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既是“与妻”书,亦是“与国人”书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书信甚多,唯林觉民的《与妻书》读来总令人心潮澎湃,书中所表达出来的革命与爱情的交融,总让人感觉到这不仅是写给妻子的书,实际上也是一篇写给全体国人的书。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其写给妻子一份家信,即我们今天读到的《与妻书》。这封家信一经披露,就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的枪响已经远离了今天的人们,革命的销烟也已经完全被和平建设的风儿吹散,但书信中所留下的这份感动并没有丝毫的减损,一代又一代的人被《与妻书》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所鼓舞和鼓舞。[1]这种鼓舞既是源自于每一个读到此书信的个体的内心感想,也是源自于书信中的内容与具有家国情怀的所有国人的内心共鸣。
因此,读《与妻书》既需要站在个人层面,也需要站在国人层面,既需要有面向个体的微观视角,也需要有面向全体的宏观视角。如此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可以在自己面前,在学生面前构建出一个好丈夫的伟岸形象,一个乃至于一类革命者的宏伟形象。
一、“与妻〞解读
据考证,《与妻书》作于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即公元l911年4月25日深夜。三日后,即公历4月28日下午5时许,林觉民在有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中弹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24岁。阅读这封家书,几乎令所有人感慨而系之的,就是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的那份冷静与镇静。[2]
与妻书,首先是“与妻〞的。无论是站在丈夫的角度,还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读这份《与妻书》,都会是百感交集的。林觉民为了革命,只能与爱妻诀别,这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在大义与小义之间做出了选择,尽管如此,仍旧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这是一幅让每个人读来都感觉心酸、痛心的场景。作为一个深爱着妻子的丈夫,在这里每写下一个字,都无异于剜却心头之肉。既感觉到愧对妻子——吾至爱汝,同时又想让妻子知道自己的初衷——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常人因爱而抓住不放,而林觉民却是因爱而放手,在林觉民的心中,遇到爱妻而曾经产生的“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信念,却由于自己参与革命而不能与妻子长相厮守。可以想象林觉民在与妻书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痛楚与煎熬。
在书中,林觉明回忆了与妻子相处的好多场景:如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厚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这种描写看起来繁琐,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在的记忆当中,妻子相处的每一个场景都印象深刻。其后,“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这种执爱妻之手,与爱妻偕老的场景,对于身处囹圄当中的而言,回忆起来岂不又是心头滴血?!
可以说,林觉民如此与妻书,既是其内心至情之表达,也彰显着一对恩爱夫妻天长地久之感情愿景,对于任何一个妻子来说,这样的男人是值得托付的,对于任何一个丈夫来说,这样的男人是值得效仿的。
二、“与国人〞延伸
然而,这封《与妻书》又不只是与妻的——尽管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想法。细心阅读书中之语言,其所表达的不只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责任,更是一个优良社会个体对国家的担当。
纵览全书,可以发现对国家的忧思溢于言表,这种对国家的忧思之情远甚于夫妻间的儿女私情。事实上,《与妻书》既是一封书信,也是一封绝命书,其在向妻子明确“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在其坚信妻子能够理解自己心意的基础上,又希望妻子能够“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于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一信念便成为全书的点睛之笔之一,而这种情怀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生动的表达。
显然,这样的阐述已经不是面向妻子一个人,而是有面向全体国人的意蕴了。在林觉民所处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万民生于水火,腐败政府已经无法为天下生民请命,唯有像林觉民这样的仁人志士敢于登高一呼,以一书生柔弱之肩担天下之道义,虽殒身喋血亦在所不惜。“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成为林觉民之信念,而包括林觉民在内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鲜血,亦成为昭告天下人之另一封血书。
所以从天下人的视角读《与妻书》,就可以发现虽然林觉民在写信时是面向妻子一个人的,但即使是林妻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读此书,亦有耳提面命的感觉,顿感身上责任重大。因此综合来看,书中既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表明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要听从于革命事业。理解到这一点,也才能读懂信中所蕴含之真挚感情,以及所充满的革命激情。理解其何以动人心弦,何以能被传诵一时。[3]
三、齐家与平天下的隐喻
生于华夏之每一个有担当的人,都知道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如此再看林觉民写信的背景,便觉历史之风云激荡与国人的命运衔接是如此的紧凑。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参与起义的林觉民受傷被擒。彼时,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史书记载,会审过程中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强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情形甚是动人。在审判的过程中,林觉民告诉主审的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由于林觉民的言辞诚恳,主审之一的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而另一个主审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假如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4]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林觉民被害,时年24岁。可惜的是,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也郁郁而终,留下两个孩子由他人抚养。
如此从林觉民的个人命运角度来看,其以为革命牺牲而完成了“修身〞的使命,却又因革命而未能做到“齐家〞,因其英年早逝而不能平“治国〞之愿,但却又由于革命殒身而遂了“平天下〞之意。在《与妻书》中既读到了国,也读到了家,“国家〞这个概念在这封书信中没有被明确书写出来,但表达得却又是那么的诚恳。“与妻〞书中“与国人〞的意蕴,也彰显着家与国的关系,此时国与家的概念不再空洞,书信中所表达出来的对家与妻子的眷念、对国家的忧思相互衬托,构成了一幅铁肩担道义、齐家平天下的宏伟人物形象。
今日再解析《与妻书》,又或将其与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以林觉民之高意,看当下诸多之历史虚无主义,甚感民生之多艰,幸国家有中流砥柱,林觉民之革命精神终是大浪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泸县高三三诊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中职班主任选手备赛七部曲汇报人王秀芳讲解
- 职业沟通与礼仪健康管理系施怡宁讲解
- 2025商铺租房的合同范本
- 简单聘用合同范本
- 2025抵押物的借款合同范本「标准版」
- 实习生用人合同协议书
- 2025三方工程合同
- 提高沟通技巧的职业培训方案
- 安防监控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普外科一科一品一特色科室活动方案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全套
- 13《马说》(原卷版)-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
- 人教版三下劳动项目四《蒸蛋羹》教学设计
- 质量为纲-华为公司质量理念与实践
- 2023徐金桂“徐徐道来”(行政法知识点)版
- 《事故汽车常用零部件修复与更换判别规范》
- JBT 1306-2024 电动单梁起重机(正式版)
- 信息科技重大版 七年级下册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互联网创新应用
- 高中政治必刷题 高考真题 必修3《政治与法治》(原卷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