基调。《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高手,不论写什么题材,表示什么感情,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个清刚之美。他七绝总有一个清刚之美在。第11页赏析从军行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边塞诗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包括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迷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第12页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一样讲解。有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故乡该是玉门关西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域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个误解即因后一个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构想成次第展现辽阔地域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正确军事要塞——玉门关第13页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辽阔地域长卷,就是当初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经典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何尤其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初民族之间战争态势相关。唐代西、北方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域,正是吐蕃与唐军屡次作战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但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极其主要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强敌,正是戍守“孤城”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第14页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出现出来画面。这两句在写景同时渗透丰富复杂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关注,对自己所担负任务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孤寂、艰辛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景象;第15页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辛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壮烈牺牲。不过,金甲尽管磨穿,将士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磨炼中变得愈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将士豪壮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辛,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艰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