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1、本节课的设计从同学的认知阅历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同学感受到用集合圈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同学掌控运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最末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同学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同学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着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同学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同学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阅历间的联系,又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同学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查找了一条符合同学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同学喜欢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为学习新知识服务。老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索的事。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儿要涉及到试商,同学掌控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同学的作业错误率较高,计算速度也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让同学掌控试商、调商的方法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有让孩子明白:我们一般采纳的是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方法,这样有时正好,有时却需要一次、两次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为了教学方便,我通过查找料,整理了一些试商方法,如下:

〔1〕同舍同入法把被除数跟着除数一起舍或入,然后试除,例如,11228,假如把除数看作30,那么被除数看作120〔同入〕;假如把除数看作20,那么被除数看作100〔同舍〕。

〔2〕三段法把除数首位的下一位数划分为三段:1、2、3为下段;4、5、6为中段;7、8、9为上段。下段,上段按四舍五入法试商,中段看中间数试商〔即除数是几十四、几十五、几十六时,看作几十五去试除〕,用中间数试商,需要熟记中间数的倍数,要求较高,一般,仅当除数是十几、二十几、三十几时,中段才用15、25、35去试除。

〔3〕口算法。有些除法的商很简单由乘除法的口算得到,例如:7515,商是5;10025,商是4。

〔4〕同头无除试商法。当被除数与除数的首位相同如:84385〔即同头〕,但前两位又不够除〔即无除〕时,一般可以用9或8作初商,例如,11213,初商9,商过大,再改商为8,当除数是几十而又同头无除时,还可以按除数与被除数前两位的差找商:差1、2试商9,差3、4试商8,差5、6试商7,差7、8试商6,初商过大再改商。例如,11214,14和11差3,试商8。

〔5〕折半法。当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或4去试商。例如,24746,被除数的前两位24比除数46的一半稍大,用5作初商,又如,22746,被除数的前两位22比除数46的一半稍小,用4作初商。

〔6〕类推法。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有时可以依据已经求出的某一位上的商来判断另一位上的商。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在学本节课之前,同学对乘法口算已经有了肯定的基础。因此,我利用教材中的“购物”情境,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详细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购物”这一活动,让同学经过独立思索,提出数学问题,鼓舞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同伴沟通,引导同学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列竖式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学习列竖式计算乘法。

本节课我还重视同学独立思索与合作沟通技能的培育,让同学在详细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独立思索,使得每一个同学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地去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欢乐。通过这样的沟通、比较、合作,同学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也让同学学会表达和倾听。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进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同学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控状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依据学校生好动,喜爱做游戏的特点,以同学熟识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又拉近了同学与数学的距离,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特别重视同学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技能的培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同学是活动的主体,老师要面对全体,给同学探究发觉的机会,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主动参加学习,体验胜利。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争论等形式让同学动脑、动口,引导同学经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同学,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表达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加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进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同学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同学体验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加强同学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育同学运用数学眼光观测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起始课,更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胜利之处:

1、坚持做到寓教于“趣”。

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通过课件演示,生动形象的创设了46周年校庆的情境,课件中用气球、彩旗布置美化学校,让同学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口算和估算,从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促使同学积极主动来学习,学玩结合,激发了同学的爱好。

2、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无论是在复习中还是在练习中,依据同学不同水平,结合问题的不同层次,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下列问题,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培育主动学习意识,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进展,都有收获。

3、有效互动,加强反馈。

课堂上,着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小组争论沟通,老师参加适当点拨,师生提问与回答,实时反馈学习进展状况,掌控教学进度。

4、练习有针对性,精讲多练。

教学中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口算、估算、判断等形式全面进行练习,夯实基础,是同学掌控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并能敏捷运用,从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也感觉在培育同学多思多练,多动口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在这部分加强思索,力求以后教学更上水平。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植树》是北师大版课本数学三班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同学掌控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突出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探究并掌控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约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主要表达以上几点做法:

1、提倡算法多样化。由于同学的知识背景及性格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同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定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思索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同学在情境中,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着重培育同学思维的独立性和敏捷性,鼓舞同学独立思索,组织同学进行沟通,在沟通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促进同学主体参加。教学中我并不急于提示孩子们怎么做,而是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索怎么做,当涌现问题的时候,那么引导同学通过观测发觉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着重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创新。本课中对于“除法”的意义的讲解老师提供了素材,让同学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传授。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日我们就用已经掌控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次,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次,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依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改变过程引出算式4+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说明了计算顺次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同学的主题性,通过同学计算顺次。

例2、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依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改变过程引出算式4-2+3,这又说明此题的计算顺次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2=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次,加深理解。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同学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究并掌控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同学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同学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育同学的估量意识和技能。详细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留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亲密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详细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学校场景图。丰富同学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同学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分,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在探究活动中发觉并掌控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量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同学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学校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同学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进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学校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同学生活阅历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同学的生活阅历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同学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技能。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关注同学的生活阅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同学空间观念的进展是学校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同学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阅历是进展空间观念的珍贵资源。教材选择了很多与同学生活休戚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学校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伙伴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着重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测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觉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着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阅历、观测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育和进展同学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同学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学校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纳了很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老师就应依据低班级同学的特点,予以同学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测、操作、有条理的思索和推理、沟通等活动,经受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究图形性质及其改变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亮、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进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同学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技能,采纳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班级的学习重点,又留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涌现,只要求同学能够从详细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涌现,要求同学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纳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学校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详细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班级采纳描述式较多,中班级逐步采纳定义式。在整个学校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同学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阅历出发,援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同学能结合详细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索、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开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详细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同学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1、着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敬同学的主体地位,留意调动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同学自己探究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同学很好地掌控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控肯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同学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同学性格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纳以旧带新,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方法,符合同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索与合作沟通有机结合,激发了同学的主体意识,使同学获得胜利体验,有利于促进同学进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同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留意评语的激励作用。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同学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同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同学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同学的确最不简单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略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同学联系实际,让同学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简单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同学就能跟实际操场的状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控。这对于一部分同学有了很好的援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同学到操场上课,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同学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同学能在能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效果较为抱负。有个别留意力比较简单分散的同学,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削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同学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抱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假如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育同学空间观念,新教材在这一节的安排只要求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离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高班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分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育肯定的空间想象技能。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详细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同学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事物:摩天轮、旋转门、观光电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楼机,引导同学进行观测、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同学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两种运动的区分;最末观测平面图形也就是自主练习1中的题目,我不给同学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阅历和想象技能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再让同学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本课中,有两个地方同学遇到了分歧,一个是对荡秋千的运动方式的判断,另一个是对物体平移后的样子的判断。处理第一个分歧,我给同学出示的是个动态荡秋千的图片,上面清楚地显示了秋千动起来是围围着一根轴在转动,这个时候我给同学说明旋转是围围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荡秋千的运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样同学就能很好地理解荡秋千为什么是旋转了;而另一个分歧是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同学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去连线了,故把外形相同的两幅图连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对平移的特点没有弄清晰,于是我从讲台走到同学面前再向后转,让同学说一说我做了几个动作,仅仅一个平移能完成吗?这时候同学茅塞顿开,发觉了问题。讲解过程中围围着这个问题总结,平移不转变图形或物体的外形和方向,只转变了位置而已。课堂上遇到分歧没关系,同学在遇到问题时会进行辩驳和谈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索中才会有突破。

整堂课同学参加度很高,学习爱好深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课堂也有许多的不足,像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对一些小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对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完类后,问你能不能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当时有个同学说叫顺时针,我说这是一个方向,就给孩子否了,应当顺着孩子的想法说那假如这样转呢〔逆时针〕?同学就会发觉这样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课本练习2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在做的时候假如老师能先让孩子读一读题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后再放手就不会涌现那么多错误了。所以说课堂上的一些做题习惯也反射着考试时孩子的习惯。要想提高成果,还是应当从环节处抓起。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数学低班级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有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同学在课上是初步讨论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同学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休戚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同学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阅历作为同学的课前测试,共有14个同学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开展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依据同学的讲解并描述,用钟表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同学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向同学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控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同学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老师教给同学怎样认,而是指导同学观测,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同学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争论,最末再有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同学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曳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同学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同学上来拨钟面,提高同学的练习爱好,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方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同学提供了主动进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参加知识产生、进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老师向同学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同学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同学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由于在教学中做到从同学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只有2个同学还不能完全掌控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主要是掌控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结合详细的情境正确估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1.结合“送暖和”的情境,让同学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576÷6。

2.引导估算。请同学估一估,每所盼望学校大约能分到多少本书。让同学沟通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学校分到的书多于90本……综合同学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应当是一个两位数,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精确商。先请同学独立试做,然后组织沟通。在沟通中着重解决: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商“9”写在什么位上?

4.回答下列问题,并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节课我都会尽量突出重点,把繁复的东西摒弃,让同学有一个更清楚的解题思路。这节课我就让同学掌控方法,强调简单出错的问题,效果还比较抱负。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今日,我们开始学习课本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知识,本单元是期中考试的重点,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仔细学习,周一我只进行了例一口算除法的教学,本以为这部分知识应当很简约,可能由于例一包含三道题目的缘由吧,课讲得还是有点紧。

以下是本堂课的简约流程和反思:

一、习题导入,明确目标

口算以下各题:279=357=428=804=

同学试着回答这四道小题,特别是第四道。由第四道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

反思:由于二班级下册学习过表内除法、三班级上册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对除法有肯定的掌控,因此以几道练习题导入今日的新课。前两道涉及到表内除法的口算,第三道是关于有余数除法的笔算,这三道题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引出了第四道,也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老师也可以通过知道题了解同学对新知识的了解状况。

二、情景引入,新知探究

出示本单元主题图,让同学观测图片,提炼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有此三个问题,来深入讨论口算除法的方法:〔1〕摆小棒;〔2〕看到除法相乘法;〔3〕捂零法;留意强调此处捂零法与三班级上学期在时间单位换算中提到的消零法的不同。〔4〕把60看成六个十,六个十除以3等于两个十,也就是20.

分析:在观测图片的时候肯定要强调观测图片要有规律;在提出问题时要强调平均分;留意培育同学探讨算法多样性的技能,我们可以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探讨这四种方法,然后把这四种方法在第二、第三个问题中加以运用。把例题当成练习题来巩固新学的知识,一箭双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本15也做一做。试着让同学多说几种口算的方法。

四、当堂达标,课堂小结

反思:本节课相对来说比价简约,重点还是让同学感受算法的多样性,会用多种方法解题的技能。让同学多说多练,是娴熟计算类知识的唯一途径。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中,我上了一节三班级数学上册的《加法的验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详细情境使同学理解验算的意义;经过实践探究认识到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并掌控加法验算的方法。重点是让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难点在于让同学理解验算的意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抓住重点让同学通过主题情境提出疑问,由疑问引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经过同学合作学习之后得到方法,最末用得出的方法完成练习。我的教学思路清楚,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都有突破,但在环节的教学和练习的实效性上有些不足.我逐一列下来,对自己起个警示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