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复习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
22023年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一、高考原题回放其一、(2022年北京卷)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亡:灭亡\通“无”,没有。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C.而:都是连词,转折。D.或:或许\有的人。故选C。【文段翻译】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奏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健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其二、(2020浙江卷)上曾子固龙图①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C.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
D.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2)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答案】(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美:华美;行事:行为、事迹;见:同“现”,显现出来;考:考证。(2)中,而后:之后;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其旧:他们原来的文风;惟古之求:宾语前置,惟求古,只追求古文。【文段翻译】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是只浮于道德表面,那或刚强或柔婉、或轻缓或急切的文气,或繁琐或简洁,或舒缓或敏捷的格调,一概都出自于他内心的诚挚,不隐藏自己所已经知道的事,不勉强写自己所不知道的道理,就譬如楚人一定会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会穿秦国的衣服。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表面,因此沿着他的言论去寻求,那么潜藏着的德行心志,都不能隐藏。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知其言就没有理解其人的办法,而世上糊涂的人,仅仅知道言语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行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文气遒劲,他的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翻覆曲折,一开始认为他是繁琐的,左顾右看,中途怀疑他是迂回的,然而他的心思至诚恳切,因而他的言语周密而不令人厌烦。推究到最后,因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愤而不是怨恨,不同流俗而洁身自好,并非有私心,彷徨悲叹,(而国中)终究没有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没有显露自己的办法,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因此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如同秋风夜露,凄然而令人感动同情;如同神仙烟云,高远而不能攫取。依循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吗?自从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自他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讨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惹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在文章末尾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祭祀礼器一般典雅,以至于他豪放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义事时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虽然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而讨伐罪人。到了仁宗临朝,天下平定,战争不兴,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三代的文章,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洗练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掌握着重心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公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公之后,然而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二、考点知识解读13.因1.用作介词:(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依据:依靠,凭借。】(2)不如因之善遇之。(《鸿门宴》)
【表示条件:趁着,趁机。】(3)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表示方法:通过,经由。】2.用作连词:(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5)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表示结果:因此。】3.用作副词:(6)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示承接:于是,就。】4.用作动词:(7)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表示动作行为:沿袭,接着。】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因”的用法。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②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③。其常因④人不备,袭取之,如鸟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⑤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⑥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⑦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⑧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⑨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答案】
①介词,根据,依靠,凭借。②动词,沿袭。③名词,原因。④介词,趁着,趁此。⑤副词,于是,就。⑥介词,凭借。⑦介词,经由,通过。⑧介词,因为。⑨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参考译文】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衾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鸟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就趁着有利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种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14.于用作介词:(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记》)
【表示时间,处所:在,到,从。】(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对象:对,向,对于。】(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对象:与,跟,同。】(4)不拘于时。(《师说》)
【表示被动:被。】(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表示比较:比。】(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表示原因:由于。】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于”的用法。
“黄鸟于①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③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誉于⑤四方。于是⑥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⑦是,不亦乐乎?【答案】①助词,动词词头,不译。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④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⑤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⑥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⑦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参考译文】“黃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尔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雀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动听数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对此我产生感慨。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在这里陶醉,不是很好吗?15.与1.用作介词:(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对象:跟,替,同。】2.用作连词:(2)秦人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连接:和,及。】3.用作副词:(3)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表示范围:都,整个。】4.用作助词:(4)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5.用作动词:(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动作行为:结交,亲附。】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与”的用法。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②古人孰智,庙堂与③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④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⑤?吾等与⑥君建言,又恐君自与吾复算耳。【答案】①动词,赞许。②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③连词,表并列,和,跟,同。④动词,结交,亲附。⑤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⑥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⑦介词,和,跟,同。【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呢,(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16.则1.用作连词:(1)则于一生彘肩。(《鸿门宴》)
【表示承接:就,于是,便。】(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表示转折:却,反而,然而。】(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2.用作副词:(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庄暴见孟子》)【表示确认:就,就是。】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则”的用法。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②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③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④足羞,官盛则⑤近谀,范氏则⑥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⑦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①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②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③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④⑤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⑥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⑦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参考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后,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可见他性情的忠厚。17.者用作助词:(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事物、情况)。】(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表示判断:不译。】(3)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表示停顿:不译。】(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5)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数词+者:个,样,件。】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者”的用法。
李白者①,诗仙也。为当国者②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③,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④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⑤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案】①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②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③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的作用,不译。④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⑤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参考译文】李白,是诗仙。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的万世英名。18.之1.用作代词:(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代人、物、事:他,他们,它,它们。】(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表示近指:这,这种。】2.用作动词:(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3.用作助词:(4)壬戌之秋,七月暨望。(《赤壁赋》)【表示修饰,限制:的。】(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8)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补足音节:不译。】牛刀小试:读下面故事,指出故事中“之”的用法。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久之②,唐僧不之③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④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答案】①动词,可译为“到”“往”。②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③代词,可译为“他”。④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⑤代词一,可译为“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⑦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⑨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参考译文】
一人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个这两个想法,这个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傲地笑话我吗?”三、考点训练来源1.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孝友堂记[明]刘基堂曰“孝友”,敦人伦也。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日友,陶君忱仲及其子凯,俱有孝友之行,于是临川葛元哲请以“孝友”名其堂。按《书》言:“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诗》言:“张仲孝友。”是皆天子之大臣,则不举其事业,而以孝友称之,盖以修身齐家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也。故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孝友也者,所谓懿德之首与。陶君者,台之临海人也,旧为巨室。生八年而母卒,继母弗能爱。及长娶吴氏,相与谨事母,母终不能容。君乃与妻出居于外,力勤苦,织绩以为食,朝夕入定省弗旷,而父与继母自治其产业,不使君与闻。久之,家日匮,父又且老,继母所生弟妹皆无以具婚嫁。君乃迎父及继母于已养,以其资为弟娶妇,嫁其妹,咸得所。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虔,门庭之内,穆穆如也。吴氏早丧父,其母沈无以养,君亦迎养之,以寿终于陶氏。
凯读书有文行,为贫故,恒出外,以经学教授弟子。弟子自四方来从者甚众,故得以其束脩之入,佐父治丧葬,供祭祀,悉如礼。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咸赎而表之。凯无他兄弟,惟一妹,适顾氏,早卒。凯为有其子及女以成人,如己子。故乡党之称孝友,莫不曰陶氏父子。而士大夫又皆为诗以歌咏之,于是栝苍刘基既叙其事,复为之言曰:《诗》不云乎:“天生烝民①,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②,好是懿德”。夫孝友之在人心,不求诸外,而民鲜能者,欲昏之也。世教既衰,彝伦攸斁③,于是有借耰锄而德色,取箕帚而谇语④。如贾子之云者,况敢望其能奉不爱已之继母于艰苦之余哉?又敢望其施及于异产之弟妹哉?若陶君者,真可以当孝友之名矣乎。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呜呼,难哉,若陶君,可谓能尽孝友之道矣!抑亦可谓能处人伦之变矣!君陈、张仲皆以孝友施于政,而达于天下。陶君无其位,不得流其泽于民,而独行于家。至其子,又克类,天将昌陶氏乎?子类父,孙类子,绳绳焉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凯字中立,今之乡贡乙科,为永丰县教谕,与余善。是为记。(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八《覆瓿集》,有删改)[注]①烝民:庶民,百姓。然:众。②秉彝(yí):常道,常理,常性。③彝伦:伦常。攸:语助词,无义。取:败坏。④借耰锄而德色,取笑带面辛(suì)语:出自西汉贾谊《治安策》,形容风俗牧坏,不仁爱。谇语:恶言。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而后民法之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君乃与妻出居于外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①织绩以为食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D.①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②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①代词,他们;②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B.①副词,表承接,于是、就;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却。C.①介词,把、拿;②介词,凭借……身份。D.①介词,被;②介词,被【参考译文】
堂称“孝友”,是要使人伦敦厚。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弟称友。陶忱仲及他的儿子陶凯,都有孝友的善行,由此临川人葛元哲建议用“孝友”命名他家的堂。依照《尚书》说:“君陈,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迁移到为政上。”《诗经》言:“张仲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他们都是周天子的大臣,却不列举他们的事业,而以孝友称赞他们,这是因为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说,他们对于父子兄弟来说值得效法(亦可译为:他们作为父子兄弟值得效法),而且后来的百姓都效法他们。孝顺父母而友爱兄弟,就是列于美德之首吧。陶君,是台州临海人,祖上是大户人家。出生八年他的母亲死了,继母不喜欢他。长大后,娶吴氏为妻,两人都很恭谨地侍奉后母,后母始终不能容留他们。陶君于是和妻子搬出住在外面,非常勤劳艰苦,以纺织为生,早晚入门向父母请安一天也没有旷废耽误过。而父亲与继母自己管理产业,不让忱仲参与听闻(亦可译为:参与并知道内情)。时间长了,家境一天比一天差,父亲又逐渐老去,继母所生的弟妹都没有钱财置办婚礼嫁妆。忱仲于是把父亲和继母接过来自己奉养,还拿出自己的钱物为弟弟娶媳妇,把妹妹嫁出,都办得很得体。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亦可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虔诚,家庭和和美美(亦可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忱仲妻子吴氏早年丧父,他的母亲沈氏没人供养,忱仲也接过来奉养,直到终老在陶家。陶凯读书有文才德行,因为贫穷的缘故,时常外出,拿经学教授弟子。从四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很多,因此能以他的薪水收入(束脩:捆成一束的十条干肉,借指古时入学拜师的礼物,或送给教师的酬金),帮助父亲办理丧葬,供给祭祀,一切都依据礼数。上代墓域有被有权势的夺去的,他都用钱赎回并重新整修竖立标志。陶凯没有其他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嫁给顾姓人家,过早地去世了。陶凯为她养育儿子及女儿成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因此乡里称赞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无不说陶氏父子的。而士大夫又都写诗来歌咏他们。由此栝苍山(今名括苍山)刘基叙述他们的事迹后,再颂扬他们说:《诗经》不这样说吗:“上天生下庶民,有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俱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亦可译为:喜爱这美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全在于人的内心,不需要从外界寻求,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是私欲使人迷惑啊(亦可译为:是受私欲迷惑啊)。世风教化已经衰败,伦常也随之败坏,于是就有“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出恶言”这样(风俗败坏)的事情发生,人们都像贾谊所说的那样了,哪还敢期望他能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奉养不爱自己的继母呢?又怎么敢期望他把恩惠施加到异母弟妹呢?像陶君这样的人,真可以当得起孝友之名啊!正当他家境富裕的时候,被父母亲遗弃,却甘愿身居远处而不失每天请安的礼数。到了父母贫困的时候,弟妹无所依托,又竭力承担起责任,而不招致父母担忧。唉,多难啊!像陶君,可以说能尽孝友之道啊!或者也可以说能很好地处理人伦的变故啊!君陈、张仲都借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来施政,从而闻名天下。陶君没有他们那样的地位,不能把他的德泽施加给百姓,而只施行给家人。到了他的儿子,又能同他一样。是上天将使陶家昌盛发达吧?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亦可译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陶凯字中立,今年的乡贡乙科,是永丰县教谕,与我友善。以此为记。来源2.2022年山西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史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放,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舌,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抵押按揭借款合同
- 出轨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2025年CBZ-5-苯基-L-半胱氨酸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二零二五父母遗产房屋分配协议书
- 房地产代理合同补充协议
- 二零二五版停薪留职协议员工停薪留职
- 乔木修剪合同样本
- 典当公司担保合同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驾校承包经营权合同
- 写字楼物业管理方案
- 外固定架课件
- 结业证书文档模板可编辑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案例
- DB32-T 2798-2015高性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DBS62∕002-2021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黄芪
- 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册 Unit 6 第4课时 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 API-620 大型焊接低压储罐设计与建造
- 部编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与每课知识点总结
- 浙江省杭州市介绍(课堂PPT)
- 路面及绿化带拆除和修复方案
- 001压力管道安装安全质量监督检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